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假如康熙傳位給他,清朝可能成超級大國,八國聯軍或許也不是對手

中華歷史漫長, 朝代眾多, 歷史上互相兼并的王朝很多, 被異族侵犯最后滅亡的也不少, 比如說起來就感覺非常弱的宋朝。 從建國起就是遺憾,

沒有收回燕云十六州, 后期的政策導致宋朝一直很弱。 其實, 除了宋朝還有其他的朝代。

這個朝代就是清朝。 很多人其實對宋朝感受不夠深刻, 對于他們承受的屈辱自然也不能感同身受, 因為他們離我們太遠了。 但是清朝不一樣, 它的羸弱直接導致后來一百多年被欺壓的歷史, 沒有人能夠忘記。 而之所以被一度侵犯欺壓, 就是因為歷代統治者鼠目寸光, 因此很多人就在想, 要是康熙將皇位傳給怡親王, 或許清朝會成為超級大國, 也沒有后來的八國聯軍了。

能力突出

其實, 中華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強國的形象, 至少在清朝以前, 中華的科技文明都是領先于世界的, 只不過自清朝起, 因為統治者的閉塞, 加上這個時候又是西方科技文明蓬勃發展的時期, 所以才導致我們后來如此落后, 在近代輕易就被列強的炮火轟開了國門。

當然, 近代的屈辱固然是滿清政府的統治者夜郎自大的心態造成的, 尤其是乾隆皇帝, 明明是清朝的鼎盛時期, 最有錢,

偏偏只愛沉溺安樂, 但也不是清朝所有的皇帝都是井底之蛙, 比如近代積極推進戊戌變法的光緒帝, 又比如遠在光緒皇帝之前的康熙的一個兒子, 十三阿哥胤祥。

十三阿哥在奪嫡時代也是十分突出的人物。 說起康熙時代, 一定少不了九子奪嫡,

因為他們麼每個人單拎出來都非常優秀, 所以歷史上對他們的評價是「九子奪嫡」, 而不是「八王之亂」。 而十三阿哥算是其中唯一一個在雍正奪嫡之后還成功青史留名的人。

他跟雍正皇帝雖然不是一母同胞, 但是比起十四阿哥, 胤祥很是親近雍正, 這也是他后來被重用的原因。 他能力十分突出, 在經過十年的圈禁之后, 胤祥出來就接到雍正的政務, 先是積極治理河患, 興修水利建設。 后來在軍事上也成就突出, 他有效保證軍事供應, 理財有方, 所以軍需沒有向百姓攤派。

當然, 在處理內外案件上, 他更是善于辨別真偽, 不會輕易下判斷, 不冤枉好人, 也不放過壞人。 在整個雍正王朝期間, 他選賢舉能, 不看出身, 更看重才能, 選出了劉世明、石麟等人, 這些人成為后來整個國家官僚系統的中堅力量。 總之, 胤祥屬于文武、內外政治方面都十分突出的人, 所以讓他來接手康熙的政權, 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當然, 這并不代表雍正就是一個庸才, 只是相對而言, 胤祥在雍正時代發揮的力量太大了, 很多事物都是他處理的,所以也許讓他出來更好。

熱衷武器

除了在政治等各方面突出之外,胤祥有一個后來的統治者不具備的特征,那就是他重視武器的建設。我們都知道,清朝最后的失敗,都是因為過于富有了,但是又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讓自己守住。而武裝力量之所以歷代統治者都不重視的原因,就差不多從乾隆皇帝時代起開始,一直到清朝末期,除了有少數臣子支持建設之外,其他的都沒有。

而最出名的拒絕武器的就是乾隆皇帝,喬治三世派使者來慶賀他的生日,別人想著是來通商,同時出示了自己的武器,而乾隆對此統統不感興趣,唯一感興趣的就只有翻譯。而胤祥不一樣,他十分重視武器建設,在雍正年間,他命人制造了「威遠將軍」鐵炮十尊,其他的子母炮,也命人造了數百個,炮車更是多了。

若是讓他上位,可能他會更加重視大炮等軍事力量的建設,而后面的歷代君王可能受他的影響,在軍事國防方面也會更加重視。如此,后面的軍事等各方面的問題也應該不大了。

善學外史

當然,只重視建設,一心自己關起門來搞,可能也不會有所創新,只有學習別人的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已有知識,才能造出更先進的武器。明朝就是如此,很多武器的制造,都是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結果。而胤祥就是一個喜歡了解其他國家等歷史的人。

據歷史記載,胤祥精通很多文化,比如會跟自己的兒子講佛學,跟雍正談經論道,但是并不熱衷這類宗教文化。比如,他對從外而來的傳教士很友好,經常同他們交流,以至于一些傳教士都覺得他十分感興趣這類文化,因為胤祥會約他們過一日再來談。

但是再來的時候,胤祥還是只是跟他們交流,對這些文化宗教的進一步學習沒有興趣,因為他只是想要了解這個民族的基本概況,并不想加入這個宗教。

試想,要是胤祥從康熙皇帝手里接過皇位,因為他熱衷了解外來傳教士說的最新鮮的西方咨詢,加之他又熱愛武器,那麼大清朝的還會那麼落后嗎?肯定不是的,可能他會積極學習國外的最新工業革命成果,加強清朝的國防力量,那麼后來也就不會有所謂的八國聯軍侵華這樣的事情了,我們的很多文物也不會流失國外了。

結語

閉門造車,很可能一輩子也造不出來車,即便是最后造出來了,也會比別人晚,甚至造的車不如別人。因此,像別人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學習別人的,就會有兩份知識,能力增長才會更快,可惜清朝自乾隆皇帝起,基本上沒有幾個統治者明白這個道理,衰弱自然也是必然的。

細數歷史上的強盛時代,沒有哪一個不是對外開放交流的,如大漢要通西域,有了張騫出使西域,才有了后來的絲綢之路,而唐朝的開放包容更是歷史的朝代之最。即便是后來實力不如唐朝的明朝,前面的很多皇帝也知道對外交流的重要性。而清朝卻不知道,錯過了一個積極學習外來文化的怡親王,還錯過了西方文明快速發展的時期,所以才節節敗退。

很多事物都是他處理的,所以也許讓他出來更好。

熱衷武器

除了在政治等各方面突出之外,胤祥有一個后來的統治者不具備的特征,那就是他重視武器的建設。我們都知道,清朝最后的失敗,都是因為過于富有了,但是又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讓自己守住。而武裝力量之所以歷代統治者都不重視的原因,就差不多從乾隆皇帝時代起開始,一直到清朝末期,除了有少數臣子支持建設之外,其他的都沒有。

而最出名的拒絕武器的就是乾隆皇帝,喬治三世派使者來慶賀他的生日,別人想著是來通商,同時出示了自己的武器,而乾隆對此統統不感興趣,唯一感興趣的就只有翻譯。而胤祥不一樣,他十分重視武器建設,在雍正年間,他命人制造了「威遠將軍」鐵炮十尊,其他的子母炮,也命人造了數百個,炮車更是多了。

若是讓他上位,可能他會更加重視大炮等軍事力量的建設,而后面的歷代君王可能受他的影響,在軍事國防方面也會更加重視。如此,后面的軍事等各方面的問題也應該不大了。

善學外史

當然,只重視建設,一心自己關起門來搞,可能也不會有所創新,只有學習別人的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已有知識,才能造出更先進的武器。明朝就是如此,很多武器的制造,都是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結果。而胤祥就是一個喜歡了解其他國家等歷史的人。

據歷史記載,胤祥精通很多文化,比如會跟自己的兒子講佛學,跟雍正談經論道,但是并不熱衷這類宗教文化。比如,他對從外而來的傳教士很友好,經常同他們交流,以至于一些傳教士都覺得他十分感興趣這類文化,因為胤祥會約他們過一日再來談。

但是再來的時候,胤祥還是只是跟他們交流,對這些文化宗教的進一步學習沒有興趣,因為他只是想要了解這個民族的基本概況,并不想加入這個宗教。

試想,要是胤祥從康熙皇帝手里接過皇位,因為他熱衷了解外來傳教士說的最新鮮的西方咨詢,加之他又熱愛武器,那麼大清朝的還會那麼落后嗎?肯定不是的,可能他會積極學習國外的最新工業革命成果,加強清朝的國防力量,那麼后來也就不會有所謂的八國聯軍侵華這樣的事情了,我們的很多文物也不會流失國外了。

結語

閉門造車,很可能一輩子也造不出來車,即便是最后造出來了,也會比別人晚,甚至造的車不如別人。因此,像別人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學習別人的,就會有兩份知識,能力增長才會更快,可惜清朝自乾隆皇帝起,基本上沒有幾個統治者明白這個道理,衰弱自然也是必然的。

細數歷史上的強盛時代,沒有哪一個不是對外開放交流的,如大漢要通西域,有了張騫出使西域,才有了后來的絲綢之路,而唐朝的開放包容更是歷史的朝代之最。即便是后來實力不如唐朝的明朝,前面的很多皇帝也知道對外交流的重要性。而清朝卻不知道,錯過了一個積極學習外來文化的怡親王,還錯過了西方文明快速發展的時期,所以才節節敗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