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尚隨手寫了首七絕,蘇軾化身小迷弟跟寫一首,百年來難分勝負

詩詞文化最為興盛繁榮的年代是唐宋時期, 在這段歲月中, 中國大地上涌現出了無數的優秀人物, 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 為后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經典作品。 而在這些人之中, 蘇軾必定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

本期要和大家說的是關于蘇軾跟詩事件。 北宋神宗年間有位詩僧名叫寶黁, 他是一位狂僧, 有著一百三十歲的高齡, 不過, 他究竟有沒有這麼大的年歲, 還無從考證。

不過, 這位大師行為怪誕, 是一位性情中人, 做事不講章法, 瀟灑肆意, 其存世的作品只有一首:

《題逆旅壁》

滿院秋光濃欲滴, 老僧倚杖青松側。

只怪高聲問不應, 嗔余踏破蒼苔色。

之所以會寫這首詩, 是因為寶黁當時云游時在山間看見一處別院, 于是便上前去問路, 誰知院內居然無人應答, 于是調皮的他便詩興大發在對方家墻壁上寫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的大意就是, 秋意正濃的天氣, 我在一個青松旁邊依靠著, 看這滿園的春色, 我高聲呼喊著園中中的主人, 可是卻無人回應, 你在這樣做法我可是會生氣的, 而且, 到時候不要怪我把你園中的花花草草踩壞。

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可是卻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同的僧人形象, 他這樣的做法有一點幼稚, 有一些無理, 但是也讓這位大師的形象變得有趣飽滿, 不再是原來書中的那種刻板的僧人形象, 多有返璞歸真之意。

多年后蘇軾路過加祿鎮, 見到了這首詩后贊嘆不已, 立馬化身為寶黁的小迷弟, 四處打聽他的生平。 在得知對方是位詩僧后, 更是在墻壁上跟著題了一首五律, 讓我們來看一看蘇軾寫了什麼:

《書黁公詩后》

霜顱隱白毫, 鎖骨埋青玉。

皆云似達摩, 只履還天竺。

壁間余清詩, 字勢頗拔俗。

為吟五字偈, 一洗凡眼肉。

從這首五律來看, 蘇軾當真是妥妥的一名小迷弟了。 前兩句寄情于景, 白毫是一種古代的名茶, 這兩句既寫出了山中的美景, 也借此表達寶黁當年的雅士之風。

三、四兩句, 是將景與佛法相融合, 當年寶黁就是在這青山綠水中尋覓佛法真諦, 正所謂心中有佛, 處處都是佛法。

后兩句則評價了對方的字和詩,墻壁上的字清秀脫俗,世間少有,所以自己才會寫下這首五律,希望能洗一洗世間的濁氣。

如今再讀這兩首詩,發現無論是意境還是遣詞都各有各的妙處,所以900多年來才會難分勝負。

后兩句則評價了對方的字和詩,墻壁上的字清秀脫俗,世間少有,所以自己才會寫下這首五律,希望能洗一洗世間的濁氣。

如今再讀這兩首詩,發現無論是意境還是遣詞都各有各的妙處,所以900多年來才會難分勝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