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康熙傳位遺詔亮相,揭秘雍正奪位之謎,「傳位十四子」不可能!

要說起清代皇帝當中的話題之王呢, 非雍正莫屬。 一提到雍正, 人們普遍想到的便是雍正發明的血滴子, 和他鐵腕強人冷酷無情的形象, 在大眾眼中雍正一朝不知道取下了多少人頭。

這種結論對于了解清朝歷史的人來看顯然是無稽之談, 但最起碼說明雍正在民間多以一個暴君形象出現的, 「血滴子」此物到底是否是雍正發明的呢?誰都不能妄下定論, 但是他的繼位之謎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學界, 都是廣泛爭論的話題。

雍正即位是否合法這個話題, 將近持續了300年熱度還沒有削減, 圍繞篡位一說,

還有一系列關于他所謂「弒父」、「逼母」、「殺兄」、「屠弟」屠戮功臣等各種留言。

這些留言的熱度隨著時間推移非但沒有減輕, 反而被越炒越熱。 使得雍正這個暴君或者話題之王的帽子越戴越牢。

事發前夕

當然,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顯然不能只看他的一面, 支持雍正帝的人則認為,

雍正不僅是正常即位的, 康熙在臨終時就是實打實的把皇位傳給了皇四子胤禛, 他還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皇帝和政治家。

雍正帝在位的時間雖然短, 只有13年, 但是他始終宵衣旰食勤于政事, 大刀闊斧地推行了許多改革, 讓康熙晚年政壇的拖沓之風煥然一新。

是康乾盛世中很重要的承上啟下的皇帝, 若是別的皇子即位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雍正帝這樣的功績。

雍正繼位之謎, 被稱為清代歷史上的「四大謎案」之一。

首先根據現有的史料來看, 清朝官方史書呈現給我們的就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康熙皇帝在暢春園臨終前宣布遺詔, 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 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卓集鎮登基。

在宣讀完遺詔后, 康熙帝便龍馭上賓, 根據胤禛自己的回憶, 當時的他正在奉父皇之命代表皇帝在即將來臨的冬至節去南郊祭天, 這樣代替父親舉行祭祀的行為, 胤禛已經做過很多次。

古語云:「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 祭祀和軍事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 胤禛在康熙晚年屢次代表父親進行重要的祭祀典禮。

特別是像冬至祭天這樣的大祀, 間接表現出康熙對胤禛的重視, 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的確是比較高的。

這樣代行皇帝職責的行為, 對胤禛的聲望也是一種無形的提高, 這一點康熙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直到這月十三日他收到了父親的急詔, 他才急忙返回暢春園。

據胤禛自己表述, 在他趕到之前, 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祀等七位皇子和九門提督隆科多, 已然守在了皇帝的身邊。

正面佐證

當胤禛趕來暢春園時, 內庭就將康熙皇帝傳位給皇四子胤禛的遺詔公布了出去, 同時宣布北京內城的九門將全部關閉。七天后,胤禛前往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賀正式即皇帝位,年號「雍正」。

在當時朝鮮的實錄當中記載說,康熙在病重的時候曾經召見過元老重臣馬齊,康熙帝就曾表明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自己死后應立為嗣皇,胤禛的兒子弘歷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這種說法到后來也成為雍正帝合法繼位支持者們常常談到的話題,康熙帝選擇胤禛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對孫子弘歷的喜愛。

但根據史料記載,康熙和弘歷這爺孫兩的初次見面那可是到康熙六十一年正月以后了,此時距離康熙帝駕崩不到一年,康熙怎麼會因為幾個月的相處時間就敢把江山托付給胤禛呢?

顯然是康熙帝在內心決定立胤禛為新君后,才把自己的情感下衍到胤禛的兒子弘歷身上的。

反面猜測

但是盡管有以上證據,幾乎從康熙崩逝的那一刻起,各種有關胤禛篡位的流言就傳播開來了,篡位這種說法最大的爭論點就在于康熙的遺詔。

遺詔中標明的時間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正是康熙皇帝去世的當天,而且只公開宣讀了一道滿文文本,當時有人就曾提出一個觀點——為什麼不宣讀漢文?

因為清代重要的詔書都是至少用滿漢兩種文字,雍正即位沒有漢文文本是不是因為還沒有偽造好?或者可以直接說滿文遺詔也是偽造之物呢?所以這個行為讓雍正帝篡位的流言甚囂塵上。

后來這種說法直接被演變成:原來是有漢文遺詔的,但是呢被雍正皇帝給篡改了,將原來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了「傳位于四皇子」。就是把「十」字改成了「于」字。

對于這個說法,還有學者進行過專門的考證,因為按照清代的書寫慣例,在提到皇子的時候一般都寫皇幾子,比如說皇四子,而非四皇子或者十四皇子,按照這樣的書寫慣例的話,那康熙帝遺詔書里應該寫的是「傳位于皇十四子」。

如果雍正真能改變遺詔中的「十」字,那遺詔就變成了「傳位皇于四子」這種錯誤顯然不可能出現在皇帝的遺詔中的,既然如此遺詔中將「十」字改成「于」字的說法顯然說不通。

排去雍正帝改字的說法,顯然也還是有問題的。因為繁體字的「于」字,是左邊一個方子右邊上面一個人下面兩點的「于」,這跟我們現在的簡體字「于」完全不同,所以這個說法完全是野史杜撰出來的。

對于雍正皇帝即位的滿文遺詔,如今還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但是內容非常殘缺,內容僅能看清一些「克承大統」,「即位」等詞語,究竟傳位給誰這樣的關鍵信息卻殘缺了,這也造成百余年來人們不斷質疑雍正帝即位合法性。

康熙帝在第二次廢太子事件后,確實因為傷心而很多年未提立太子之事,這一點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識,所以直到康熙帝臨終前都沒有宣布過太子或是皇位繼承人的人選。

不過康熙作為一個控制欲超強的皇帝,不會將國家的未來放到一個完全不確定的情境之中。

自己生前尚且上演了「九子奪嫡」的悲劇,他自然不想死后讓這種悲劇愈演愈烈,所以他很大機率心中已經敲定了胤禛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并且一直保留到了最后一刻。

同時宣布北京內城的九門將全部關閉。七天后,胤禛前往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賀正式即皇帝位,年號「雍正」。

在當時朝鮮的實錄當中記載說,康熙在病重的時候曾經召見過元老重臣馬齊,康熙帝就曾表明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自己死后應立為嗣皇,胤禛的兒子弘歷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這種說法到后來也成為雍正帝合法繼位支持者們常常談到的話題,康熙帝選擇胤禛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對孫子弘歷的喜愛。

但根據史料記載,康熙和弘歷這爺孫兩的初次見面那可是到康熙六十一年正月以后了,此時距離康熙帝駕崩不到一年,康熙怎麼會因為幾個月的相處時間就敢把江山托付給胤禛呢?

顯然是康熙帝在內心決定立胤禛為新君后,才把自己的情感下衍到胤禛的兒子弘歷身上的。

反面猜測

但是盡管有以上證據,幾乎從康熙崩逝的那一刻起,各種有關胤禛篡位的流言就傳播開來了,篡位這種說法最大的爭論點就在于康熙的遺詔。

遺詔中標明的時間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正是康熙皇帝去世的當天,而且只公開宣讀了一道滿文文本,當時有人就曾提出一個觀點——為什麼不宣讀漢文?

因為清代重要的詔書都是至少用滿漢兩種文字,雍正即位沒有漢文文本是不是因為還沒有偽造好?或者可以直接說滿文遺詔也是偽造之物呢?所以這個行為讓雍正帝篡位的流言甚囂塵上。

后來這種說法直接被演變成:原來是有漢文遺詔的,但是呢被雍正皇帝給篡改了,將原來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了「傳位于四皇子」。就是把「十」字改成了「于」字。

對于這個說法,還有學者進行過專門的考證,因為按照清代的書寫慣例,在提到皇子的時候一般都寫皇幾子,比如說皇四子,而非四皇子或者十四皇子,按照這樣的書寫慣例的話,那康熙帝遺詔書里應該寫的是「傳位于皇十四子」。

如果雍正真能改變遺詔中的「十」字,那遺詔就變成了「傳位皇于四子」這種錯誤顯然不可能出現在皇帝的遺詔中的,既然如此遺詔中將「十」字改成「于」字的說法顯然說不通。

排去雍正帝改字的說法,顯然也還是有問題的。因為繁體字的「于」字,是左邊一個方子右邊上面一個人下面兩點的「于」,這跟我們現在的簡體字「于」完全不同,所以這個說法完全是野史杜撰出來的。

對于雍正皇帝即位的滿文遺詔,如今還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但是內容非常殘缺,內容僅能看清一些「克承大統」,「即位」等詞語,究竟傳位給誰這樣的關鍵信息卻殘缺了,這也造成百余年來人們不斷質疑雍正帝即位合法性。

康熙帝在第二次廢太子事件后,確實因為傷心而很多年未提立太子之事,這一點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識,所以直到康熙帝臨終前都沒有宣布過太子或是皇位繼承人的人選。

不過康熙作為一個控制欲超強的皇帝,不會將國家的未來放到一個完全不確定的情境之中。

自己生前尚且上演了「九子奪嫡」的悲劇,他自然不想死后讓這種悲劇愈演愈烈,所以他很大機率心中已經敲定了胤禛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并且一直保留到了最后一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