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曾殺死五步蛇,在日本被看作劇毒蛇,為啥國內大家都不把它當回事!

吳卯斌在研究過程中發現, 1 條約250 g 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俗稱五步蛇)因吞食1 條重約150 g的蛇之后, 在地上翻滾不休, 窒息而死。

Mittleman等在1976年發表一起在日本該蛇咬傷并引起腦出血致死的病例, 之后的1985年, 日本也有一起兒童被這種蛇咬傷導致腦出血死亡的案例, 日本已經將此蛇列為毒蛇, 并對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也成功制造了血清。

這種蛇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可怕?其實它非常常見, 很多朋友看到照片后一定會覺得眼熟, 原來就是它呀~這種蛇就是我國分布最廣的蛇之一——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也被叫做虎斑游蛇、野雞脖子、竹竿青、雞冠蛇等等。

它隸屬于游蛇科頸槽蛇屬, 主要分布在東亞, 具有三個亞種——中國亞種、日本亞種和臺灣亞種。

虎斑頸槽蛇體背面呈翠綠或草綠色, 前段頸項區兩側有黑色與桔紅色斑塊相間, 頸部正中有一較明顯的頸槽, 枕部兩側有較大的黑色斑塊,

間以紅色, 身體后段桔紅斑不顯, 只有方形黑斑。

虎斑頸槽蛇喜歡在田地、路邊, 尤其是水邊活動, 喜歡捕食蛙、蟾蜍、蝌蚪, 偶爾也捕食魚、鳥類和鼠類。 受驚或者發怒時, 它的身體前半部分會豎起, 頸部膨大變扁, 身體呈S型彎曲。

攻擊姿勢的虎斑頸槽蛇,

有些像眼鏡蛇

很多人被咬后沒有癥狀, 或者稍微紅腫, 所以人們一直認為它是一種無毒蛇。 直到日本報道多起被虎斑頸槽蛇咬傷致死的事件后, 人們才開始重視起來。

在我國也曾發生過多起虎斑頸槽蛇咬傷引發嚴重出血、休克的病例, 不過一開始人們對這種蛇認識不是很清楚, 所以沒有引起人重視, 甚至有人還將它拿來玩弄甚至當寵物飼養。

后來科學家的研究發現, 這種蛇不僅有毒, 而且還是少見的雙毒腺毒蛇(也就是說它有兩種不同的毒腺)。

虎斑頸槽蛇的兩種腺體——杜氏腺和頸背腺

長期以來, 人們一直認為毒蛇與無毒蛇的區別就是毒蛇具有毒腺和毒牙(溝牙或者管牙)。 虎斑頸槽蛇之所以被誤認為是無毒蛇, 就因為其與眾不同的毒腺和毒牙。

達氏腺

一般毒蛇的毒液是由位于口腔上的特化腺體產生, 再經導管到達毒牙而排出的。 而虎斑頸槽蛇口腔內并未發現這種腺體。

它的毒腺是一種典型的分支管狀復合腺體, 稱為杜氏腺(Duvernoy’s Gland), 牛青山等于1994年發現虎斑頸槽蛇具有杜氏腺。

杜氏腺主要存在于游蛇科動物中, 是由法國著名的形態學家George Louis Duvernoy首次發現, 故名。

杜氏腺

從杜氏腺所在位置及胚胎發育的研究證實, 該腺體與其他毒蛇的毒腺為同源腺體, 分泌物也與前毒牙蛇類分泌的毒液具有同源性。

杜氏腺分泌物中含有很強的凝血酶原激活物, 該激活物能夠使纖維蛋白原水平顯著降低,會導致纖維蛋白持續出血。所以被咬傷后,往往導致嚴重的出血癥狀,嚴重的咬傷會出現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會引起腦出血、肺出血、休克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死亡。

科學家對虎斑頸槽蛇的毒性和產毒量進行了研究:

Saka等研究發現,達氏腺分泌物對小鼠的半致死量*(LD50)分別為:0.265mg/kg(IV,靜脈注射),7.4mg/kg(M,肌肉注射)以及9.2mg/kg(SC,皮下注射)。

而人們常說的毒蛇——五步蛇(尖吻蝮)的LD50約為10mg/kg(SC,皮下注射),而虎斑頸槽蛇靜脈LD50超過絕大多數蝰科毒蛇,也就是說單論毒性而言,虎斑頸槽蛇杜氏腺分泌物具有很高的致死性。

*半致死量是指在動物急性毒性試驗中,表示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指定感染途徑,使一定體重或年齡的某種動物半數死亡所需最小細菌數或毒素量。

研究發現,虎斑頸槽蛇的離體毒腺的平均產毒量為11.8mg,與蛇的體長和體重成正比。

這些數據表明,虎斑頸槽蛇雖然毒性較強,但是毒液含量低,如果全部注射在皮下或者肌肉,只能毒死體重1.3kg以下的動物,對人類說是并不致死。

但是如果全部注入靜脈,就能毒死44kg以下的動物,如果蛇的體型大,也可能毒死體型更大的人。

后毒牙游蛇杜氏腺(ABC)與前溝牙毒蛇毒腺(DEF)比較

杜氏腺與一般的毒腺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通常的毒腺具有大型的細胞外毒液儲存囊,可以儲存毒液;而杜氏腺排列緊密,沒有大的毒腺分泌管腔,所以排毒量較低。

2. 大多毒蛇的毒腺都有排毒管與毒牙相連,可以將毒液直接注入毒牙中;杜氏腺的腺體開口位于上頜齒后方,分泌物通過一根導管流至口腔,而導管與后毒牙并不相連。

3. 毒腺周圍有肌肉,可以收縮并將毒液注入到傷口中;而杜氏腺并無肌肉附著的腺體上,口腔內肌肉擠壓而使毒液排出毒腺并流入傷口。

毒牙

毒牙(Fang)是毒蛇的「武器」,可以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

無毒蛇的頭骨,不具備毒牙

傳統的毒牙可以分成三類:

管牙Solendglyphs:位于上頜前方兩側,較長而且可以折疊,它還有一個封閉的管道,類似于注射器的針頭,毒液由毒腺分泌后順著中空的毒牙注入,注射效率最高。一般蝰蛇類都具有這種毒牙。

尖吻蝮的頭骨和其管狀毒牙

前溝牙Proteroglyphs:前溝牙位于上頜后方,這種毒牙短小且不能折疊,不是封閉中空的,而是有一條細小的縱溝,注射毒液的方式與管牙類似。眼鏡蛇、海蛇類都是前溝牙類。

眼鏡蛇的頭骨及其前溝牙

后溝牙Opisthogluphs:位于上頜喉部,通常僅在咀嚼時向獵物注毒,溝位于毒牙側面,毒液通過溝槽流入傷口。游蛇科部分蛇類大多具有后溝牙。

黑頭林蛇的頭骨及其后溝牙

虎斑頸槽蛇并沒有上述類型的毒牙,它最后兩枚上頜齒增大,既無管也無溝,毒液只能順著毒牙流到傷口中,所以利用率并不高。

虎斑頸槽蛇的頭骨,能看到最后兩枚增大的上頜齒

虎斑頸槽蛇的毒牙呈扁平的鐮刀狀,內側具有鋒利的刃,在捕食蛙和蟾蜍的過程中,具有切割功能。

蛙和蟾蜍在被捕食時,會吸氣使身體膨脹,讓天敵難以吞咽。而虎斑頸槽蛇會在吞咽時,用鋒利的牙齒將其表皮撕開,放出氣體。

蟾蜍的天敵——虎斑頸槽蛇

虎斑頸槽蛇的杜氏腺雖然具有較強的毒性,但是被其嚴重咬傷的案例并不多見。主要是因為其毒液量有限,而且毒腺沒有排毒管與毒牙相連,只能通過牙齒刺穿傷口、毒液流入的方式來輸送,毒液輸送效率極差。而且毒牙在口腔后方的位置,吞咬獵物較深和時間足夠長的情況下,才能引起中毒。

有學者人認為杜氏腺分泌的毒液較少,且粘性較大,其主要功能可能類似于唾液的潤滑作用,幫助吞咽和消化,而致毒作用其次。

頸脖腺

除了杜氏腺,頸槽蛇屬的頸部中央還具有縱向排列的發達腺體——頸脖腺(nuchal gland)。該腺體8-13對,呈鏈珠狀平行排列,各腺體相對獨立,無明顯的排毒管。

頸脖腺(圖來源于參考文獻)

當虎斑頸槽蛇受到攻擊或被捕時,會將前半身豎起,低頭曲頸擠壓頸背腺,,濺出淡黃色或白色的毒液,若濺入眼內可引起眼睛疼痛充血。Mori等發現,虎斑頸槽蛇會在捕食時,弓起頸背,向獵物噴射毒液。

研究發現。虎斑頸槽蛇日本亞種頸背腺的毒液對粘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我國學者發現其中國亞種還具有較強的神經毒性。

人們頸脖腺中發現10 種多羥基強心類固醇、蟾蜍二烯羥酸內酯和核黃素,有研究表明這種毒素并不是它自己合成的,而是從獵物蟾蜍身上獲取。雌性能把自己身體內積攢的毒液傳給后代,讓新出生的小蛇也有毒可以自衛。

小結:

虎斑頸槽蛇屬于后毒牙蛇類,口腔上部的達氏腺分泌的毒液具有非常強烈的毒性。但是由于虎斑頸槽蛇毒液含量有限,而且注射效率很低,所以很多人被咬后沒有明顯癥狀或者癥狀較輕。

而且虎斑頸槽蛇的生性溫馴靦腆,見到人通常會很快逃跑,也不容易被激怒傷人。不過有時受驚、被激怒時,也會反抗甚至傷人。

但是大家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我國雖然還沒有這種蛇致死的報道,不過已經有多起虎斑頸槽蛇致傷的病例。而且它頸背腺的毒液對人體尤其是眼睛等部位會有很大的傷害,所以不要把它當做無毒蛇來對待,在野外遇到要馬上遠離,更不要隨意玩弄。如果不小心被咬,也不要大意,一定要及時就醫。

該激活物能夠使纖維蛋白原水平顯著降低,會導致纖維蛋白持續出血。所以被咬傷后,往往導致嚴重的出血癥狀,嚴重的咬傷會出現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會引起腦出血、肺出血、休克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死亡。

科學家對虎斑頸槽蛇的毒性和產毒量進行了研究:

Saka等研究發現,達氏腺分泌物對小鼠的半致死量*(LD50)分別為:0.265mg/kg(IV,靜脈注射),7.4mg/kg(M,肌肉注射)以及9.2mg/kg(SC,皮下注射)。

而人們常說的毒蛇——五步蛇(尖吻蝮)的LD50約為10mg/kg(SC,皮下注射),而虎斑頸槽蛇靜脈LD50超過絕大多數蝰科毒蛇,也就是說單論毒性而言,虎斑頸槽蛇杜氏腺分泌物具有很高的致死性。

*半致死量是指在動物急性毒性試驗中,表示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指定感染途徑,使一定體重或年齡的某種動物半數死亡所需最小細菌數或毒素量。

研究發現,虎斑頸槽蛇的離體毒腺的平均產毒量為11.8mg,與蛇的體長和體重成正比。

這些數據表明,虎斑頸槽蛇雖然毒性較強,但是毒液含量低,如果全部注射在皮下或者肌肉,只能毒死體重1.3kg以下的動物,對人類說是并不致死。

但是如果全部注入靜脈,就能毒死44kg以下的動物,如果蛇的體型大,也可能毒死體型更大的人。

后毒牙游蛇杜氏腺(ABC)與前溝牙毒蛇毒腺(DEF)比較

杜氏腺與一般的毒腺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通常的毒腺具有大型的細胞外毒液儲存囊,可以儲存毒液;而杜氏腺排列緊密,沒有大的毒腺分泌管腔,所以排毒量較低。

2. 大多毒蛇的毒腺都有排毒管與毒牙相連,可以將毒液直接注入毒牙中;杜氏腺的腺體開口位于上頜齒后方,分泌物通過一根導管流至口腔,而導管與后毒牙并不相連。

3. 毒腺周圍有肌肉,可以收縮并將毒液注入到傷口中;而杜氏腺并無肌肉附著的腺體上,口腔內肌肉擠壓而使毒液排出毒腺并流入傷口。

毒牙

毒牙(Fang)是毒蛇的「武器」,可以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

無毒蛇的頭骨,不具備毒牙

傳統的毒牙可以分成三類:

管牙Solendglyphs:位于上頜前方兩側,較長而且可以折疊,它還有一個封閉的管道,類似于注射器的針頭,毒液由毒腺分泌后順著中空的毒牙注入,注射效率最高。一般蝰蛇類都具有這種毒牙。

尖吻蝮的頭骨和其管狀毒牙

前溝牙Proteroglyphs:前溝牙位于上頜后方,這種毒牙短小且不能折疊,不是封閉中空的,而是有一條細小的縱溝,注射毒液的方式與管牙類似。眼鏡蛇、海蛇類都是前溝牙類。

眼鏡蛇的頭骨及其前溝牙

后溝牙Opisthogluphs:位于上頜喉部,通常僅在咀嚼時向獵物注毒,溝位于毒牙側面,毒液通過溝槽流入傷口。游蛇科部分蛇類大多具有后溝牙。

黑頭林蛇的頭骨及其后溝牙

虎斑頸槽蛇并沒有上述類型的毒牙,它最后兩枚上頜齒增大,既無管也無溝,毒液只能順著毒牙流到傷口中,所以利用率并不高。

虎斑頸槽蛇的頭骨,能看到最后兩枚增大的上頜齒

虎斑頸槽蛇的毒牙呈扁平的鐮刀狀,內側具有鋒利的刃,在捕食蛙和蟾蜍的過程中,具有切割功能。

蛙和蟾蜍在被捕食時,會吸氣使身體膨脹,讓天敵難以吞咽。而虎斑頸槽蛇會在吞咽時,用鋒利的牙齒將其表皮撕開,放出氣體。

蟾蜍的天敵——虎斑頸槽蛇

虎斑頸槽蛇的杜氏腺雖然具有較強的毒性,但是被其嚴重咬傷的案例并不多見。主要是因為其毒液量有限,而且毒腺沒有排毒管與毒牙相連,只能通過牙齒刺穿傷口、毒液流入的方式來輸送,毒液輸送效率極差。而且毒牙在口腔后方的位置,吞咬獵物較深和時間足夠長的情況下,才能引起中毒。

有學者人認為杜氏腺分泌的毒液較少,且粘性較大,其主要功能可能類似于唾液的潤滑作用,幫助吞咽和消化,而致毒作用其次。

頸脖腺

除了杜氏腺,頸槽蛇屬的頸部中央還具有縱向排列的發達腺體——頸脖腺(nuchal gland)。該腺體8-13對,呈鏈珠狀平行排列,各腺體相對獨立,無明顯的排毒管。

頸脖腺(圖來源于參考文獻)

當虎斑頸槽蛇受到攻擊或被捕時,會將前半身豎起,低頭曲頸擠壓頸背腺,,濺出淡黃色或白色的毒液,若濺入眼內可引起眼睛疼痛充血。Mori等發現,虎斑頸槽蛇會在捕食時,弓起頸背,向獵物噴射毒液。

研究發現。虎斑頸槽蛇日本亞種頸背腺的毒液對粘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我國學者發現其中國亞種還具有較強的神經毒性。

人們頸脖腺中發現10 種多羥基強心類固醇、蟾蜍二烯羥酸內酯和核黃素,有研究表明這種毒素并不是它自己合成的,而是從獵物蟾蜍身上獲取。雌性能把自己身體內積攢的毒液傳給后代,讓新出生的小蛇也有毒可以自衛。

小結:

虎斑頸槽蛇屬于后毒牙蛇類,口腔上部的達氏腺分泌的毒液具有非常強烈的毒性。但是由于虎斑頸槽蛇毒液含量有限,而且注射效率很低,所以很多人被咬后沒有明顯癥狀或者癥狀較輕。

而且虎斑頸槽蛇的生性溫馴靦腆,見到人通常會很快逃跑,也不容易被激怒傷人。不過有時受驚、被激怒時,也會反抗甚至傷人。

但是大家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我國雖然還沒有這種蛇致死的報道,不過已經有多起虎斑頸槽蛇致傷的病例。而且它頸背腺的毒液對人體尤其是眼睛等部位會有很大的傷害,所以不要把它當做無毒蛇來對待,在野外遇到要馬上遠離,更不要隨意玩弄。如果不小心被咬,也不要大意,一定要及時就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