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亡國后被流放到朝鮮的中國皇帝,晚年凄涼,如今子孫遍布韓國各地

在我們的印象中, 朱元璋是一個狠人。

他狠起來不僅他的兒子們吃不消, 連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更有苦難言, 就拿開國功臣李善長來說,

都老得快走不成路了, 朱元璋還惦記著他。

就誅ㄕㄚ功臣的腹黑程度來說, 朱元璋在開國帝王中能排在前三, 至于另外兩個人是誰, 這位子暫時還空著的, 因為我實在是想不到。

朱元璋對身邊的人很狠, 這點毋容置疑, 但他又對敵人非常仁慈。

啥, 朱元璋的敵人是誰?

細細算來, 能夠阻擋朱元璋統一天下的人, 有且只有一個, 他的名字叫做陳友諒。

說到這, 或許就有人要說了, 你就亂扯吧, 難道張士誠不算嗎?難道元朝不算嗎?

說實話, 還真不算, 至少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 從來沒有誰能像陳友諒那樣被朱元璋重視, 拋開有色眼鏡來審視陳友諒這個人, 他能稱得上是那個時代的梟雄。

陳友諒的實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可以碾壓朱元璋的存在,

陳友諒的水軍, 堪稱是那個時代的戰爭絞肉機, 在陳友諒的超級戰艦面前, 朱元璋的小漁船活脫脫地就是一個笑話。

尤其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的那次大戰, 更是驗證了陳友諒的水軍之強, 只不過軍隊再強大, 倘若失去了民心, 也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

陳友諒的失敗, 便是失去民心的最好例子, 在陳友諒的信條里, 沒有禮義廉恥, 沒有感恩戴德, 只要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擇手段便是最好的手段。

鄱陽湖一戰, 陳友諒被箭矢射了一個透心涼, 在陳友諒去世后, 他的兒子陳理在大臣的擁簇下又當了皇帝。

后來陳漢亡國后, 陳理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鮮, 這位中國皇帝晚年凄涼, 如今子孫遍布韓國各地。

我們一起來看。

朱元璋:陳友諒是個可怕的對手

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鄱陽湖大決戰, 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戰, 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當然這里的多指的是陳友諒, 少指的是朱元璋。

如果只是在人數上占劣勢, 朱元璋倒也不懼怕,

可偏偏陳友諒在硬件方面也很優秀, 比如說陳友諒的船, 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戰船。

除了船身用鐵皮包裹外, 還做到了動力和戰力分開, 也就是戰船分為了上下兩層, 下面這一層的士兵負責動力, 上面這一層的士兵負責打仗。

所以擁有著這樣的艦隊, 陳友諒又怎麼會害怕一個只有小漁船參戰的朱元璋呢?

不過大船有大船的好, 小船也有小船的好, 朱元璋的小漁船具備的優勢就是靈活性很強, 適合打游擊戰。

本來吧, 戰爭的天平一直是朝陳友諒那邊傾斜的, 不過陳友諒卻辦了一件錯事, 使得戰爭的局勢發生了逆轉。

鐵索連船, 也就是為了讓船在江中比較穩, 就把船給連在一起。

這件事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 三國時期曹操赤壁大敗就是因為鐵索連了船, 導致大火來的時候, 一燒燒了一大片。

陳友諒把船連在了一起之后, 朱元璋便和諸葛亮一樣, 開始等風來。

風還是來了, 并且是在當天黃昏時分吹起來的, 朱元璋把握好時機, 將7艘漁船裝滿了火藥和稻草, 慢慢逼近了陳友諒的船隊,隨后勇猛的士兵點燃稻草,引燃了陳友諒數百艘巨艦。

陳友諒:我始終不明白自己輸在了哪里

雖然船只被燒毀了100多艘,但是對于財大氣粗的陳友諒來說,還有搏一搏的機會,只不過朱元璋又怎麼會給他這個機會呢。

陳友諒越打越急,朱元璋越打越穩,最終陳友諒一敗涂地,他本人也在這次戰爭中失去了性命。

陳友諒陣營中的大將張定邊一看大勢已去,便匆匆在武昌擁立了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當了皇帝,不過在第二年,朱元璋就打到了武昌城下,陳理覺得這事沒有回旋的余地了,便舉城投降了。

按照道理來講,斬草要除根,陳友諒都死了,朱元璋應該不會放過陳理才是,可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朱元璋卻把陳理封為了歸德侯。

當然,陳友諒的親人被封的還不止陳理一個,朱元璋幾乎把能想到的,都給封了爵,比如說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被封為承恩侯,大哥陳友富被封為歸仁伯,二哥陳友直被封為懷恩伯,并追贈四弟陳友仁為康山王。

陳理投降之后,被朱元璋安排在了京城居住,但是陳理有時候根本不領情,根本不知道寄人籬下該是什麼態度,有時候甚至還直言自己的不滿。

朱元璋卻一直沒有追求陳理的過失,只是認為他年紀還小罷了,久而久之,朱元璋覺得陳理在身邊始終如鯁在喉,所以就想著把他安排去偏遠的地方。

正如《明史》所云: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

陳理:在朝鮮呆著也比死了強

朱元璋想到的地方是高麗(朝鮮半島),于是在公元1372年,朱元璋將陳理與歸義侯明升一起流放到了高麗,期間還讓元朝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一路護送他們,并賞賜給了高麗王不少財務,讓高麗王善待陳理。

當陳理到達高麗的時候,他僅僅只有22歲,迫于明朝的威勢,在高麗的陳理還被封為了陳王,只不過小日子過得并不怎麼好,有時候甚至還可能吃不飽,畢竟不是自己的國家,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

在《李朝太宗實錄》中,還記載了李朝太宗李芳遠賞賜給了陳理一些土地,想必陳理在高麗要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從皇帝到寄人籬下,陳理的晚年可謂是極其凄涼。

不過我覺得相比較在朱元璋身邊的擔驚受怕,陳理應該還是在朝鮮呆著更舒服。

就這樣,陳理一直在朝鮮半島上活到了永樂六年,陳理在高麗還生了一個兒子叫陳明善,但是陳明善并沒能繼承自己老爹的王位,最后也成為了庶民一個。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因素,讓陳氏的子孫在朝鮮半島上站穩了腳跟,徹底融入了其他民族,現在在韓國還形成了一支數量并不少的「梁山陳氏」家族,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布了韓國各地。

或許陳理做夢也不想到,自己只是亡國后被流放到朝鮮的悲催皇帝,晚年更是凄涼無比,但如今子孫卻遍布了韓國各地,在韓國街頭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此,您認同嗎?

慢慢逼近了陳友諒的船隊,隨后勇猛的士兵點燃稻草,引燃了陳友諒數百艘巨艦。

陳友諒:我始終不明白自己輸在了哪里

雖然船只被燒毀了100多艘,但是對于財大氣粗的陳友諒來說,還有搏一搏的機會,只不過朱元璋又怎麼會給他這個機會呢。

陳友諒越打越急,朱元璋越打越穩,最終陳友諒一敗涂地,他本人也在這次戰爭中失去了性命。

陳友諒陣營中的大將張定邊一看大勢已去,便匆匆在武昌擁立了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當了皇帝,不過在第二年,朱元璋就打到了武昌城下,陳理覺得這事沒有回旋的余地了,便舉城投降了。

按照道理來講,斬草要除根,陳友諒都死了,朱元璋應該不會放過陳理才是,可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朱元璋卻把陳理封為了歸德侯。

當然,陳友諒的親人被封的還不止陳理一個,朱元璋幾乎把能想到的,都給封了爵,比如說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被封為承恩侯,大哥陳友富被封為歸仁伯,二哥陳友直被封為懷恩伯,并追贈四弟陳友仁為康山王。

陳理投降之后,被朱元璋安排在了京城居住,但是陳理有時候根本不領情,根本不知道寄人籬下該是什麼態度,有時候甚至還直言自己的不滿。

朱元璋卻一直沒有追求陳理的過失,只是認為他年紀還小罷了,久而久之,朱元璋覺得陳理在身邊始終如鯁在喉,所以就想著把他安排去偏遠的地方。

正如《明史》所云: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

陳理:在朝鮮呆著也比死了強

朱元璋想到的地方是高麗(朝鮮半島),于是在公元1372年,朱元璋將陳理與歸義侯明升一起流放到了高麗,期間還讓元朝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一路護送他們,并賞賜給了高麗王不少財務,讓高麗王善待陳理。

當陳理到達高麗的時候,他僅僅只有22歲,迫于明朝的威勢,在高麗的陳理還被封為了陳王,只不過小日子過得并不怎麼好,有時候甚至還可能吃不飽,畢竟不是自己的國家,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

在《李朝太宗實錄》中,還記載了李朝太宗李芳遠賞賜給了陳理一些土地,想必陳理在高麗要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從皇帝到寄人籬下,陳理的晚年可謂是極其凄涼。

不過我覺得相比較在朱元璋身邊的擔驚受怕,陳理應該還是在朝鮮呆著更舒服。

就這樣,陳理一直在朝鮮半島上活到了永樂六年,陳理在高麗還生了一個兒子叫陳明善,但是陳明善并沒能繼承自己老爹的王位,最后也成為了庶民一個。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因素,讓陳氏的子孫在朝鮮半島上站穩了腳跟,徹底融入了其他民族,現在在韓國還形成了一支數量并不少的「梁山陳氏」家族,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布了韓國各地。

或許陳理做夢也不想到,自己只是亡國后被流放到朝鮮的悲催皇帝,晚年更是凄涼無比,但如今子孫卻遍布了韓國各地,在韓國街頭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此,您認同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