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遊記》中真實的唐僧:沒有霹靂手段,莫行菩薩心腸

網上有人問:《西遊記》裡, 你最討厭誰?

不少人回答:唐僧。 說他膽小懦弱, 不辨忠奸, 說話囉裡囉嗦, 辦事糊裡糊塗。

與淩霄寶殿上大鬧天宮的美猴王相比,

唐僧顯然遜色得多。

然而, 歷史中真正的唐玄奘, 卻是一等一的「狠角色」。

他10歲在洛陽淨土寺剃度出家, 20歲譽滿京城, 被稱為「釋門千里駒」;

26歲私往天竺, 西行求法, 踐流沙之浩浩, 陟雪嶺之巍巍, 九死不悔, 聲震五印;

43歲, 用二十幾匹馬, 將650部經書馱回長安, 餘生皓首窮經, 用十九年譯出1300部經卷。

唐太宗李世民稱讚他:「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 詎能方其朗潤。 」

唐玄奘生逢亂世, 幼年失怙, 坎坷的命運下, 他心生慈悲, 立志取經, 普渡世人。

為了理想, 他狠心告別過去, 置身險境;為了初心, 他狠心拒絕榮華, 選擇孤獨。

狠, 並非冷漠殘忍, 而是果斷抉擇的智慧, 堅守內心的魄力, 矢志不渝的勇氣。

狠心告別過去專心走向未來

隋文帝仁壽二年, 玄奘出生在洛州一官宦之家。 他俗名陳禕, 出身門第遠比西遊記中的「江流兒」高不少。

先祖為東漢名臣陳寔, 曾祖父曾任北魏上黨太守, 祖父更是擔任過北齊國子博士。

可謂儒學世家, 累世公卿。

然而, 到了玄奘父親陳慧為官時, 政局衰微,

官場昏暗, 陳慧無心政治, 辭官歸隱。

玄奘是家裡最小的兒子, 備受長輩的喜愛, 從小就在父親的引導下, 博覽群書。

然而, 安穩的日子, 在玄奘9歲時, 戛然而止。 這年, 父親猝然離世, 母親早亡的玄奘一下子成了孤兒。

當時, 二哥長捷已出家為僧, 為了照顧幼弟, 便將玄奘接到洛陽淨土寺。 也是在這裡, 玄奘有了參悟佛法的機緣。

一天, 朝廷委派大理寺卿鄭善果, 主持14名僧人的剃度大典。 剛剛十歲的玄奘, 遠遠地站在門邊, 眼神裡充滿期待。

鄭善果見玄奘神態不俗, 問他:「你也想剃度嗎?」

玄奘點點頭。

又問他:「你出家是為了什麼?」

玄奘說:「遠紹如來, 近光遺法。 」

正是從這一刻起, 弘揚佛法, 普度眾生的理想, 在玄奘心中, 生根發芽。

鄭善果被玄奘的堅毅打動,

破例為他剃度。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有理想, 這種理想決定著他努力的方向。 」

為了理想, 玄奘狠心與過去告別。

從此, 他不再是陳禕, 不再糾纏于世間的紛爭, 不再感傷于坎坷的命運, 往事清零, 心境澄澈。

專注于佛法的玄奘, 漸漸地名聲在外,

但他絲毫沒有自滿之情, 反而憂心忡忡。

因為他發現佛經內容混亂, 紕漏甚多, 有不少重要的經典遺失了。

為此, 玄奘與一眾僧侶, 上表朝廷, 請求去印度遊學。 結果卻是, 朝廷嚴禁任何人出關。

與西遊記裡優柔寡斷的唐僧不同, 玄奘是剛毅果斷的熱血兒郎。 所有人都退縮了, 只有他決定西去。

玄奘告別過去的身份, 告別當下的安逸, 專注地走向理想, 踏上一條少有人行的路。

人生本就得失無常, 生活本就充滿遺憾, 糾結于過去, 滿心委屈和不甘, 只會讓自己在死胡同裡打轉。

狠心告別過去, 才能從容面對未來。

對自己狠一點離成功近一點

一說起唐僧, 腦海裡常常浮現這樣的畫面, 他被妖怪綁在柱子上, 淚眼模糊地等著徒兒來救。

而真實的玄奘,絕非這般軟弱,他是條硬漢,骨子裡有一股狠勁。

因為偷渡出關,他曾落到了瓜州州吏李昌手中。

面對官府的逼問,玄奘坦言道:「我要去西方求取佛法,無論怎麼責罰,我絕不後退一步。」

李昌被玄奘的堅定深深觸動,放他西去。出關後,玄奘來不及喜悅,因為他即將面臨生死的考驗——八百里莫賀延磧。

狂風肆虐,沙塵蔽日,天地間只有一僧一馬。玄奘駐足四望,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一片死寂。

水喝幹了,腳磨破了,馬兒也累癱了,玄奘還在硬撐,他頭重腳輕,踉踉蹌蹌,但還是堅持著找到了水源,走出了荒漠。

人的一生中,註定有一段至暗的路,無人相伴。對自己狠一點,激發出內在的潛能,絕處逢生不是不可能,命運的轉捩點,或許就在不遠處。

穿過莫賀延磧,玄奘到了最為崇佛的高昌國。

國王麴文泰是虔誠的佛教徒,聽聞東土高僧來訪,舉全國之力,盛情款待。

在高昌國的日子,與一路走來的辛苦相比,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國王賜給他精舍、齋飯、僧服,也有不少僧侶,甘願侍奉左右。

然而,聲色犬馬,是另一種嚴厲的考驗。俗話說,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古往今來,多少人沒有被困苦打到,反而被安逸摧毀。

玄奘深諳此理,休整了幾天後便辭行。但麴文泰軟硬並施就是不放。

為此,玄奘絕食對抗,他再次狠心地將生死度外,也再次贏了命運。

麴文泰見玄奘如此決絕,只能放他走。

有人說:「當你足夠強大時,外界一定會因你而改變。」

對自己狠一點,經得住困苦的磨練,頂得住安逸的誘惑,你強大了,全世界都會讓路。

沒有霹靂手段,莫行菩薩心腸。靠著一股「狠勁兒」,玄奘走過西域諸國,將五萬裡路雲和月,閃在身後。

高不可攀的雪山、毒蟲異獸的山林、險象環生的沼澤,他都無所畏懼地走過;

主張滅佛的國度,盜賊四起的村落,愛鬥嗜血的民族,他都一視同仁地度化。

真正的勇者,都是豁得出去的狠人,與困難頑強對抗,才能破局重生。

狠心說不主宰自己的人生

每次看《西遊記》,總會為唐僧到達西天後,被還阿儺、伽葉刁難而憤憤不平,他們先是和他要「人事」,後又傳了無字經書,一番折騰。

雖然知道這是佛祖的考驗,但尊者們傲慢的態度,總讓人意難平。

好在,真實的情況是,玄奘到達那爛陀寺時,受到了非比尋常的接待。

寺主戒賢派了四名高僧迎接玄奘,還有二百多名僧侶,一千多名信眾舉著幡蓋、鮮花隨行。

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是玄奘心中的聖地,也是他歷經千難萬險要到達的地方。

在當時,那爛陀寺有佛學界最高的權威,最全的典籍,也有最熱烈的學術氛圍。

玄奘在那爛陀寺盡情地鑽研,五年後,又周遊印度,隨處問學,開壇講經。

但是,異鄉雖好,也敵不過對故鄉的思念,更何況,少年時的發願,始終無法忘懷。

玄奘已經是印度最負盛名的高僧,上至國王,下至百姓,無不真誠地挽留他。

雖然對這方水土依依不捨,但玄奘還是狠心地拒絕了信眾的一番好意。

貞觀十五年夏,玄奘辭別那爛陀寺,自缽羅耶伽國出發,翻越大雪山,沿著新疆南路走了整整四年,終于在貞觀十九年正月,抵達長安。

玄奘的人生迎來了又一個高峰,李世民派房玄齡安排迎接的儀式。

那天,長安的達官貴族,平頭百姓競相聚集在路邊,他們燒香散花,場面盛況空前。

一個月後,玄奘在儀鸞殿謁見唐太宗,將十八年來,所見所聞,一一酬答。

伴隨著至高榮譽而來的,是進退兩難的選擇。

李世民見玄奘有公卿之才,有意讓他出仕為官,常伴君側。

面對人人敬仰的唐太宗,面對人人豔羨的前程,玄奘毅然決然地說:不。

堅守住自己,退卻的只能是別人,李世民只好作罷。

回到長安弘福寺的玄奘,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翻譯經文和傳播佛法中,將外界的喧嘩擋在禪門之外。

幾年後,李世民再次請他出山,玄奘依然說:不。

後來,高宗李治繼位後,手腕更硬,幾乎到了逼迫的程度,玄奘還是說:不。

作家陸琪曾說:「大家都認為,幫人才有力量,而實際上,拒絕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

狠心拒絕的背後,是清醒的認知,是敢于擔當的勇氣,是主宰人生的能力。

敢于說「不」的玄奘活出了自己,餘生十九年,致力于佛經的翻譯和傳播。

最終,成為漢傳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成為人人尊重的一代高僧。

西元664年,玄奘安然離世,走完了六十餘載輝煌的一生。

他幼年失去雙親,成長于迷離的亂世,往遊西域,步步艱險,九死一生。及至晚年,歸隱譯經,摒棄功名利祿,獨守青燈古佛。

為了理想,他的心永遠堅韌,為了自由,他永不屈服。

《菜根譚》有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履過。」

想要有一番作為,就得狠下心來,逼自己去歷練,想要有所成就,就得狠下心來,逼自己去選擇。

餘生,不妨做個有點「狠心」的人,于事不糾纏,于人不遷就,于心不勉強。

與君共勉。

而真實的玄奘,絕非這般軟弱,他是條硬漢,骨子裡有一股狠勁。

因為偷渡出關,他曾落到了瓜州州吏李昌手中。

面對官府的逼問,玄奘坦言道:「我要去西方求取佛法,無論怎麼責罰,我絕不後退一步。」

李昌被玄奘的堅定深深觸動,放他西去。出關後,玄奘來不及喜悅,因為他即將面臨生死的考驗——八百里莫賀延磧。

狂風肆虐,沙塵蔽日,天地間只有一僧一馬。玄奘駐足四望,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一片死寂。

水喝幹了,腳磨破了,馬兒也累癱了,玄奘還在硬撐,他頭重腳輕,踉踉蹌蹌,但還是堅持著找到了水源,走出了荒漠。

人的一生中,註定有一段至暗的路,無人相伴。對自己狠一點,激發出內在的潛能,絕處逢生不是不可能,命運的轉捩點,或許就在不遠處。

穿過莫賀延磧,玄奘到了最為崇佛的高昌國。

國王麴文泰是虔誠的佛教徒,聽聞東土高僧來訪,舉全國之力,盛情款待。

在高昌國的日子,與一路走來的辛苦相比,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國王賜給他精舍、齋飯、僧服,也有不少僧侶,甘願侍奉左右。

然而,聲色犬馬,是另一種嚴厲的考驗。俗話說,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古往今來,多少人沒有被困苦打到,反而被安逸摧毀。

玄奘深諳此理,休整了幾天後便辭行。但麴文泰軟硬並施就是不放。

為此,玄奘絕食對抗,他再次狠心地將生死度外,也再次贏了命運。

麴文泰見玄奘如此決絕,只能放他走。

有人說:「當你足夠強大時,外界一定會因你而改變。」

對自己狠一點,經得住困苦的磨練,頂得住安逸的誘惑,你強大了,全世界都會讓路。

沒有霹靂手段,莫行菩薩心腸。靠著一股「狠勁兒」,玄奘走過西域諸國,將五萬裡路雲和月,閃在身後。

高不可攀的雪山、毒蟲異獸的山林、險象環生的沼澤,他都無所畏懼地走過;

主張滅佛的國度,盜賊四起的村落,愛鬥嗜血的民族,他都一視同仁地度化。

真正的勇者,都是豁得出去的狠人,與困難頑強對抗,才能破局重生。

狠心說不主宰自己的人生

每次看《西遊記》,總會為唐僧到達西天後,被還阿儺、伽葉刁難而憤憤不平,他們先是和他要「人事」,後又傳了無字經書,一番折騰。

雖然知道這是佛祖的考驗,但尊者們傲慢的態度,總讓人意難平。

好在,真實的情況是,玄奘到達那爛陀寺時,受到了非比尋常的接待。

寺主戒賢派了四名高僧迎接玄奘,還有二百多名僧侶,一千多名信眾舉著幡蓋、鮮花隨行。

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是玄奘心中的聖地,也是他歷經千難萬險要到達的地方。

在當時,那爛陀寺有佛學界最高的權威,最全的典籍,也有最熱烈的學術氛圍。

玄奘在那爛陀寺盡情地鑽研,五年後,又周遊印度,隨處問學,開壇講經。

但是,異鄉雖好,也敵不過對故鄉的思念,更何況,少年時的發願,始終無法忘懷。

玄奘已經是印度最負盛名的高僧,上至國王,下至百姓,無不真誠地挽留他。

雖然對這方水土依依不捨,但玄奘還是狠心地拒絕了信眾的一番好意。

貞觀十五年夏,玄奘辭別那爛陀寺,自缽羅耶伽國出發,翻越大雪山,沿著新疆南路走了整整四年,終于在貞觀十九年正月,抵達長安。

玄奘的人生迎來了又一個高峰,李世民派房玄齡安排迎接的儀式。

那天,長安的達官貴族,平頭百姓競相聚集在路邊,他們燒香散花,場面盛況空前。

一個月後,玄奘在儀鸞殿謁見唐太宗,將十八年來,所見所聞,一一酬答。

伴隨著至高榮譽而來的,是進退兩難的選擇。

李世民見玄奘有公卿之才,有意讓他出仕為官,常伴君側。

面對人人敬仰的唐太宗,面對人人豔羨的前程,玄奘毅然決然地說:不。

堅守住自己,退卻的只能是別人,李世民只好作罷。

回到長安弘福寺的玄奘,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翻譯經文和傳播佛法中,將外界的喧嘩擋在禪門之外。

幾年後,李世民再次請他出山,玄奘依然說:不。

後來,高宗李治繼位後,手腕更硬,幾乎到了逼迫的程度,玄奘還是說:不。

作家陸琪曾說:「大家都認為,幫人才有力量,而實際上,拒絕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

狠心拒絕的背後,是清醒的認知,是敢于擔當的勇氣,是主宰人生的能力。

敢于說「不」的玄奘活出了自己,餘生十九年,致力于佛經的翻譯和傳播。

最終,成為漢傳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成為人人尊重的一代高僧。

西元664年,玄奘安然離世,走完了六十餘載輝煌的一生。

他幼年失去雙親,成長于迷離的亂世,往遊西域,步步艱險,九死一生。及至晚年,歸隱譯經,摒棄功名利祿,獨守青燈古佛。

為了理想,他的心永遠堅韌,為了自由,他永不屈服。

《菜根譚》有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履過。」

想要有一番作為,就得狠下心來,逼自己去歷練,想要有所成就,就得狠下心來,逼自己去選擇。

餘生,不妨做個有點「狠心」的人,于事不糾纏,于人不遷就,于心不勉強。

與君共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