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時最開心的事是生病」,整理著父親遺物,兒子眼眶濕潤了

11月2日中午, 陳金洪醫生的兒子陳丁灝來到杭州市富陽中醫骨傷醫院, 這個記不清來過多少次的地方對他來說并不陌生, 但這一次, 他是不想來的——

因為是來整理父親辦公室的遺物。

「從我有記憶開始, 父親就特別的忙, 晚上看病或手術到很遲, 常常他回家時我已經睡了, 周末飛全國各地開會, 我們相處的時間很少, 聊得也就更少了。 」走進父親滿是錦旗的辦公室, 腦海里的記憶瞬間閃現在眼前。

10月27日清晨, 杭州市富陽骨傷醫院陳金洪主任中醫師因癌癥過世;兩天后, 從四面八方涌來的朋友、同事、患者自發到他老家送他最后一程, 浩浩蕩蕩的送別隊伍延綿超過1公里。

陳丁灝至今仍不愿意接受父親離開這個事實, 在父親的遺物中, 最多的是榮譽證書和獎杯。 「太多了!哎……」他一邊整理一邊嘆息, 只覺得父親還在醫院里忙病人的事。

突如其來的錐心之痛實屬難熬,

可這個22歲小伙肩上的責任也多了一分, 他告訴自己必須面對, 就像父親這麼多年堅強又樂觀地面對癌癥一樣。

兒時最開心的事是生病因為那樣可以跟父親待在一起陳丁灝說, 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 常跑醫院, 但生病是他最開心的事情, 因為那樣可以跟父親待在一起, 在父親的辦公室里一邊輸液一邊看著他給病人做治療, 心里滿是崇拜, 長大了當醫生的想法其實在那時就已萌發。

辦公桌上那幾塊人骨模型, 是陳金洪醫生看病時的必備工具, 跟病人解釋病情或手術時, 拿著模型便一目了然, 陳丁灝拿起來摸了摸, 把這有父親氣息的東西緊緊攥在手里。

陳丁灝在父親辦公室里找到了藏起來的止痛藥與百寶箱, 又從抽屜里翻出幾本發黃的記事本, 那是他的黨員學習筆記和手寫的病案資料, 第一頁赫然寫著: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 第一次看到這些的陳丁灝并不意外。

陳金洪生病那年, 陳丁灝才上初二, 第一次手術治療后, 他難得找兒子長談, 但只是跟開玩笑一樣告知他得了肝癌, 并強調「狀態挺好, 應該沒什麼問題」。 這是他少有在家人面前說起自己的病。 還有一次是在幾個月前, 他似乎已感覺到了什麼, 「我時間不多了, 幾個月差不多了, 你得成長起來了。 」他微笑囑咐著。

若不是這次徹底整理,

同事們同樣不知陳金洪還有三四個專用的「病人登記本」, 每本按時間劃分歸檔, 詳細記錄著病人的基本信息、入院情況、甚至是受傷細節, 每頁都被寫得滿滿當當。

在其中一本破碎的封面紙殼里, 夾著一張病歷, 上面標記著幾個重點:「xx, 騎摩托車撞小貨車, 被撞時向前撲出, 雙手撐地……」眾人只能通過這些略有年代的「天書」字跡大致判斷九年前的情景, 翻著翻著, 大伙的眼眶都濕潤了。

業醫不精枉為醫至今仍有病人發信息來問診在某個筆記本的開頭空白頁上, 映入眼簾的, 是「業醫不精枉為醫」七個大字, 落款為「陳金洪」, 還蓋上了他的專屬印章。

兩個同是「醫」字,為何前一個為繁體?錢報記者深知陳金洪喜歡篆刻,在2021年接受采訪時,細心的他得知記者屬牛,便特地發了一組牛年篆刻以表祝福。

平時,這個非專業出身的骨科醫生喜歡躲在辦公室「啃書」,亦或是脖子上掛著相機,徘徊多個病區「索要」病例做科研,也許這個繁體「醫」字是愛鉆研的他對醫學的態度:無論病例多麼復雜棘手,也要抽絲剝繭,順利解決。

「作為陳金洪的家人,我們懷著悲傷的心情幫他發最后一條朋友圈……他還來不及說的一些話,只能由我們來帶他說了……」10月29日下午,陳丁灝替父親向大家鄭重道別,但陳金洪與病人間的連接,卻沒因離別而結束:

11月2日早上6點多,一位海寧許村的病人甚至發信息來問診,說他身邊有人受傷2個月了還腫,想尋求陳醫生的幫助。

除滿屏的留言悼念外,依然有個別病人對著再也不會閃爍的頭像,不斷發來曾與陳醫生相處的點滴:在復查期間,陳金洪醫生根據實際情況,親自為孩子換扎繃帶,后續親朋好友微信咨詢治療方案,陳醫生不厭其煩地詳細指導。

最好的醫患關系基于信任富陽衛健系統掀起學習陳醫生熱潮網上曾有個耐人尋味的話題:都2022年了,我們還能相信醫生嗎?一時眾說紛紜。

即使每個人都知道,最好的醫患關系基于「信任」二字,可如何讓患者信任,做到像陳金洪醫生這般實則不易。

入院前半小時,陳金洪還在接診病人;生命的最后幾十個小時,躺在病床上的他常昏迷不醒,他強撐著身子,在蘇醒時編輯好一條群發短信:「我近期有事外出,如果要找我看病,可以按病情找我以下學友幫忙接待……」誰也不清楚,在他顫顫巍巍按下「發送」鍵時,內心是不甘,還是不舍。

陳金洪醫生雖然走了,但屬于他的故事并未劇終。

近日,富陽區衛健系統組織開展學習陳金洪醫生的先進事跡,對其五十載生命的所有亮點做了高度概括:對病人「來者不拒」的仁愛與擔當,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執著與追求,對科研「不斷突破」的毅力與恒心,對黨「絕對忠誠」的情懷與堅守。

醫路迢迢遠,初心勝萬金。

醫生本就是神圣而又質樸的職業,陳金洪醫生的離開亦提醒人們:要對這些「白衣天使」多些關愛。

此時,腦海中突然響起《中國醫生》里那句熟悉的歌詞:謝謝你的堅守,扛起明天每一個等候。

兩個同是「醫」字,為何前一個為繁體?錢報記者深知陳金洪喜歡篆刻,在2021年接受采訪時,細心的他得知記者屬牛,便特地發了一組牛年篆刻以表祝福。

平時,這個非專業出身的骨科醫生喜歡躲在辦公室「啃書」,亦或是脖子上掛著相機,徘徊多個病區「索要」病例做科研,也許這個繁體「醫」字是愛鉆研的他對醫學的態度:無論病例多麼復雜棘手,也要抽絲剝繭,順利解決。

「作為陳金洪的家人,我們懷著悲傷的心情幫他發最后一條朋友圈……他還來不及說的一些話,只能由我們來帶他說了……」10月29日下午,陳丁灝替父親向大家鄭重道別,但陳金洪與病人間的連接,卻沒因離別而結束:

11月2日早上6點多,一位海寧許村的病人甚至發信息來問診,說他身邊有人受傷2個月了還腫,想尋求陳醫生的幫助。

除滿屏的留言悼念外,依然有個別病人對著再也不會閃爍的頭像,不斷發來曾與陳醫生相處的點滴:在復查期間,陳金洪醫生根據實際情況,親自為孩子換扎繃帶,后續親朋好友微信咨詢治療方案,陳醫生不厭其煩地詳細指導。

最好的醫患關系基于信任富陽衛健系統掀起學習陳醫生熱潮網上曾有個耐人尋味的話題:都2022年了,我們還能相信醫生嗎?一時眾說紛紜。

即使每個人都知道,最好的醫患關系基于「信任」二字,可如何讓患者信任,做到像陳金洪醫生這般實則不易。

入院前半小時,陳金洪還在接診病人;生命的最后幾十個小時,躺在病床上的他常昏迷不醒,他強撐著身子,在蘇醒時編輯好一條群發短信:「我近期有事外出,如果要找我看病,可以按病情找我以下學友幫忙接待……」誰也不清楚,在他顫顫巍巍按下「發送」鍵時,內心是不甘,還是不舍。

陳金洪醫生雖然走了,但屬于他的故事并未劇終。

近日,富陽區衛健系統組織開展學習陳金洪醫生的先進事跡,對其五十載生命的所有亮點做了高度概括:對病人「來者不拒」的仁愛與擔當,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執著與追求,對科研「不斷突破」的毅力與恒心,對黨「絕對忠誠」的情懷與堅守。

醫路迢迢遠,初心勝萬金。

醫生本就是神圣而又質樸的職業,陳金洪醫生的離開亦提醒人們:要對這些「白衣天使」多些關愛。

此時,腦海中突然響起《中國醫生》里那句熟悉的歌詞:謝謝你的堅守,扛起明天每一個等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