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修行最根本的入手之處是什麼?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把佛法的道理落實在生活中, 落實在當下一念, 使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少, 心越來越清淨, 越來越慈悲。 要學會返觀內省, 而不是法鏡外照;要學著修正自己, 而不是去要求別人。

念佛、持咒、拜佛等都是很好的修行, 而廣義的修行不必選擇時間地點與形式, 不論男女老少、在家出家都可以修, 也不必選擇地點, 辦公室可以修, 工廠車間可以修, 家庭也可以修, 坐車或是走路, 甚至吃飯睡覺都可以修行, 處處都是道場。

修行要把握好當下這一念, 安住當下, 這是修行的根本法門, 也是一個關鍵的訣竅。

當下的一念把握好了, 修行才有一個根本的入手處。 俗話說:“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能夠走好每一步, 就能夠遠行千里;而人的生命也是由無數的當下組成, 能夠把握好每一個當下, 就能夠把控整個的生命。 如果當下這一念不能照顧好, 修行就無處落實, 修行最根本的法門, 就是要安住當下。

當面對生活中各種實實在在境界時, 要覺察自己當下這一念心是什麼狀態:有沒有隨念頭跑?發現跑了, 馬上牽回來;是不是又被境界騙, 那就馬上告訴自己:“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不要再著相, 這是實實在在的修行。 母音老人講的, 做功夫有訣竅, 那就是“內不隨念轉, 外不被境牽”, 念頭才起, 隨即就要覺破;剛要著境, 馬上就要牽回。 話聽起來很簡單,

但不經過千萬次的歷練是做不到的, 因為習氣使然。

具體到生活工作中, 可以學習實踐古德那首詩:“心隨萬物轉, 轉處實能幽, 隨緣識得性, 無喜亦無憂”。

“心隨萬物轉”, 心要隨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起種種妙用, 不是什麼都不做, 也不是什麼念頭也不起, 而是該做的工作要努力做好, 各種事物要儘量處理圓滿, 做的恰到好處;

“轉處實能幽”, 隨順因緣做種種事, 而心卻很幽靜, 就像沒做過一樣, 不生愛憎取捨, 不去分別撿擇, 隨緣盡分, 隨遇而安, “終日吃飯而沒嚼一粒米;終日穿衣而未著一絲紗”, 不往心裡去, 心無掛礙;

“隨緣識得性”, 隨緣做事之時, 體認這起妙用的是誰?這能看、能聽、能說、能動的是誰?“學人苟能於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時,

回過頭來看一看, 這個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 不是當人的佛性又是什麼?!一旦認識了本性, 不再著相, 隨緣起用, 則大事畢矣。 這就是“隨緣識得性”。 (母音老人)

“無喜亦無憂”, 我們要一切隨緣, 好也不喜, 壞也不憂, 無所謂, “唯此一真實, 餘二皆非真”, 只有真心本性是真的, 其它都是假像, 夢幻泡影, 不實在的東西。

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我們要牢記世尊的教誨, 並落實在生活工作的每一個當下, 如理思維, 如理觀照:于事無心——盡力完成工作, 處理好家庭事物, 同時又心無掛礙;於心無事——心裡不反復思量計度, 擔憂煩惱, 君子坦蕩蕩。 假如能時時如此, 處處如此, 那麼工作生活即是修行, 紅塵就是道場,

自己就是那朵火中蓮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