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我生日就想要一部手機」,孩子說這句話時,記得先別生氣

10歲女兒就快要過生日了, 她說:「媽媽, 我的生日禮物就想要一部手機」

看到女兒滿眼期待的目光我有些心軟了, 可轉念一想:「年紀小小就想著玩手機, 要是有了手機還不得天天盯著, 那還得了」

經過幾輪思考后, 我還是堅定地對女兒說「不行, 除了手機, 其它禮物都可以滿足你」

可是, 不管我是多麼關心女兒, 擔心她玩手機沉迷、影響學習、損害視力

事實上, 孩子和手機之間想要完全隔離, 那絕對是不實際的

首先, 孩子長大了, 他們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其次, 孩子需要交朋友, 與世隔絕只會讓他們錯失更多體驗社交的機會

最后, 父母不可能時時刻刻監督孩子, 你越是阻止、孩子對玩手機的執念就會越深

那麼, 孩子長大之后到底能不能擁有一部屬于他們自己的手機呢?

曾經, 看到過有這樣一組接觸手機的數據跟蹤, 某著名心理學家把100個孩子分成兩組,

并進行了長達10年的數據了解, 結果, 這100個孩子里接觸手機有限的孩子, 基本上最后都考入了大學, 而那些整天抱著手機不放的癡迷孩子, 最終只有兩個考上大學。

這一數據研究發現, 每天抱著手機超過70分鐘的孩子, 在后期是很容易產生自閉焦慮, 這是因為孩子習慣了手機的動態光影時, 生活中的靜態體驗就顯得比較枯燥, 并且也很難集中注意力!

而一個長時間面對手機的孩子, 他們會出現明顯的人際交流缺乏, 再加上過度使用手機, 也有著損害視力、影響發育、注意力缺乏、以及多動障礙, 所以, 沉迷玩手機這件事對孩子的危害確實挺多的, 這也說明家長們的擔憂也是情理之中。

既然, 手機對孩子有著如此多的危害, 那直接不讓孩子擁有手機不就行了嗎?野蠻禁止可能還會引發以下3種弊端:

•容易演變成權力之爭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當家長習慣強迫、或命令孩子去做某些事情的時候, 就很容易演變成親子間的權利之爭:

「媽媽, 媽媽, 我已經寫完作業了,

可以玩一會兒手機嗎?」

「不可以」

「為什麼」

「沒有什麼為什麼, 你是小孩子, 就是不能玩手機」

「憑什麼, 為什麼你們大人天天抱著手機不放, 就是不讓我們小孩子玩」

「我就要玩手機, 不讓我玩手機, 我就再也不理你了」

「你這小崽子, 還不得了了, 是不是欠收拾了」

•激發孩子「禁果」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流行詞叫作「禁果效應」, 指的是人們在逆反和好奇心理下所激發的效應,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是想盡辦法得償所愿, 越是被禁止不讓做的事情偏偏又執著地想要嘗試。

當家長對孩子言語激烈、或者不分青紅皂白就野蠻式批評教育時, 親子之間就很容易陷入:「你不讓的事情我偏要做」!

這是權利之爭, 也是「禁果效應」的心理宣泄, 彼此都在為自己的權利宣戰, 而比起玩手機當下的誘惑, 孩子可不會屈服于父母的管制, 越是禁止、內心就會有多麼地「想要」!

•促進「差勁」親子關系

某乎上有個問題:「想要毀掉一個孩子特別簡單,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

評論區有個網友的回答就更有意思了,他說:30年前,人們認為不干活會毀了孩子,20年前,人們認為看電視會毀了孩子,10年前,人們認為不讀書會毀了孩子,而到了現在,人們又認為,以手機為主的電子產品會成為摧毀孩子的代表」。

其實,在我看來,相比于各種外界的力量影響,「上一代」才是毀掉「下一代」的最主要力量,因為孩子選擇不了出生環境,孩子身上的所有問題體現,最終也都會反饋在家長自己身上,育兒育己說得也就是這個理兒。

其次,在互聯網時代如此發達的今天,手機為人們帶來了便捷和生活樂趣,科技無罪,真正毀掉孩子的也并不是手機,可是那些明明陷入錯誤育兒觀還不知糾正的「上一代」家長,所以,與其想盡辦法禁止孩子接觸手機,家長不妨以身作則讓孩子適當運用手機的優點,懂得化悲劇為喜劇,這也是每一位家長必備的育兒經驗。

那麼,如何讓玩手機這件事情化悲劇為喜劇呢?3大建議總結給大家:

1、了解孩子的內心、而不是指責

教育孩子時最怕的就是遇到情緒焦躁,并且只知道指責孩子的家長,當孩子沉迷于某一件事情時,或者玩手機癡迷到廢寢忘食時,家長最希望的是什麼?肯定是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癮了,那這個時候批評責備只會容易陷入「禁果效應」,也就是「無用功」。

想要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癮,那麼家長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不是責備,而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內心無非是源自于三個心理:

•缺乏陪伴

每一個沉迷玩手機、喜歡打游戲的孩子背后,其實都有一份孤獨心理在侵蝕著小朋友的內心,因為爸爸媽媽平時太忙、或者不注重親子陪伴,孩子的成長才會被孤獨和寂寞包圍,孤獨和寂寞呢,又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讓人失去快樂的東西。

所以,每一份喜歡玩手機、打游戲的孩子內心,都有一顆寂寞孤獨的種子。

另外,小朋友們都是天生活潑好動,讓他們老老實實地做個井底之蛙,很顯然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那麼家長平時就需要多注重孩子的陪伴,當他們的內心被溫暖填滿,孩子和家長之間有話題可聊、有事情可做后,孩子對手機的癡迷自會慢慢淡然了。

•電子式保姆

孩子為什麼每天都抱著手機不放,有人說,手機的誘惑力太大,也有人說,孩子本身的抗挫折能力不足,其實還有一份原因,就是家長嫌麻煩所創造出來的」電子式保姆」,我們可以回憶檢查一下,孩子曾經哭鬧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有沒有對孩子說:「別哭了,別鬧了,就給你手機玩會兒」。

用手機作為哄娃神器,也不知不覺成為了一種立馬見效的「電子式保姆」,不論是生病了、哭鬧了,還是想爸爸媽媽了,立馬掏出一部手機給孩子幾乎就可以「包治百病」,這種一哭一鬧、一不愿意就給手機玩的壞習慣,對孩子來說可是堪比棒棒糖效應。

請記住,很多時候也不是孩子主動選擇了手機,而是家長「嫌麻煩」把手機推給了孩子。

•尋找存在感

關于孩子沉迷手機、喜歡玩游戲這件事,很多家長都想不通,為什麼孩子寧愿一天到晚抱著手機,也不愿意跟生養的父母多說一句話,其實,手機里的世界,之所以能夠把孩子完全吸引住,是因為手機比父母更能「懂」孩子。

就比如,孩子游戲沉迷這件事情,孩子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一通關就會收到系統獎勵的裝備,這種獎勵對孩子來說就是極大的認可,同時也是孩子內心需要存在感的一種需要,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往往都過于目標化,也容易把孩子壓得喘不過氣來。

2、成為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冷漠

教育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了解,想要孩子從貪玩手機的邊緣回歸好習慣,更需要家長多一些對孩子的了解,如果家長每天都對孩子說:「作業寫完沒有」、「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樣冷漠式的溝通環境,又怎會給孩子帶來依賴和溝通的需求呢?

所以,在孩子選擇手機、喜歡玩手機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身上所體現的每一份缺點,還是在于家長平時的關注不夠、了解不到位!

那麼,想要成為孩子的需求并拒絕冷漠相處方式,家長需要注意勞逸結合、寓教于樂了,手機并沒有想象當中的那般糟糕,除了為人們帶來生活便利之外,還可以為孩子的學習創造輔導價值。

比如,可以讓孩子在手機上看一些正能量的電影,放松放松心情起到勞逸結合效果,還可以讓孩子通過互聯網學習更多不懂的知識,包括欣賞美圖、聆聽音樂、記讀優秀作文、磨耳朵聽單詞等等,正確的手機使用對孩子帶來的學習價值影響也是為之長遠的。

3、讓手機成為助力、而不是拖后退

讓孩子從此戒掉貪玩手機的不良習慣,除了要注重以上幾種心理、習慣和實踐需求之外,還需要注意,我們最應該做到的就是讓手機成為孩子的助力、而不是拖后腿,不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需盡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以上再合理引導、健康管控。

對此,家長除了提前為孩子制定相關的時間規定,讓孩子既能擁有手機的使用權,又有自我監督檢查的意識,在協商好的使用時間和地點影響下,逐漸幫孩子建立原則底線、和時間觀念,在良好的自我管控和成長影響方面。

比如:

「每天不超過多長時間」

「手機不能帶到學校」

「晚上也不能帶進臥室」

「不可以瀏覽無關網頁」

「不亂拍視訊、觀看不雅內容」

任何時候請記住:好孩子都是源自于好習慣、好質量,自我優秀可以讓手機成為助力,而淘氣叛逆孩子的形成,也不應該讓一筆手機背鍋!

如果實在不知道如何為孩子管控好玩手機的內容,也可以將手機上的所需軟件都設置成「兒童模式」,或者直接為孩子選擇一臺學習機充當對手機的喜賴,如今的學習機都具備聯網功能,除了沒有手機的攜帶小巧,智慧型手機包含的需求,基本上都可以滿足,而更專業的家長管控、以及健康內容,這些也更符合小朋友成長所接觸的正能量內容。

最后,為了避免手機游戲,會成為同伴之間的攀比、和熱門炫耀資本,建議從小幫助孩子培養一顆端正、且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不羨慕、也不嫉妒他人的所得,學會一步一個腳印去體驗成績、感受自信,這種擁抱變化的「懂教育」將會是孩子成長里最寶貴的內心富足!

•促進「差勁」親子關系

某乎上有個問題:「想要毀掉一個孩子特別簡單,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

評論區有個網友的回答就更有意思了,他說:30年前,人們認為不干活會毀了孩子,20年前,人們認為看電視會毀了孩子,10年前,人們認為不讀書會毀了孩子,而到了現在,人們又認為,以手機為主的電子產品會成為摧毀孩子的代表」。

其實,在我看來,相比于各種外界的力量影響,「上一代」才是毀掉「下一代」的最主要力量,因為孩子選擇不了出生環境,孩子身上的所有問題體現,最終也都會反饋在家長自己身上,育兒育己說得也就是這個理兒。

其次,在互聯網時代如此發達的今天,手機為人們帶來了便捷和生活樂趣,科技無罪,真正毀掉孩子的也并不是手機,可是那些明明陷入錯誤育兒觀還不知糾正的「上一代」家長,所以,與其想盡辦法禁止孩子接觸手機,家長不妨以身作則讓孩子適當運用手機的優點,懂得化悲劇為喜劇,這也是每一位家長必備的育兒經驗。

那麼,如何讓玩手機這件事情化悲劇為喜劇呢?3大建議總結給大家:

1、了解孩子的內心、而不是指責

教育孩子時最怕的就是遇到情緒焦躁,并且只知道指責孩子的家長,當孩子沉迷于某一件事情時,或者玩手機癡迷到廢寢忘食時,家長最希望的是什麼?肯定是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癮了,那這個時候批評責備只會容易陷入「禁果效應」,也就是「無用功」。

想要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癮,那麼家長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不是責備,而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內心無非是源自于三個心理:

•缺乏陪伴

每一個沉迷玩手機、喜歡打游戲的孩子背后,其實都有一份孤獨心理在侵蝕著小朋友的內心,因為爸爸媽媽平時太忙、或者不注重親子陪伴,孩子的成長才會被孤獨和寂寞包圍,孤獨和寂寞呢,又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讓人失去快樂的東西。

所以,每一份喜歡玩手機、打游戲的孩子內心,都有一顆寂寞孤獨的種子。

另外,小朋友們都是天生活潑好動,讓他們老老實實地做個井底之蛙,很顯然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那麼家長平時就需要多注重孩子的陪伴,當他們的內心被溫暖填滿,孩子和家長之間有話題可聊、有事情可做后,孩子對手機的癡迷自會慢慢淡然了。

•電子式保姆

孩子為什麼每天都抱著手機不放,有人說,手機的誘惑力太大,也有人說,孩子本身的抗挫折能力不足,其實還有一份原因,就是家長嫌麻煩所創造出來的」電子式保姆」,我們可以回憶檢查一下,孩子曾經哭鬧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有沒有對孩子說:「別哭了,別鬧了,就給你手機玩會兒」。

用手機作為哄娃神器,也不知不覺成為了一種立馬見效的「電子式保姆」,不論是生病了、哭鬧了,還是想爸爸媽媽了,立馬掏出一部手機給孩子幾乎就可以「包治百病」,這種一哭一鬧、一不愿意就給手機玩的壞習慣,對孩子來說可是堪比棒棒糖效應。

請記住,很多時候也不是孩子主動選擇了手機,而是家長「嫌麻煩」把手機推給了孩子。

•尋找存在感

關于孩子沉迷手機、喜歡玩游戲這件事,很多家長都想不通,為什麼孩子寧愿一天到晚抱著手機,也不愿意跟生養的父母多說一句話,其實,手機里的世界,之所以能夠把孩子完全吸引住,是因為手機比父母更能「懂」孩子。

就比如,孩子游戲沉迷這件事情,孩子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一通關就會收到系統獎勵的裝備,這種獎勵對孩子來說就是極大的認可,同時也是孩子內心需要存在感的一種需要,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往往都過于目標化,也容易把孩子壓得喘不過氣來。

2、成為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冷漠

教育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了解,想要孩子從貪玩手機的邊緣回歸好習慣,更需要家長多一些對孩子的了解,如果家長每天都對孩子說:「作業寫完沒有」、「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樣冷漠式的溝通環境,又怎會給孩子帶來依賴和溝通的需求呢?

所以,在孩子選擇手機、喜歡玩手機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身上所體現的每一份缺點,還是在于家長平時的關注不夠、了解不到位!

那麼,想要成為孩子的需求并拒絕冷漠相處方式,家長需要注意勞逸結合、寓教于樂了,手機并沒有想象當中的那般糟糕,除了為人們帶來生活便利之外,還可以為孩子的學習創造輔導價值。

比如,可以讓孩子在手機上看一些正能量的電影,放松放松心情起到勞逸結合效果,還可以讓孩子通過互聯網學習更多不懂的知識,包括欣賞美圖、聆聽音樂、記讀優秀作文、磨耳朵聽單詞等等,正確的手機使用對孩子帶來的學習價值影響也是為之長遠的。

3、讓手機成為助力、而不是拖后退

讓孩子從此戒掉貪玩手機的不良習慣,除了要注重以上幾種心理、習慣和實踐需求之外,還需要注意,我們最應該做到的就是讓手機成為孩子的助力、而不是拖后腿,不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需盡量不要接觸電子產品,3歲以上再合理引導、健康管控。

對此,家長除了提前為孩子制定相關的時間規定,讓孩子既能擁有手機的使用權,又有自我監督檢查的意識,在協商好的使用時間和地點影響下,逐漸幫孩子建立原則底線、和時間觀念,在良好的自我管控和成長影響方面。

比如:

「每天不超過多長時間」

「手機不能帶到學校」

「晚上也不能帶進臥室」

「不可以瀏覽無關網頁」

「不亂拍視訊、觀看不雅內容」

任何時候請記住:好孩子都是源自于好習慣、好質量,自我優秀可以讓手機成為助力,而淘氣叛逆孩子的形成,也不應該讓一筆手機背鍋!

如果實在不知道如何為孩子管控好玩手機的內容,也可以將手機上的所需軟件都設置成「兒童模式」,或者直接為孩子選擇一臺學習機充當對手機的喜賴,如今的學習機都具備聯網功能,除了沒有手機的攜帶小巧,智慧型手機包含的需求,基本上都可以滿足,而更專業的家長管控、以及健康內容,這些也更符合小朋友成長所接觸的正能量內容。

最后,為了避免手機游戲,會成為同伴之間的攀比、和熱門炫耀資本,建議從小幫助孩子培養一顆端正、且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不羨慕、也不嫉妒他人的所得,學會一步一個腳印去體驗成績、感受自信,這種擁抱變化的「懂教育」將會是孩子成長里最寶貴的內心富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