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好的家教有」6條原則「,父母堅持」3條以上「,孩子長大必有出息

家庭教育很難, 但也不是沒有「技巧」。 記好李希貴校長的這六條家庭教育的原則, 父母盡力去做到, 孩子就能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有進步。

家長不需要先把自己培養成教育專家, 只要按照這些原則, 遵循背后的教育邏輯, 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

第一條原則:陪伴在先, 教育在后。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優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動當中, 父母有意無意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 平時工作忙, 和孩子在一起有時候忍不住就會啟動訓導模式, 這其實是孩子最煩的。

事實上, 只有在父母無目的的陪伴中, 孩子才能產生歸屬感、安全感, 坦露真實的自己。

這時候, 教育不僅會自然發生, 而且效果極其明顯。

比如, 可以每天和孩子共進早餐、晚餐, 和孩子玩一些家庭游戲, 或者在睡前進行15分鐘的親子共讀。

如果平時實在沒時間, 也可以定期在周末、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園、參觀博物館。

是愛把父母和孩子聯系在一起的, 陪伴本身就能為彼此帶來深刻的滿足感。

親子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 要比所有科學的教養方法更重要。

李希貴校長有一句著名的話, 「教育學其實就是關系學」, 在學校里面, 師生關系好了, 教育不可能不好。

這個規律在家里也一樣, 陪伴的質量高了, 孩子不可能不好。

第二條原則:咬住底線, 放大空間。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線。 什麼是底線?就是必須遵守的紀律。 比如, 「放學后必須按時回家」。

當然, 孩子每個年齡段需要設置不同的底線。 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時候, 和孩子商量、確定下一階段的底線要求, 并且充分向孩子說明理由。

不見得聽孩子的, 但是要跟孩子闡述清楚理由。 而且, 底線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但是, 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線, 就盡量不要再過多地對他做紀律方面的要求。

如果除了底線, 你還是沒完沒了地對孩子說「不」,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就會膽小怕事、不敢擔當, 更別提創新意識。

確定好這些底線, 可以把內容寫下來甚至打印出來, 一式兩份, 一份貼在孩子的房間, 一份貼在所有家庭成員都能看到的地方。

第三條原則:少用權力, 多用規則。

對于孩子, 家長無疑是權威, 擁有很大的權力。

但是, 如果總是用權力來壓制孩子, 你的確可能經常「贏了」孩子。

可孩子呢, 卻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敗者。

頻繁失敗的話, 孩子要麼會變得反叛, 要麼容易變得盲從。

事實上, 咱們做父母的, 真正需要的, 不是「贏」孩子, 而是「贏得」孩子, 讓孩子理解而且信任咱們。

所以, 才要少用權力, 多用規則。

規則, 和第二條所講的底線不同。 底線是強制性的, 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余地。

但是規則咱們不能單方面制定, 必須和孩子協商產生。

跟底線類似的是, 制定好的規則之外, 父母也不能再隨意地、無休止地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了。

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 父母要和善而堅定。

我們是要讓孩子懂得規則的道理, 而不是逼著他遵守規則。

對于還沒有形成良好規則意識的孩子,不要一次確定過多規則,可以先易后難,逐步完善。

第四條原則:設計策略,培養習慣。

所有好習慣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長期培養。

但是好習慣的培養沒有那麼容易,往往孩子一哭鬧、一撒嬌,父母的就心軟了、放棄了。

咱們要做的,就是設計策略,給孩子一個腳手架,讓他能比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習慣的臺階上。

按照這樣的自我認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較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

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里逼孩子:「你要看書,必須看書!」

再如,你想培養孩子吃蔬菜的習慣,就不要把所有飯菜一起擺到飯桌上,要先把孩子必須吃但通常不喜歡吃的蔬菜端上飯桌,讓他在食欲較好的時候先吃完蔬菜。

又如,你想培養孩子按時睡覺的習慣,就要規定好家庭作息時間,可以把睡前15分鐘作為親子共讀時光,時間一到就開始共讀。共讀之后,孩子一般都會準點睡覺。

這就是「設計策略,培養習慣」,習慣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順著策略漸漸養成的。

第五條原則: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培養習慣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急不得。比如,一兩歲的孩子剛開始學吃飯,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但是飯桌上、衣服上,肯定會弄得一塌糊涂。

但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會輕松地學會怎麼樣使用筷子和勺子。

這不用急,到了年齡自然就會。

了解了這一點,當孩子剛開始搞得一塌糊涂的時候,就不要指責他。

家長自己不要怒火沖天,也不要代替孩子,他漸漸地會自己越做越好的。

孩子僅僅從吃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當中,就會感受到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這才是最寶貴的。

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第六條原則:隨時鼓勵,定期反思。

對于孩子,做家長的總是批評太多,表揚太少。我們看見孩子身上有什麼缺點總忍不住批評,希望他變得更好。

退一步想一想,事實上孩子的行為,好的行為通常情況占85%以上,不好的只是15%左右。

當我們認為孩子沒有可以表揚的優點時,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有問題。

85%好的行為,我們為什麼往往看不見?

所以,父母得培養這樣的習慣:隨時對孩子進行鼓勵。

當孩子通過你的鼓勵不斷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時,這些好的行為就會固化成他的習慣,讓他閃閃發光。

那15%不好的行為怎麼辦?

咱們心里得有個數,單純批評沒用,我們應該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

比如,上學遲到是因為賴床,賴床是由于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時間,那麼按時間睡覺問題就解決了。

一起找原因,找改進的方法,這叫反思,而不是批評。

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說,看見就說,而是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每一次鼓勵或者反思,都要謹記對事不對人。

以上六條原則,其實殊途同歸,最終都指向孩子社會情感和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選出你覺得最簡單的一條,馬上操練起來。

只要開始行動,你就可以立即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

對于還沒有形成良好規則意識的孩子,不要一次確定過多規則,可以先易后難,逐步完善。

第四條原則:設計策略,培養習慣。

所有好習慣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長期培養。

但是好習慣的培養沒有那麼容易,往往孩子一哭鬧、一撒嬌,父母的就心軟了、放棄了。

咱們要做的,就是設計策略,給孩子一個腳手架,讓他能比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習慣的臺階上。

按照這樣的自我認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較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

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里逼孩子:「你要看書,必須看書!」

再如,你想培養孩子吃蔬菜的習慣,就不要把所有飯菜一起擺到飯桌上,要先把孩子必須吃但通常不喜歡吃的蔬菜端上飯桌,讓他在食欲較好的時候先吃完蔬菜。

又如,你想培養孩子按時睡覺的習慣,就要規定好家庭作息時間,可以把睡前15分鐘作為親子共讀時光,時間一到就開始共讀。共讀之后,孩子一般都會準點睡覺。

這就是「設計策略,培養習慣」,習慣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順著策略漸漸養成的。

第五條原則: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培養習慣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急不得。比如,一兩歲的孩子剛開始學吃飯,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但是飯桌上、衣服上,肯定會弄得一塌糊涂。

但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會輕松地學會怎麼樣使用筷子和勺子。

這不用急,到了年齡自然就會。

了解了這一點,當孩子剛開始搞得一塌糊涂的時候,就不要指責他。

家長自己不要怒火沖天,也不要代替孩子,他漸漸地會自己越做越好的。

孩子僅僅從吃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當中,就會感受到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這才是最寶貴的。

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第六條原則:隨時鼓勵,定期反思。

對于孩子,做家長的總是批評太多,表揚太少。我們看見孩子身上有什麼缺點總忍不住批評,希望他變得更好。

退一步想一想,事實上孩子的行為,好的行為通常情況占85%以上,不好的只是15%左右。

當我們認為孩子沒有可以表揚的優點時,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有問題。

85%好的行為,我們為什麼往往看不見?

所以,父母得培養這樣的習慣:隨時對孩子進行鼓勵。

當孩子通過你的鼓勵不斷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時,這些好的行為就會固化成他的習慣,讓他閃閃發光。

那15%不好的行為怎麼辦?

咱們心里得有個數,單純批評沒用,我們應該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

比如,上學遲到是因為賴床,賴床是由于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時間,那麼按時間睡覺問題就解決了。

一起找原因,找改進的方法,這叫反思,而不是批評。

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說,看見就說,而是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每一次鼓勵或者反思,都要謹記對事不對人。

以上六條原則,其實殊途同歸,最終都指向孩子社會情感和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選出你覺得最簡單的一條,馬上操練起來。

只要開始行動,你就可以立即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