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項羽垓下之戰落敗後,明明可以重返楚國備戰,為何他選擇在烏江自刎

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鴻門宴。 這些讓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的核心主角就是本文將要重點介紹的人物——項羽。 在歷史上每逢亂世總是會上演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戲碼, 成王敗寇, 敗者就要接受歷史的嘲笑幾乎是每一個時代都會有的一幕。 不過唯獨放在項羽身上不曾成立。 基本上所有文學家對項羽自刎表示可惜。 認為項羽完全可以有重新爭奪天下的機會。 那麼項羽為什麼不選擇過江, 而是進行謝幕演出呢?

首先項羽具有強烈的貴族榮譽感, 項羽的家族世代為楚國貴族和武將, 當時雖然已經到了秦末的時候,

但那時距離戰國也只不過區區二十多年時間, 戰國殘餘貴族勢力還沒有完全被秦國消滅。 在這種情況下, 項羽作為貴族後代帶領部隊東征西討, 百戰不殆。 是覆滅秦王朝的第一人, 而在瀕臨絕境的時候, 貴族的一大特點就在於寧可自盡也不願意落到敵人手中備受淩辱, 當然經過十年的較量, 項羽也明白劉邦是個什麼樣的混混, 所以自刎也不是一件多奇怪的事情。

其次在垓下項羽遭遇到了來自於漢軍的全面包圍, 但彼時依然具有三十萬人, 依然具有強大戰鬥力, 但被包圍這對於項羽來說還是史上首次, 心情鬱悶在所難免。 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當晚的四面楚歌, 不僅僅讓楚軍軍心動搖, 同時也讓項羽心緒難平。

有理由相信彼時的項羽心中一定充滿了悲傷和後悔, 最後悔莫過於鴻門宴未能殺掉劉邦, 最難過必然是自己對不起範增。 而之後虞姬自殺對於項羽的精神衝擊力更為巨大, 彼時其身邊已沒有一個能夠和自己親近之人。 再加上之後只有自己獨自逃到了烏江邊, 心愛的坐騎寧願自沉江中也不願意離開項羽。 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此時的項羽已經達到了萬念俱灰的地步。 各種負面情緒集中爆發, 很容易造成心理層面衝動, 和現代很多精神不堪重負的人最終選擇自殺一樣, 項羽最終選擇自刎來逃避這一切。

渡過烏江就是項羽的老家江東, 雖然亭長希望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 但是對於項羽來說實在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十年之前, 年輕的項羽意氣風發的率領江東的八千子弟兵開始造反。 縱橫天下無人可敵。 但是十年之後, 自己的身邊沒有一個老鄉能夠回到江東, 這對於高傲和羞恥心強烈的項羽來說實在是難以啟齒。 即便是回到家鄉面對父老鄉親, 恐怕項羽也只能夠閉門不出, 更深一點也是走上自裁謝罪這一條路了。 雖然後人作詩表示江東弟子依然願意為了項羽捲土重來出力。 但是結合十年間項羽的表現, 恐怕江東父老很難為了看不見的結果再貢獻自己的孩子了。

即便以上幾點全部不是問題, 如果回到江東項羽也應該明白再無爭奪天下的資本了。 江東縱橫不過一千里, 甚至還沒有戰國時候的楚國面積大。

同時人口幾十萬, 還沒有達到上百萬的記錄。 從中滿打滿算也就能夠組成幾萬人的部隊。 在另外一點, 項羽旗下所有的大將基本上全部損失, 而在征討的十年當中並沒有培養出來哪怕一個合格的新興將領。 同時又缺乏智謀的幫助。 雖然從項羽的作戰經歷來看以少勝多基本上已經成為了人生標籤。 但是在當時光垓下就聚集了漢軍70萬人。 同時全國經濟重心也穩定在北方。 江東無論是在人口、經濟、發展潛力等方面均不占優。 逃回江東也只不過是延長幾年自己的生命。 或許在那個時候項羽早已經看出了這一點, 為了能夠避免自己的老家生靈塗炭, 不如用自己的一死儘早結束戰爭狀態才是上策。

當然如果從這十年當中來看的話, 項羽自刎的下場純粹是自作自受。 畢竟他只是一個合格的戰術家, 但不是一名優秀的戰略家。 至於政治家嘛, 還能夠做出進行分封制, 自己還沒有制霸全國, 相比較劉邦的手段真是差太多了。 但是項羽依然因為和虞姬的甜美愛情和破釜沉舟的巨大勇氣獲得了後世的認同, 能夠在史記這部正史當中擁有帝王列傳獨項羽所有。 但不管怎樣, 烏江自刎作為其人生最後的謝幕演出, 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假設, 不過就當時實際情況來看, 項羽自刎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畢竟身後劉邦以儒家最高的待遇下葬了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