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古奇書《素書》智慧:人到中年,守「四不」,避「四禍」

在民間, 《素書》被視為奇書、天書, 相傳為秦朝末年黃石公所作。

更有傳說, 黃石公曾三試張良而傳書, 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成就大業。

《素書》僅6章, 132句, 1360字, 既包含治國安邦的大謀略, 更有為人處世的生活智慧。

例如, 讀懂《素書》中的「四不」, 便能避開生活中的「四禍」。

不妄言, 避口舌之患

《素書》有言:括囊順會, 所以無咎。

這句話簡單來說, 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 不亂說話, 這樣才不會有過錯。

老話說, 「禍從口出」。

對于任何人來說, 說出去的每一句話, 都可能惹來禍患, 讓自己付出代價。

而對于不善說話或者說話不懂分寸的人而言, 嘴巴更會成為招致禍根的「門戶」。

古往今來, 多少人因為言語不慎而引起怨恨, 甚至招來性命之憂。

因此, 《素書》也說:以言取怨者禍。

那麼, 言語之禍如何避免呢?

《素書》支招:不要隨便說話, 說話要順應時機, 更要講究技巧。

所謂技巧就在于:說話時, 不抬高自己, 不貶低別人, 不觸碰別人的利益, 不在任何人面前說第三者的壞話。

管住嘴巴, 順應時機, 謹守說話的規則, 既照顧了別人的面子, 也照顧了別人的利益。

如此, 你說出的話, 別人不僅挑不出毛病, 而且還愛聽, 自然就能避免口舌之患。

不貪利, 避天怒人怨之禍

《素書》提到,

「守職而不廢, 處義而不回, 見嫌而不茍免, 見利而不茍得。 」

意思是說, 一個人能做到恪盡職守而不荒廢, 恪守信義而不改變, 遭到非議而不卑不亢, 利字當頭而不妄貪。

尤其是「見利而不茍得」, 廣東有句俗語, 叫做「貪字得個貧」。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然而古往今來, 見利起意者卻大有人在, 因為太過貪婪, 惹得天怒人怨。

都說「色字頭上一把刀」, 殊不知, 這太過貪婪, 也會將「貪」變成了「貧」。

利益面前, 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倘若一個人太過貪得無厭, 想要占盡所有利益, 必然會遭到他人的怨恨, 而積怨過多, 總有一天會惹來禍端。

所以, 成大事者, 皆能在利益面前, 把握好分寸, 掌握好尺度, 甚至不惜讓利。

李嘉誠做生意就有一個原則, 十分利只要六分, 其它四分讓給他人, 因此很多人都願意和他做生意, 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利」字當前, 能夠不茍得, 不見利忘義, 不損公肥私, 不僅是做人的底線, 更是一種遠見, 如此方可有長久的富足, 避免「貪」變成「貧」的禍患。

不嗜欲, 避免牽累之禍

《素書》有言:絕嗜禁欲,

所以除累。

意思是說, 杜絕不良的嗜好, 禁止非分的欲望, 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

古人常說, 「無欲則剛」。

一個人倘若有各種不良嗜好, 而又欲望太多, 那多半會在欲壑難填的路上越走越遠。

人一生想要活得自在, 就要學會「放下」。

人生的諸多不如意, 皆因嗜好太多、欲望太滿。 放不下功名利祿, 難免要在滾滾紅塵中掙紮, 難得安寧。

其實, 人生的很多痛苦, 都是因為欲望太多而得不到滿足, 內心浮躁難安所致, 而人生的諸多不順, 也多是自身的不良嗜好所致。

古語雲:

酒是下山的猛虎,色是刮骨的鋼刀;

財是壞心的藥引,氣是惹禍的根苗。

所以,人活于世,當注意自我反省,克制自己的欲望,別讓整個人跟著嗜好欲望跑,避免牽累之禍。

不傲慢,避免兇險之禍

《素書》說:慢其所敬者兇。

意思是說,怠慢、輕侮那些本應受到尊敬的人,定會招致兇險之禍。

而「所敬者」,不光是指那些才德兼備的人,也指長者、前輩。

對人懷有起碼的尊敬,乃是建立公序良俗的基本要求。

禮尚往來、尊老愛幼,也是社會交往的基本法則。

懷有敬畏之心的人,行走在社會上,所到之處才能受到他人的歡迎。

倘若一個人在家不孝親,在外不敬長,那就失去了做人的底線,不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還會遭到厭惡和唾棄。

《尚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

「能自得師」,正是因為能夠對賢德之士待以尊師之禮,從而「得道多助」。

反過來,如果自高自大,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就離滅亡不遠了。

傲慢是禍患的先兆,往往給人帶來危害。

待人處事應懷著謙敬的態度,「溫良恭儉讓」才能走得長遠。

保持敬畏之心,做事有法度,做人有禮節,才能避免兇險之禍。

古語雲:

酒是下山的猛虎,色是刮骨的鋼刀;

財是壞心的藥引,氣是惹禍的根苗。

所以,人活于世,當注意自我反省,克制自己的欲望,別讓整個人跟著嗜好欲望跑,避免牽累之禍。

不傲慢,避免兇險之禍

《素書》說:慢其所敬者兇。

意思是說,怠慢、輕侮那些本應受到尊敬的人,定會招致兇險之禍。

而「所敬者」,不光是指那些才德兼備的人,也指長者、前輩。

對人懷有起碼的尊敬,乃是建立公序良俗的基本要求。

禮尚往來、尊老愛幼,也是社會交往的基本法則。

懷有敬畏之心的人,行走在社會上,所到之處才能受到他人的歡迎。

倘若一個人在家不孝親,在外不敬長,那就失去了做人的底線,不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還會遭到厭惡和唾棄。

《尚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

「能自得師」,正是因為能夠對賢德之士待以尊師之禮,從而「得道多助」。

反過來,如果自高自大,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就離滅亡不遠了。

傲慢是禍患的先兆,往往給人帶來危害。

待人處事應懷著謙敬的態度,「溫良恭儉讓」才能走得長遠。

保持敬畏之心,做事有法度,做人有禮節,才能避免兇險之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