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最近網上流行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對于每個人來說, 生命只有一次, 所以才顯得珍貴。 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說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

關于這個話題, 千年前的文人蘇軾有話說:

蘇軾這一生, 有過很多身份。 人生得意時, 他是皇帝的秘書, 是專唱反調的人;失意時, 他是酒仙, 是樂天派、工程師。 于是林語堂先生又用「天真的小孩」來形容他, 人生最大的率真不過就是能雖不能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但卻總能像孩子蹣跚學步一樣, 摔倒了再爬起來。

我想, 關于人生的意義, 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清, 而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 更是在短短28字內, 道盡人生的三大境界。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讀完這首詩應該有細心的讀者發現了奇怪之處, 詩的開頭和結尾竟一模一樣, 其中有何道理?我們今天就來詳細說說。

首先, 這是一首禪詩, 體裁為七言絕句, 也稱《觀潮》。 詩意由《五燈會元》(第17卷)所載青原惟信禪師(唐代高僧)的一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 語錄的原句是: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 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 及至后來, 親見知識, 有個入處。 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 依前見山祇是山, 見水祇是水。 大眾, 這三般見解, 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

許汝親見老僧。

這「三般見解」, 指得是禪悟的三個階段, 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第一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其三, 見山還是山, 見水還是水。 東坡此詩, 正用此意。

「廬山煙雨」和「浙江潮」分別是山和水, 在去之前人們被這山水吸引,

為的不過是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 此時的山不過就是山, 水不過就是水, 此為第一境界。

等到了山水前, 人或許會有得到后的滿足, 或許會有現象和想象不一的失望, 種種思緒讓人們失去了欣賞山水的初心, 這就是第二種境界。 對于多數人來說, 只能達到這種境界。

最后一境界,則是返璞歸真。等經歷了人生種種,再以最原始的赤子之心去看待山水,心中已無雜念,山水則回歸了最真實的面目。只可惜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能做到第三種境界的,除蘇軾之外,還有「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的大宋詞人辛棄疾,對此,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寫的: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句話,說的不正是這種境界嗎?人皆渴望悟道、超脫凡俗。然而不經這由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怕是不能真正了然人生的意義。當然了,人皆有佛性,佛家亦有云:即心是佛。抑或頓悟,也不在話下。

最后一境界,則是返璞歸真。等經歷了人生種種,再以最原始的赤子之心去看待山水,心中已無雜念,山水則回歸了最真實的面目。只可惜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能做到第三種境界的,除蘇軾之外,還有「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的大宋詞人辛棄疾,對此,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寫的: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句話,說的不正是這種境界嗎?人皆渴望悟道、超脫凡俗。然而不經這由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怕是不能真正了然人生的意義。當然了,人皆有佛性,佛家亦有云:即心是佛。抑或頓悟,也不在話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