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工業光魔:沒有PS的年代,特效怎麼做?

傳奇特效公司——工業光魔。 而它的創始人, 就在下面這張照片裏:

最左邊的是馬丁·斯科塞斯, 創作過《出租車司機》和《憤怒的公牛》,

黑幫片的集大成者;

老馬丁:奧斯卡真狗第二位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他的作品就不用我多介紹了, 隨便一部都足以載入史冊, 偏偏老爺子產量還賊高;

第三位就更厲害了, 大名鼎鼎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名震影壇的大導演。

你就算沒聽過他的名字, 也一定知道他的《教父》三部曲。

而最後一位, 就是工業光魔的創始人, 《星球大戰》之父, 喬治·盧卡斯。

他們四人合稱為好萊塢80年代四大導演。

起初, 喬治·盧卡斯的人生和大部分美國青年一樣平平無奇。

喝酒、泡妞、飆車……在經濟泡沫中紙醉金迷。

直到一場交通事故, 險些奪去他的性命。

兩廂的車撞成了一廂, 他自己竟然只是擦傷!

治·盧卡斯一廂情願地認為, 上帝讓他活下來肯定有重要使命。

他考進了南加州大學電影系, 可直到大三才對電影真正產生興趣。

正所謂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喬治1967年拍攝的短片《電子迷宮》, 讓他在電影學院名聲大噪。

畢業後, 喬治幸運地獲得了華納兄弟的贊助, 把自己拍的另一部短片《THX-1138》拍成電影長片。

而他的合作夥伴, 正是大名鼎鼎的科波拉。

然而好景不長,由于最終剪輯權沒談攏,喬治和華納兄弟鬧掰了。

不地道的華納順勢取消了一切後續合作,喬治和科波拉合辦的西洋鏡公司宣告破產,二人從此分道揚鑣。

「我建議你去拍喜劇,證明你自己。」

這是科波拉對喬治·盧卡斯最後的建議。

後來科波拉執導了舉世聞名的《教父》。

而喬治也從善如流,執導由理查德·德萊福斯、朗·霍華德合作主演的喜劇電影《美國風情畫》。

正是這部半推半就完成的電影,讓他的人生駛向另一條快車道。

《美國風情畫》入圍了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喬治也憑借該片入圍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成功證明自己能力的喬治·盧卡斯,又打起了拍科幻片的主意。

當時最新的科幻片,是斯坦利·庫布裏克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

業界一致認為,庫布裏克把科幻片拍絕了,這個時代不可能再有超過《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問世。

可初出茅廬的喬治·盧卡斯偏不信邪,他認為《2001太空漫遊》都是長鏡頭,節奏也太慢。

他想拍一部快節奏、充滿動作戲的太空歌劇。

決定了,就叫《星球大戰》!

可天不遂人願,自從《2001太空漫遊》上映後,科幻片的票房表現就陷入了低迷。

投資高,回報低,只有迪士尼才會拍這玩意。

再加上喬治的劇本寫得一言難盡,投資人很難腦補出畫面,跑了幾年,喬治得到的只有「寫得很好,不準再寫了。」

但他不死心,高薪聘請插畫師拉爾夫·麥誇裏,為《星球大戰》創作人物畫像。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20世紀福斯的新任CEO很喜歡《美國風情畫》,決定給喬治一個機會。

盡管CEO也看不懂劇本寫的是啥,但他大為震撼,感覺喬治·盧卡斯不是嗑嗨了,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幹嘛,幹脆放權讓他自由發揮。

*我楚巴卡跳起來給你一拳至于預算……特效預算只有200萬。放在現在,連做一個特效鏡頭都不夠。

然而捉襟見肘的預算,並不是最大的難點。

科幻片最吃特效,但那個時候,好萊塢沒有專門製作特效的公司,甚至大型製片公司裏也沒有獨立的特效部門。

製片公司的老板們為了節約開支,早就取消了特效部門,也沒人專心研究特效。

喬治·盧卡斯最終決定自掏腰包,為了拍《星球大戰》花50萬成立了工業光魔。

就像國內的影視行業有京圈、滬圈、港圈等等,各種各樣的「圈子」,美國特效行業也有個封閉的小圈子。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傳奇人物——約翰·戴克斯特拉。

正是通過約翰,喬治才真正進入到了特效圈。

後面的事情,看過上期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了:

工業光魔花了100萬預算,用6個月就拍出3組鏡頭,把喬治·盧卡斯氣到住院。

其實工業光魔也很冤,他們每天工作18個小時,都沒閑著。

問題是他們不知道大老板喬治·盧卡斯到底想要什麼!

*這老哥說完這句話就後悔了喬治·盧卡斯是工業光魔的老板,是「攢局」的人,是拉投資的帶善人。

但是這位創始人一旦拍起電影來,就恨不得「創死人」。

因為他給人講戲,堪稱美國陳凱歌,突出一個意識流。

你講這些誰能懂啊!

所以《星球大戰》的架子鋪得很大,進度進展緩慢。

喬治好不容易從崩潰中掙紮出來,打算征求同行們的意見。

于是叫來了好友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和馬丁·斯科塞斯。

看完沒有特效的樣片後,大家陷入了長久的沈默……

斯皮爾伯格犀利評價《星球大戰》

話雖如此,但斯皮爾伯格是在場唯二喜歡這部《星球大戰》的觀眾。

另一個,是喬治·盧卡斯本人。

喬治後悔了,但為時已晚:全世界只有工業光魔這一家特效公司,幫忙打下手的都找不到。

眼看拍攝即將陷入絕境,真正逆轉局面的人來了。

蘿絲銳評工業光魔辦公環境蘿絲面試時,喬治·盧卡斯只問了她兩個問題:

第一,你會速記嗎?

第二,下周一能直接來上班嗎?

有了蘿絲這位「場記」,兩邊終于能正常對話了。

約翰一邊整合技術,一邊通過蘿絲了解喬治的想法。

比如喬治說:殲星艦應該特別特別大,bigger than bigger!

但是殲星艦的模型早就做完了,滿打滿算也就半米長。

設計師們靈機一動,在飛船底部貼上密密麻麻的管線,能多密就多密。

又在殲星艦上開了不少舷窗,有了這種人體尺寸的參照物,觀眾代入後,就會不自覺地認為殲星艦很龐大。

這還不夠,模型師又捏出一艘香煙那麼長的義軍星艦。

有了參照物做對比,殲星艦就顯得更大了。

但喬治還不滿足,攝影師只好在拍攝上動腦筋。

拍攝時鏡頭幾乎擦著星艦劃過,整艘船都對焦清晰,沒有虛焦。

最終呈現出星艦貼著觀眾頭頂飛過的視覺奇觀。

為了縮減成本,片中外星人的皮套裏,幾乎都是工業光魔的特效師。

片中義軍和暴風兵使用的武器,也都是用斯特林沖鋒槍、MG42機關槍等二戰遺留的報廢槍支改造而來。

《星戰系列》最為人所稱道的光劍,則通過木棍上綁著反光條,再通過後期洗印實現。

拍攝現場,演員們就是拿著木棍對打……場面相當尷尬。

當然了,用木棍當光劍不只是為了省經費,也是礙于當時的技術不足-。

由于預算有限,最穩妥的方案是在主角團救走萊拉公主後迎來全劇終,但喬治不願意放棄最終決戰。

發生在太空的《星球大戰》,必須要有太空戰!

于是就有了最後的[高·潮]——摧毀死星。

按照喬治的構想,天行者將駕駛X翼戰機劃過死星表面,頂著追兵的炮火,將飛彈送進死星的動力能源室。

但製景師不可能真的搭建幾十公裏的跑道,只好再次製作微縮景觀,將模組錯落排布構成建築群,以防被觀眾看出重復出現的模組。

然後故技重施,在死星表面設置小窗口。

足足幾萬個發光珠子,全都是模型師一個一個手工粘上去的。

在工業光魔眾誌成城的努力下,《星球大戰》得以如期上映。

盡管對喬治盧卡斯而言,《星球大戰》只完成了他理想中的25%,但這部電影絕對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喬治·盧卡斯和他的工業光魔,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

因其前所未有的太空場面,紛繁復雜的星系鬥爭,它被稱為「繼摩西開辟紅海之後最為壯麗的120分鐘」。

根據票房情報機構The Numbers的數據,這部電影1977年首次公映,加上在1978年、1979年、1981年、1982年和1997年的多次再版,僅在北美就賺了13.3億美元,超過了調整後的《ET: The外星人》和《阿凡達》。

這份紀錄,直到今天都沒人能打破。

《星球大戰》的成功,喚醒了業界對科幻片的重視,曾經被嫌棄的特效師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

當斯皮爾伯格決定開拍科幻巨製《世界大戰》後,他聯系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湯姆·克魯斯,而是工業光魔的丹尼斯·穆倫。

從《第三類接觸》開始,經過20年的合作,丹尼斯已經成為了斯皮爾伯格最信賴的特效製作師。

如今在好萊塢,挑選一名合適的特效主管,已經和挑選男主演一樣重要。

關于《星球大戰》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

但屬于工業光魔的傳奇,才剛剛開始。

《星球大戰》之後,他們不斷創新技術,給業界帶來了更多震撼。

然而好景不長,由于最終剪輯權沒談攏,喬治和華納兄弟鬧掰了。

不地道的華納順勢取消了一切後續合作,喬治和科波拉合辦的西洋鏡公司宣告破產,二人從此分道揚鑣。

「我建議你去拍喜劇,證明你自己。」

這是科波拉對喬治·盧卡斯最後的建議。

後來科波拉執導了舉世聞名的《教父》。

而喬治也從善如流,執導由理查德·德萊福斯、朗·霍華德合作主演的喜劇電影《美國風情畫》。

正是這部半推半就完成的電影,讓他的人生駛向另一條快車道。

《美國風情畫》入圍了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喬治也憑借該片入圍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成功證明自己能力的喬治·盧卡斯,又打起了拍科幻片的主意。

當時最新的科幻片,是斯坦利·庫布裏克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

業界一致認為,庫布裏克把科幻片拍絕了,這個時代不可能再有超過《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問世。

可初出茅廬的喬治·盧卡斯偏不信邪,他認為《2001太空漫遊》都是長鏡頭,節奏也太慢。

他想拍一部快節奏、充滿動作戲的太空歌劇。

決定了,就叫《星球大戰》!

可天不遂人願,自從《2001太空漫遊》上映後,科幻片的票房表現就陷入了低迷。

投資高,回報低,只有迪士尼才會拍這玩意。

再加上喬治的劇本寫得一言難盡,投資人很難腦補出畫面,跑了幾年,喬治得到的只有「寫得很好,不準再寫了。」

但他不死心,高薪聘請插畫師拉爾夫·麥誇裏,為《星球大戰》創作人物畫像。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20世紀福斯的新任CEO很喜歡《美國風情畫》,決定給喬治一個機會。

盡管CEO也看不懂劇本寫的是啥,但他大為震撼,感覺喬治·盧卡斯不是嗑嗨了,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幹嘛,幹脆放權讓他自由發揮。

*我楚巴卡跳起來給你一拳至于預算……特效預算只有200萬。放在現在,連做一個特效鏡頭都不夠。

然而捉襟見肘的預算,並不是最大的難點。

科幻片最吃特效,但那個時候,好萊塢沒有專門製作特效的公司,甚至大型製片公司裏也沒有獨立的特效部門。

製片公司的老板們為了節約開支,早就取消了特效部門,也沒人專心研究特效。

喬治·盧卡斯最終決定自掏腰包,為了拍《星球大戰》花50萬成立了工業光魔。

就像國內的影視行業有京圈、滬圈、港圈等等,各種各樣的「圈子」,美國特效行業也有個封閉的小圈子。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傳奇人物——約翰·戴克斯特拉。

正是通過約翰,喬治才真正進入到了特效圈。

後面的事情,看過上期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了:

工業光魔花了100萬預算,用6個月就拍出3組鏡頭,把喬治·盧卡斯氣到住院。

其實工業光魔也很冤,他們每天工作18個小時,都沒閑著。

問題是他們不知道大老板喬治·盧卡斯到底想要什麼!

*這老哥說完這句話就後悔了喬治·盧卡斯是工業光魔的老板,是「攢局」的人,是拉投資的帶善人。

但是這位創始人一旦拍起電影來,就恨不得「創死人」。

因為他給人講戲,堪稱美國陳凱歌,突出一個意識流。

你講這些誰能懂啊!

所以《星球大戰》的架子鋪得很大,進度進展緩慢。

喬治好不容易從崩潰中掙紮出來,打算征求同行們的意見。

于是叫來了好友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和馬丁·斯科塞斯。

看完沒有特效的樣片後,大家陷入了長久的沈默……

斯皮爾伯格犀利評價《星球大戰》

話雖如此,但斯皮爾伯格是在場唯二喜歡這部《星球大戰》的觀眾。

另一個,是喬治·盧卡斯本人。

喬治後悔了,但為時已晚:全世界只有工業光魔這一家特效公司,幫忙打下手的都找不到。

眼看拍攝即將陷入絕境,真正逆轉局面的人來了。

蘿絲銳評工業光魔辦公環境蘿絲面試時,喬治·盧卡斯只問了她兩個問題:

第一,你會速記嗎?

第二,下周一能直接來上班嗎?

有了蘿絲這位「場記」,兩邊終于能正常對話了。

約翰一邊整合技術,一邊通過蘿絲了解喬治的想法。

比如喬治說:殲星艦應該特別特別大,bigger than bigger!

但是殲星艦的模型早就做完了,滿打滿算也就半米長。

設計師們靈機一動,在飛船底部貼上密密麻麻的管線,能多密就多密。

又在殲星艦上開了不少舷窗,有了這種人體尺寸的參照物,觀眾代入後,就會不自覺地認為殲星艦很龐大。

這還不夠,模型師又捏出一艘香煙那麼長的義軍星艦。

有了參照物做對比,殲星艦就顯得更大了。

但喬治還不滿足,攝影師只好在拍攝上動腦筋。

拍攝時鏡頭幾乎擦著星艦劃過,整艘船都對焦清晰,沒有虛焦。

最終呈現出星艦貼著觀眾頭頂飛過的視覺奇觀。

為了縮減成本,片中外星人的皮套裏,幾乎都是工業光魔的特效師。

片中義軍和暴風兵使用的武器,也都是用斯特林沖鋒槍、MG42機關槍等二戰遺留的報廢槍支改造而來。

《星戰系列》最為人所稱道的光劍,則通過木棍上綁著反光條,再通過後期洗印實現。

拍攝現場,演員們就是拿著木棍對打……場面相當尷尬。

當然了,用木棍當光劍不只是為了省經費,也是礙于當時的技術不足-。

由于預算有限,最穩妥的方案是在主角團救走萊拉公主後迎來全劇終,但喬治不願意放棄最終決戰。

發生在太空的《星球大戰》,必須要有太空戰!

于是就有了最後的[高·潮]——摧毀死星。

按照喬治的構想,天行者將駕駛X翼戰機劃過死星表面,頂著追兵的炮火,將飛彈送進死星的動力能源室。

但製景師不可能真的搭建幾十公裏的跑道,只好再次製作微縮景觀,將模組錯落排布構成建築群,以防被觀眾看出重復出現的模組。

然後故技重施,在死星表面設置小窗口。

足足幾萬個發光珠子,全都是模型師一個一個手工粘上去的。

在工業光魔眾誌成城的努力下,《星球大戰》得以如期上映。

盡管對喬治盧卡斯而言,《星球大戰》只完成了他理想中的25%,但這部電影絕對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喬治·盧卡斯和他的工業光魔,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

因其前所未有的太空場面,紛繁復雜的星系鬥爭,它被稱為「繼摩西開辟紅海之後最為壯麗的120分鐘」。

根據票房情報機構The Numbers的數據,這部電影1977年首次公映,加上在1978年、1979年、1981年、1982年和1997年的多次再版,僅在北美就賺了13.3億美元,超過了調整後的《ET: The外星人》和《阿凡達》。

這份紀錄,直到今天都沒人能打破。

《星球大戰》的成功,喚醒了業界對科幻片的重視,曾經被嫌棄的特效師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

當斯皮爾伯格決定開拍科幻巨製《世界大戰》後,他聯系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湯姆·克魯斯,而是工業光魔的丹尼斯·穆倫。

從《第三類接觸》開始,經過20年的合作,丹尼斯已經成為了斯皮爾伯格最信賴的特效製作師。

如今在好萊塢,挑選一名合適的特效主管,已經和挑選男主演一樣重要。

關于《星球大戰》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

但屬于工業光魔的傳奇,才剛剛開始。

《星球大戰》之後,他們不斷創新技術,給業界帶來了更多震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