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給娃灌輸這種觀念的家長,通常是「無能」的,容易耽誤娃的未來

上周末公司組織團建, 發生了讓我感觸頗深的一件事。 同事小張離開酒店的時候, 順手拿走了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牙刷、拖鞋等用品, 還借故找服務員, 索要了兩瓶礦泉水以及茶包。

我忍不住問小張:牙刷、拖鞋這種日用品, 家里不是都有嗎?何苦大老遠把這些一次性用品搬回家?

小張一臉得色地向我炫耀:我爸媽教的「優良傳統」, 不管有用沒用, 不花錢的東西先帶回家, 等著派上用場的時候, 就能節約不少錢。 我沒有反駁小張的理論, 但瞬間想明白了, 為什麼小張在公司工作多年, 人際關系一般, 升遷機會也總是輪不到他。

這就是典型「金錢教育」失敗的例子, 父母潛移默化灌輸的「節約理念」, 在他腦海里扎根。 即便是他長大成人, 有了穩定的工作與收入, 還是擺脫不了貪小便宜的心理。

生活中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 但更可悲的是, 父母并沒有意識到語言表達、行為習慣, 對孩子潛移默化所造成的影響。

★父母別再給孩子灌輸以下金錢觀念了, 顯得自己無能不說, 還會耽誤娃的未來

(一)爸媽掙錢不容易, 節約點

跟我同住一個小區的璐璐媽, 就是典型「愛哭窮」的代表。 每當女兒表現出對某個物品的興趣,

璐璐媽就不厭其煩地提醒女兒:「別亂要東西了, 我們家窮, 爸媽賺錢都不容易。 」

璐璐媽說, 也不是買不起, 只是不想女兒亂花錢。 女兒小時候, 見到什麼就要什麼, 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后來大一點, 璐璐媽就用這個方法來對付女兒了。

璐璐媽炫耀:女兒很懂事,

自從知道家庭條件不好、爸媽賺錢不容易后, 什麼東西都不敢再要了。

但璐璐媽只見到了表面的成效, 忘了這種「哭窮式教育」對女兒成長的負面影響。 原本活潑開朗的璐璐, 變得很抗拒跟同齡孩子一塊玩。

因為璐璐見到別人都穿得很漂亮, 都有新玩具一起分享, 而自己穿著二手衣, 和她們無法產生共同話題。 失去社交動力的璐璐, 因此變得越來越內向, 很少參加集體活動。

(二)東西太貴了, 不準要!

有一個做兒童游樂項目的朋友, 閑聊中跟我談過這樣一種情況。 她最尷尬的就是, 孩子拼命央求家長, 但是家長卻被價格「嚇退」, 不管不顧孩子渴慕的眼神, 干巴巴丟下一句話「太貴了, 買不起」, 然后拖著孩子直接走人。

用價格高低來衡量是否消費的標準, 這也是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之一。 雖說家庭經濟條件不同, 消費選擇權由家長決定無可厚非, 但是處理方式以及語言表達一定要多斟酌。 比如:盡可能給孩子解釋清楚, 因為目前所付出的金錢, 跟物品本身的價值不對等。 價格偏高,所以不值得購買。

否則,孩子的理解力比較直接,他們很容易產生「好東西我不配擁有」的消極想法,從而讓他們對金錢產生錯誤認知。

珍妮·艾里姆曾提出過一個教育理論——「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金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但很多家庭都缺乏科學的方法,誤把「哭窮」當作是引導孩子勤儉節約的「法寶」。屢次不爽,誓要讓孩子花錢就產生愧疚心態才肯罷手。

但這些從小被哭窮式教育長大的孩子,成年后是很難有出息的,父母哭窮式的教育終會成為,成長路上的絆腳石,讓他們對金錢的態度,出現兩種極端的表現。

① 淪為金錢的奴隸

從小到大,被父母有意、無意灌輸缺錢的思想,這類孩子通常內心的安全感不足。即便是成年后,他們擁有了掙錢的能力,也不敢隨便花錢,不停地存錢才能讓他們感到安心。

試問一下,這樣的消費觀念,他們如何能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如何能創造高質量的幸福生活?最終,金錢成為了他們生活中唯一的主人。

② 報復性消費

從小被哭窮的孩子,長大后還有另一種極端情況,那就是報復性消費。成年后,擁有經濟自主權的他們,童年時代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全面爆發了,他們很容易瘋狂地買買買,以此來彌補自己童年時候的缺失。

任何事都是物極必反,不消費只存錢影響生活質量。只花費不存錢也行不通,一旦出現了任何意外或者變故,個人以及家庭的抗風險力為零。所以金錢教育是每個家庭,不能回避的話題。

★如何跟孩子講金錢教育呢?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金錢也是有「紅色底線」。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通過勞動獲得的金錢才是心安理得的,不義之財不可取,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金錢而做不法的勾當。

其次要學會理性消費,可以在孩子6歲左右,就給他自由支配的零花錢,定期定量。孩子有自己特別想買的東西,只要不是法律規定的違禁品,建議家長都支持孩子去嘗試。

如果孩子現有的零用錢不夠,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會存錢積累的方式去購買,而不能是通過哭鬧等非理智方法來獲取。

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做金錢的主人,理性消費、不攀比、不鋪張,有計劃、有結余,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互動話題:家長失敗的金錢式教育金句你說過幾句呢?

價格偏高,所以不值得購買。

否則,孩子的理解力比較直接,他們很容易產生「好東西我不配擁有」的消極想法,從而讓他們對金錢產生錯誤認知。

珍妮·艾里姆曾提出過一個教育理論——「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金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但很多家庭都缺乏科學的方法,誤把「哭窮」當作是引導孩子勤儉節約的「法寶」。屢次不爽,誓要讓孩子花錢就產生愧疚心態才肯罷手。

但這些從小被哭窮式教育長大的孩子,成年后是很難有出息的,父母哭窮式的教育終會成為,成長路上的絆腳石,讓他們對金錢的態度,出現兩種極端的表現。

① 淪為金錢的奴隸

從小到大,被父母有意、無意灌輸缺錢的思想,這類孩子通常內心的安全感不足。即便是成年后,他們擁有了掙錢的能力,也不敢隨便花錢,不停地存錢才能讓他們感到安心。

試問一下,這樣的消費觀念,他們如何能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如何能創造高質量的幸福生活?最終,金錢成為了他們生活中唯一的主人。

② 報復性消費

從小被哭窮的孩子,長大后還有另一種極端情況,那就是報復性消費。成年后,擁有經濟自主權的他們,童年時代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全面爆發了,他們很容易瘋狂地買買買,以此來彌補自己童年時候的缺失。

任何事都是物極必反,不消費只存錢影響生活質量。只花費不存錢也行不通,一旦出現了任何意外或者變故,個人以及家庭的抗風險力為零。所以金錢教育是每個家庭,不能回避的話題。

★如何跟孩子講金錢教育呢?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金錢也是有「紅色底線」。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通過勞動獲得的金錢才是心安理得的,不義之財不可取,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金錢而做不法的勾當。

其次要學會理性消費,可以在孩子6歲左右,就給他自由支配的零花錢,定期定量。孩子有自己特別想買的東西,只要不是法律規定的違禁品,建議家長都支持孩子去嘗試。

如果孩子現有的零用錢不夠,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會存錢積累的方式去購買,而不能是通過哭鬧等非理智方法來獲取。

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做金錢的主人,理性消費、不攀比、不鋪張,有計劃、有結余,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互動話題:家長失敗的金錢式教育金句你說過幾句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