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當四年級的兒子被同桌欺負,這位教授媽媽的做法讓人驚訝

孩子的社交情況復雜多變, 簡單的方法不一定管用, 給孩子自保與還擊的能力, 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

看到這條視訊的時候, 心里五味雜陳。

兩個男孩發生了沖突, 其中一個小男孩明顯上手不過對方, 于是哭著跑過來跟爸爸求助。

看到兒子被如此受氣, 坐在電動車上的爸爸氣憤極了, 指著對方要求兒子必須要還回來:

「快去!1!2!3……」

小男孩哭的更傷心了, 但還是抹著眼淚又回頭走向了對方。

可還沒等小男孩上手, 對方又是一頓推搡, 小男孩只能捂著頭, 再次哭著跑回來找爸爸。

爸爸氣勢洶洶地下車了, 指著兒子逼著他繼續去還手對方:

「你不ㄉ他, 我就ㄉ你!」

小男孩只能又硬著頭皮走向了對方。

可結果, 他還是一直在被對方上上手, 一次都不敢還手。

我能理解這位父親的憤怒, 但我更加同情那個驚恐無助的小男孩。

明明情緒已經崩潰了, 可是他不僅沒有得到一絲安慰, 反而還被一次次推上前。

當孩子受氣了, 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一定要還回去, 絕不能吃虧, 更不能讓別人以為自己軟弱。

但仔細想想, 我們讓孩子還回去, 孩子真的敢嗎?還回去, 就真的是萬無一失、不會吃虧的有效辦法嗎?

簡單地教孩子「還回去」

結果可能會更糟

美國心理學家喬爾哈勃博士在11歲的時候, 曾遭到了同社區另外兩個小男孩的壓制。

由于他從小性子都比較內向溫和,

所以他選擇了刻意躲避。

但是父親知道這件事后, 卻要求他必須反擊。

一次, 兩個小男孩又來招惹他。

哈勃本想著趕緊逃回家, 可是剛轉頭就發現父親正在家門口狠狠盯著他。

那一刻, 他沒有感受到被父親撐腰的底氣, 反而覺得更加無路可退了。

他只能伸出手, ㄉ在了其中一個孩子的臉上。

可他卻并沒有因此獲得自信, 或者變得更加勇敢。

相反, 在「還回去」的瞬間, 他甚至感覺天都要塌了。

而那兩個小男孩, 也并沒有被哈勃的反擊震懾住, 從而停止對哈勃的打擾。

相反, 他們在接下來的日子用了更加過分的手段來對付哈勃。

《游戲力》的作者曾說過:

對于那些受了氣的孩子, 如果情緒還沒有調整好, 即使是在家長的要求下還了回去,

他們也不會因此對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那些內心本就溫順或者性格靦腆的孩子, 他不敢也不愿意對別人上手。

所以他們最大的希望是有人能拯救自己, 帶自己脫離當下的境地。

如果此刻父母的態度是, 要他必須還回去, 他的內心只會更加糾結和自卑, 并且認為自己懦弱無能、沒有出息。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 自己在和同學發生沖突后, 爸爸也教他還回去。

可是他一方面害怕自己斗不過, 又害怕同學搞不好關系, 會徹底失去朋友。

與此同時, 他還擔心爸爸會罵自己太膽小, 懷疑自己是不是活該受氣。

兩邊受壓的結果, 就是他越發自卑, 厭惡社交, 直到長大了也無法和他人正常相處。

更加糟糕的局面是,

一旦遇到非常強勁的對手、或者沒有底線的惡孩子, 我們的孩子只會被ㄉ得更慘, 甚至面臨無法挽回的結局。

今年4月安徽靈璧縣就發生過一起悲劇。

同為室友的王某磊和徐某邦, 因為瑣事發生了沖突。

王某磊被徐某邦來了一腳, 繼而兩個人都上起手來,

徐某邦兩次將王某磊ㄉ倒在地。

可王某磊不想認輸, 也不愿受氣, 所以又幾次掄起。

沖突的最后, 王某磊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4歲。

有句話說, 單一的規則永遠無法面對復雜的世界。

孩子的心智發育不成熟, 管理情緒和行為的能力較弱, 沖動之下反而更容易釀成惡果。

這位教授媽媽的做法

堪稱教科書

前段時間, 恰好看到了復旦教授沈奕斐的一則視訊。

當兒子被同學欺的時候, 她的應對態度和方式十分睿智, 不指責批評, 也沒有反應過激, 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范本。

她的兒子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 被自己的同桌上手了。

那天班主任正好不在, 兒子回到家就哭天喊地的告狀, 外公外婆當時特別生氣, 就想馬上沖到學校找老師理論。

而她,冷靜下來之后做了4步:

第一步:了解事情經過,判斷事件性質

意思就是,去判斷這個事情的性質是什麼,是屬于ㄅㄚ凌事件,還是孩子間的小沖突,這兩者性質完全不同。

她問了兒子兩個問題:

「同桌是只ㄉ你,還是也ㄉ過別人?」

這個問題是要知道,孩子有沒有被當成特定對象。

兒子說這個孩子平時就喜歡和別的同學鬧來鬧去的。

「當他對你上手的時候,其他同學是怎麼做的,大家是都在指責他,還是大家都不敢說話?或者是大家跟著他一起來對你上手?」

兒子說朋友都在幫自己,因為很多同學被他上手過。

由此,她判斷,這次事件就是同學之間的普通沖突。

第二步:了解傷害的程度,以此判斷是否直接介入

這一步,是要問問孩子上手在了哪里,用什麼工具,疼不疼,然后根據孩子的回答做出一些回應。

當時他的兒子說,有點小青塊,沒那麼疼,但是感覺很沒面子,因為自己當時還被摁在地上了。

所以她的判斷是,事態并沒有多麼嚴重,她就把處理權交給了孩子自己。

第三步:問問孩子,你需要我怎麼做?

兒子當時說:「媽媽,你需要跟老師說一下,讓那個同學跟我賠禮道歉,我肯定不會原諒那個同桌的!」

她當時就立刻找了老師溝通,老師第一時間也解決了。

當對方道歉了以后,沒想到的是,兒子很善良,立馬原諒對方了。

老師還問要不要讓他們分開坐,她雖然心里希望最好是分開坐,但還是問了兒子的想法。

兒子說不要分開坐,她也選擇了尊重兒子。

沈奕斐教授說,其實很多時候大人并不能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他所面對的環境。

所以問問孩子的想法,比直接給一個「怎麼做」的答案更好。

這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才是那個主體,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機會。

第四步:持續保持關注

不要以為當下的問題解決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孩子的心理狀況、后續是否還有同類事件發生,這些都是需要父母去關注的。

沈奕斐當時就發現,兒子每次放學回到家里就開始畫畫,畫一個超人在ㄉ一個小孩。

又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再也沒有畫這個了,她才知道原來兒子和那個同桌成了好朋友,這件事情也才算真正的解決了。

其實,當孩子受氣了,他們首先需要的不是一個居高臨下的指揮者和教育者,而是一個包容者和支持者。

簡單地教他「還回去」或者放棄社交,都不是上上策。

這個時候,孩子能說出來比還回去重要,化解矛盾比發泄情緒重要。

問問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感受,保護孩子的自信,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是父母應有的態度,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不想讓孩子受氣

這5件事比還回去更重要

喬爾哈勃博士強調,對于孩子受氣,重點要放在事先的預防,而不是事后的反擊。

所以,要想孩子不被欺負,不被人拿捏,一定要在日常教育里,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氣場強大的人,并且教會孩子自保和反擊的智慧。

要讓孩子多交朋友

容易受氣的孩子,通常朋友不多,甚至總是落單。

所以父母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重視他的交友情況。

要允許孩子大聲說「不」

樊登老師曾說,在學校容易受氣的孩子,往往是在家里被父母不好對待過的孩子。

如果我們在家里總是以愛為名地掌握、壓制孩子,不允許他表達和拒絕,那麼孩子在外面受氣的機率會很大。

鼓勵他頂嘴、允許他說不,孩子才不會唯唯諾諾,才能養成「不好惹」的氣場。

要讓孩子有一個強壯的身體

想要孩子不受氣,李玫瑾教授給父母出的招數就是:一定要讓孩子運動,要讓孩子有肌肉感。

當孩子充滿了力量,別人自然不敢隨意招惹了。

要告訴孩子「我一直為你撐腰」

有的父母愛把問題歸咎到孩子身上:

「你為什麼不敢還手?」

「就是因為你唯唯諾諾的樣子,別人才敢針對你。」

有的父母喜歡替孩子說「沒關系」,或者強迫孩子原諒對方「人家都道歉了,不如就算了吧」。

父母的不在意不重視,只會讓本就受傷的孩子,更加的孤立無援。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隱藏起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變得更加隱忍、自卑,這些特性往往會讓孩子成為受氣的對象。

想要孩子有底氣,務必要告訴他「不是你的問題」、「我一直站在你這邊」、「我會為你撐腰」。

要教會孩子應對沖突的策略

學校也是個小江湖,在孩子進入校園之前,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應對沖突的能力。

1. 教孩子在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不滿和生氣,指出對方的行為是錯誤的、不友好的。

整個過程需要盡量保證聲音洪亮、語氣堅定,并且直視對方。

2. 多和孩子練習,增強應變能力。

只有勇氣是不夠的,還要有反擊的實力,這個過程爸爸作為男性一定要發揮作用。

3. 利用角色演練的方式,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準備應急方案。

當言語上的反擊不管用時,或者碰到對方人多的情況,一定要懂得審時度勢,然后逃跑、呼救、求助、服軟等等,想辦法先逃離現場。

4. 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保護自己。

孩子面對的社交問題是復雜多變的,所以要懂得以生命安全為重。

告訴孩子,一時的退讓不代表軟弱,比起不顧后果的猛沖,能夠想辦法全身而退才是更大的智慧。

孩子需要一次次跌倒才能學會走路。

同樣的,他們也是在一次次的矛盾和沖突中成長。

就像沈奕斐教授所說的:

「孩子遲早會離開父母,會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有喜歡他的人,有不喜歡他的人,甚至有上手的人,所以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教孩子處理和解決問題。」

年幼時,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舒適的生活、極致的呵護,可孩子終歸要長大,要自己承擔一切風雨。

與其伸手替他解決難題,不如給他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根,就是在孩子受委屈受氣時,看見他的失落和委屈,堅定地站在他身邊,給他充分的安全感;

翅膀,就是在孩子長大之前,傳授他與人相處的智慧,培養他適應社會的能力。

這才是父母最大的遠見,也是真正為孩子計深遠的大愛。

愿我們共勉。

而她,冷靜下來之后做了4步:

第一步:了解事情經過,判斷事件性質

意思就是,去判斷這個事情的性質是什麼,是屬于ㄅㄚ凌事件,還是孩子間的小沖突,這兩者性質完全不同。

她問了兒子兩個問題:

「同桌是只ㄉ你,還是也ㄉ過別人?」

這個問題是要知道,孩子有沒有被當成特定對象。

兒子說這個孩子平時就喜歡和別的同學鬧來鬧去的。

「當他對你上手的時候,其他同學是怎麼做的,大家是都在指責他,還是大家都不敢說話?或者是大家跟著他一起來對你上手?」

兒子說朋友都在幫自己,因為很多同學被他上手過。

由此,她判斷,這次事件就是同學之間的普通沖突。

第二步:了解傷害的程度,以此判斷是否直接介入

這一步,是要問問孩子上手在了哪里,用什麼工具,疼不疼,然后根據孩子的回答做出一些回應。

當時他的兒子說,有點小青塊,沒那麼疼,但是感覺很沒面子,因為自己當時還被摁在地上了。

所以她的判斷是,事態并沒有多麼嚴重,她就把處理權交給了孩子自己。

第三步:問問孩子,你需要我怎麼做?

兒子當時說:「媽媽,你需要跟老師說一下,讓那個同學跟我賠禮道歉,我肯定不會原諒那個同桌的!」

她當時就立刻找了老師溝通,老師第一時間也解決了。

當對方道歉了以后,沒想到的是,兒子很善良,立馬原諒對方了。

老師還問要不要讓他們分開坐,她雖然心里希望最好是分開坐,但還是問了兒子的想法。

兒子說不要分開坐,她也選擇了尊重兒子。

沈奕斐教授說,其實很多時候大人并不能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他所面對的環境。

所以問問孩子的想法,比直接給一個「怎麼做」的答案更好。

這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才是那個主體,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機會。

第四步:持續保持關注

不要以為當下的問題解決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孩子的心理狀況、后續是否還有同類事件發生,這些都是需要父母去關注的。

沈奕斐當時就發現,兒子每次放學回到家里就開始畫畫,畫一個超人在ㄉ一個小孩。

又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再也沒有畫這個了,她才知道原來兒子和那個同桌成了好朋友,這件事情也才算真正的解決了。

其實,當孩子受氣了,他們首先需要的不是一個居高臨下的指揮者和教育者,而是一個包容者和支持者。

簡單地教他「還回去」或者放棄社交,都不是上上策。

這個時候,孩子能說出來比還回去重要,化解矛盾比發泄情緒重要。

問問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感受,保護孩子的自信,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是父母應有的態度,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不想讓孩子受氣

這5件事比還回去更重要

喬爾哈勃博士強調,對于孩子受氣,重點要放在事先的預防,而不是事后的反擊。

所以,要想孩子不被欺負,不被人拿捏,一定要在日常教育里,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氣場強大的人,并且教會孩子自保和反擊的智慧。

要讓孩子多交朋友

容易受氣的孩子,通常朋友不多,甚至總是落單。

所以父母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重視他的交友情況。

要允許孩子大聲說「不」

樊登老師曾說,在學校容易受氣的孩子,往往是在家里被父母不好對待過的孩子。

如果我們在家里總是以愛為名地掌握、壓制孩子,不允許他表達和拒絕,那麼孩子在外面受氣的機率會很大。

鼓勵他頂嘴、允許他說不,孩子才不會唯唯諾諾,才能養成「不好惹」的氣場。

要讓孩子有一個強壯的身體

想要孩子不受氣,李玫瑾教授給父母出的招數就是:一定要讓孩子運動,要讓孩子有肌肉感。

當孩子充滿了力量,別人自然不敢隨意招惹了。

要告訴孩子「我一直為你撐腰」

有的父母愛把問題歸咎到孩子身上:

「你為什麼不敢還手?」

「就是因為你唯唯諾諾的樣子,別人才敢針對你。」

有的父母喜歡替孩子說「沒關系」,或者強迫孩子原諒對方「人家都道歉了,不如就算了吧」。

父母的不在意不重視,只會讓本就受傷的孩子,更加的孤立無援。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隱藏起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變得更加隱忍、自卑,這些特性往往會讓孩子成為受氣的對象。

想要孩子有底氣,務必要告訴他「不是你的問題」、「我一直站在你這邊」、「我會為你撐腰」。

要教會孩子應對沖突的策略

學校也是個小江湖,在孩子進入校園之前,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應對沖突的能力。

1. 教孩子在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不滿和生氣,指出對方的行為是錯誤的、不友好的。

整個過程需要盡量保證聲音洪亮、語氣堅定,并且直視對方。

2. 多和孩子練習,增強應變能力。

只有勇氣是不夠的,還要有反擊的實力,這個過程爸爸作為男性一定要發揮作用。

3. 利用角色演練的方式,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準備應急方案。

當言語上的反擊不管用時,或者碰到對方人多的情況,一定要懂得審時度勢,然后逃跑、呼救、求助、服軟等等,想辦法先逃離現場。

4. 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保護自己。

孩子面對的社交問題是復雜多變的,所以要懂得以生命安全為重。

告訴孩子,一時的退讓不代表軟弱,比起不顧后果的猛沖,能夠想辦法全身而退才是更大的智慧。

孩子需要一次次跌倒才能學會走路。

同樣的,他們也是在一次次的矛盾和沖突中成長。

就像沈奕斐教授所說的:

「孩子遲早會離開父母,會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有喜歡他的人,有不喜歡他的人,甚至有上手的人,所以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教孩子處理和解決問題。」

年幼時,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舒適的生活、極致的呵護,可孩子終歸要長大,要自己承擔一切風雨。

與其伸手替他解決難題,不如給他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根,就是在孩子受委屈受氣時,看見他的失落和委屈,堅定地站在他身邊,給他充分的安全感;

翅膀,就是在孩子長大之前,傳授他與人相處的智慧,培養他適應社會的能力。

這才是父母最大的遠見,也是真正為孩子計深遠的大愛。

愿我們共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