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三國演義》偏頗太過,正史中的呂布根本沒有羅貫中說得那麼不堪

因為先入為主效應, 第一印象往往特別關鍵, 除了效果顯著外, 持續時間也特別的長。 而我們提起三國時期的第一猛將呂布呂奉先, 是不是已經想到了「三姓家奴」這個詞,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重新審視一下正史裡的呂布。

時代背景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 呂布也開始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 後來作為群雄之一割據徐州, 當時的徐州地盤可是不小, 不過今天先不談這個, 只說他之前的際遇。

有言道:「人中呂布, 馬中赤兔。 」呂布的武力是三國第一, 這是大家公認的, 要說誰敢單挑呂布, 恐怕只有《三國演義》裡上將潘鳳、刑道榮才敢與之一戰XDD。

歷史上呂布在出道初期, 先是擔任著丁原的主簿, 而這是一個文職, 可見呂布應當不是一個粗人, 但他卻是「以驍武給並州」被丁原給招入麾下。

於是便有了一個猜想, 呂布他是以秘書的名義幹保鏢的活, 漢朝乃至三國都是個看臉的時代,

呂布生得高大威武, 因此丁原還特別器重他。

不過主簿在當時甚至都不算是一個正式的官員, 如果呂布就這麼一直給丁原幹下去, 他到猴年馬月也看不見「轉正」的希望。

人往高處走, 水往低處流, 呂布不可能甘心一輩子給丁原當保鏢,

於是後來陳壽就說他「唯利是視」。 可黃巾之亂已經過去了, 呂布也不可能像劉備、孫堅一樣靠這個發家。

他只能等, 等漢末的這個局勢再度有所變化, 很快機會就來了。 西元190年漢靈帝駕崩, 此時少帝還很年幼, 擔當不了重任, 此時本應當由何太后站出來主持大局。

不過非常不湊巧, 何太后她不喜歡搞這些, 於是直接提拔她最信任的兄長何進為大將軍, 外戚勢力在漢末再在東漢時期, 宦官和外戚兩者之間已經爭鬥了百年, 沒想到在最後東漢快要倒下前, 他們之間還要再繼續做過一場。

謀求上位

太監們搞不過大將軍何進, 只能去尋求何太后的幫助, 而何進也不好駁了妹妹的面子, 只能是先放過這群太監們。 沒想到袁紹急了, 此時的他一身俠氣確實像個英雄, 他向何進獻了一條計策, 從此便拉開了三國序幕。

何進根據袁紹所獻計策, 下令召外兵入京, 以此來逼迫何太后除掉宦官。 不過外兵入京聲勢浩大, 太監們提前得到了消息, 於是便決定鋌而走險報復何進。

而何進因為太過自大, 真的中計於宮中。

隨後文武百官爭先恐後的除掉宦官, 應召而來的並州刺史丁原和西涼刺史董卓, 兩人也打著拿下宦官的旗號相繼入京。 董卓有野心, 丁原在這裡便妨礙到了他的計畫, 他決定找人除掉丁原, 然後吞併丁原帶來的軍隊。

先前說道呂布一直在等待升遷的機會,他不甘心一直給丁原當主簿,而董卓此時因先前奉少帝回京有功,加上吞併了大將軍何進的軍隊,地位自然是水漲船高。董卓除了許諾官職給呂布之外,還可能利用朝廷之威來逼迫呂布。

再加上呂布厭惡宦官,丁原雖然也受召入京除掉宦官,但實際上一直在週邊騷擾,比不過董卓直接入京來得有英雄氣概,兩者這麼一比較,呂布自然是要選董卓。

除掉董卓有錯?

此時的董卓還沒有暴露出自己的本性,儼然一副匡扶漢室的忠臣樣子,但在掌握京城後便暴露了原本的樣子,他想要廢掉少帝,立同自己有點關係的陳留王為皇帝。

這一舉動立馬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強烈指責,袁紹更是看不下去直接離開朝廷,效仿漢光武帝劉秀到河北發展自己的力量,同時以渤海太守的名義以除去董卓的旗號起兵,這是在明面上的反董勢力。

而京城這一邊,反董勢力在暗中也悄悄運作,雖然一開始呂布並沒有參與反董行為,但他遲早得做出一個選擇,是繼續幫助董卓為非作歹,還是成為反董勢力的一份子,很快呂布就決定參與反董。

除了不滿董卓的行為之外,還有兩點也迫使呂布選擇反董,董卓之前用小戟扔向呂布,加上呂布和董卓的婢女私自在一起,義父義子之間的關係蕩然無存。另外在投靠董卓之後,呂布依舊沒有得到重用,雖然名為將軍,實為保鏢、門衛。

最後呂布同王允等人密謀,在西涼軍隊大多外出之後除掉董卓,後來成為群雄之一,這也是曹操為什麼一直跟著隊伍跑的原因,因為沒有隊伍保護會死得更快。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呂布的名聲絕不是差評,不然兗州也不會請他去替代曹操的位置。

在那個秩序崩壞的時代,同呂布一樣頻繁改換將領的絕不止一位,張遼和呂布的經歷最為相像,一開始為丁原效力,後來依附何進,何進走後被董卓收入麾下,接著張遼跟隨呂布,最後投降了曹操。

兩人之間的換主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非是呂布自己先做出了選擇,而張遼只是隨波逐流。但最後換主次數明顯更多的張遼成了名將,呂布則成為了反復無常的小人。

十八路諸侯討董都沒個結果,呂布憑藉一人之力除掉董卓,這難道不是好事?據記載,董卓走後,當時百姓們紛紛載歌載舞的慶祝,不管怎麼看,呂布當時怎麼也能稱得上是一位英雄。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

先前說道呂布一直在等待升遷的機會,他不甘心一直給丁原當主簿,而董卓此時因先前奉少帝回京有功,加上吞併了大將軍何進的軍隊,地位自然是水漲船高。董卓除了許諾官職給呂布之外,還可能利用朝廷之威來逼迫呂布。

再加上呂布厭惡宦官,丁原雖然也受召入京除掉宦官,但實際上一直在週邊騷擾,比不過董卓直接入京來得有英雄氣概,兩者這麼一比較,呂布自然是要選董卓。

除掉董卓有錯?

此時的董卓還沒有暴露出自己的本性,儼然一副匡扶漢室的忠臣樣子,但在掌握京城後便暴露了原本的樣子,他想要廢掉少帝,立同自己有點關係的陳留王為皇帝。

這一舉動立馬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強烈指責,袁紹更是看不下去直接離開朝廷,效仿漢光武帝劉秀到河北發展自己的力量,同時以渤海太守的名義以除去董卓的旗號起兵,這是在明面上的反董勢力。

而京城這一邊,反董勢力在暗中也悄悄運作,雖然一開始呂布並沒有參與反董行為,但他遲早得做出一個選擇,是繼續幫助董卓為非作歹,還是成為反董勢力的一份子,很快呂布就決定參與反董。

除了不滿董卓的行為之外,還有兩點也迫使呂布選擇反董,董卓之前用小戟扔向呂布,加上呂布和董卓的婢女私自在一起,義父義子之間的關係蕩然無存。另外在投靠董卓之後,呂布依舊沒有得到重用,雖然名為將軍,實為保鏢、門衛。

最後呂布同王允等人密謀,在西涼軍隊大多外出之後除掉董卓,後來成為群雄之一,這也是曹操為什麼一直跟著隊伍跑的原因,因為沒有隊伍保護會死得更快。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呂布的名聲絕不是差評,不然兗州也不會請他去替代曹操的位置。

在那個秩序崩壞的時代,同呂布一樣頻繁改換將領的絕不止一位,張遼和呂布的經歷最為相像,一開始為丁原效力,後來依附何進,何進走後被董卓收入麾下,接著張遼跟隨呂布,最後投降了曹操。

兩人之間的換主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非是呂布自己先做出了選擇,而張遼只是隨波逐流。但最後換主次數明顯更多的張遼成了名將,呂布則成為了反復無常的小人。

十八路諸侯討董都沒個結果,呂布憑藉一人之力除掉董卓,這難道不是好事?據記載,董卓走後,當時百姓們紛紛載歌載舞的慶祝,不管怎麼看,呂布當時怎麼也能稱得上是一位英雄。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