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國演義》:聰明人,三不問

金庸說: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 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給予讀者們各種各樣思索的精神食糧。

作為「精神食糧」, 《三國演義》中的為人處世之道, 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了可行的參考。

無論是出身卑微, 還是屢遭失敗, 亦或是前路莫測, 三國英雄們總能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應對磨難。

他們用自身的傳奇經歷, 告訴我們:但凡聰明人, 都有三不問。

不問出處

三國時期, 「魏蜀吳」三家勢力中, 曹操無疑是實力最強的。

然而在此之前, 曹操不過宦官之後, 既沒有士林聲望, 也沒有良好口碑。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就在檄文中罵他是:「贅閹遺醜,

本無遺德」。

在當時, 高貴的出身如同一張社會通行證, 可以讓人青雲直上。

但曹操偏不信這個邪, 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 向所有的非議發起挑戰, 最終成功擊敗袁紹、一統北方, 用實力證明了什麼叫做「英雄不問出處」。

正是自己的親身經歷,

讓曹操深刻體會到一個人的才能並非出身所能決定。

所以當他身居高位時, 多次頒下求賢令, 主張「不拘一格用人才」。

他曾說:「治平尚德行, 有事賞功能。 」

于他而言, 人才不需要以家世背景為背書, 真才實學才是檢驗才能的標準。

這種唯才是舉、不問出身的態度, 顛覆了當時選拔人才重出身的傳統觀念, 幫助曹操成就了霸業。

《道德經》說:「大丈夫處其實, 不居其華。 」

人生在世, 有很多東西都是上天註定的。 一個人無論再努力, 也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放下那些無謂的煩惱, 用積極的心態迎接未來。

要知道, 一個人的價值, 往往不在于他的出身, 而在于他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的所作所為。

凡為人者, 通坎坷而自省, 通氣運而自勝, 于平凡世界中活出壯美人生, 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壯舉!

不問成敗

生活中, 我們習慣以一時之成敗論英雄, 但歷史卻並非如此。

在三國亂世中, 有一大票人在為創業而奔波勞碌。

其中, 有一個最不起眼的落魄貴族, 那便是劉備。

在當時, 劉備算是窮得只剩下夢想了。 相比于曹操和孫權, 他可以說是無依無靠, 白手起家。

24歲, 他第一次創業。 和關羽、張飛帶著全部家當去打黃巾, 因戰績不錯封了個安喜縣令。 可是沒多久, 就因鞭撻督郵一事, 掛印而去了。

35歲, 他第二次創業。 陶謙病危, 把徐州免費送給了他。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 可惜還沒捂熱, 就被袁術和呂布給搶去了。

39歲, 他第三次創業。 才剛起步, 就被曹操親自帶隊攻得妻離子散, 家破人亡。

40歲, 他第四次創業。 這時候的他還是兩手空空, 為了生存不得已依附劉表, 表面上很受歡迎, 實際上卻飽受猜疑。

在這種情況下, 劉備不得不坐了8年冷板凳。 換了普通人, 恐怕早就放棄了, 但他是劉備, 他的字典裡沒有「放棄」二字。

他也有疲憊的時候, 看著自己髀肉復生的大腿, 哭得像個孩子;

他也有懈怠的時候, 看著孫夫人的貌美如花, 樂得不想回家。

但哭過的劉備擦乾眼淚, 壯志不改;樂過的劉備自我反省, 接著創業。

48歲那年, 劉備第五次創業。 這8年來, 他每天都在兢兢業業地操練軍隊, 最終借著赤壁的東風,開始了自己的夢想之路。

雖然劉備窮盡一生也沒有完成恢復漢室的偉業,但他無論遭受什麼挫折,處于何等境地,都沒有被一時的成敗所左右。

這樣的執著,這樣的淡然,足以告慰他奔波的一生。

《菜根譚》有言:「知成之必敗,則求成之心不必太堅。」

每一次的失敗都會加重一個人心理上的負擔,這越來越重的負擔,在前進的路上會壓得你喘不上氣來。

若是太過執著于成敗,邁不過失敗的坎,那最後就踏不過成功的門。

與其在別人的輝煌裡仰望,不如親手點亮自己的心燈。成之坦然,敗之淡然,無論春暖花開,冰霜雨雪,都要學會積極面對。

不問得失

要說人生最難取捨的是什麼,那或許莫過于得失了。

這一點,我們看看魯肅就知道了。

魯肅出身世家、樂善好施,平素好結交名士,這也為他賺足了「粉絲」,就連心高氣傲的周瑜也為他的仗義疏財所折服。

周瑜曾向魯肅借糧,當時魯肅家中只有兩囷米,于是便將其中一囷贈給了周瑜。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糧食至關重要,而魯肅卻能如此慷慨,可見他對個人得失,不太放在心上。

後來,周瑜將魯肅推薦給了孫權。赤壁戰前,孫權賬下謀臣各自為己,力主投降,唯獨魯肅一人力排眾議,他對孫權說:

「眾人皆可降曹,惟將軍不可降曹。如我降曹,累官不失州郡,但主公降曹,還能為一方之主嗎?」

魯肅的話深深打動了孫權,讓他下定決心「聯劉抗曹」,最終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魯肅無論為人,還是謀事,都從大局出發,不計個人得失,這也使他成為繼周瑜之後孫吳的第二任大都督,被後世贊為「江東真正的智者」。

清代文學家俞樾有一副對聯:

積累譬為山,得寸則寸,得尺則尺

功修無幸獲,種豆是豆,種瓜是瓜

做人當嚴于律已,做事應精益求精。

人在很多時候對于得失是難以釋懷的,但人生總是得失並存,有時,你擁有了清風,便要交還明月。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莫問得失,只問耕耘,自然會獲得快樂灑脫的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是非成敗,轉頭成空;功過得失,一笑之中。

生活瑣碎,不糾纏于無謂的煩惱,人自會豁然開朗。

麥家在《人生海海》中寫道:「人生的高度,不是看清多少事,而是看輕多少事。」

而出身、成敗、得失,豈不正是我們應該看輕的事嗎?

看輕出身,方能堅守初心;看輕成敗,方能一往無前;看輕得失,方能無怨無悔。

人生,看輕才會輕鬆,看淺方得自在!

與朋友們共勉。

最終借著赤壁的東風,開始了自己的夢想之路。

雖然劉備窮盡一生也沒有完成恢復漢室的偉業,但他無論遭受什麼挫折,處于何等境地,都沒有被一時的成敗所左右。

這樣的執著,這樣的淡然,足以告慰他奔波的一生。

《菜根譚》有言:「知成之必敗,則求成之心不必太堅。」

每一次的失敗都會加重一個人心理上的負擔,這越來越重的負擔,在前進的路上會壓得你喘不上氣來。

若是太過執著于成敗,邁不過失敗的坎,那最後就踏不過成功的門。

與其在別人的輝煌裡仰望,不如親手點亮自己的心燈。成之坦然,敗之淡然,無論春暖花開,冰霜雨雪,都要學會積極面對。

不問得失

要說人生最難取捨的是什麼,那或許莫過于得失了。

這一點,我們看看魯肅就知道了。

魯肅出身世家、樂善好施,平素好結交名士,這也為他賺足了「粉絲」,就連心高氣傲的周瑜也為他的仗義疏財所折服。

周瑜曾向魯肅借糧,當時魯肅家中只有兩囷米,于是便將其中一囷贈給了周瑜。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糧食至關重要,而魯肅卻能如此慷慨,可見他對個人得失,不太放在心上。

後來,周瑜將魯肅推薦給了孫權。赤壁戰前,孫權賬下謀臣各自為己,力主投降,唯獨魯肅一人力排眾議,他對孫權說:

「眾人皆可降曹,惟將軍不可降曹。如我降曹,累官不失州郡,但主公降曹,還能為一方之主嗎?」

魯肅的話深深打動了孫權,讓他下定決心「聯劉抗曹」,最終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魯肅無論為人,還是謀事,都從大局出發,不計個人得失,這也使他成為繼周瑜之後孫吳的第二任大都督,被後世贊為「江東真正的智者」。

清代文學家俞樾有一副對聯:

積累譬為山,得寸則寸,得尺則尺

功修無幸獲,種豆是豆,種瓜是瓜

做人當嚴于律已,做事應精益求精。

人在很多時候對于得失是難以釋懷的,但人生總是得失並存,有時,你擁有了清風,便要交還明月。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莫問得失,只問耕耘,自然會獲得快樂灑脫的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是非成敗,轉頭成空;功過得失,一笑之中。

生活瑣碎,不糾纏于無謂的煩惱,人自會豁然開朗。

麥家在《人生海海》中寫道:「人生的高度,不是看清多少事,而是看輕多少事。」

而出身、成敗、得失,豈不正是我們應該看輕的事嗎?

看輕出身,方能堅守初心;看輕成敗,方能一往無前;看輕得失,方能無怨無悔。

人生,看輕才會輕鬆,看淺方得自在!

與朋友們共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