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道至簡】《三國演義》最頂級的智慧,你若讀懂,受益終身

在評論家的筆下, 《三國演義》是一部經世治國之書, 更是一部有情有義之書。

它講述著家國大事, 更蘊含著世道人心。

鬼谷子曾言:天地之化, 在高與深;聖人之道, 在隱與匿。

一個藏字, 囊括世間大智。

一部《三國演義》, 藏著一個時代的波瀾壯闊, 也藏著取之不盡的人生哲學。

大智若愚, 藏巧于拙

周武王曾跟姜子牙請教制勝之道, 姜子牙只說了八個字:

聖人將動, 必有愚色。

放眼古今, 得禍者, 精明人十居其九。

藏巧于拙, 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事中周旋有術, 立身有謀, 處事有方。

初讀三國時, 覺得又跑又哭的劉備太窩囊,

如今再讀三國, 卻覺得這個一步步登上帝位的賣鞋少年, 好厲害。

白門樓呂布殞命之後, 每日只知耕種的劉備依舊沒有逃過曹操的猜忌。

青梅煮酒, 如履薄冰的劉備在曹操意有所指的詢問下, 嚇出了一身冷汗。

一聲驚雷, 筷子掉在地上, 曹操哈哈大笑。

面對曹操投來的鄙夷之色, 劉備的心, 終于落了地。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如此稱讚他:

「勉從虎穴暫趨身, 說破英雄驚殺人。 巧借聞雷來掩飾, 隨機應變信如神。 」

這個世界上, 英雄有很多種, 懂得藏巧于拙, 示弱圖存的劉備, 便是其中之一。

《陰符經》中有言:

性有巧拙, 可以伏藏。

文以拙進, 道以拙成。

北海王曹袞, 也同樣深諳此理。

曹丕稱帝之後, 防范心極重, 曹袞一直謹慎小心, 從無過錯。

那些被派來監督他的官員說:「我們奉皇命監督大王, 有過錯當舉奏, 有善行亦當據實報告。 」

于是, 聯名上奏, 稱讚曹袞。

曹袞聞訊, 嚇得大驚失色, 指責官員們說:

「做人理當如此, 你們卻報給朝廷, 這不是給我找麻煩嗎?你們這樣聯名上書, 只怕要適得其反了!」

常言道:金以剛折, 水以柔全;山以高墜, 谷以卑安。

千百年來做人的智慧萬變不離其宗, 低調收斂不僅是處世之謀, 更是為人之道。

隋煬帝寫過一首《燕歌行》, 命大臣們和作。

朝臣們有意讓他一籌, 偏偏王胄要逞才, 所和《燕歌行》遠超原作, 其中一句「庭草無人隨意綠」尤為有名。

終有一日, 王胄被誅, 隋煬帝笑問:「如今, 還能否吟出‘庭草無人隨意綠’的詩句?」

《三十六計》中說:「寧偽作不知不為,

不偽作假知妄為。 靜不露機, 雲雷屯也。 」

世事滄桑, 是課堂, 也是考場。

大智若愚, 藏巧于拙, 是一種高明的自我保全。

低調收斂, 藏鋒不露

東漢書法家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鋒, 點畫出入之跡, 欲左先右, 至回左亦爾。 」

運筆斂氣蓄勢, 渾厚委婉, 藏鋒收筆, 不露棱角。

寫字如此, 做人亦是如此。

「彝陵之戰」後, 陸遜被孫權提拔為輔國將軍, 領荊州牧, 改封江陵侯。

陸遜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有兩次, 一是智取荊州, 另一次便是彝陵大戰。

奪回荊州, 意味著為東吳奪回了一個糧倉, 令東吳真正的富國民強。

火燒劉備, 則讓蜀漢徹底傷了元氣, 再也沒有力量與東吳對抗, 徹底消除了東吳西側的威脅。

在魏蜀吳三國之中, 東吳成為堅持到最後的國家, 陸遜功不可沒。

許多人將陸遜與周瑜相比較, 同樣的青年才俊, 文韜武略, 戰功赫赫。

但比起周瑜的意氣風發, 陸遜卻低調收斂得多。

陸遜謙和, 低調隱忍, 心平氣和地活到了六十三歲, 剛好將周瑜的三十六歲倒了過來。

所謂韜光養晦, 「韜」的原意是指箭囊,

有隱藏之意。 「晦」的本意喻為陰暗。

將鋒芒藏于囊中, 便是積蓄實力最上乘的偽裝。

正如鬼谷子所言:欲張反斂, 欲高反下。

曾國藩出兵征討太平軍時, 手持一柄友人贈送的古劍, 立于陣前, 神采飛揚。 岳父見其愛不釋手, 緩緩說道:

「老夫舊時誦讀過一首古劍銘, 今日送給你:輕用其芒, 動即有傷;深藏若拙, 臨機取決, 是為利器。 」

曾國藩一生顯赫, 身居廟堂, 風雨沉浮, 他總結出了「天道三惡」, 但隨後又在書信中補上了最重要的一項——惡好露。

《菜根譚》中有言:

「淡泊之士, 必為濃豔者所疑;檢飭之人, 多為放肆者所忌。 君子處此, 固不可少變其操履, 亦不可露其鋒芒。 」

人生境遇, 下者以力奪取, 中者徐後圖之, 上者韜光養晦。

知行知止唯賢者, 能屈能伸是丈夫。

藏鋒不露,不是一味退讓,不是無能懦弱。

而是深藏不露的智慧、以曲求伸的謀略、大智大勇的體現。

待時而動,藏器于身

《周禮》中有雲:「驚蟄,蜇蟲始聞雷聲而動。」

當蟄而伏,當驚便起。

而人的蟄伏與沉潛,則是為了時機來臨時的一飛沖天。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可謂是最為神秘的人物。

諸葛亮出山之時,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做起了文官,諸葛亮屢立奇功、風光無限,

司馬懿始終默默無聞、無所作為,可最終,

讓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是司馬懿,

奪了曹操政權的是司馬懿,結束三國紛爭,統一天下的,還是司馬懿。

魏明帝時,曹爽與司馬懿同執朝政。

司馬懿被升做太傅,確是明升暗降,軍政大權落入曹爽家族。

司馬懿見此情景,裝病閒居,靜觀其變。

正值李勝升任青州刺史,曹爽囑咐他去司馬府辭行,探聽虛實。

司馬懿明析實情,摘掉帽子,散開頭髮,擁被而坐請李勝入見。

狀似病入膏肓的司馬懿終于取得了李勝的信任。

李勝拜辭回去,將情形告知曹爽,曹爽大喜:「如此我便可以放心了。」

不久,曹爽護駕,陪同明帝拜謁祖先。

司馬懿迅速召集舊部,率領家將斬殺曹爽黨羽,威逼太后,最終,掌握了魏朝的軍政大權。

蘇軾曾言:

君子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內斂隱忍不是聽天由命、逆來順受,而是以堅強的意志,為實現既定目標而積蓄力量,在忍耐中有所行動,有所作為。

《呂氏春秋》說:「聖人之行事,似緩而急,似遲而動,以待時。」

「緩稱王」作為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大戰略的最後一個環節,實際上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旦時機成熟,朱元璋便當仁不讓了,大明朝的百年基業便是從這隱忍蓄勢中而來。

面對時運,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匿壯顯弱,在等待中伺機而動,為日後的崛起蓄勢,這是深謀遠慮後的城府,更是扭轉乾坤時的魄力。

古時曾有民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人生在世,尊與卑、貴與賤、進與退、得與失都在方圓之中。

藏巧于拙,諳方圓之道,安守糊塗之中;

藏鋒不露,任風雲變幻,己身安如磐石;

藏器于身,不動聲色中,運籌天下大勢。

一個藏字,有法、有理、有度,令謀者得寵于朝,讓智者淡然處世。

縱觀古今,以智做人,理當如此。

藏鋒不露,不是一味退讓,不是無能懦弱。

而是深藏不露的智慧、以曲求伸的謀略、大智大勇的體現。

待時而動,藏器于身

《周禮》中有雲:「驚蟄,蜇蟲始聞雷聲而動。」

當蟄而伏,當驚便起。

而人的蟄伏與沉潛,則是為了時機來臨時的一飛沖天。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可謂是最為神秘的人物。

諸葛亮出山之時,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做起了文官,諸葛亮屢立奇功、風光無限,

司馬懿始終默默無聞、無所作為,可最終,

讓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是司馬懿,

奪了曹操政權的是司馬懿,結束三國紛爭,統一天下的,還是司馬懿。

魏明帝時,曹爽與司馬懿同執朝政。

司馬懿被升做太傅,確是明升暗降,軍政大權落入曹爽家族。

司馬懿見此情景,裝病閒居,靜觀其變。

正值李勝升任青州刺史,曹爽囑咐他去司馬府辭行,探聽虛實。

司馬懿明析實情,摘掉帽子,散開頭髮,擁被而坐請李勝入見。

狀似病入膏肓的司馬懿終于取得了李勝的信任。

李勝拜辭回去,將情形告知曹爽,曹爽大喜:「如此我便可以放心了。」

不久,曹爽護駕,陪同明帝拜謁祖先。

司馬懿迅速召集舊部,率領家將斬殺曹爽黨羽,威逼太后,最終,掌握了魏朝的軍政大權。

蘇軾曾言:

君子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內斂隱忍不是聽天由命、逆來順受,而是以堅強的意志,為實現既定目標而積蓄力量,在忍耐中有所行動,有所作為。

《呂氏春秋》說:「聖人之行事,似緩而急,似遲而動,以待時。」

「緩稱王」作為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大戰略的最後一個環節,實際上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旦時機成熟,朱元璋便當仁不讓了,大明朝的百年基業便是從這隱忍蓄勢中而來。

面對時運,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匿壯顯弱,在等待中伺機而動,為日後的崛起蓄勢,這是深謀遠慮後的城府,更是扭轉乾坤時的魄力。

古時曾有民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人生在世,尊與卑、貴與賤、進與退、得與失都在方圓之中。

藏巧于拙,諳方圓之道,安守糊塗之中;

藏鋒不露,任風雲變幻,己身安如磐石;

藏器于身,不動聲色中,運籌天下大勢。

一個藏字,有法、有理、有度,令謀者得寵于朝,讓智者淡然處世。

縱觀古今,以智做人,理當如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