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孟子》:苦而不言,喜而不語,忍辱不辯

看過這樣一段話, 很贊同:

「挫折經歷得太少, 才會覺得雞毛蒜皮都是煩惱。 當你經歷越多真實與虛假, 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之後,

反而沒有那麼多的酸情。 你越來越‍沉默, 越來越不想說。 」

生活, 從來都是泥沙俱下, 越是攪動, 就越是渾濁。

只有安靜下來, 才能還原到本質, 讓人從容應對。

無論多麼魯莽的人, 在生活的起承轉合、悲欣交集之後, 都修煉出了不動聲色、守口如瓶的本領, 從此溫和像秋陽、謙卑似稻穀、圓融如流水。

苦而不言, 是堅韌

有人曾說:

「沒人在乎你怎樣在深夜痛哭, 也沒人在乎你要輾轉反側, 熬過幾個秋。 外人只看結果, 自己獨撐過程。 等你明白了這個道理, 便不會在人前矯情, 四處訴說以求寬慰。 」

苦而不言, 不是忍氣吞聲, 而是不放大苦難、不渲染悲痛, 只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裡, 奮力泅渡。

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裡, 老漁夫聖地牙哥, 又窮又老,

但他依然堅持出海捕魚。

在經歷了84天的空手而歸後, 第85天, 他捕獲了一條大馬林魚, 怎奈這條魚負隅頑抗, 一次又一次把他拖到海裡。

一人一魚在海上搏鬥了3天3夜後, 他總算制服了它, 本以為勝利在望, 卻又在返回的路上, 遭遇了鯊魚的襲擊。

再一次殊死搏鬥後, 他帶著一條魚尾骨回到村莊。

整個故事裡, 聖地牙哥對貧窮生活的苦、年老體衰的苦、辛勤搏鬥的苦, 都坦然接受, 沒有扯起白旗落荒而逃。

這種大苦當前, 不言痛、不悲戚的「倔強」, 是一份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 激蕩著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內核。

蘇軾的好友王鞏, 同樣擁有這種精神。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 王鞏受牽連, 被貶到了偏遠的嶺南賓州(今廣西賓陽), 當時, 這個地方的生活非常艱苦, 還有瘴氣, 很多人都是有去無回。

但王鞏卻是個例外。 數年後他奉旨回到京城, 不但沒有絲毫愁苦之色, 反而更顯神采。

蘇軾問:「嶺南的生活很苦吧?」

王鞏的侍妾卻回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從朝堂臣到鄉野夫, 身處荒涼之地, 生活簡陋粗鄙,

這巨大的落差, 沒幾個人能煎熬得住;況且他還家人離散、漂泊無依, 哪裡談得上「安」?只不過是苦而不言罷了。

越成熟的人, 越不叫苦。

因為他知道, 人這一生, 都是各自下各自的雪, 與其呼叫、求助、討饒, 不如保留精氣神, 多往前「走」幾步。

《孟子》有雲:「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

苦而不言, 它的代名詞是:奮力自救、悲喜自渡。

喜而不語, 是低調

亦舒在《圓舞》中寫道:

「真正有氣質的淑女, 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 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 去過什麼地方, 有多少件衣服, 買過什麼珠寶, 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

做人, 最講究的是「低調」。

如果你是強者, 那麼人人都看得到;如果你是英雄, 想必大家都會稱讚,

無需炫耀, 也不必顯擺。

當你把所獲所得, 拿到人群中廣而告之, 一來坦露了底牌, 叫人看低;二來刺痛了別人, 招來疏遠, 實在得不償失。

現年65歲的香港歌手陳美玲, 在這方面, 就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歌手, 她曾紅遍東南亞, 與鄧麗君齊名;

作為作家, 她出書、到各地演講, 每個話題都是現象級, 還推進了日本的育兒休假制度;

作為學者, 她是斯坦福大學教育系博士, 要知道, 這是一所全世界錄取率最低的學校, 排名超哈佛;

作為媽媽, 她教育出來的三個兒子, 都相繼考入了斯坦福大學。

這樣的人生贏家, 一路走來的喜悅、豐收, 多得像天上的繁星數不清, 按理說, 應該要大書特書、一講再講吧?

但她沒有, 而是一直保持著低調, 從不在外界面前曬幸福。

「老虎頭上頂王,卻沉默;蒼鷹高空飛翔,不做聲。」

喜而不語,是收斂鋒芒的低調。

忍辱不辯,是格局

放眼四周,我們都很在意外界的評判和聲音。

一旦被人恥笑,必然反唇相譏;一旦遭到誹謗,就會立馬還擊;一旦有人誤解,就要急著澄清;一旦受人侮辱,那更是不得了,輕則暴跳如雷,重則揮刀相向。

但其實,不辯,才是一個人的大格局。

那些遇刁難卻無戾氣的人,吃悶虧卻不喊冤的人,受欺辱卻不辯解的人,都是

心有乾坤的人。

據歷史記載,清代常州有戶姓魏的人家,世代行醫,為人樂善好施。

一次,魏老先生給人看完病的第二天,患者的兒子找上門來,向他討要十兩銀子。

患者的兒子說:

「家父枕頭底下的十兩銀子不見了,連日來,除家人外,去過他房間的人,只有先生你,這樁懸案,還請先生幫忙揭開。」

魏老先生聽完,把他請進屋內,說道:

「那銀子是我拿的,我原本想作應急之用,用完再偷偷放回去。既然你今天上門來了,那我這就還給你。」

這件事發生後,非議聲如沸,魏老先生名聲受損,門前車馬漸漸稀少,求醫問藥的人更是一個也沒有。

一周之後,患者痊癒,為去晦氣、清病毒,他命人把家裡徹底打掃了一番。這才發現,原來那十兩銀子,掉到了床底下。

患者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錯怪了人。他帶著兒子,前往還銀子、表歉意。

但魏老先生仍舊笑意盈盈地迎客:

「我知道你一直很勤儉,很愛惜錢財,如果聽說銀子丟了,那肯定得病上加病,危及性命。所以,我就乾脆承認是自己拿的。一時的汙名,比起你的心安,算不得什麼。」

《寒山拾得忍耐歌》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辱我、輕我、笑我、欺我、賤我,當如何處治乎?」

拾得答:「你且忍他、讓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你要知道,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

被人誤會了,別爭辯,時間會替你說話;被人誹謗了,別爭辯,事實會還你清白;

被人詆毀了,別爭辯,行動會闡明真相。

格局高遠的人,內心豐盈的人,從不活在別人眼裡,也不活在別人嘴裡。

人生最難,是閉嘴。

遭受苦難時,閉上抱怨的嘴,只默默尋找光亮,就是一份堅韌;

收穫喜悅時,閉上張揚的嘴,只靜靜守護幸福,就是一種低調;

受到羞辱時,閉上辯解的嘴,只如常行走人間,就是一種格局。

從不在外界面前曬幸福。

「老虎頭上頂王,卻沉默;蒼鷹高空飛翔,不做聲。」

喜而不語,是收斂鋒芒的低調。

忍辱不辯,是格局

放眼四周,我們都很在意外界的評判和聲音。

一旦被人恥笑,必然反唇相譏;一旦遭到誹謗,就會立馬還擊;一旦有人誤解,就要急著澄清;一旦受人侮辱,那更是不得了,輕則暴跳如雷,重則揮刀相向。

但其實,不辯,才是一個人的大格局。

那些遇刁難卻無戾氣的人,吃悶虧卻不喊冤的人,受欺辱卻不辯解的人,都是

心有乾坤的人。

據歷史記載,清代常州有戶姓魏的人家,世代行醫,為人樂善好施。

一次,魏老先生給人看完病的第二天,患者的兒子找上門來,向他討要十兩銀子。

患者的兒子說:

「家父枕頭底下的十兩銀子不見了,連日來,除家人外,去過他房間的人,只有先生你,這樁懸案,還請先生幫忙揭開。」

魏老先生聽完,把他請進屋內,說道:

「那銀子是我拿的,我原本想作應急之用,用完再偷偷放回去。既然你今天上門來了,那我這就還給你。」

這件事發生後,非議聲如沸,魏老先生名聲受損,門前車馬漸漸稀少,求醫問藥的人更是一個也沒有。

一周之後,患者痊癒,為去晦氣、清病毒,他命人把家裡徹底打掃了一番。這才發現,原來那十兩銀子,掉到了床底下。

患者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錯怪了人。他帶著兒子,前往還銀子、表歉意。

但魏老先生仍舊笑意盈盈地迎客:

「我知道你一直很勤儉,很愛惜錢財,如果聽說銀子丟了,那肯定得病上加病,危及性命。所以,我就乾脆承認是自己拿的。一時的汙名,比起你的心安,算不得什麼。」

《寒山拾得忍耐歌》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辱我、輕我、笑我、欺我、賤我,當如何處治乎?」

拾得答:「你且忍他、讓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你要知道,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

被人誤會了,別爭辯,時間會替你說話;被人誹謗了,別爭辯,事實會還你清白;

被人詆毀了,別爭辯,行動會闡明真相。

格局高遠的人,內心豐盈的人,從不活在別人眼裡,也不活在別人嘴裡。

人生最難,是閉嘴。

遭受苦難時,閉上抱怨的嘴,只默默尋找光亮,就是一份堅韌;

收穫喜悅時,閉上張揚的嘴,只靜靜守護幸福,就是一種低調;

受到羞辱時,閉上辯解的嘴,只如常行走人間,就是一種格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