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海巨蟲」能捕食鯊魚,卻被人端上了餐桌,它味道真的好嗎?

深海怪蟲

在漆黑的深海, 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這片神秘的區域經常成為小說家或者編劇的靈感來源。

因為人類在這片區域鮮有踏足, 眾多觀察來自深海探測潛艇。

深海, 人類的想象力得以體現

正是由于這種未知給人們帶來的神秘感, 深海的奇怪傳說和故事總是令人流連忘返。

或許今天我們已經聽膩了抹香鯨吞食大王烏賊的故事, 看倦了燈籠魚開燈捕魚的樣子, 又或者已經見識到深海下的紅色「管子」實際上是一種生物。

但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小眾范圍內比較流行的一種深海巨蟲, 這種怪蟲形態詭異, 看似像外星生物。

喜歡它的人對此十分著迷, 甚至這種怪蟲還有周邊模型。

但討厭它的人就像是看見了蜘蛛會起生理反應的人, 令人感到不適。

大王具足蟲

大王具足蟲, 一種潛伏在深海的安靜生物。 它們主要生活在200~2000米的深海區域, 這里遠遠超過了一般人能夠去到的最深范圍。

當然, 也有漁民偶爾會捕捉到一兩只不幸落網的大王具足蟲。

盡管它們看上去可怕, 但是大王具足蟲的性情比不少深海動物都要溫和。

既然是深海動物, 總得有一兩個絕活不是?不然怎麼能夠在深海底下生存呢?

然而大王具足蟲的本領幾乎沒有什麼亮眼的地方, 從它的生理結構和形態特征來看, 這種生物似乎可以將自己卷成一個球然后滾動。

不過這在深海幾乎沒啥用處, 比起主動獵食, 它們更愿意吃「垃圾」。

大王具足蟲一般呆在洞里

動物的尸體、腐爛的海底植物等等都是大王具足蟲的食物, 通常來講它們是無害的。

另外, 作為海底世界的清道夫, 這樣的生活已經過去了數千萬年。

但是它們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地方, 只要大王具足蟲長到一定體積, 它們便能夠捕食小型鯊魚。

沒錯, 是蟲子捕食鯊魚, 盡管嚴格意義來講它們并不屬于蟲子。

從相關的視訊和數據來看, 角鯊這樣的小型鯊魚一旦被饑餓的大王具足蟲盯上, 便會面臨一種痛苦的不幸。

當我們在看向大王具足蟲那像倒鉤一般的節肢時就可以知道, 被這種蟲子抓住一定不好過。

大王具足蟲腹部

大王具足蟲會緊緊地抱住鯊魚頭部,使其無法張開自己的口腔對自己進行撕咬。

它們的具足會刺進鯊魚的外皮,就像異形中的抱臉蟲一樣。一旦鯊魚被它們抱住,幾乎無法掙脫,只能被吃。

怪蟲揭秘

這樣的情況看起來有點糟糕,不過大部分時候,大王具足蟲只吃腐爛的尸體,實在沒得吃了才會去捕食鯊魚。

并且它們往往是一群出動,十分具有威脅力。

大王具足蟲的細節部分

作為一種水生甲殼類動物,它們屬于等足目下的巨型等足類動物,所以從分類來看,它們與蝦和螃蟹的關系相距甚遠。

最早在1879年,法國動物學家方斯·米爾恩·愛德華茲在墨西哥灣的島嶼附近收集動物樣本,結果在當地漁民的漁網中發現了這種長滿腿的奇怪大蟲子。

既然是甲殼類動物,它們的身體可以分為頭、胸、腹3個部分。

大王具足蟲正面看去可以明顯看見它們那雙超大的三角形復眼,兩只眼睛的間距較遠,據了解復眼內有4000個單獨的結構。

這意味著這種生物應該具備不錯的光學視力,在它們眼睛背后還有高反射層絨氈。

十分具有特點的復眼

生物通過視網膜反射可見光,絨氈后向反射增加感光器的可用光,這對動物來講可以提升夜視能力。

尤其對于深海動物來講,這樣的結構可以幫助它們在漆黑的深海通過視覺看清周圍的影像。

大王具足蟲的名字也能看出,它們的個體并不小,同類生物最多也就巴掌大小。

但是它們,一只典型的大王具足蟲長度在19~36厘米,已經證實的最大個體達到了50厘米。

它們的形態在海底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生物,但在陸生近親中,木虱是最接近它們的生物。

大王具足蟲的身體被背腹壓縮,由幾丁質組成的外骨骼包裹并重疊在一起。

絨氈反射效果

因此,從生理結構來看,它們確實具備蜷縮成球的能力,只將自己堅硬的外殼暴露出來,以此防止掠食者試圖攻擊它們脆弱的腹部。

當它們蜷縮的時候,第一個殼段與頭部融合,最后一節通常也會融合在一起,頭尾相連形成「尾盾」。

從外表來看,它們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排列在身體兩側的7對具足。

第一對足為顎足,主要操縱活動并將食物帶向口腔的四組頜部中。

其余的幾對具足主要用來游泳和移動,同時也具備固定能力。

除了能夠捕食小型鯊魚,魷魚和鯨魚也同樣會慘遭毒手。

但從它們的實際生活來講大王具足蟲長期生活在深海,經常處于食物匱乏的狀態。

即便沒有食物,它們也能保持正常生長,哪怕不吃東西也能存活5年。

幾年不吃東西也不是不行

當它們進行繁殖的時候,雌性巨型等足類動物會使用一個小袋子攜帶大約20~30枚卵。

通過在海洋沉積物下面挖洞的辦法來保護它們的后代,它們卵也是海洋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每個卵的直徑都超過了1.2厘米。

一旦幼蟲孵化后,腿部結構并不像成年大王具足蟲那樣,而是在生長到8厘米后才會發育出另一對腿。

直到幼蟲完全成熟,最后一對腿才會長出來。

大王具足蟲幼年

但是科學家現在并不知道,為什麼大王具足蟲能在同類動物中長這麼大。

基于現有的了解,這類甲殼動物的大小變化可能是由于體內較大細胞大小變化的結果。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或許是對棲息地的寒冷環境適應所帶來的改變,也有人認為,大王具足蟲之所長這麼大就是為了對抗深海的壓力。

或許是對抗深海壓力才導致這樣

美味珍饈還是噱頭

最后,從大王具足蟲的分布情況來看,它們主要分在大西洋,其他地區幾乎看不見大王具足蟲的身影。

但就是這樣一種奇怪又危險的生物最終還是被人類端上了餐桌,成為了餐桌上的美食。

當然,想要食用這樣一份食物還是需要不少勇氣。

在日本橫濱的中華街,當地有個別餐館會為食客提供這份隱藏的菜單。

雖然看上去像是巨大的木虱,但當它被端上盤子中時,人類的好奇心總是會驅使著食客去大膽地嘗試。

看起來似乎還行……

食用這種甲殼類生物最常見的處理辦法就是油炸,畢竟炸物會最大程度提升食物的味道,消除一些不太友好的口感和異味。

吃過它的人表示,大王具足蟲的味道比較接近雞肉,也有的人說它的口味介于蝦和螃蟹之間。

總的來講,不是很難吃,至少吃著沒有看上去那麼怪異。

神奈川縣橫濱街頭,油炸大王具足蟲就是少數餐館的主打料理。

甚至有人調侃,能否在未來摘下米其林一星,或許就在這種樣貌怪異的大蟲子身上。

橫濱特色小吃,油炸大王具足蟲

不過大王具足蟲常年生活在深海,一般很難捕捉上岸。

如果想要進行嘗試還需要挑選合適的時機,以日本中華街的水族館為例,這里的油炸大王具足蟲每天限量供應100份,動作太慢可能還吃不到。

想要嘗試這種怪異食材的小伙伴也不一定需要跑到日本,在香港和臺灣,少數酒家也會提供大王具足蟲。

根據當地的食店介紹,不少慕名而來的食客基本都是內地人,香港本地人則因為害怕它奇怪的外形拒絕食用這種大蟲子。

躍躍欲試?還是避之不及

或許這就是深海怪物們給人的吸引力,在了解到關于大王具足蟲的一切后,不知道有人是否已經在打算找個機會感受一下,來自深海的「饋贈」。

大王具足蟲腹部

大王具足蟲會緊緊地抱住鯊魚頭部,使其無法張開自己的口腔對自己進行撕咬。

它們的具足會刺進鯊魚的外皮,就像異形中的抱臉蟲一樣。一旦鯊魚被它們抱住,幾乎無法掙脫,只能被吃。

怪蟲揭秘

這樣的情況看起來有點糟糕,不過大部分時候,大王具足蟲只吃腐爛的尸體,實在沒得吃了才會去捕食鯊魚。

并且它們往往是一群出動,十分具有威脅力。

大王具足蟲的細節部分

作為一種水生甲殼類動物,它們屬于等足目下的巨型等足類動物,所以從分類來看,它們與蝦和螃蟹的關系相距甚遠。

最早在1879年,法國動物學家方斯·米爾恩·愛德華茲在墨西哥灣的島嶼附近收集動物樣本,結果在當地漁民的漁網中發現了這種長滿腿的奇怪大蟲子。

既然是甲殼類動物,它們的身體可以分為頭、胸、腹3個部分。

大王具足蟲正面看去可以明顯看見它們那雙超大的三角形復眼,兩只眼睛的間距較遠,據了解復眼內有4000個單獨的結構。

這意味著這種生物應該具備不錯的光學視力,在它們眼睛背后還有高反射層絨氈。

十分具有特點的復眼

生物通過視網膜反射可見光,絨氈后向反射增加感光器的可用光,這對動物來講可以提升夜視能力。

尤其對于深海動物來講,這樣的結構可以幫助它們在漆黑的深海通過視覺看清周圍的影像。

大王具足蟲的名字也能看出,它們的個體并不小,同類生物最多也就巴掌大小。

但是它們,一只典型的大王具足蟲長度在19~36厘米,已經證實的最大個體達到了50厘米。

它們的形態在海底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生物,但在陸生近親中,木虱是最接近它們的生物。

大王具足蟲的身體被背腹壓縮,由幾丁質組成的外骨骼包裹并重疊在一起。

絨氈反射效果

因此,從生理結構來看,它們確實具備蜷縮成球的能力,只將自己堅硬的外殼暴露出來,以此防止掠食者試圖攻擊它們脆弱的腹部。

當它們蜷縮的時候,第一個殼段與頭部融合,最后一節通常也會融合在一起,頭尾相連形成「尾盾」。

從外表來看,它們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排列在身體兩側的7對具足。

第一對足為顎足,主要操縱活動并將食物帶向口腔的四組頜部中。

其余的幾對具足主要用來游泳和移動,同時也具備固定能力。

除了能夠捕食小型鯊魚,魷魚和鯨魚也同樣會慘遭毒手。

但從它們的實際生活來講大王具足蟲長期生活在深海,經常處于食物匱乏的狀態。

即便沒有食物,它們也能保持正常生長,哪怕不吃東西也能存活5年。

幾年不吃東西也不是不行

當它們進行繁殖的時候,雌性巨型等足類動物會使用一個小袋子攜帶大約20~30枚卵。

通過在海洋沉積物下面挖洞的辦法來保護它們的后代,它們卵也是海洋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每個卵的直徑都超過了1.2厘米。

一旦幼蟲孵化后,腿部結構并不像成年大王具足蟲那樣,而是在生長到8厘米后才會發育出另一對腿。

直到幼蟲完全成熟,最后一對腿才會長出來。

大王具足蟲幼年

但是科學家現在并不知道,為什麼大王具足蟲能在同類動物中長這麼大。

基于現有的了解,這類甲殼動物的大小變化可能是由于體內較大細胞大小變化的結果。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或許是對棲息地的寒冷環境適應所帶來的改變,也有人認為,大王具足蟲之所長這麼大就是為了對抗深海的壓力。

或許是對抗深海壓力才導致這樣

美味珍饈還是噱頭

最后,從大王具足蟲的分布情況來看,它們主要分在大西洋,其他地區幾乎看不見大王具足蟲的身影。

但就是這樣一種奇怪又危險的生物最終還是被人類端上了餐桌,成為了餐桌上的美食。

當然,想要食用這樣一份食物還是需要不少勇氣。

在日本橫濱的中華街,當地有個別餐館會為食客提供這份隱藏的菜單。

雖然看上去像是巨大的木虱,但當它被端上盤子中時,人類的好奇心總是會驅使著食客去大膽地嘗試。

看起來似乎還行……

食用這種甲殼類生物最常見的處理辦法就是油炸,畢竟炸物會最大程度提升食物的味道,消除一些不太友好的口感和異味。

吃過它的人表示,大王具足蟲的味道比較接近雞肉,也有的人說它的口味介于蝦和螃蟹之間。

總的來講,不是很難吃,至少吃著沒有看上去那麼怪異。

神奈川縣橫濱街頭,油炸大王具足蟲就是少數餐館的主打料理。

甚至有人調侃,能否在未來摘下米其林一星,或許就在這種樣貌怪異的大蟲子身上。

橫濱特色小吃,油炸大王具足蟲

不過大王具足蟲常年生活在深海,一般很難捕捉上岸。

如果想要進行嘗試還需要挑選合適的時機,以日本中華街的水族館為例,這里的油炸大王具足蟲每天限量供應100份,動作太慢可能還吃不到。

想要嘗試這種怪異食材的小伙伴也不一定需要跑到日本,在香港和臺灣,少數酒家也會提供大王具足蟲。

根據當地的食店介紹,不少慕名而來的食客基本都是內地人,香港本地人則因為害怕它奇怪的外形拒絕食用這種大蟲子。

躍躍欲試?還是避之不及

或許這就是深海怪物們給人的吸引力,在了解到關于大王具足蟲的一切后,不知道有人是否已經在打算找個機會感受一下,來自深海的「饋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