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知乎熱議:那些40歲還沒成功的人,后來都怎麼樣了?

人生沒有來不及的開始, 只有敢不敢試的勇氣。

前段時間, 在知乎上刷到這麼一個話題:「四十歲轉行做軟件會不會太晚?」

評論一陣唱衰,

有人說編程都得從大學時開始學;有人說四十歲精力和腦力不夠;有人則認為四十歲家庭壓力太大, 不建議轉行, 只適合圖穩。

隨便一搜, 發現類似「四十歲會不會太晚」的話題有很多:

四十歲學英語, 能學到就業的程度嗎?

四十歲想做律師, 現實嗎?

四十歲創業還來得及嗎?……

每個問題背后, 是中年人的不甘, 也是對未來的迷茫。

誠然,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這個階段, 精力不如從前, 壓力卻絲毫不減:事業進入瓶頸期, 父母進入衰老期, 孩子進入叛逆期。

生活和工作的瑣碎煩惱, 單獨拎出一樣, 就足以讓年輕時的抱負與理想不堪重提。

然而這是否就說明, 一個人沒在四十歲前取得成功, 那麼他人生的唯一課題, 便是慢慢變老?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先和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011963年, 喬·吉拉德走進底特律一家汽車經銷店, 應聘見習銷售員的職位。

翻開他的履歷:9歲給人擦鞋, 16歲輟學當鍋爐工, 此后20年做過送報員、服務員, 甚至當過小偷。

直到成為汽車銷售員, 吉拉德一事無成, 還背負6萬美元的負債。

吉拉德天生口吃, 還因常年高強度工作, 患有嚴重的氣喘病。 因為口齒不清, 他每次介紹產品信息到一半, 客戶便不耐煩地搖頭離開。

連續3個季度, 吉拉德的銷售成績排名墊底, 幾次差點被主管辭退。

面對這樣的困境, 吉拉德想到利用早年工作時積累的人脈, 將銷售對象轉向更龐大的中低端群體。

他用順手撕下來的電話簿作為客戶名單, 無論是誰接電話, 他都仔細記下對方職業、愛好、用車需求等生活細節。

為了盡可能減少上廁所的頻率, 將更多時間用來聯系客戶, 他每天只喝不到500毫升的水。

5年后, 吉拉德的客戶名單塞滿4個柜子, 而他則以1425輛汽車的成績, 成為全美汽車銷售冠軍。

這一年, 他剛好40歲。

此后12年, 他連續打破汽車銷售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創造上億美元的收益。

從負債累累到一代傳奇, 有人問他中年逆襲的秘訣。

吉拉德回答:「我只是在40歲前, 把能犯的錯誤都犯了一遍, 并從中吸取教訓。 」

02另一個故事, 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

當時杭州文教局決定, 將校辦企業的經銷部交由私人承包, 承包者必須達成40萬元年產值, 上交利潤4萬元。

42歲的宗慶后在選拔會上發言:「讓我承包, 我保證每年上交利潤10萬元!」

憑借這份決心, 宗慶后從一眾年輕競選人中脫穎而出, 成功獲得承包權。

起初, 宗慶后利用經銷部, 做冰棍批發的生意。

他蹬著三輪車, 在30多度的烈日下來回運送冰棍, 然后一頭扎進零下十幾度的冷庫提貨。

如此「冰火兩重天」的一進一出,

他平均每天重復30遍以上。

很快, 他在經營生意過程中, 聽說一款適合兒童的營養口服液, 他立刻促成文教局和這款口服液廠商的合作, 自己則成為唯一經銷商。

不到一年, 宗慶后賣出120萬盒口服液, 不僅雙倍完成利潤目標, 也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42歲以前, 宗慶后有著不堪回首的經歷。

報考大學的資格被剝奪, 在農場做了14年苦力, 又在紙箱廠糊了9年的紙箱。

42歲以后, 宗慶后憑借承包經銷部的盈利, 創立娃哈哈品牌。

15年后, 娃哈哈成為全球第五大飲料生產企業, 宗慶后登頂內地富豪榜。

03你也許會覺得, 這兩個故事只是個例。

事實上許多行業大佬, 也都是在40歲左右, 迎來事業的轉折:

無數相似的人生軌跡告訴我們:四十歲不是人生的定局,相反還可能是騰飛的起點。

單仁教授提過一個「四十歲效應」: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通過不斷犯錯不斷總結,積累自己的經驗和能力。

而試錯的成本,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到四十歲時,個人經驗和能力剛好積累到一定程度,而試錯成本還沒有到無法承受的地步,因此就為一個人爆發性成長創造了條件。

不由想起作家東野圭吾。

27歲那年,他憑借小說《放學后》,獲得日本推理屆最高規格的江戶川亂步新人獎。

成名后的東野圭吾辭去工作,他翻出曾被拒稿的小說,不作修改就寄往出版社,短短兩年發表8篇小說。

東野圭吾盤算,哪怕這些小說的銷量,只有《放學后》的一半,也足以讓他賺得盆滿缽滿。

誰知這些作品,沒有為他帶來預想中的財富,反而因為敷衍的情節,迅速拉低他的口碑。

直到東野圭吾聽說,自己的小說一本都沒有賣出便被下架,他開始反思自己,放下賺快錢的念頭。

他將發表小說的頻率,從平均一年三本降低到三年一本,并且取消所有簽字售書的活動。

經過9年沉淀,他終于憑借《秘密》一書,重新回到世人面前。

再次成名的東野圭吾,沒有重蹈年輕時的覆轍。他謝絕大量綜藝的邀請,關起門來專心寫作。

他將年輕時走錯的路當作一種積累,從而在40歲后以踏實低調的心態,一步步邁向創作巔峰。

人這一生,四十歲前是沉淀,四十歲后是蛻變,就像演員陳道明說的那樣:「成大事者,有韌性,有見識,這些都是年輕人很難有的。」

相比二十歲的揮斥方遒,四十歲賦予一個人的,是清晰的自我認知,沉穩通透的智慧,和歷經挫折仍能重頭再來的勇氣。

而這一切,往往才是決定人生高度的關鍵。

04密西根大學教授科恩,曾在TED演講時提出一個問題:中年最大的危機是什麼?

臺下觀眾有人說是房貸,有人說是孩子,有人說是來自年輕人的挑戰。

蘇珊的答案,引得全場靜默——「我都40歲了,一輩子便只能如此了。」

當我們在內心放大年齡增長帶來的劣勢,便會在本該爭取的機會面前,選擇望而卻步。

但事實上,很多的所謂劣勢,都是我們強加給自己的心理障礙。

慕尼黑大學的研究員們就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對4294名職業象棋選手進行分析,發現和20多歲的年輕人相比,35歲的人基于全局思維的能力反而更具優勢。

這種認知能力45歲后才開始緩慢衰退,衰退程度對多數腦力活動的影響,幾乎可忽略不計。

一個人堅持學習和改變,不對自己的成長設限,依然能將「四十歲效應」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亨利·盧梭原本是一位海關官員,41歲決定轉行畫畫。

周圍親友一致反對,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想要成為職業畫家,最晚也得在15歲之前開始學習。

而像盧梭這個年齡段的人,學習基本的繪畫技巧已然勉強,更不可能有所成就。

盧梭首次開辦個人畫展時,評論家們爭相取笑他粗糙的構圖,甚至有參展者劃破他的畫,聲稱藝術不歡迎半路出家的老人。

沒有同行接納,盧梭便每天帶著量尺和畫筆,前往各類美術博物館,自學臨摹展覽的畫作。

經過兩年的打磨,盧梭的畫功有了質的飛躍,而且相比從小學習繪畫的畫家,他有更加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將早年混跡市井時,對人的觀察和對命運的感悟,融入自己的畫作,取得許多學院派畫家望塵莫及的藝術感染力。

很快,盧梭的一副畫作被拍賣到297萬英鎊,他由此成為最富盛名的畫家,還被畢加索奉為精神導師。

尼克·胡哲曾說:「遺憾的并非不再年輕,而是主動無視未來的種種可能。」

人生沒有來不及的開始,只有敢不敢試的勇氣。

最怕的就是早早順從命運,一邊抱怨社會不給四十歲中年人翻身的機會,一邊把空閑時間用來刷手機和無效社交上。

但其實,世上沒有逾越不了的障礙,只要不對歲月低頭,歲月便拿你無可奈何。

05寫在最后很喜歡作家@王耳朵先生的一句話:「四十歲有兩重意思。一是身體不再年輕,必須承擔責任和壓力;二是你擁有了更多對抗世界的力量。」

我們阻止不了年歲的增長,能做的無非就是選擇以何種態度去面對人生,如果生活沒有選擇,那麼努力就是唯一的出路。

沉淀從漫長歲月里打撈起的經驗與心態,去彌補不再有的年少氣盛,我們依然能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當下這個不斷更迭的時代,除了一帆風順,我更愿你乘風破浪,將四十歲過成另一個二十歲。

無數相似的人生軌跡告訴我們:四十歲不是人生的定局,相反還可能是騰飛的起點。

單仁教授提過一個「四十歲效應」: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通過不斷犯錯不斷總結,積累自己的經驗和能力。

而試錯的成本,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到四十歲時,個人經驗和能力剛好積累到一定程度,而試錯成本還沒有到無法承受的地步,因此就為一個人爆發性成長創造了條件。

不由想起作家東野圭吾。

27歲那年,他憑借小說《放學后》,獲得日本推理屆最高規格的江戶川亂步新人獎。

成名后的東野圭吾辭去工作,他翻出曾被拒稿的小說,不作修改就寄往出版社,短短兩年發表8篇小說。

東野圭吾盤算,哪怕這些小說的銷量,只有《放學后》的一半,也足以讓他賺得盆滿缽滿。

誰知這些作品,沒有為他帶來預想中的財富,反而因為敷衍的情節,迅速拉低他的口碑。

直到東野圭吾聽說,自己的小說一本都沒有賣出便被下架,他開始反思自己,放下賺快錢的念頭。

他將發表小說的頻率,從平均一年三本降低到三年一本,并且取消所有簽字售書的活動。

經過9年沉淀,他終于憑借《秘密》一書,重新回到世人面前。

再次成名的東野圭吾,沒有重蹈年輕時的覆轍。他謝絕大量綜藝的邀請,關起門來專心寫作。

他將年輕時走錯的路當作一種積累,從而在40歲后以踏實低調的心態,一步步邁向創作巔峰。

人這一生,四十歲前是沉淀,四十歲后是蛻變,就像演員陳道明說的那樣:「成大事者,有韌性,有見識,這些都是年輕人很難有的。」

相比二十歲的揮斥方遒,四十歲賦予一個人的,是清晰的自我認知,沉穩通透的智慧,和歷經挫折仍能重頭再來的勇氣。

而這一切,往往才是決定人生高度的關鍵。

04密西根大學教授科恩,曾在TED演講時提出一個問題:中年最大的危機是什麼?

臺下觀眾有人說是房貸,有人說是孩子,有人說是來自年輕人的挑戰。

蘇珊的答案,引得全場靜默——「我都40歲了,一輩子便只能如此了。」

當我們在內心放大年齡增長帶來的劣勢,便會在本該爭取的機會面前,選擇望而卻步。

但事實上,很多的所謂劣勢,都是我們強加給自己的心理障礙。

慕尼黑大學的研究員們就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對4294名職業象棋選手進行分析,發現和20多歲的年輕人相比,35歲的人基于全局思維的能力反而更具優勢。

這種認知能力45歲后才開始緩慢衰退,衰退程度對多數腦力活動的影響,幾乎可忽略不計。

一個人堅持學習和改變,不對自己的成長設限,依然能將「四十歲效應」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亨利·盧梭原本是一位海關官員,41歲決定轉行畫畫。

周圍親友一致反對,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想要成為職業畫家,最晚也得在15歲之前開始學習。

而像盧梭這個年齡段的人,學習基本的繪畫技巧已然勉強,更不可能有所成就。

盧梭首次開辦個人畫展時,評論家們爭相取笑他粗糙的構圖,甚至有參展者劃破他的畫,聲稱藝術不歡迎半路出家的老人。

沒有同行接納,盧梭便每天帶著量尺和畫筆,前往各類美術博物館,自學臨摹展覽的畫作。

經過兩年的打磨,盧梭的畫功有了質的飛躍,而且相比從小學習繪畫的畫家,他有更加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將早年混跡市井時,對人的觀察和對命運的感悟,融入自己的畫作,取得許多學院派畫家望塵莫及的藝術感染力。

很快,盧梭的一副畫作被拍賣到297萬英鎊,他由此成為最富盛名的畫家,還被畢加索奉為精神導師。

尼克·胡哲曾說:「遺憾的并非不再年輕,而是主動無視未來的種種可能。」

人生沒有來不及的開始,只有敢不敢試的勇氣。

最怕的就是早早順從命運,一邊抱怨社會不給四十歲中年人翻身的機會,一邊把空閑時間用來刷手機和無效社交上。

但其實,世上沒有逾越不了的障礙,只要不對歲月低頭,歲月便拿你無可奈何。

05寫在最后很喜歡作家@王耳朵先生的一句話:「四十歲有兩重意思。一是身體不再年輕,必須承擔責任和壓力;二是你擁有了更多對抗世界的力量。」

我們阻止不了年歲的增長,能做的無非就是選擇以何種態度去面對人生,如果生活沒有選擇,那麼努力就是唯一的出路。

沉淀從漫長歲月里打撈起的經驗與心態,去彌補不再有的年少氣盛,我們依然能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當下這個不斷更迭的時代,除了一帆風順,我更愿你乘風破浪,將四十歲過成另一個二十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