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被歷史承認的清朝皇帝:15歲繼位,在位3天,安穩活到了1942年

從努爾哈赤起兵建立后金政權到溥儀退位亡國, 清朝滿打滿算也只有12位皇帝, 也就是俗稱的「滿清十二帝」。 自明以降, 大多數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 因此后世多以年號來代稱明清帝王。 比如愛新覺羅·弘歷, 按廟號應該叫「清高宗」、按謚號應該簡稱「清純帝」, 但后世用得最多的稱呼還是「乾隆皇帝」, 這里的「乾隆」二字就是他的年號。 此外「康熙皇帝」、「光緒皇帝」等等, 都是對皇帝們的代稱。 有清一代12位皇帝, 何時多出來了一位「保慶皇帝」?故事還得從甲午戰爭說起。

光緒二十年(1894年), 李氏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 并且將政府軍打得節節敗退。 為了平定起義, 朝鮮王室被迫向宗主國清朝請求援軍, 這也讓剛剛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嗅到了機會。 早在明朝萬歷時期, 日本就試圖侵略朝鮮, 但卻被明軍挫敗。 數百年后過去, 日本仿佛再次看到了機會, 于是乘此機會也出兵朝鮮,

并蓄意挑起戰爭。 在日本的蓄意謀劃下, 清朝被拖到了戰爭邊緣, 同年7月25日豐島海戰打響, 甲午戰爭宣布開始。 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 面對有備而來的日本, 清朝輸得慘不忍睹。

此時清朝數十年洋務運動的成果北洋水師已經全軍覆沒, 日本也篤定清朝不敢再戰,

便獅子大開口迫使清朝簽訂《馬關條約》。 在李鴻章討價還價不得之后, 條約的基本內容被確定了下來, 只差最后一步——光緒帝簽字蓋章。 但光緒帝看過條約后, 認為內容太過苛刻, 拒絕簽字蓋章。 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大清遷都西安, 利用陸地的縱深優勢拖垮日本。 且不論這一構想的可行性, 光緒帝此時忽略了兩點:其一, 自己只是一個傀儡;其二, 李鴻章是慈禧太后的心腹, 他這是在變相的挑戰慈禧太后的權威。

結果任憑光緒帝如何「頓足流涕」, 他也不得不在慈禧太后的反對之下簽了字蓋了章。 從簽署《馬關條約》這件事來看, 光緒帝已經對慈禧太后不放權略有不滿了, 而慈禧太后也看出了光緒帝已不再如小時候一樣控制。 不久之后「公車上書」爆發, 光緒帝決意支持維新派變法, 此舉無疑再次觸動了慈禧太后等一批保守派的利益。 短短百日的維新變法運動以「戊戌六君子」殞命菜市口、光緒帝被囚瀛臺告終, 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徹底翻臉。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 慈禧也動了另立新君的念頭。

畢竟此時的慈禧太后已經64歲, 而光緒帝還不滿30歲正值壯年, 一旦哪天慈禧太后不在了, 光緒帝立馬可以名正言順的重攬大權。 這樣一個看不到希望的政治未來讓支持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支持者們憂心忡忡, 而慈禧太后在光緒帝成年后繼續垂簾聽政也不符合祖宗家法。因此保守派唯一的出路就是改立新君,大臣們可以繼續確保地位、慈禧太后也能夠繼續合法地掌控權力。于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頒詔,以沒有子嗣為由,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儲君。

當年同治皇帝無嗣而崩,以光緒為嗣皇帝本意是打算讓皇子過繼給同治帝為嗣的。可是光緒帝直到29歲也沒有子嗣,所以新皇帝必須從「溥」字輩中挑選,在排除成年的和身份不夠的之后,慈禧挑中了15歲的溥儁。溥儁除了有一個未成年的年齡,還有一個讓慈禧青睞的身份,他的外公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此外溥儁的父親端王載漪也在為了兒子積極奔走,一切有利的條件將這名15歲的少年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在慈禧的安排下,溥儁被過繼給了同治帝,并且完成了即位前的其他準備工作。

之后慈禧太后宣布:次年為光緒帝舉行禪位典禮,以「大阿哥」溥儁為嗣皇帝,新的年號為「保慶」,這便是清末著名的「己亥建儲」事件。但是在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下,清朝連主權都無法保證,內政自然會吸引來列強的干預。當時的英法等西歐國家和沙俄是競爭對手,「后黨」傾向于沙俄,而「帝黨」則傾向于英法。所以為了避免慈禧完全掌握清廷的權力并且倒向沙俄,英法出面干預了這次立儲。他們并不希望看到光緒帝被廢黜,因為這樣可能會使他們的在華利益受損。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慈禧開始尋找臺階收場,讓親信上書請她收回成命。不久之后八國聯軍又打進了北京,比起誰當皇帝,慈禧更加在乎自己的性命。「西狩」之時,慈禧太后將義和團的責任甩鍋給了載漪,還給他扣了一頂「褻瀆先祖」的帽子,將過了3天皇帝癮的溥儁和他一起發配到了新疆。相比起處于政治中心的光緒帝在37歲時離奇暴斃,被慈禧太后拋棄的溥儁反而在亂世之中一直活到了1942年。

而慈禧太后在光緒帝成年后繼續垂簾聽政也不符合祖宗家法。因此保守派唯一的出路就是改立新君,大臣們可以繼續確保地位、慈禧太后也能夠繼續合法地掌控權力。于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頒詔,以沒有子嗣為由,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儲君。

當年同治皇帝無嗣而崩,以光緒為嗣皇帝本意是打算讓皇子過繼給同治帝為嗣的。可是光緒帝直到29歲也沒有子嗣,所以新皇帝必須從「溥」字輩中挑選,在排除成年的和身份不夠的之后,慈禧挑中了15歲的溥儁。溥儁除了有一個未成年的年齡,還有一個讓慈禧青睞的身份,他的外公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此外溥儁的父親端王載漪也在為了兒子積極奔走,一切有利的條件將這名15歲的少年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在慈禧的安排下,溥儁被過繼給了同治帝,并且完成了即位前的其他準備工作。

之后慈禧太后宣布:次年為光緒帝舉行禪位典禮,以「大阿哥」溥儁為嗣皇帝,新的年號為「保慶」,這便是清末著名的「己亥建儲」事件。但是在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下,清朝連主權都無法保證,內政自然會吸引來列強的干預。當時的英法等西歐國家和沙俄是競爭對手,「后黨」傾向于沙俄,而「帝黨」則傾向于英法。所以為了避免慈禧完全掌握清廷的權力并且倒向沙俄,英法出面干預了這次立儲。他們并不希望看到光緒帝被廢黜,因為這樣可能會使他們的在華利益受損。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慈禧開始尋找臺階收場,讓親信上書請她收回成命。不久之后八國聯軍又打進了北京,比起誰當皇帝,慈禧更加在乎自己的性命。「西狩」之時,慈禧太后將義和團的責任甩鍋給了載漪,還給他扣了一頂「褻瀆先祖」的帽子,將過了3天皇帝癮的溥儁和他一起發配到了新疆。相比起處于政治中心的光緒帝在37歲時離奇暴斃,被慈禧太后拋棄的溥儁反而在亂世之中一直活到了1942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