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長大后跟父母不親的小孩,多來自兩類家庭,父母多加重視

自從干了這一行, 我們編輯室都對「原生家庭」四個字格外敏銳。 每次提到這個話題, 大家總有聊不完的話, 彼此貢獻寫作素材。

不過編輯小林有些不同, 她每次在大家侃侃而談的時候, 總是異常沉默。 后面了解到, 小林跟自己的父母關系不親, 甚至有些過分客氣, 明明是親人, 彼此卻相顧無言。

「我從小就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能在父母面前撒嬌、哭泣, 這是我沒辦法做到的事情, 面對父母嚴肅的臉, 我實在是害怕在他們面前展現出脆弱的一面。 」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 圖文均無關

在某次聚餐的時候, 小林趁著醉意, 突然開口說了這段話, 然后在飯桌上委屈地抽泣, 大家都有些心疼地看著這位姑娘。

想想在這人世間, 又有多少像小林這樣的孩子, 她們從小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與父母的關系漸行漸遠, 想要靠近又無能為力。

子女與父母的感情, 也需要后天維系

在過去我們一直認為,

在這人世間最不需要維系的感情就是親子之情。

由于它是一種天然的雙向奔赴的愛, 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起的愛, 是有血緣關系為基礎, 斬不斷、散不了的。

然而有一個殘酷的事實擺在各位父母的面前:子女與父母的感情,

也是需要后天維系的。 若在孩子生命的早期, 你沒有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依戀關系, 愛可能就會轉移。

國外就有一位研究學者做過相關的實驗——

把新生寶寶分為兩組, 一組寶寶由親媽撫養三個月以后, 再交給護士來照顧, 不過護士只負責基本的養育工作, 不會對小孩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 而另一組新生寶寶則是直接交給親戚來撫養, 并且親戚會對寶寶很多的關愛, 對他們的呵護不亞于親媽。

最終發現, 由護士照顧的那一組寶寶, 在母親離開以后, 情緒會變得低落, 但沒有與護士之間產生依戀。

但與親戚相處的寶寶, 在親戚的呵護和關愛下, 寶寶把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了親戚身上。

所以, 專家們認為, 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并非天生就親密, 如果在他們出生后的六個月以內, 他們和父母接觸不多、交流不夠, 那麼親子的依戀關系便會消失, 小孩不再依賴父母。

另外, 若父母后天的養育方式不當, 也容易導致子女「離心」, 你們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

長大后跟父母不親的小孩, 多來自兩類家庭

1、從小沒好好照顧孩子的家庭

例如留守兒童, 或者是父母平時工作忙, 孩子跟爺爺奶奶待的時間更久的小孩, 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就容易變得疏遠。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指出:3歲以內, 正是孩子情感撫養的關鍵時期。 這個時候,如果養育者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夠親近,那麼孩子和養育者的情感連接也會發生轉變。

而上文中也提到過,孩子的愛雖然不會消失,但是會轉移。特別是在他們三歲以內,正是與家人建立親密依戀關系的時候。

若父母沒有好好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其呵護、鼓勵和愛,那麼他就難以與父母之間形成信賴感。

另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我們也能夠發現,從小缺乏父母陪伴的小孩,普遍內心缺乏安全感,而且過于敏感和早熟。

他們一面像個孩子,遇上困難和危險時忍不住害怕,但一面又強迫自己像個大人一樣去克服,保護好自己,強裝著堅強。

過分的懂事,令他們不得不去壓抑住自己軟弱的樣子,這種慣性會導致他們日后遇上事情以后首先想著自己解決,而不是求助父母。這種心態,也會令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有些疏遠。

2、父母過分專制的家庭

有人形容這類家庭的小孩「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小可從小就在專制型的家庭長大,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她只有幾個字形容「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媽媽負責她的飲食和穿衣,爸爸負責她的交友和學習。

小時候每次放學,她都得接受父母的盤問,在校吃了什麼,學到了什麼知識,熬過漫長的倆小時,再放她回房間。

更不能接受的事情是,高中分科的時候,熱愛歷史的她一心想要讀文科,結果被父母強迫著改志愿,原因就是理科以后有更多出路,而且父母一直都希望女兒以后能學醫。

那是小可第一次反抗父母,結果還是失敗了。她現在想起那件事,對父母依舊心有恨意,搞不懂為何父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行甩給自己,為何自己的人生不能自己做主。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從2~3歲開始,就已經有了獨立意識,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往往會反感父母的專制獨裁。而且你們壓迫得越強,他們越容易叛逆。

雖然有些小孩表面對著父母言聽計從,但內心卻已經種下了逃離的種子,等到孩子有足夠的能力以后,往往就會離你而去,而且親子關系也變得難以修復。

【最后總結】

原生家庭與孩子的成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長大后離心,跟自己疏遠起來,那麼就要在養育方式上多加重視。

這個時候,如果養育者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夠親近,那麼孩子和養育者的情感連接也會發生轉變。

而上文中也提到過,孩子的愛雖然不會消失,但是會轉移。特別是在他們三歲以內,正是與家人建立親密依戀關系的時候。

若父母沒有好好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其呵護、鼓勵和愛,那麼他就難以與父母之間形成信賴感。

另外,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我們也能夠發現,從小缺乏父母陪伴的小孩,普遍內心缺乏安全感,而且過于敏感和早熟。

他們一面像個孩子,遇上困難和危險時忍不住害怕,但一面又強迫自己像個大人一樣去克服,保護好自己,強裝著堅強。

過分的懂事,令他們不得不去壓抑住自己軟弱的樣子,這種慣性會導致他們日后遇上事情以后首先想著自己解決,而不是求助父母。這種心態,也會令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有些疏遠。

2、父母過分專制的家庭

有人形容這類家庭的小孩「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小可從小就在專制型的家庭長大,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她只有幾個字形容「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媽媽負責她的飲食和穿衣,爸爸負責她的交友和學習。

小時候每次放學,她都得接受父母的盤問,在校吃了什麼,學到了什麼知識,熬過漫長的倆小時,再放她回房間。

更不能接受的事情是,高中分科的時候,熱愛歷史的她一心想要讀文科,結果被父母強迫著改志愿,原因就是理科以后有更多出路,而且父母一直都希望女兒以后能學醫。

那是小可第一次反抗父母,結果還是失敗了。她現在想起那件事,對父母依舊心有恨意,搞不懂為何父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行甩給自己,為何自己的人生不能自己做主。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從2~3歲開始,就已經有了獨立意識,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往往會反感父母的專制獨裁。而且你們壓迫得越強,他們越容易叛逆。

雖然有些小孩表面對著父母言聽計從,但內心卻已經種下了逃離的種子,等到孩子有足夠的能力以后,往往就會離你而去,而且親子關系也變得難以修復。

【最后總結】

原生家庭與孩子的成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長大后離心,跟自己疏遠起來,那麼就要在養育方式上多加重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