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俄對烏傾瀉導彈,彈藥庫能撐多久?可以學學“殲6改自殺無人機”

2022年10月, 據英國《衛報》報道, 俄羅斯在10月10日一天之內, 向烏克蘭境內多個重要目標發射了多達75枚導彈。 《衛報》分析認為, 這是俄羅斯針對8日烏克蘭策劃的克里米亞大橋襲擊事件所展開的報復行動。

爆炸后的克里米亞大橋

然而, 俄羅斯的大批巡航導彈固然在威力、射程方面都是一流水平, 但卻存在關鍵問題——以俄軍截至目前的表現來看, 俄軍彈藥庫能維持多久如此高強度的打擊?針對這個問題, 俄羅斯軍事評論家亞歷山大·希羅科拉德認為, 俄軍可以學習“中國殲6改自*無人機”這招。

俄軍打擊手段的矛盾

自2022年3月俄羅斯發起所謂特別軍事行動之后, 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的戰斗表現就長期為人詬病。 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 為什么俄軍明明擁有“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匕首”高超音速導彈、KH-101“彩虹”巡航導彈等多種先進打擊手段, 卻偏偏使用各類二戰時代的“鐵炸彈”呢?

“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

不過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 人們也得到了問題的答案:俄羅斯固然具備研發這些先進武器的能力, 但卻受經濟條件限制, 無法開展大規模量產, 也就是“發明得出, 卻造不起”。

因此當普京奔波于伊朗甚至朝鮮之間購買各類基礎武器時,

外界對此也是“見怪不怪”了。 畢竟俄羅斯現在最急缺的并非是性能強大的武器, 而是廉價有效的打擊手段。

據《福布斯》雜志報道, 俄羅斯1枚KH-101巡航導彈的單價高達1300萬美元, 1枚“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單價為300萬美元, 其余戰術級巡航導彈的單價也在50~400萬美元之間不等。

KH-101巡航導彈

可以看到, 這些導彈的價格都極為昂貴, 這也是俄軍平均每日導彈發射量僅有30~50枚的原因。 作為對比,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首日便發射了500余枚巡航導彈。 因此受打擊頻率所限制, 俄軍的導彈攻擊直到目前為止, 還是看不到摧毀烏克蘭戰爭體系的希望。

俄軍也考慮過這一問題, 所以在戰事后期增加了廉價的“柳葉刀”巡飛彈使用頻率。 然而“柳葉刀”巡飛彈也存在自己的問題——它的戰斗部僅有3千克, 威力與一枚迫擊炮彈類似。 它打擊暴露在外的敵方人員雖然足夠, 但對于堅固工事和裝甲單位基本無能為力。

“柳葉刀”巡飛彈

中國的殲6改造項目

對于俄軍打擊手段在“威力”與“成本”之間難以平衡的矛盾, 俄媒SVPRESSA網站特約評論家亞歷山大·希羅科拉德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新的構想:俄軍是否可以將舊機庫中的大批老式米格-21、米格23、安-2等機型安裝自動導航系統, 然后為其裝填炸藥, 打造出成批的“自*式無人飛機”?他同時還補充道:中國其實在這方面就有過“殲6改自*無人機”的嘗試。

中國的老殲-6

亞歷山大·希羅科拉德所言不假,中國的確對殲-6進行過無人化武器改裝的嘗試。殲-6自1964年量產,再到1984年停產,20年里累計生產了多達5200余架。雖然它的戰斗性能早已被時代淘汰,但中國考慮到殲-6依然自帶大量航空關鍵零部件,因此并未將其回爐,而是把它們以“停滯于飛機墳場”的形式保存了下來。

殲-6戰機

而中國對殲-6進行無人化武器改裝,是為了應對90年代美國航母對中國近海的威脅。由于中國當時反艦導彈技術落后、產能不足,因此技術人員為殲-6安裝了簡易的國產自動駕駛系統,同時在機翼、機身裝載重磅炸彈,把殲-6改造成了“自帶機翼”的“導彈”。

龐大的“飛機墳場”

這么做的好處是節約了昂貴的導彈發動機,畢竟發動機占導彈成本的重要部分。而且殲-6改造的自*式飛機可以承載遠超普通導彈戰斗部的彈藥,威力更大。此外,殲-6畢竟是一款雙發超音速戰斗機,飛行速度是不會比導彈遜色太多的。

俄羅斯可否“取經”中國?

那么,俄羅斯究竟會不會借鑒中國的“殲-6改造項目”呢?其實這個的確是有一定可行性的。畢竟俄羅斯同樣有與中國類似的“飛機墳場”,其中存放了數千架老式米格-21、米格23等機型。

米格-21戰機

但俄羅斯首先需要克服一個問題,那就是關鍵的芯片產能。

雖然給老款戰機制定一個簡易導航系統不需要太過精密的芯片,即使是民用級別的精度也足夠使用了,但尷尬的是,俄羅斯目前的芯片產業基礎近乎于零,比起中國可謂遠遠不如。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芯片產能為3594.3億塊,較去年同比增長30%,且在2013年就由中芯國際研發了28nm芯片。

國產芯片概念圖

而俄羅斯目前設置的最新目標則是在2030年前完成28nm制程芯片的量產,這比中國的進度落后了十幾年。

因此在缺乏大量芯片的情況下,俄羅斯即使想要使用這種“自*式飛機炸彈”,也需要花費不小的資金來進口國外的廉價芯片。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俄羅斯“飛機墳場”存放的完好度是否合格。在本次俄烏沖突中,俄羅斯空天軍的表現可謂相當尷尬,軍事基地一再發生各種意外事故,這和俄軍內部的腐敗風氣有很大關系。許多俄羅斯機庫中的戰機都遭到了腐敗分子的倒賣零部件,性能嚴重受損。

氣氛冷清的俄軍機場

那些現役戰機尚且如此,而“飛機墳場”里被廢棄的數千架老戰機,究竟還有幾架可以起飛?坦率地講,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中國的老殲-6

亞歷山大·希羅科拉德所言不假,中國的確對殲-6進行過無人化武器改裝的嘗試。殲-6自1964年量產,再到1984年停產,20年里累計生產了多達5200余架。雖然它的戰斗性能早已被時代淘汰,但中國考慮到殲-6依然自帶大量航空關鍵零部件,因此并未將其回爐,而是把它們以“停滯于飛機墳場”的形式保存了下來。

殲-6戰機

而中國對殲-6進行無人化武器改裝,是為了應對90年代美國航母對中國近海的威脅。由于中國當時反艦導彈技術落后、產能不足,因此技術人員為殲-6安裝了簡易的國產自動駕駛系統,同時在機翼、機身裝載重磅炸彈,把殲-6改造成了“自帶機翼”的“導彈”。

龐大的“飛機墳場”

這么做的好處是節約了昂貴的導彈發動機,畢竟發動機占導彈成本的重要部分。而且殲-6改造的自*式飛機可以承載遠超普通導彈戰斗部的彈藥,威力更大。此外,殲-6畢竟是一款雙發超音速戰斗機,飛行速度是不會比導彈遜色太多的。

俄羅斯可否“取經”中國?

那么,俄羅斯究竟會不會借鑒中國的“殲-6改造項目”呢?其實這個的確是有一定可行性的。畢竟俄羅斯同樣有與中國類似的“飛機墳場”,其中存放了數千架老式米格-21、米格23等機型。

米格-21戰機

但俄羅斯首先需要克服一個問題,那就是關鍵的芯片產能。

雖然給老款戰機制定一個簡易導航系統不需要太過精密的芯片,即使是民用級別的精度也足夠使用了,但尷尬的是,俄羅斯目前的芯片產業基礎近乎于零,比起中國可謂遠遠不如。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芯片產能為3594.3億塊,較去年同比增長30%,且在2013年就由中芯國際研發了28nm芯片。

國產芯片概念圖

而俄羅斯目前設置的最新目標則是在2030年前完成28nm制程芯片的量產,這比中國的進度落后了十幾年。

因此在缺乏大量芯片的情況下,俄羅斯即使想要使用這種“自*式飛機炸彈”,也需要花費不小的資金來進口國外的廉價芯片。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俄羅斯“飛機墳場”存放的完好度是否合格。在本次俄烏沖突中,俄羅斯空天軍的表現可謂相當尷尬,軍事基地一再發生各種意外事故,這和俄軍內部的腐敗風氣有很大關系。許多俄羅斯機庫中的戰機都遭到了腐敗分子的倒賣零部件,性能嚴重受損。

氣氛冷清的俄軍機場

那些現役戰機尚且如此,而“飛機墳場”里被廢棄的數千架老戰機,究竟還有幾架可以起飛?坦率地講,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