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梁鼎芬:被貶官后妻子移情生3子,他格外大度送出巨額「養子錢」

梁鼎芬

1911年, 清末大臣——端方, 因強征民用鐵路被新軍ㄕㄚ害, ㄙˇ狀極其凄慘。

其頭顱被砍下, 時任鄂軍都督的黎元洪, 為平息民憤, 下令將頭顱游街示眾,

引得無數民眾駐足觀看。

晚清一代名臣, 就這樣凄慘退出了歷史舞臺。

作為好友和同僚, 此時已52歲的梁鼎芬急忙從上海趕到了武漢, 與眾人商議葬禮事宜。

梁鼎芬此人, 可是個實打實的封建遺老。

除卻他在其妻子龔夫人的越軌事宜上格外開明大度外, 自有意識起, 他幾乎分秒必爭地維護著舊代皇權的尊嚴。

梁鼎芬

此時西體入華, 辛亥革命轟轟烈烈在舊中華燃起了星星之火, 「削減發辮」更是蔚然成風, 已然到了看見「馬尾」當街強剪的地步。

雖然, 以其個己之力無法蚍蜉撼樹,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凡出門, 梁鼎芬定然要帶一頂長長的風帽, 將長辮遮擋的結結實實。

此舉引得都督黎元洪哂笑, 在其入鄂參加端方葬禮之時, 更是向手下人提議:

「我請他來赴宴, 你們將他的辮子剪了如何?」

此舉得到了大力響應, 此時推翻封建大山的運動轟轟烈烈, 國人的愛國之心總是處于亟待噴發的關口。

同盟會成員, 辛亥革命元勛曹亞伯興奮攬下了這個任務, 仔細糾結人手,

準備施行。

曹亞伯

他來到梁鼎芬暫時居住的旅社做客, 話還未說兩句, 便將其帽子一舉掀翻, 梁鼎芬大驚, 急忙雙手護住發頂, 可為時晚矣。

安靜靜待在側旁的幾名壯年男子一擁而上, 鎖手的鎖手, 按腳的按腳, 剪頭的剪頭。

「咔嚓」!

「咔嚓」!

「咔嚓」!

鐵剪與發絲產生截斷反應,

在梁鼎芬絕望的叫喊聲中, 他蓄了五十幾年的馬尾辮就這樣脫離發頂, 如那末日的皇權, 墜落于地, 歸宿在塵。

曹亞伯與一眾助手滿意頷首, 見完成任務, 便揚長而去, 徒留梁鼎芬一人, 抱著風帽, 哀哀哭泣。

這件事給他留下了相當嚴重的心理創傷, 當晚, 他便不管不顧地坐上了回上海的火車, 給武漢留下了一顆破碎的遺老之心。

清朝街頭理發

即便用當時稍微先進一些的眼光看來, 梁鼎芬的反應, 也未免有些太過。

不過, 看過他過往種種行徑后, 便會感覺, 一切, 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

公元1885年, 時任翰林院編修的梁鼎芬被連降五級, 被貶至太常寺做了一名六品的司樂。

此次被貶出乎了他的意料, 后路不定, 前路未知, 成婚已五年, 妻子龔氏的安置, 也成了他的心頭大事。

不過26歲的梁鼎芬雖說正是年少輕狂之時, 但是憑借其不俗的能力與崇尚皇權的個性, 在朝廷中倒也犯不上什麼大錯。

除了愛彈劾高官之外。

清朝官員

晚清官僚之風甚盛,內有民賊,外有強敵,一品名臣尚有偷生之輩,下屬小官更是多有潦草度日之輩,像梁鼎芬這樣熱血的小官倒是少見。

而他此次被貶,多半與一年前他彈劾李鴻章有關。

1883年,中法戰爭在中越邊境打響,還以陸軍作戰為主、冷兵器為輔的清軍自然抵擋不住法軍的狂轟亂炸。

盡管如此,作為主將的馮子材等人依舊全力抵抗外侵,憑借兵法以及主場作戰的優勢,與法軍的交手,一時膠著,難分勝負。

可就在此時,遠在北京的李鴻章,卻上書力主「外須和戎」。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愛國之心自然不必多疑,他數次游走國外,與大多京官相比已足夠見多識廣。

李鴻章出使國外

戰局未定,誰也不知道前路何為,此時的大多數臣民,包括帝與太后,都選擇性地相信這位老臣的判斷。

可梁鼎芬卻怒了。

1884年,他上書光緒帝,奏折中對李鴻章大加批判,稱其貪庸驕橫,罪惡昭彰,有八ㄕㄚ之罪,言辭極盡痛心疾首之詞。

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不過小小京官,何敢如此彈劾朝中一品大臣!

李鴻章見多識廣,浸淫官場幾十年,面對這等彈劾,他安之若素,反應不大,執政者,倒是不滿了。

眾所周知,晚清雖有皇帝,但自咸豐之后,大權幾乎全部落在了慈禧手中。

慈禧與外國夫人合影

梁鼎芬的奏折中,除了對李鴻章本人大加批判外,言語間也頗有些指責當權者「識人不清」的意味。

從他日后的行為來看,其對封建皇權的推崇近乎癡狂,所以故意諷刺的可能性不大,只是對于上位者來說,這已經算是藐視皇權了。

作為清朝的「公務員」,只要不犯通天的大錯,哪怕偶有失責失職,也無傷大雅。

不過這樣直插慈禧肺管子的做法,還是差點讓他斷了三根肋骨。

據說,上「幾催重譴」,幸好尚書閻敬銘求情,稱其不過書生意氣,才只讓他降了五級,逃脫了牢獄之災。

閻敬銘

梁鼎芬有些實心眼,他出身微末,父母早亡,早年扎進書堆中,才順利登科,雖不是什麼大官,但是他效忠之心肉眼可見。

用「污謗重臣」的罪名將其降級,讓初入官場不久的梁鼎芬有些泄氣。

他頗有些憤青的特征,自認無錯,卻也難撼巨樹,只得上書請假歸鄉。

他的本意是回到家鄉某個看得過眼的職位,立足腳跟后大不了從頭開始。

只是,他心疼妻子大家閨秀,怕是難受奔波之苦,那便只能讓其留在京師,待他安穩后再度接她團聚。

只是,官家女子一旦嫁人,終生皆要仰仗夫婿子女,梁鼎芬深知,他走后,妻子在眾狼環伺的京城必然處境艱難,還是要找一位信得過去的朋友幫忙照顧。

找來找去,他將目光,定位在了好友文廷式身上。

其實,找人的過程并不艱辛,文廷式與梁鼎芬,私交甚篤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二人早年皆就拜于大儒陳澧門下,論起來,稱得上是同門師兄弟。

二人雖同入官場,但在私下常以兄弟相稱。

文廷式

梁鼎芬上書歸鄉后,曾與文廷式講明其間關竅,他曾在給友人信件中提及此事:

「星弟(梁鼎芬字星海)處之泰然,十分難得......現定于八月回南,謀潮惠書院一席,如能如意,明正乃接眷屬......」

文廷式出身官宦家庭,相較前路艱難的梁鼎芬來說,他官路亨通,順暢通達,又因情商穎悟絕人,能力優秀出眾,深得光緒皇帝器重。

有這樣的人照顧愛妻,梁鼎芬心中熨帖,放心地收拾輕裝,回了家鄉。

可誰知,與愛妻的這次分別,竟是他以夫婿身份最后一次與她見面。

按理說,作為梁鼎芬的夫人,大小也該尊稱一句「梁夫人」,但是后世將其稱作「龔夫人」,原因就在于這次分別。

梁鼎芬畫像

梁鼎芬與夫人成婚于1880年,那年的他不過21歲。

3月,其參加科舉,會試中一舉得了貢士之名,文采出眾、頗有遠見的他引起了王先謙的注意。

王先謙乃清末學術大家,為人古樸卻是個難得專心追求儒學的文學家,學生甚眾,雅名盛傳。

而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龔夫人的舅舅。

科舉登科者多被人看做是乘龍快婿的最佳人選,常常惹人爭搶,傳言雖夸張,但并不算離譜。

龔夫人與梁鼎芬一樣,幼年失怙,母親帶著兄妹幾人住在長兄家,對她而言,舅舅儼然就是另一個父親。

王先謙

舅舅有意將其嫁給前途無量的科舉才子,她并無意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媒妁之言,彼時對天下女人而言,是不得不從的規矩。

4月,梁鼎芬參加殿試,中二甲,正式進入官場,甚至連婚事,也有了著落,一時之間春風得意,喜色甚重。

龔小姐雖只剩單親,但出身官宦世家,身姿才華在未出嫁的女子中可謂佼佼者,嫁給梁鼎芬,嚴格來說,算是下嫁。

同年8月,梁鼎芬與龔小姐成婚,距離前者中舉,不過5個月。

夫妻二人成婚前從未見面,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堅實的感情基礎,但是成婚后琴瑟和鳴,舉案齊眉,也算是一對人人艷羨的神仙眷侶。

清朝夫妻

龔夫人長相甚美,舉止優雅得體,為人嫻靜雅致,更有其他女子少有的文學造詣,真可謂是如花般的女子。

梁鼎芬則恰恰相反。

他身量不高,長相平凡,后期更是因崇尚「美髯」蓄起了大胡子,左看右看,二人在面相上都不怎麼相配。

只是,梁鼎芬為夫頗有責任心,對妻子甚為愛護,二人成婚五年未有子嗣,他也從未責怪過龔夫人。

便是被貶五級,無奈另尋出路,他也首先將夫人的后路考慮好,交給了與妻子相處也十分融洽的文廷式。

梁鼎芬離開京城后,四處尋找出路,他本身有大才,也不缺機會,很快便在張之洞處安下身來。

張之洞

從京官到幕僚,明眼人一看就知是落了級,可梁鼎芬卻不以為然,做得相當起勁。

他助張之洞創新刊、離維新、鎮起義、建書院,成為了其身邊相當有名的智囊,甚至還有個「小之洞」的名號。

可其在這邊「打江山」,京城的后院,卻失了守。

龔夫人與文廷式,在一起了。

這里面的「在一起」囊括了全部含義,包括個性、愛好上的靈魂碰撞,以及生理、世俗上的沖破牢籠。

妻子與好友同行同住,便是那時的車馬再慢,也阻擋不了流言蜚語的盛行,梁鼎芬知道后,完全不可置信。

可事實就擺在那里,不由得他不信。

梁鼎芬

兩位互有家室的男女竟然住在了一起,不論何時何地,都是一件極其不妥,甚至有辱門風的惡劣事件,一時之間,不管是市井小民,還是高官大戶,皆以此為恥。

當然,文廷式作為朝中高官,龔夫人作為官家小姐,這等極其隱秘的豪門恩怨自然不可能大肆討論。

從史料中就可看出,關于這件事影響極其深重,記載甚少。

但是從一些流露出來的只字片語中,也可窺得幾分真相了。

一手促成梁龔婚事的王先謙就曾在信中大罵文廷式:

「文廷式狗彘,亦得內閣中書乎!星海比匪,可為切齒。」

劉體智也在《異辭錄》中提及此事:

「侍郎夫人早ㄙˇ,京卿夫人終身居學士家......」

文廷式曾被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史學文獻中,凡是提及此事的,大多數都流露出些許嘲諷意味。

梁鼎芬在陵寢附近種樹

而三位當事人似乎沒有什麼大的輸出。

文、龔二人不守信義在先,沉默無言倒在情理之中,怎麼梁鼎芬也安安穩穩接受了這個結果呢?

有傳言稱,梁鼎芬得知消息后,曾回過一次京城的家中,三人再度見面,情景本該尷尬無比,可事實,卻驚掉了眾人的下巴。

梁文二人正宛如許久未見的老友般高談闊論,龔夫人在他們二人身邊為其倒酒添茶,好一副兄友弟恭,妻賢夫雅的做派。

只看這幅畫面,誰能想象幾人之間的關系已經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呢。

未留多久,梁鼎芬離開了曾經的家,再度踏上旅程,可這次,卻沒有了「后顧之憂」。

56歲的梁鼎芬

文廷式與龔夫人雖承受流言蜚語深重,但是并沒有影響到二人的感情,她甚至還為他生了三個兒子。

不與前夫失婚,不與現任結婚,照常生活生子,頂級的不清不楚也就如此了。

后來的故事有些戲劇化。

文廷式將龔夫人帶回了自己的老家江西。

龔夫人既是他人之妻,又為文家誕下子嗣,盡管文廷式對她的愛護始終如一,但是畢竟,這不是兩個人的事。

文家始終不承認這個女人和她生下的兒子,染指朋友之妻已然是枉顧世俗,更何況家中還有一位三媒六聘娶回來的正妻呢。

堂堂大家門戶出身的龔夫人,竟連妾也算不上。

晚清大戶人家

二人三位子嗣中,文公直是最知名的一位。

他曾官至少將,脫下軍服著長衫,成了一名手掌筆鋒的作家,留下些許文獻,其中稍可了解其家庭處境。

「余生乃為家族所歧視。在宗法社會之高壓下,歷盡難言之慘苦。」

先人頭腦一熱的沖動尚且波及后人,更何況如此丑事,怎會不為幼兒留下滔天陰影。

1904年,文廷式去世后,龔夫人及三子生活尤其慘淡,文家不贍養,龔家不接納,她只得向前夫求援。

梁鼎芬也是個爽快之輩,闊氣抽出三千兩,交予龔氏,助其渡過難關,供養子女。

若這稱不上深愛,那便只有腦子壞掉一個原因了。

梁鼎芬

當然,誰也不能說他的選擇是錯誤的,畢竟聽說過梁鼎芬與妻子的故事后,不少人依舊會舉起大拇指稱贊一句「有情有義。」

讓人疑惑的是,眾多野史記載中倒是多次提到了這個故事,不過其中的言之鑿鑿,倒是不知是哪里起源了。

不過又有誰會在乎呢。

畢竟,一個主動給自己帶綠帽子的男人,和一個從前夫伸手供養與現任子嗣的女人,更讓人感興趣不是?

梁鼎芬畫像

古往今來,任何代表著歷史變革的大事,從不單純落在具體的「時間」和「人」身上。

可偏偏總有一群人,在不自知中承擔了作為「主角」的任務。

梁鼎芬與龔夫人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正如梁鼎芬被隨意扔在地上的那條辮子,對某個人很重要,而對某些人,是棄之敝履的存在。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難能可貴的在一個19世紀的中華故事中看到了勇敢與寬容。

誠然,文廷式龔夫人失信失義,梁鼎芬愚忠癡昧,對上敗壞門風,對下不守責任。

可對他們自己來說,對彼此的互相諒解,又何嘗不是一次敲山震虎般的選擇呢。

清朝官員

晚清官僚之風甚盛,內有民賊,外有強敵,一品名臣尚有偷生之輩,下屬小官更是多有潦草度日之輩,像梁鼎芬這樣熱血的小官倒是少見。

而他此次被貶,多半與一年前他彈劾李鴻章有關。

1883年,中法戰爭在中越邊境打響,還以陸軍作戰為主、冷兵器為輔的清軍自然抵擋不住法軍的狂轟亂炸。

盡管如此,作為主將的馮子材等人依舊全力抵抗外侵,憑借兵法以及主場作戰的優勢,與法軍的交手,一時膠著,難分勝負。

可就在此時,遠在北京的李鴻章,卻上書力主「外須和戎」。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愛國之心自然不必多疑,他數次游走國外,與大多京官相比已足夠見多識廣。

李鴻章出使國外

戰局未定,誰也不知道前路何為,此時的大多數臣民,包括帝與太后,都選擇性地相信這位老臣的判斷。

可梁鼎芬卻怒了。

1884年,他上書光緒帝,奏折中對李鴻章大加批判,稱其貪庸驕橫,罪惡昭彰,有八ㄕㄚ之罪,言辭極盡痛心疾首之詞。

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不過小小京官,何敢如此彈劾朝中一品大臣!

李鴻章見多識廣,浸淫官場幾十年,面對這等彈劾,他安之若素,反應不大,執政者,倒是不滿了。

眾所周知,晚清雖有皇帝,但自咸豐之后,大權幾乎全部落在了慈禧手中。

慈禧與外國夫人合影

梁鼎芬的奏折中,除了對李鴻章本人大加批判外,言語間也頗有些指責當權者「識人不清」的意味。

從他日后的行為來看,其對封建皇權的推崇近乎癡狂,所以故意諷刺的可能性不大,只是對于上位者來說,這已經算是藐視皇權了。

作為清朝的「公務員」,只要不犯通天的大錯,哪怕偶有失責失職,也無傷大雅。

不過這樣直插慈禧肺管子的做法,還是差點讓他斷了三根肋骨。

據說,上「幾催重譴」,幸好尚書閻敬銘求情,稱其不過書生意氣,才只讓他降了五級,逃脫了牢獄之災。

閻敬銘

梁鼎芬有些實心眼,他出身微末,父母早亡,早年扎進書堆中,才順利登科,雖不是什麼大官,但是他效忠之心肉眼可見。

用「污謗重臣」的罪名將其降級,讓初入官場不久的梁鼎芬有些泄氣。

他頗有些憤青的特征,自認無錯,卻也難撼巨樹,只得上書請假歸鄉。

他的本意是回到家鄉某個看得過眼的職位,立足腳跟后大不了從頭開始。

只是,他心疼妻子大家閨秀,怕是難受奔波之苦,那便只能讓其留在京師,待他安穩后再度接她團聚。

只是,官家女子一旦嫁人,終生皆要仰仗夫婿子女,梁鼎芬深知,他走后,妻子在眾狼環伺的京城必然處境艱難,還是要找一位信得過去的朋友幫忙照顧。

找來找去,他將目光,定位在了好友文廷式身上。

其實,找人的過程并不艱辛,文廷式與梁鼎芬,私交甚篤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二人早年皆就拜于大儒陳澧門下,論起來,稱得上是同門師兄弟。

二人雖同入官場,但在私下常以兄弟相稱。

文廷式

梁鼎芬上書歸鄉后,曾與文廷式講明其間關竅,他曾在給友人信件中提及此事:

「星弟(梁鼎芬字星海)處之泰然,十分難得......現定于八月回南,謀潮惠書院一席,如能如意,明正乃接眷屬......」

文廷式出身官宦家庭,相較前路艱難的梁鼎芬來說,他官路亨通,順暢通達,又因情商穎悟絕人,能力優秀出眾,深得光緒皇帝器重。

有這樣的人照顧愛妻,梁鼎芬心中熨帖,放心地收拾輕裝,回了家鄉。

可誰知,與愛妻的這次分別,竟是他以夫婿身份最后一次與她見面。

按理說,作為梁鼎芬的夫人,大小也該尊稱一句「梁夫人」,但是后世將其稱作「龔夫人」,原因就在于這次分別。

梁鼎芬畫像

梁鼎芬與夫人成婚于1880年,那年的他不過21歲。

3月,其參加科舉,會試中一舉得了貢士之名,文采出眾、頗有遠見的他引起了王先謙的注意。

王先謙乃清末學術大家,為人古樸卻是個難得專心追求儒學的文學家,學生甚眾,雅名盛傳。

而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龔夫人的舅舅。

科舉登科者多被人看做是乘龍快婿的最佳人選,常常惹人爭搶,傳言雖夸張,但并不算離譜。

龔夫人與梁鼎芬一樣,幼年失怙,母親帶著兄妹幾人住在長兄家,對她而言,舅舅儼然就是另一個父親。

王先謙

舅舅有意將其嫁給前途無量的科舉才子,她并無意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媒妁之言,彼時對天下女人而言,是不得不從的規矩。

4月,梁鼎芬參加殿試,中二甲,正式進入官場,甚至連婚事,也有了著落,一時之間春風得意,喜色甚重。

龔小姐雖只剩單親,但出身官宦世家,身姿才華在未出嫁的女子中可謂佼佼者,嫁給梁鼎芬,嚴格來說,算是下嫁。

同年8月,梁鼎芬與龔小姐成婚,距離前者中舉,不過5個月。

夫妻二人成婚前從未見面,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堅實的感情基礎,但是成婚后琴瑟和鳴,舉案齊眉,也算是一對人人艷羨的神仙眷侶。

清朝夫妻

龔夫人長相甚美,舉止優雅得體,為人嫻靜雅致,更有其他女子少有的文學造詣,真可謂是如花般的女子。

梁鼎芬則恰恰相反。

他身量不高,長相平凡,后期更是因崇尚「美髯」蓄起了大胡子,左看右看,二人在面相上都不怎麼相配。

只是,梁鼎芬為夫頗有責任心,對妻子甚為愛護,二人成婚五年未有子嗣,他也從未責怪過龔夫人。

便是被貶五級,無奈另尋出路,他也首先將夫人的后路考慮好,交給了與妻子相處也十分融洽的文廷式。

梁鼎芬離開京城后,四處尋找出路,他本身有大才,也不缺機會,很快便在張之洞處安下身來。

張之洞

從京官到幕僚,明眼人一看就知是落了級,可梁鼎芬卻不以為然,做得相當起勁。

他助張之洞創新刊、離維新、鎮起義、建書院,成為了其身邊相當有名的智囊,甚至還有個「小之洞」的名號。

可其在這邊「打江山」,京城的后院,卻失了守。

龔夫人與文廷式,在一起了。

這里面的「在一起」囊括了全部含義,包括個性、愛好上的靈魂碰撞,以及生理、世俗上的沖破牢籠。

妻子與好友同行同住,便是那時的車馬再慢,也阻擋不了流言蜚語的盛行,梁鼎芬知道后,完全不可置信。

可事實就擺在那里,不由得他不信。

梁鼎芬

兩位互有家室的男女竟然住在了一起,不論何時何地,都是一件極其不妥,甚至有辱門風的惡劣事件,一時之間,不管是市井小民,還是高官大戶,皆以此為恥。

當然,文廷式作為朝中高官,龔夫人作為官家小姐,這等極其隱秘的豪門恩怨自然不可能大肆討論。

從史料中就可看出,關于這件事影響極其深重,記載甚少。

但是從一些流露出來的只字片語中,也可窺得幾分真相了。

一手促成梁龔婚事的王先謙就曾在信中大罵文廷式:

「文廷式狗彘,亦得內閣中書乎!星海比匪,可為切齒。」

劉體智也在《異辭錄》中提及此事:

「侍郎夫人早ㄙˇ,京卿夫人終身居學士家......」

文廷式曾被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史學文獻中,凡是提及此事的,大多數都流露出些許嘲諷意味。

梁鼎芬在陵寢附近種樹

而三位當事人似乎沒有什麼大的輸出。

文、龔二人不守信義在先,沉默無言倒在情理之中,怎麼梁鼎芬也安安穩穩接受了這個結果呢?

有傳言稱,梁鼎芬得知消息后,曾回過一次京城的家中,三人再度見面,情景本該尷尬無比,可事實,卻驚掉了眾人的下巴。

梁文二人正宛如許久未見的老友般高談闊論,龔夫人在他們二人身邊為其倒酒添茶,好一副兄友弟恭,妻賢夫雅的做派。

只看這幅畫面,誰能想象幾人之間的關系已經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呢。

未留多久,梁鼎芬離開了曾經的家,再度踏上旅程,可這次,卻沒有了「后顧之憂」。

56歲的梁鼎芬

文廷式與龔夫人雖承受流言蜚語深重,但是并沒有影響到二人的感情,她甚至還為他生了三個兒子。

不與前夫失婚,不與現任結婚,照常生活生子,頂級的不清不楚也就如此了。

后來的故事有些戲劇化。

文廷式將龔夫人帶回了自己的老家江西。

龔夫人既是他人之妻,又為文家誕下子嗣,盡管文廷式對她的愛護始終如一,但是畢竟,這不是兩個人的事。

文家始終不承認這個女人和她生下的兒子,染指朋友之妻已然是枉顧世俗,更何況家中還有一位三媒六聘娶回來的正妻呢。

堂堂大家門戶出身的龔夫人,竟連妾也算不上。

晚清大戶人家

二人三位子嗣中,文公直是最知名的一位。

他曾官至少將,脫下軍服著長衫,成了一名手掌筆鋒的作家,留下些許文獻,其中稍可了解其家庭處境。

「余生乃為家族所歧視。在宗法社會之高壓下,歷盡難言之慘苦。」

先人頭腦一熱的沖動尚且波及后人,更何況如此丑事,怎會不為幼兒留下滔天陰影。

1904年,文廷式去世后,龔夫人及三子生活尤其慘淡,文家不贍養,龔家不接納,她只得向前夫求援。

梁鼎芬也是個爽快之輩,闊氣抽出三千兩,交予龔氏,助其渡過難關,供養子女。

若這稱不上深愛,那便只有腦子壞掉一個原因了。

梁鼎芬

當然,誰也不能說他的選擇是錯誤的,畢竟聽說過梁鼎芬與妻子的故事后,不少人依舊會舉起大拇指稱贊一句「有情有義。」

讓人疑惑的是,眾多野史記載中倒是多次提到了這個故事,不過其中的言之鑿鑿,倒是不知是哪里起源了。

不過又有誰會在乎呢。

畢竟,一個主動給自己帶綠帽子的男人,和一個從前夫伸手供養與現任子嗣的女人,更讓人感興趣不是?

梁鼎芬畫像

古往今來,任何代表著歷史變革的大事,從不單純落在具體的「時間」和「人」身上。

可偏偏總有一群人,在不自知中承擔了作為「主角」的任務。

梁鼎芬與龔夫人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正如梁鼎芬被隨意扔在地上的那條辮子,對某個人很重要,而對某些人,是棄之敝履的存在。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難能可貴的在一個19世紀的中華故事中看到了勇敢與寬容。

誠然,文廷式龔夫人失信失義,梁鼎芬愚忠癡昧,對上敗壞門風,對下不守責任。

可對他們自己來說,對彼此的互相諒解,又何嘗不是一次敲山震虎般的選擇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