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長大后不跟媽媽親?小時候就有的這3個征兆,等長大就晚了

孩子成長的過程, 其實是離父母越來越遠的過程, 但通常來說, 即便是結婚生子, 父母跟子女之間的親情依舊很濃厚。

不過, 現實中也存在例外情況。

在孩子長大后, 不少寶媽紛紛訴苦:「娃長大就不跟我這個媽媽親了, 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當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征, 父母要注意

雖說血濃于水, 但親子間的關系還真不是完全靠著「生育」一詞建立起來的, 父母之于孩子, 不僅有生恩, 還有養恩。

在養育過程中, 你是怎麼對待孩子的, 親子關系都會有相應的改變。 當孩子從小時候就出現以下特征時, 我們就應該注意了, 因為如果繼續無視, 他們長大后很可能不會和我們親。

1)凡事都要唱反調

相信你也遇到過孩子跟自己唱反調的情況, 尤其是他處于「可怕的2歲」或者是青春期, 我們說的話, 他們視若無睹, 或者直接按照相反的方式來。

比如跟孩子說把玩夠的玩具放好, 他偏偏要隨地亂扔;跟他說晚上10點前回家, 他卻當成耳旁風, 玩到大半夜……

如果孩子頻頻出現這樣唱反調的行為,

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多加留意, 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 否則孩子長大后可能會不孝。

2)隨意發脾氣

孩子雖然有時候讓家長心煩不已, 但也是家里的寶貝。 尤其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 人們的家庭條件大多有所改善, 便想著多寵著孩子一些。

對孩子好是沒錯的,

可有些家長卻走入了誤區, 任由孩子予取予求, 使他變得無法無天。

這樣的孩子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 小時候不懂得感恩, 長大了也不會理解父母的不易。

3)抗拒回家

家是孩子的港灣, 按理來說, 家里有愛他的家人, 是他安全感、幸福感的來源, 他不該抗拒回家才對。

可是,有些孩子卻對「回家」表達出了明顯的抵觸情緒,放學后寧可一個人在學校多待會也不愿意回家。

孩子有這種表現,很可能是因為家中環境讓他感到壓抑,而人們對于負面的情緒總是下意識回避的。

所以,有這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后也可能跟父母不親。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特征?

首先,父母忽視陪伴。

兒童的依戀可以分為A、B、C三種類型,A為焦慮-回避型,B為安全型,C為焦慮-抗拒型。

處于A型依戀的孩子,跟媽媽分開時不會感到憂傷焦慮;媽媽回來時,也不會主動尋求接觸,甚至回避接觸。

C型依戀的孩子,跟媽媽分開時會難過,但重逢時又會抗拒媽媽的安慰和接觸。

這3種依戀類型中,B型-安全型依戀,才是最為健康的親子關系。

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在0-3歲這段時間,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人陪伴孩子,及時回應他的需求,讓他熟悉這個人的氣味,這樣有助于往后建立親密關系。

有些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很少陪伴他們,或者都是低質量陪伴,就容易讓孩子產生A、C型依戀心理,不跟媽媽親近。

其次,家庭環境糟糕。

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人格塑造、情感建立,都有著極大的正面影響;而糟糕的家庭環境,不僅會讓孩子對「家」避之不及,還可能毀掉他們的一生。

糟糕的家庭環境,包括但不限于父母總是吵架,父母對孩子進行家暴、語言暴力等情況。

父母總是吵架的時候,孩子剛開始或許會嘗試去改變,但如果父母無動于衷,他們很可能會選擇逃避。

那些看似冷漠無情、不愿回家的孩子,很可能就身處于這樣的家庭環境。

此外,糟糕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不僅長大跟父母不親,還可能出現人格上的缺陷。

心理學家格林斯潘指出:暴 / 力傾向嚴重的家庭,孩子攻擊別人的可能性,要比溫和家庭的孩子高出近五倍。

當父母有暴 / 力傾向時,孩子既會感到恐懼,也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后朝無辜之人動手。

如何避免孩子長大跟父母不親?

經過前文的分析,相信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大家都不想看到孩子長大后跟我們形同陌路、勢不兩立的局面,所以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就要注意幾個方面。

1)以尊重為原則

不管是交流還是日常相處,我們都應該做到尊重孩子。尤其是當孩子產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之后,我們要將他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去對待,給予充分的尊重。

尊重,不僅能讓親子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也能打開孩子的思維,讓他暢所欲言,并逐漸形成獨立自主、自信的性格。

2)多陪伴,多互動

這里說的陪伴,不僅僅指陪伴孩子,也指陪伴你的丈夫/妻子。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我們要及時了解并回應他的需求;在不耽誤照顧孩子的基礎上,也別忘了多關心自己的伴侶。

這有助于建立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被愛滋養著長大。

這樣長大的孩子,知道健康的家庭是什麼樣的,既懂得被愛,也懂得愛他人。所以,他們不管是對待父母家人,還是對待以后的愛人,都不會讓人擔憂。

3)堅守原則

當家里有了一個珍貴的小寶寶,我們自然是想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留給他,但養育孩子是要講究分寸的。

舉個例子,很多家長一發現孩子有點藝術方面的天賦、興趣,就急匆匆地給他買樂器、報班,但「虎媽」應采兒卻提出了不一樣的思路。

應采兒在節目中提到,她不會主動給兒子買樂器,而是等到他實在是很想要鋼琴的時候,再跟他說等生日時送給他,讓鋼琴成為一個禮物。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更加珍惜,而不是三分鐘熱度,拿到手就「膩了」。

教育孩子時要堅守原則,對于孩子那些不合理的、無理取鬧的要求,我們堅決不能同意,并告訴孩子原因,讓他們學會控制情緒和表達需求。

可是,有些孩子卻對「回家」表達出了明顯的抵觸情緒,放學后寧可一個人在學校多待會也不愿意回家。

孩子有這種表現,很可能是因為家中環境讓他感到壓抑,而人們對于負面的情緒總是下意識回避的。

所以,有這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后也可能跟父母不親。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特征?

首先,父母忽視陪伴。

兒童的依戀可以分為A、B、C三種類型,A為焦慮-回避型,B為安全型,C為焦慮-抗拒型。

處于A型依戀的孩子,跟媽媽分開時不會感到憂傷焦慮;媽媽回來時,也不會主動尋求接觸,甚至回避接觸。

C型依戀的孩子,跟媽媽分開時會難過,但重逢時又會抗拒媽媽的安慰和接觸。

這3種依戀類型中,B型-安全型依戀,才是最為健康的親子關系。

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在0-3歲這段時間,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人陪伴孩子,及時回應他的需求,讓他熟悉這個人的氣味,這樣有助于往后建立親密關系。

有些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很少陪伴他們,或者都是低質量陪伴,就容易讓孩子產生A、C型依戀心理,不跟媽媽親近。

其次,家庭環境糟糕。

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人格塑造、情感建立,都有著極大的正面影響;而糟糕的家庭環境,不僅會讓孩子對「家」避之不及,還可能毀掉他們的一生。

糟糕的家庭環境,包括但不限于父母總是吵架,父母對孩子進行家暴、語言暴力等情況。

父母總是吵架的時候,孩子剛開始或許會嘗試去改變,但如果父母無動于衷,他們很可能會選擇逃避。

那些看似冷漠無情、不愿回家的孩子,很可能就身處于這樣的家庭環境。

此外,糟糕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不僅長大跟父母不親,還可能出現人格上的缺陷。

心理學家格林斯潘指出:暴 / 力傾向嚴重的家庭,孩子攻擊別人的可能性,要比溫和家庭的孩子高出近五倍。

當父母有暴 / 力傾向時,孩子既會感到恐懼,也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后朝無辜之人動手。

如何避免孩子長大跟父母不親?

經過前文的分析,相信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大家都不想看到孩子長大后跟我們形同陌路、勢不兩立的局面,所以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就要注意幾個方面。

1)以尊重為原則

不管是交流還是日常相處,我們都應該做到尊重孩子。尤其是當孩子產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之后,我們要將他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去對待,給予充分的尊重。

尊重,不僅能讓親子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也能打開孩子的思維,讓他暢所欲言,并逐漸形成獨立自主、自信的性格。

2)多陪伴,多互動

這里說的陪伴,不僅僅指陪伴孩子,也指陪伴你的丈夫/妻子。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我們要及時了解并回應他的需求;在不耽誤照顧孩子的基礎上,也別忘了多關心自己的伴侶。

這有助于建立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被愛滋養著長大。

這樣長大的孩子,知道健康的家庭是什麼樣的,既懂得被愛,也懂得愛他人。所以,他們不管是對待父母家人,還是對待以后的愛人,都不會讓人擔憂。

3)堅守原則

當家里有了一個珍貴的小寶寶,我們自然是想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留給他,但養育孩子是要講究分寸的。

舉個例子,很多家長一發現孩子有點藝術方面的天賦、興趣,就急匆匆地給他買樂器、報班,但「虎媽」應采兒卻提出了不一樣的思路。

應采兒在節目中提到,她不會主動給兒子買樂器,而是等到他實在是很想要鋼琴的時候,再跟他說等生日時送給他,讓鋼琴成為一個禮物。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更加珍惜,而不是三分鐘熱度,拿到手就「膩了」。

教育孩子時要堅守原則,對于孩子那些不合理的、無理取鬧的要求,我們堅決不能同意,并告訴孩子原因,讓他們學會控制情緒和表達需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