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從剃頭僧到糖王,坐擁160棟別墅,李嘉誠面對他都得叫一聲大哥

在潮汕地區, 能與“喬家大院”相媲美、且充分展現另一個商幫文化——潮商的民居建筑群不少, 建筑雕梁畫棟也許還會精美幾分,

比如揭西棉湖“郭氏大樓”。

潮汕“糖王”郭來:大厝起好是我個

揭西縣棉湖鎮“郭氏大樓”

在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棉湖小鎮, 當地有句流傳甚久的童謠:“郭來郭來, 大厝起好是我個”;當然, 這與棉湖“郭氏大樓”的建造故事有關。 郭氏大樓始建于清雍正年間, 當地相傳整個建造工程耗時近15年之久。

古時, 商人地位很低, 當時的棉湖進士、翰林院學士林景拔見郭來修建的大宅比自己翰林府還要輝煌, 又瞧不起“郭氏大樓”主人的商人身份, 心生不忿, 就唆使一群不明事理的孩童跑去郭來哪兒, 唱起那句歌謠:“郭來郭來, 大厝起好是我個”。

這是一句潮汕話, 大致意思是:郭來郭來, 大厝建好了是我(林景拔)的!不過, 翰林院林學士并沒有得逞。 官至監察御史的邱久華, 早年曾被郭來聘請為私塾先生, 進京赴考時, 得到郭來的資助。 從某種角度來說, 郭來慧眼識人, 是邱久華的“伯樂”。 郭來去世后, 其第三子被邱久華帶去培養, 曾出任河南府的通判。

門匾“大夫第”

廣東五華貢生邱玖華, 也就是郭來重金請來的教書先生, 他給主人出了個主意, 等大樓落成后, 中堂祀郭氏先祖——唐代汾陽王郭子儀的神位, 另外, 燈籠亦書寫“汾陽府”, 郭來又向朝廷買了個“青州刺史”官銜, 大樓的門匾中寫上“大夫第”, 如此“王府朝官”之名義, 終讓一場“大厝起好是我個”風波平息下來。

郭來建造的郭氏大樓, 前后四進, 五落院堂, 中軸對稱, 兩側有4條灰巷、4排從厝;整座宅院占地5460平方米, 主體為硬山頂建筑格式, 整座建筑共99間房, 為潮汕地區典型的“駟馬拖車、百鳥朝鳳”建筑格局。 古代, 民居建筑有一定規制, 而郭來建造的已接近于當時高官王府規格, 如果不是邱玖華“錦囊妙計”, 恐怕有被官府追究充公之憂。

“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建筑格局, 常見于潮汕古民居、祠堂等;如, “駟馬拖車”多指的是“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建筑格局, “百鳥朝鳳”與“百鳥朝凰”是一樣的說法, 其建筑格局主要以“駟馬拖車”為主體, 外包“四點金”或“下山虎”, 房間可達到100間的規模, 如郭氏大樓即是如此, 不過在潮汕古民居中較為少見。

我們介紹過的由林世鏗家族投資興建的惠來葵潭“世鏗院”, 建筑面積比“郭氏大樓”更大, 達1萬平方米。 按家祠設計的世鏗院, 則是一座三進相依、九座“四點金”合一的潮汕祠宇建筑格局。 所謂“四點金”, 指宅第四角上, 各有一間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 其房間的窗戶, 只開向內庭, 不對外開窗, 風水學稱“財不外漏”。

“郭氏大樓”二樓的中堂掛郭子儀像,“去天尺五”系邱久華題寫

如今,“郭氏大樓”至今已超過300年歷史,被揭陽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郭氏大夫第”被廣東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處潮商民宅亦被稱為“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

問題來了,“郭氏大樓”的建造者為什么那么有錢,他又是靠啥發跡呢?

潮商郭來,被稱為潮汕“糖業大王”,因糖而興。郭氏大樓的創建者名郭光祖,書名郭翊隆,在棉湖當地,多稱之“郭來”。郭氏先祖來自福建莆田,清康熙年間,郭來的祖父從外地遷入移居棉湖南門頭,當時,家境貧寒的他主要靠幫人挑水維持生計。

“郭氏大樓”張掛的先祖像

近代,南方兩廣(廣東、廣西)甘蔗種植業達到較高的水平,其中,廣東甘蔗種植區域在粵東集中在韓江流域。郭來生于1684年,即康熙二十三年,彼時,粵東各地大興蔗糖業,且明清時期的潮汕糖業在全國已占有重要的位置。棉湖,古時是甘蔗種植業較為發達的地方,其周邊一帶產的蔗糖遠銷江浙蘇杭甚至是京津地區。

正因如此,很多棉湖一帶的商人靠糖發家,也像郭來一樣“起大厝”,由此可見,糖業曾是當地財富進階的一個重要途徑。

比起首富李嘉誠,“糖王”們才算真正的“富可敵國”

鼓浪嶼黃家花園

二十世紀20年代,廈門鼓浪嶼的“黃家花園”堪稱“中國第一別墅”,一百年來,從宋美齡到尼克松、李光耀等,都曾在此小住,而重建于1919年的“黃家花園”主人黃奕住,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代“糖王”,他的財富要遠遠超過華人首富李嘉誠,堪稱“富可敵國”。

事實上,黃家花園僅是黃奕住一座私產,僅在鼓浪嶼,黃奕住就擁有160棟別墅。收藏家、古董鑒賞家馬未都幾年前曾如此說:“提及‘中國首富’,很多人要么想起馬云,要么是王健林;事實上,‘閩南出過大商人,這商人多大呢?比今天的任何一個商人都大,起碼比馬云、王健林大,他們倆加起來都沒黃奕住大。’”馬未都說的那個人,就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印尼首富黃奕住。

黃奕住,1868年出生于福建南安金淘石筍村。舊社會時的窮山溝里,嬰兒死亡率極高,世代務農的父親黃則華就給自己的長子取名“住”,怕自個的孩子留不住。進私塾念書后,私塾先生按黃氏族譜“奕”字輩,給他取個學名叫“黃奕住”。

黃奕住讀書勤奮,但隨著他的弟弟妹妹一個個的出生,一貧如洗的家境再也無法供他繼續讀書。12歲的黃奕住,只好跟著伯父學“剃頭”(理發)。 1885年春,滿16歲的黃奕住跟著一批同鄉從廈門出海“下南洋”,開啟了他漂泊海外的傳奇人生。

那時的黃奕住,身上僅有36個銀圓,那還是父親賣了祖傳的一丘田,為他準備的一路盤纏。從廈門搭木帆船來到新加坡,當時船費是可以欠付的。初到新加坡,黃奕住挑著理發擔,到窮人多、華人多的地方幫人剃頭,大家都叫他“剃頭住”。一年下來,黃奕住做剃頭的辛苦所得,僅夠償清他所欠的船費。

南安金淘的黃奕住故居

當年的黃奕住先在新加坡,到過雪蘭莪、棉蘭,又轉到印尼爪哇三寶壟。他漸漸覺得理發賺不了錢更發不了財,后來他把想法告訴了來理發的華僑魏嘉壽,魏嘉壽借給他5個印尼盾作為本錢。于是,黃奕住改行從商,他銼壞剃刀,連同其他理發工具一起丟進大海;這就是黃奕住“剃頭擔扔大海”的故事。

黃奕住初為小販,稍有積蓄后即從事批零兼營的食糖生意。1910年,他創辦了三寶壟“黃日興行”,專營糖業。苦心經營七八年,獲利數千萬盾,黃奕住為東南亞四大糖商之一,繼而在綿蘭、巨港、北加浪、泗水、巴城等地建七大商行,在望加錫、檳榔嶼等地設立代理處,兼營咖啡、大豆等土特產,資產總額達二千余萬美元。

昔日的“剃頭住”,躋身爪哇“四大糖王”,成為涉足商業、銀行、保險、房地產、種植等多行業的商界巨子和華僑領袖。1914年歐洲人編著出版的《世界商業名人錄》中,列有“OEI TJOR”(黃住),這是他與外國人來往商務函件所用的名字,一時在華人社會引起了巨大轟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閩南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想富,就學黃奕住”。

1919年,時年51歲的黃奕住,不堪荷蘭殖民政府的勒索苛剝,嚴拒改變國籍,攜資2000多萬銀元,從印尼三寶壟回到闊別35載的祖國,并將經營大本營遷回祖國,這在當時的華僑社會也是極為罕見的。回到中國,黃奕住也由“糖王”轉身為一個大銀行家、大實業家、大投資家。

印尼首富黃奕住

1935年民國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之前,由黃奕住于1921年創建的中南銀行,是全國第一家以僑資為主的股份銀行,而且還是民國時期的三大發鈔行之一,其分行遍設全國各地,足見黃奕住家族在近代中國金融史的影響力有多大!

上世紀20年代后,黃奕住轉入經營金融、電訊、及自來水業等事業領域;除創辦中南銀行外,1920年,他在新加坡投資40萬元叻幣,同另一個華商巨子黃仲咸合股創辦了華僑銀行;同一年,他又與菲律賓僑領李清泉、薛敏老等創建菲律賓中興銀行。

一部黃奕住的家族史,就是近現代廈門歷史的一個生動側影。為廈門居民建起的“遠東第一水廠”、第一條馬路開元路、第一家電話公司等公共設施及基礎建設,都有黃奕住的身影。另外,廈門及鼓浪嶼、乃至他南安老家金淘的多所小學、中學、大學和醫院,以至于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嶺南大學等,都有印尼首富、一代“糖王”黃奕住捐助的慈善公益項目。

應該說,黃奕住這位近代中國最有錢的人,同時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家之一,如今其黃氏家族后人已有50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或官或商或為學。由于生前低調行事,這一個對中國近現代歷史有巨大影響力的家族,聲名卻遠不及同時期的商界人物如南通張謇、廈門陳嘉庚、無錫榮德生兄弟、合川盧作孚等。

由黃奕住中南銀行發行的鈔票

“柴米油鹽醬醋茶”,此中沒有糖,糖在今天是再尋常不過的東西,可與歷史上催生許多巨賈的“鹽業”一樣,中國有不少老家族企業尤其是東南亞僑商巨子,均是靠“糖”發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糖曾被視為一種戰略物資。戰爭前期,由于主戰場在歐洲,給包括荷屬印度尼西亞在內的亞洲等國工商業發展,騰出了很大的市場縫隙。在糖業市場變化加速的“黃金時期”,像黃奕住這類的私營工商業者,他們善于利用機遇,率先得利,發了大財;尤其是在軍需品糖業上的投機,讓很多人一夜暴富。

事實上,與黃奕住同一時代靠糖發大財的很多,比如20世紀初影響最大的華商之一、“印尼糖王”、 建源公司第三代傳人黃仲涵。黃仲涵與黃奕住一樣,也是閩南人,祖籍福建同安(今廈門集美區灌口)。

黃仲涵之女黃蕙蘭,是民國著名外交家顧維鈞第三任夫人,民國最優雅的四位名媛之一,她精通七國語言,且對國畫等方面也有一定造詣;被西方稱為“遠東最美的‘珍珠’”。

黃仲涵之女黃蕙蘭

有意思的是,當年黃奕住從廈門渡海“下南洋”,船費是賒欠的,而當年他搭乘的就是黃仲涵家族旗下的輪船。當然,彼時的黃仲涵,也想不到這位南安鄉下的“剃頭匠”,日后會成為同他一樣發達的“糖王”。

更有意思的是,當年,黃仲涵所經營的船運公司來了一位輪船事務長,名字叫李云龍,多少年后,這位叫李云龍的輪船事務長的孫兒,成為新加坡國父,即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李光耀的爺爺李云龍,后來深得黃仲涵信任,被起用負責處理黃仲涵旗下新加坡方面的業務,因此也累積了一筆不少的財富。

可能很多人對“印尼糖王” 黃仲涵的財富沒有多少概念,我和您這么說,可能會加深您的印象。在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之后,比“華僑領袖”陳嘉庚稍早一點,當時一代華人巨商的代表,就是黃仲涵。(那時沒有什么“福布斯”、“胡潤”富豪榜,假如有的話,黃仲涵就是那個時期的華人首富。)

印尼糖王黃仲涵

經過父子兩代的努力,黃仲涵(1866-1924年)在印尼三寶壟創辦建源公司,開辦了5家大型糖廠,20世紀黃仲涵家族擁有糖產量年達14萬噸以上,居世界首位。那時,為了出口他生產的紅、白糖,其在新加坡、日本、英國及印度等地均設有分、子公司。有人初算,以黃仲涵財富累資達3億巨銀元計算,他已進入全球巨富之列,至少排名14名之內。

今天,很多人贊嘆“超人”李嘉誠對二個兒子財富傳承的安排,不少人大書特寫;事實上,那些人是不了解海外中國的華商傳承史,早于一百年前,李嘉誠的那一套主要傳承理念黃仲涵已經做過了。黃仲涵去世時, 這位華人巨富到底留給子孫多少遺產,史料說法不一。一般認為他大概有2億荷盾資產,在當時幾乎是個天文數字!

我看過民國名媛黃蕙蘭的自傳,對于黃仲涵的成功,女兒是這么寫:“對于父親,賺錢是一種游戲,一種賭博。他堅信他能成功,一部分是靠運氣。在他雇人時他總是找幸運的人:一個智慧平平而有運氣的人總比聰明但不走運的人好。”

“亞洲糖王”郭鶴年

說起傳奇閩商、“亞洲糖王”郭鶴年,很多人恐怕不會把他與糖聯系在一起,讓國人耳熟能詳的更多的是其家族旗下的食用油“金龍魚”、“香格里拉酒店”。

郭鶴年,祖籍福州蓋山,1923年出生于馬來亞柔佛新山;享有“亞洲糖王”“酒店業巨子”“香格里拉之父”的美譽,同時他還是馬來西亞首富。

目前,郭鶴年家族旗下主要三大板塊:一是馬來西亞的“郭氏兄弟”;二是新加坡的“郭(新)有限公司”;三是香港的嘉里集團。像著名的香格里拉,就是香港的嘉里控股(52.8%)和馬來西亞“郭氏兄弟”旗下(22.3%)共同持有。郭鶴年家族旗下的主要上市公司有:馬來西亞的PPB集團、大馬散裝貨運、香格里拉;在新加坡上市的有豐益國際、PACC岸外服務控股;在香港上市的有香格里拉亞洲、南華早報集團、嘉里產業、以及嘉里物流集團等。

郭鶴年是“富二代”、“糖二代”,也是“創二代”,家族第二代掌門人。可能有人會說,若沒有其父親郭欽鑒,郭鶴年可能還會更成功。事實上,家族企業傳承是有基礎的,卻并未僅是財富傳承這一項;1909年,郭鶴年的父親郭欽鑒從福州蓋山渡海南下,背井離鄉來到馬來西亞時,郭欽鑒的幾位哥哥已在當地站穩腳跟,后來經營一家叫“東升”的公司,郭欽鑒就是從這家公司的店員起步的。

當然,“東升”那時僅是一家有二層小樓的雜貨鋪,做的是糧、大豆、糖等生意。郭鶴年是家中兄弟的老三,在他上面還有大哥郭鶴舉、二哥郭鶴齡。

郭鶴年(左1)三兄弟與母親鄭格如合影

郭氏家族始創一代,屬于“兄弟幫”模式,其中尤以郭欽鑒貢獻最大,正是郭欽鑒為家族企業掘到第一桶金,為日后郭氏二代興盛奠定一定基礎。郭欽鑒于1948年12月去世,第一代的郭氏兄弟分家。

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先前與丈夫郭欽鑒一起打拼,她不愿因丈夫去世而家道中落,于是,她建議郭氏幾家堂兄弟各拿出一部分財產入股,聯合創辦馬來西亞的“郭氏兄弟”。父親去世的次年,也就是1949年,“郭兄弟有限公司”成立,25歲的郭鶴年被推舉為總經理。

事實上,年青的郭鶴年并非“生手”,1947年他已獨自在新加坡創辦“力克務”公司;該公司有的是與父輩一樣的業務范圍如米面糖油等,有的如船務經紀、船租業以及膠粘劑制造等,則是他開拓的新領域。“力克務”即現今新加坡“郭(新)有限公司”的前身,而著名的食用油品牌“金龍魚”,就屬于這家公司旗下的。1974年,郭兄弟集團在中國投資了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自此大舉開辟了中國市場。

郭鶴年與夫人何寶蓮(前排右)等人與李光耀(前排中)一起

“香格里拉之父”郭鶴年家族在商業上充滿傳奇色彩,這里僅簡述一下與“亞洲糖王”相關的事例;事實上,也是因為在糖業上賺取第一桶金,才讓郭鶴年再瞄準了香格里拉的酒店業務等。1971年,郭鶴年家族投入1億馬幣,在新加坡創建了第一間豪華酒店,取名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的英文“Shangri-la”,是世外桃源的意思。

如今的郭氏家族涉足的業務領域,涵蓋糖業、糧食、工業、種植、航運、礦產、房地產、國際貿易、酒店、保險、證券、文化娛樂和電視廣播及傳媒等眾多領域,幾乎涵蓋商業及市場上所有的業務,影響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直以來,郭鶴年還有一個外號,叫頂尖商品交易商,期貨業的“高手”。郭鶴年常說:“一旦看清楚,馬要跑得快;你能看到的,別人也能看得到,要搶在他的前面。”什么意思呢?郭鶴年做生意,喜歡看長遠,以時間換空間。1954年,在英國學習及考察時,他接觸到期貨業,從中領悟了經營糖業的一些邏輯及理念。

上世紀50年代,馬來西亞是糖的種植地,卻沒有一家煉糖廠。從期貨業洞悉糖業市場變化的郭鶴年,孤注一擲,經與家族成員協商后于檳榔嶼的北海創辦了馬來西亞制糖公司,這是當時馬來西亞第一家煉糖廠;到1962年,郭鶴年已被譽為“馬來西亞糖王”。到1976年,郭鶴年收購了馬來西亞糖廠的93.3%股份,當年的郭氏家族控制著全球糖業市場10%的份額,他亦被稱為“亞洲糖王”。

糖,讓人感覺是一股甜蜜、美好的味道,從潮汕的郭來,到海外閩商黃奕住、黃仲涵、以及郭鶴年,他們財富人生也與糖這份美好的事業緊密相連。而從這一個個靠糖發家興業的巨商身上,可側面了解商品及商業歷史,也可以去了解家族企業創業及傳承、企業戰略及轉型等“賺錢有道”、“傳承之道”。

“郭氏大樓”二樓的中堂掛郭子儀像,“去天尺五”系邱久華題寫

如今,“郭氏大樓”至今已超過300年歷史,被揭陽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郭氏大夫第”被廣東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處潮商民宅亦被稱為“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

問題來了,“郭氏大樓”的建造者為什么那么有錢,他又是靠啥發跡呢?

潮商郭來,被稱為潮汕“糖業大王”,因糖而興。郭氏大樓的創建者名郭光祖,書名郭翊隆,在棉湖當地,多稱之“郭來”。郭氏先祖來自福建莆田,清康熙年間,郭來的祖父從外地遷入移居棉湖南門頭,當時,家境貧寒的他主要靠幫人挑水維持生計。

“郭氏大樓”張掛的先祖像

近代,南方兩廣(廣東、廣西)甘蔗種植業達到較高的水平,其中,廣東甘蔗種植區域在粵東集中在韓江流域。郭來生于1684年,即康熙二十三年,彼時,粵東各地大興蔗糖業,且明清時期的潮汕糖業在全國已占有重要的位置。棉湖,古時是甘蔗種植業較為發達的地方,其周邊一帶產的蔗糖遠銷江浙蘇杭甚至是京津地區。

正因如此,很多棉湖一帶的商人靠糖發家,也像郭來一樣“起大厝”,由此可見,糖業曾是當地財富進階的一個重要途徑。

比起首富李嘉誠,“糖王”們才算真正的“富可敵國”

鼓浪嶼黃家花園

二十世紀20年代,廈門鼓浪嶼的“黃家花園”堪稱“中國第一別墅”,一百年來,從宋美齡到尼克松、李光耀等,都曾在此小住,而重建于1919年的“黃家花園”主人黃奕住,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代“糖王”,他的財富要遠遠超過華人首富李嘉誠,堪稱“富可敵國”。

事實上,黃家花園僅是黃奕住一座私產,僅在鼓浪嶼,黃奕住就擁有160棟別墅。收藏家、古董鑒賞家馬未都幾年前曾如此說:“提及‘中國首富’,很多人要么想起馬云,要么是王健林;事實上,‘閩南出過大商人,這商人多大呢?比今天的任何一個商人都大,起碼比馬云、王健林大,他們倆加起來都沒黃奕住大。’”馬未都說的那個人,就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印尼首富黃奕住。

黃奕住,1868年出生于福建南安金淘石筍村。舊社會時的窮山溝里,嬰兒死亡率極高,世代務農的父親黃則華就給自己的長子取名“住”,怕自個的孩子留不住。進私塾念書后,私塾先生按黃氏族譜“奕”字輩,給他取個學名叫“黃奕住”。

黃奕住讀書勤奮,但隨著他的弟弟妹妹一個個的出生,一貧如洗的家境再也無法供他繼續讀書。12歲的黃奕住,只好跟著伯父學“剃頭”(理發)。 1885年春,滿16歲的黃奕住跟著一批同鄉從廈門出海“下南洋”,開啟了他漂泊海外的傳奇人生。

那時的黃奕住,身上僅有36個銀圓,那還是父親賣了祖傳的一丘田,為他準備的一路盤纏。從廈門搭木帆船來到新加坡,當時船費是可以欠付的。初到新加坡,黃奕住挑著理發擔,到窮人多、華人多的地方幫人剃頭,大家都叫他“剃頭住”。一年下來,黃奕住做剃頭的辛苦所得,僅夠償清他所欠的船費。

南安金淘的黃奕住故居

當年的黃奕住先在新加坡,到過雪蘭莪、棉蘭,又轉到印尼爪哇三寶壟。他漸漸覺得理發賺不了錢更發不了財,后來他把想法告訴了來理發的華僑魏嘉壽,魏嘉壽借給他5個印尼盾作為本錢。于是,黃奕住改行從商,他銼壞剃刀,連同其他理發工具一起丟進大海;這就是黃奕住“剃頭擔扔大海”的故事。

黃奕住初為小販,稍有積蓄后即從事批零兼營的食糖生意。1910年,他創辦了三寶壟“黃日興行”,專營糖業。苦心經營七八年,獲利數千萬盾,黃奕住為東南亞四大糖商之一,繼而在綿蘭、巨港、北加浪、泗水、巴城等地建七大商行,在望加錫、檳榔嶼等地設立代理處,兼營咖啡、大豆等土特產,資產總額達二千余萬美元。

昔日的“剃頭住”,躋身爪哇“四大糖王”,成為涉足商業、銀行、保險、房地產、種植等多行業的商界巨子和華僑領袖。1914年歐洲人編著出版的《世界商業名人錄》中,列有“OEI TJOR”(黃住),這是他與外國人來往商務函件所用的名字,一時在華人社會引起了巨大轟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閩南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想富,就學黃奕住”。

1919年,時年51歲的黃奕住,不堪荷蘭殖民政府的勒索苛剝,嚴拒改變國籍,攜資2000多萬銀元,從印尼三寶壟回到闊別35載的祖國,并將經營大本營遷回祖國,這在當時的華僑社會也是極為罕見的。回到中國,黃奕住也由“糖王”轉身為一個大銀行家、大實業家、大投資家。

印尼首富黃奕住

1935年民國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之前,由黃奕住于1921年創建的中南銀行,是全國第一家以僑資為主的股份銀行,而且還是民國時期的三大發鈔行之一,其分行遍設全國各地,足見黃奕住家族在近代中國金融史的影響力有多大!

上世紀20年代后,黃奕住轉入經營金融、電訊、及自來水業等事業領域;除創辦中南銀行外,1920年,他在新加坡投資40萬元叻幣,同另一個華商巨子黃仲咸合股創辦了華僑銀行;同一年,他又與菲律賓僑領李清泉、薛敏老等創建菲律賓中興銀行。

一部黃奕住的家族史,就是近現代廈門歷史的一個生動側影。為廈門居民建起的“遠東第一水廠”、第一條馬路開元路、第一家電話公司等公共設施及基礎建設,都有黃奕住的身影。另外,廈門及鼓浪嶼、乃至他南安老家金淘的多所小學、中學、大學和醫院,以至于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嶺南大學等,都有印尼首富、一代“糖王”黃奕住捐助的慈善公益項目。

應該說,黃奕住這位近代中國最有錢的人,同時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家之一,如今其黃氏家族后人已有50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或官或商或為學。由于生前低調行事,這一個對中國近現代歷史有巨大影響力的家族,聲名卻遠不及同時期的商界人物如南通張謇、廈門陳嘉庚、無錫榮德生兄弟、合川盧作孚等。

由黃奕住中南銀行發行的鈔票

“柴米油鹽醬醋茶”,此中沒有糖,糖在今天是再尋常不過的東西,可與歷史上催生許多巨賈的“鹽業”一樣,中國有不少老家族企業尤其是東南亞僑商巨子,均是靠“糖”發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糖曾被視為一種戰略物資。戰爭前期,由于主戰場在歐洲,給包括荷屬印度尼西亞在內的亞洲等國工商業發展,騰出了很大的市場縫隙。在糖業市場變化加速的“黃金時期”,像黃奕住這類的私營工商業者,他們善于利用機遇,率先得利,發了大財;尤其是在軍需品糖業上的投機,讓很多人一夜暴富。

事實上,與黃奕住同一時代靠糖發大財的很多,比如20世紀初影響最大的華商之一、“印尼糖王”、 建源公司第三代傳人黃仲涵。黃仲涵與黃奕住一樣,也是閩南人,祖籍福建同安(今廈門集美區灌口)。

黃仲涵之女黃蕙蘭,是民國著名外交家顧維鈞第三任夫人,民國最優雅的四位名媛之一,她精通七國語言,且對國畫等方面也有一定造詣;被西方稱為“遠東最美的‘珍珠’”。

黃仲涵之女黃蕙蘭

有意思的是,當年黃奕住從廈門渡海“下南洋”,船費是賒欠的,而當年他搭乘的就是黃仲涵家族旗下的輪船。當然,彼時的黃仲涵,也想不到這位南安鄉下的“剃頭匠”,日后會成為同他一樣發達的“糖王”。

更有意思的是,當年,黃仲涵所經營的船運公司來了一位輪船事務長,名字叫李云龍,多少年后,這位叫李云龍的輪船事務長的孫兒,成為新加坡國父,即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李光耀的爺爺李云龍,后來深得黃仲涵信任,被起用負責處理黃仲涵旗下新加坡方面的業務,因此也累積了一筆不少的財富。

可能很多人對“印尼糖王” 黃仲涵的財富沒有多少概念,我和您這么說,可能會加深您的印象。在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之后,比“華僑領袖”陳嘉庚稍早一點,當時一代華人巨商的代表,就是黃仲涵。(那時沒有什么“福布斯”、“胡潤”富豪榜,假如有的話,黃仲涵就是那個時期的華人首富。)

印尼糖王黃仲涵

經過父子兩代的努力,黃仲涵(1866-1924年)在印尼三寶壟創辦建源公司,開辦了5家大型糖廠,20世紀黃仲涵家族擁有糖產量年達14萬噸以上,居世界首位。那時,為了出口他生產的紅、白糖,其在新加坡、日本、英國及印度等地均設有分、子公司。有人初算,以黃仲涵財富累資達3億巨銀元計算,他已進入全球巨富之列,至少排名14名之內。

今天,很多人贊嘆“超人”李嘉誠對二個兒子財富傳承的安排,不少人大書特寫;事實上,那些人是不了解海外中國的華商傳承史,早于一百年前,李嘉誠的那一套主要傳承理念黃仲涵已經做過了。黃仲涵去世時, 這位華人巨富到底留給子孫多少遺產,史料說法不一。一般認為他大概有2億荷盾資產,在當時幾乎是個天文數字!

我看過民國名媛黃蕙蘭的自傳,對于黃仲涵的成功,女兒是這么寫:“對于父親,賺錢是一種游戲,一種賭博。他堅信他能成功,一部分是靠運氣。在他雇人時他總是找幸運的人:一個智慧平平而有運氣的人總比聰明但不走運的人好。”

“亞洲糖王”郭鶴年

說起傳奇閩商、“亞洲糖王”郭鶴年,很多人恐怕不會把他與糖聯系在一起,讓國人耳熟能詳的更多的是其家族旗下的食用油“金龍魚”、“香格里拉酒店”。

郭鶴年,祖籍福州蓋山,1923年出生于馬來亞柔佛新山;享有“亞洲糖王”“酒店業巨子”“香格里拉之父”的美譽,同時他還是馬來西亞首富。

目前,郭鶴年家族旗下主要三大板塊:一是馬來西亞的“郭氏兄弟”;二是新加坡的“郭(新)有限公司”;三是香港的嘉里集團。像著名的香格里拉,就是香港的嘉里控股(52.8%)和馬來西亞“郭氏兄弟”旗下(22.3%)共同持有。郭鶴年家族旗下的主要上市公司有:馬來西亞的PPB集團、大馬散裝貨運、香格里拉;在新加坡上市的有豐益國際、PACC岸外服務控股;在香港上市的有香格里拉亞洲、南華早報集團、嘉里產業、以及嘉里物流集團等。

郭鶴年是“富二代”、“糖二代”,也是“創二代”,家族第二代掌門人。可能有人會說,若沒有其父親郭欽鑒,郭鶴年可能還會更成功。事實上,家族企業傳承是有基礎的,卻并未僅是財富傳承這一項;1909年,郭鶴年的父親郭欽鑒從福州蓋山渡海南下,背井離鄉來到馬來西亞時,郭欽鑒的幾位哥哥已在當地站穩腳跟,后來經營一家叫“東升”的公司,郭欽鑒就是從這家公司的店員起步的。

當然,“東升”那時僅是一家有二層小樓的雜貨鋪,做的是糧、大豆、糖等生意。郭鶴年是家中兄弟的老三,在他上面還有大哥郭鶴舉、二哥郭鶴齡。

郭鶴年(左1)三兄弟與母親鄭格如合影

郭氏家族始創一代,屬于“兄弟幫”模式,其中尤以郭欽鑒貢獻最大,正是郭欽鑒為家族企業掘到第一桶金,為日后郭氏二代興盛奠定一定基礎。郭欽鑒于1948年12月去世,第一代的郭氏兄弟分家。

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先前與丈夫郭欽鑒一起打拼,她不愿因丈夫去世而家道中落,于是,她建議郭氏幾家堂兄弟各拿出一部分財產入股,聯合創辦馬來西亞的“郭氏兄弟”。父親去世的次年,也就是1949年,“郭兄弟有限公司”成立,25歲的郭鶴年被推舉為總經理。

事實上,年青的郭鶴年并非“生手”,1947年他已獨自在新加坡創辦“力克務”公司;該公司有的是與父輩一樣的業務范圍如米面糖油等,有的如船務經紀、船租業以及膠粘劑制造等,則是他開拓的新領域。“力克務”即現今新加坡“郭(新)有限公司”的前身,而著名的食用油品牌“金龍魚”,就屬于這家公司旗下的。1974年,郭兄弟集團在中國投資了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自此大舉開辟了中國市場。

郭鶴年與夫人何寶蓮(前排右)等人與李光耀(前排中)一起

“香格里拉之父”郭鶴年家族在商業上充滿傳奇色彩,這里僅簡述一下與“亞洲糖王”相關的事例;事實上,也是因為在糖業上賺取第一桶金,才讓郭鶴年再瞄準了香格里拉的酒店業務等。1971年,郭鶴年家族投入1億馬幣,在新加坡創建了第一間豪華酒店,取名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的英文“Shangri-la”,是世外桃源的意思。

如今的郭氏家族涉足的業務領域,涵蓋糖業、糧食、工業、種植、航運、礦產、房地產、國際貿易、酒店、保險、證券、文化娛樂和電視廣播及傳媒等眾多領域,幾乎涵蓋商業及市場上所有的業務,影響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直以來,郭鶴年還有一個外號,叫頂尖商品交易商,期貨業的“高手”。郭鶴年常說:“一旦看清楚,馬要跑得快;你能看到的,別人也能看得到,要搶在他的前面。”什么意思呢?郭鶴年做生意,喜歡看長遠,以時間換空間。1954年,在英國學習及考察時,他接觸到期貨業,從中領悟了經營糖業的一些邏輯及理念。

上世紀50年代,馬來西亞是糖的種植地,卻沒有一家煉糖廠。從期貨業洞悉糖業市場變化的郭鶴年,孤注一擲,經與家族成員協商后于檳榔嶼的北海創辦了馬來西亞制糖公司,這是當時馬來西亞第一家煉糖廠;到1962年,郭鶴年已被譽為“馬來西亞糖王”。到1976年,郭鶴年收購了馬來西亞糖廠的93.3%股份,當年的郭氏家族控制著全球糖業市場10%的份額,他亦被稱為“亞洲糖王”。

糖,讓人感覺是一股甜蜜、美好的味道,從潮汕的郭來,到海外閩商黃奕住、黃仲涵、以及郭鶴年,他們財富人生也與糖這份美好的事業緊密相連。而從這一個個靠糖發家興業的巨商身上,可側面了解商品及商業歷史,也可以去了解家族企業創業及傳承、企業戰略及轉型等“賺錢有道”、“傳承之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