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人生總有遺憾,但永遠都不要喪失,尋找愛的勇氣

「你們每天都做些什麼?」

「等夏天結束。 」

1983年夏天, 意大利某個不知名的鄉村, 身材健美的男孩子慵懶躺在折疊椅上。

烈日下, 肩背赤裸, 短褲, 長腿, 旺盛的荷爾蒙, 情ㄩˋ……游泳池水波光粼粼。

蟲鳴隨著風聲起伏, 連綿不絕, 仿佛午后時光一樣永無止境。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的夏天, 讓我想起不久前同樣風景如畫的英劇《德雷爾一家》。

海邊、鄉村、酷暑與沒有手機的純真年代, 格外適合構建懶散而生氣勃勃的伊甸園。

每年夏天, 埃利奧一家都會來此避暑, 并按慣例接待一位訪問學生。 這位學生將幫助父親帕爾曼教授處理文件, 也會接受他在寫作上的指導。 在埃利奧生命中的第17個夏天, 他遇到了24歲的奧利弗。

沒有在這類影片中常常出現的世俗阻攔或道德壓力, 兩個靈魂在患得患失中試探、誤解, 纏綿依戀, 在最后的三天里宣泄般爆發出來, 光彩奪目。 這是短短六個星期的情ㄩˋ, 也是兩個人一生的故事。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獲得了廣泛的喜愛和好評。

爛番茄新鮮度96%, 豆瓣7萬人打出了9.0的高分, 好于99%的同*片, 亦好于98%的愛情片。

很多媒體將其評為2017年十佳影片。 很多人等著這部電影, 一等就是一年。

其實早在2007年, 安德烈·艾席蒙創作的同名原著小說就曾引起轟動。

而三次提名奧斯卡的導演、編劇詹姆斯·伊沃里親自改編, 進一步確保了影片的質量。

在小說中, 故事以中年人回顧往昔的方式鋪陳, 對已經失去的青春愛戀, 難免縈繞著揮之不去的緬懷。

但電影的視角是當下的,

正在發生的, 它呈現了令人迷醉的現在。

原著小說中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模式, 絮絮叨叨全是少年心事。

影片同樣沒有過多依托敘事, 而是以一連串令人臉紅心動的細節, 配合恰到好處的音樂, 還原了初戀的味道。

就像開篇不久的一個長鏡頭,

隔著時有時無的斷壁殘垣, 埃利奧追逐著奧利弗行走, 仿佛在用視線擁抱他時隱時現的身影。

在這部影片中, 我們幾乎能看到愛情律動的節奏, 描繪出它飛揚的軌跡。

悠閑的午餐時間, 埃利奧對奧利弗隱蔽而專注地凝視, 又或者他躺在床上, 聆聽奧利弗在衛生間淅淅瀝瀝的動靜。

他動用他的所有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來確認那個人的存在。

「說出來好,還是*好?」一個致敬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

埃利奧告白了,隔著寬闊的紀念碑。長鏡頭下,他的膽怯與勇敢一覽無遺。

他反復念叨著「因為我想讓你知道」,聲音低沉而執拗。

但其實小說中的埃利奧愛得更激烈,時時刻刻,少年純真的情ㄩˋ都在他的心底吶喊。

電影對這樣的絕望情緒做了弱化,卻仍舊能看到埃利奧為愛瘋狂而獻出一切的影子,讓人聯想到歌德筆下的維特少年。

影片后半部分,兩個人的關系逐漸改變,埃利奧對自我的探索也日漸深入。

這個介于少年與青年之間模糊地帶的靈魂,向往著未知的神秘領域。

然而,初次親熱之后,他疑惑了。

顯然,小說對此更具有敘事上的優勢,但電影同樣用兩人間變寬的距離,表現出了埃利奧的別扭。

但這都是短暫的。

那場著名的桃子戲拉開了[高·潮]的序幕。

桃子粉紅的色澤和飽滿的形狀,桃子中心那個令人害羞的凹陷,暗示著什麼不言而喻。

它像一個儀式,有點羞恥,沾染著情ㄩˋ,卻令人意外的干凈而美好。

有趣的是,導演并不十分想拍這場戲。

他試圖用一個桃子證明,此類自瀆無法完成,然而他成功了,也就失去了最后的拒絕理由。

回到影片最關鍵的問題,其實埃利奧和奧利弗之間真正的心意相通,發生在互換名字的那一刻。

「用你的名字呼喚我,我也用我的名字呼喚你。」

影評人樂意從古希臘的神話中找到這句話的依據,其實,這種做法并沒有方向上的錯誤。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充滿了古希臘和羅馬的元素,不論是發生在羅馬古城的最后狂歡,還是健美的古典裸/體雕像,抑或那個從水里撈出來的,象征著維納斯的青銅雕塑,都讓人很輕易聯想詹姆斯·伊沃里杰出的前作《莫里斯》。

在那部影片中,柏拉圖的《會飲篇》仿佛一個密碼,將情ㄩˋ與世俗這兩個世界區別開來,而希臘則成為精神戀愛、乃至靈與肉結合的象征。

在訪談中,詹姆斯·伊沃里承認,在改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時,他從《莫里斯》里借用了一些內容,這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也確是對溫和、開放、性/感的古希臘的一次遙相呼應。

柏拉圖在《會飲篇》中闡釋了情ㄩˋ與愛戀,其中一個希臘神話故事,常常被后世的文學作品所引用:

最初的人類每個人都是合二為一的,擁有四條手臂、四條腿、兩張臉。

他們分為男人、女人和半男半女的陰陽人三種。

后來,宙斯決定把人截成兩半。被截成兩半的人類在以后的人生中,一心尋找他們失去的另外一半。

不管自己的另一半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都將與對方沉浸在無盡的愛情與親密之中,獲得最終的統一與完整。

不論原著作者有意或無意,埃利奧以自己的名字呼喚奧利弗,無異于承認了兩人之統一。

自此,肉體的誘惑上升為精神層面的碰撞,「就在我把我的名字當他的名字來呼喚時,我進入了一種無論過去或此后,我從未與任何人共享的境界。」

因此,當奧利弗離開后,他說他還記得互換名字的事情,埃利奧才會心生安慰。

名字不僅僅是兩人間情ㄩˋ的小把戲而已。

不過,《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雖然有維斯康蒂的影子,卻并不想象它的前輩《魂斷威尼斯》一樣,試圖于哲學之路上再進一步。英語、法語、意大利語交融的對話,埃利奧創作的巴赫鋼琴變奏曲,或是奧利弗正在寫作的哲學書籍,皆是為了增加這個猶太裔家庭的文化氣息,而不是構建一種形而上的高冷氣氛。

當然,這或許也是和原著本身通俗文學的特點有關。

影片最后的部分,父親帕爾曼教授的一段話為這個故事定了調,使愛情故事落到人生這個永恒的命題之上。

「為了快速痊愈,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致在三十歲時,感情就已經破產,每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我們能付出的就變得越少。但為了讓自己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

如何過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你要記住,上天賜予我們的心靈和身體只有一次。而在你領悟之前,你的心已經疲憊不堪了。至于你的身體,總有一天沒有人愿意再看它一眼,更沒有人愿意接近。現在,你充滿了悲傷、痛苦,別讓這些痛苦消失,也別喪失你感受到的快樂。」

這段有些冗長的說教,就像一個醍醐灌頂的方法論,既是給埃利奧的,也恰恰是很多于城市中奔波的人們所需要的。

多少人庸庸碌碌混沌至今,卻沒有一段可以在醉ㄐ丨ㄡˇ之后,就著眼淚講述的故事?

說了幾百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不顧一切的愛戀,卻最終還是被世俗所束縛,簡簡單單用佛系打發了自己。

但有些事,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帕爾曼教授羨慕這種愛情,我們也羨慕。

影片最后一段三分鐘的長鏡頭,埃利奧對著壁爐中的火焰默默垂淚,也是令人羨慕的。

羨慕他曾經擁有,羨慕他可以恣意地心痛。

然則之所以說羨慕,大概是因為,「遺憾這兩個字讓人心碎。」

觀影之后,本以為會不斷回想起那顆桃子、肌肉、線條,醉ㄐ丨ㄡˇ后的跳舞,眼淚,抑或一聲聲呼喚:埃利奧埃利奧埃利奧……

但我卻常常記起一個很不起眼的場景。

傍晚,埃利奧一個人蜷縮在樹叢下,等待未歸的奧利弗。

彼時他們的關系還尚未確定,六周的期限還未到來,他們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曖昧、猜測、猶疑、掙扎、相互折/磨或品嘗甜蜜。他孤獨地等待,卻又絲毫不孤獨。他心里掛念著奧利弗。

即使鏡頭里只出現了一個人,卻仿佛也有兩個。

酸澀又富足,愛情就是這樣的吧。

他動用他的所有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來確認那個人的存在。

「說出來好,還是*好?」一個致敬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

埃利奧告白了,隔著寬闊的紀念碑。長鏡頭下,他的膽怯與勇敢一覽無遺。

他反復念叨著「因為我想讓你知道」,聲音低沉而執拗。

但其實小說中的埃利奧愛得更激烈,時時刻刻,少年純真的情ㄩˋ都在他的心底吶喊。

電影對這樣的絕望情緒做了弱化,卻仍舊能看到埃利奧為愛瘋狂而獻出一切的影子,讓人聯想到歌德筆下的維特少年。

影片后半部分,兩個人的關系逐漸改變,埃利奧對自我的探索也日漸深入。

這個介于少年與青年之間模糊地帶的靈魂,向往著未知的神秘領域。

然而,初次親熱之后,他疑惑了。

顯然,小說對此更具有敘事上的優勢,但電影同樣用兩人間變寬的距離,表現出了埃利奧的別扭。

但這都是短暫的。

那場著名的桃子戲拉開了[高·潮]的序幕。

桃子粉紅的色澤和飽滿的形狀,桃子中心那個令人害羞的凹陷,暗示著什麼不言而喻。

它像一個儀式,有點羞恥,沾染著情ㄩˋ,卻令人意外的干凈而美好。

有趣的是,導演并不十分想拍這場戲。

他試圖用一個桃子證明,此類自瀆無法完成,然而他成功了,也就失去了最后的拒絕理由。

回到影片最關鍵的問題,其實埃利奧和奧利弗之間真正的心意相通,發生在互換名字的那一刻。

「用你的名字呼喚我,我也用我的名字呼喚你。」

影評人樂意從古希臘的神話中找到這句話的依據,其實,這種做法并沒有方向上的錯誤。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充滿了古希臘和羅馬的元素,不論是發生在羅馬古城的最后狂歡,還是健美的古典裸/體雕像,抑或那個從水里撈出來的,象征著維納斯的青銅雕塑,都讓人很輕易聯想詹姆斯·伊沃里杰出的前作《莫里斯》。

在那部影片中,柏拉圖的《會飲篇》仿佛一個密碼,將情ㄩˋ與世俗這兩個世界區別開來,而希臘則成為精神戀愛、乃至靈與肉結合的象征。

在訪談中,詹姆斯·伊沃里承認,在改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時,他從《莫里斯》里借用了一些內容,這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也確是對溫和、開放、性/感的古希臘的一次遙相呼應。

柏拉圖在《會飲篇》中闡釋了情ㄩˋ與愛戀,其中一個希臘神話故事,常常被后世的文學作品所引用:

最初的人類每個人都是合二為一的,擁有四條手臂、四條腿、兩張臉。

他們分為男人、女人和半男半女的陰陽人三種。

后來,宙斯決定把人截成兩半。被截成兩半的人類在以后的人生中,一心尋找他們失去的另外一半。

不管自己的另一半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都將與對方沉浸在無盡的愛情與親密之中,獲得最終的統一與完整。

不論原著作者有意或無意,埃利奧以自己的名字呼喚奧利弗,無異于承認了兩人之統一。

自此,肉體的誘惑上升為精神層面的碰撞,「就在我把我的名字當他的名字來呼喚時,我進入了一種無論過去或此后,我從未與任何人共享的境界。」

因此,當奧利弗離開后,他說他還記得互換名字的事情,埃利奧才會心生安慰。

名字不僅僅是兩人間情ㄩˋ的小把戲而已。

不過,《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雖然有維斯康蒂的影子,卻并不想象它的前輩《魂斷威尼斯》一樣,試圖于哲學之路上再進一步。英語、法語、意大利語交融的對話,埃利奧創作的巴赫鋼琴變奏曲,或是奧利弗正在寫作的哲學書籍,皆是為了增加這個猶太裔家庭的文化氣息,而不是構建一種形而上的高冷氣氛。

當然,這或許也是和原著本身通俗文學的特點有關。

影片最后的部分,父親帕爾曼教授的一段話為這個故事定了調,使愛情故事落到人生這個永恒的命題之上。

「為了快速痊愈,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致在三十歲時,感情就已經破產,每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我們能付出的就變得越少。但為了讓自己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

如何過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你要記住,上天賜予我們的心靈和身體只有一次。而在你領悟之前,你的心已經疲憊不堪了。至于你的身體,總有一天沒有人愿意再看它一眼,更沒有人愿意接近。現在,你充滿了悲傷、痛苦,別讓這些痛苦消失,也別喪失你感受到的快樂。」

這段有些冗長的說教,就像一個醍醐灌頂的方法論,既是給埃利奧的,也恰恰是很多于城市中奔波的人們所需要的。

多少人庸庸碌碌混沌至今,卻沒有一段可以在醉ㄐ丨ㄡˇ之后,就著眼淚講述的故事?

說了幾百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不顧一切的愛戀,卻最終還是被世俗所束縛,簡簡單單用佛系打發了自己。

但有些事,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帕爾曼教授羨慕這種愛情,我們也羨慕。

影片最后一段三分鐘的長鏡頭,埃利奧對著壁爐中的火焰默默垂淚,也是令人羨慕的。

羨慕他曾經擁有,羨慕他可以恣意地心痛。

然則之所以說羨慕,大概是因為,「遺憾這兩個字讓人心碎。」

觀影之后,本以為會不斷回想起那顆桃子、肌肉、線條,醉ㄐ丨ㄡˇ后的跳舞,眼淚,抑或一聲聲呼喚:埃利奧埃利奧埃利奧……

但我卻常常記起一個很不起眼的場景。

傍晚,埃利奧一個人蜷縮在樹叢下,等待未歸的奧利弗。

彼時他們的關系還尚未確定,六周的期限還未到來,他們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曖昧、猜測、猶疑、掙扎、相互折/磨或品嘗甜蜜。他孤獨地等待,卻又絲毫不孤獨。他心里掛念著奧利弗。

即使鏡頭里只出現了一個人,卻仿佛也有兩個。

酸澀又富足,愛情就是這樣的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