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俗話說「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是何意?老祖宗觀人術

「山林得趣身長健, 門館無私物自春。 」人們身上的毛發, 之于現在的我們沒有多大意義, 最大的意義可能就是儀表的美麗。 一個女孩有一頭飄逸的頭髮, 可塑造出心儀的髮型, 也就僅此而已, 對于其他礙于儀表美觀的毛發都可以棄之。 然而, 這對于古人是萬萬不可的, 毛發之于他們可不僅僅是毛發, 而代表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有這麼一個場景:一位滿臉皺紋的老奶奶, 慈祥地用雙手摩挲著孫子那雙腿, 口中不停地嘟囔著 「這小娃兩腿毛, 將來必定是有福之人呦!」這一民間的小小故事, 帶給我們的卻滿是深思, 這腿毛與福氣是怎麼聯系上呢?這兩者之間真的存在著關系嗎?

在《增廣賢文》中就有這麼一句諺語:「有福之人兩腿毛, 無福之人毛兩腿」, 這聽起來和繞口令似的, 可這卻是我們老祖宗在生活實踐中磨練出來的智慧。

古代人的「毛發情節」

《孝經·開宗明義》有語:「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揚名后世, 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 古時人的毛發情節找到了淵源, 那時候我們人身上的任何毛發, 肌膚都受之于父母, 不能有任何損傷, 否則就是對父母的不孝敬。

中國人素來以「孝道」著稱,

既然毛發與孝道扯上關系, 可不是一件小事。 因此古人這句「有福之人兩腿毛, 無福之人毛兩腿」就是「毛發情節」的深刻體現。

那為什麼又說 「有福之人兩腿毛, 無福之人毛兩腿」?

中國古代, 歷代歷朝, 實行的都是「重農雙杠, 輕商賈」, 即重農抑商。 因此, 古代人們主要的生活來源于農活,

生活貧困的他們, 只有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一天一天, 不停的地干活, 才能養活家人。

為了方便于干活, 在炎熱的天氣時, 勞動人民就挽起褲腿, 腿上的毛在干活的過程中不斷摩擦, 逐漸掉落, 腿上的毛也就越來越少。 但相反的, 地主財富, 達官閑貴, 他們生活優越, 養尊處優, 天天無需干活, 自然腿毛也無法掉落。 這可能也就是腿毛和一個人的富氣掛鉤的實質原因吧

那為什麼又說「無福之人毛兩腿」呢?

在古代「毛」與「忙」讀音相似, 所以才有「毛兩腿」這個詞, 正確的應該是「忙兩腿」。 這樣對于這句話, 我們就比較好理解了, 為了生計的窮苦百姓整日不停勞作, 疲于奔命了, 那自然雙腿就不能停歇, 兩腿就一直忙碌著。

一句俗語看似簡單, 卻富含著千般滋味, 在這麼簡單一句話中, 我們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 「吃的苦最多, 受的罪也最多, 但收回的回報卻少之又少」, 無論朝代變更, 國家興衰成敗, 受苦的永遠是他們, 正如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所描述的那般:「興, 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社會中,思想制度固化,普通的百姓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途徑,只有世世代代為農,世世代代做同樣一件事,而在封建制度那個「階級固化」的年代中,普通的勞動人民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可能,只能世世代代生活一片黃土地上,「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而我們能「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有「穿長衫的孔乙己,表明有文化的人都穿的是「長衫」,而下地干活的勞動人民只能穿著便于行動的「短衫」。那麼這和 「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這句俗語異曲同工。魯迅先生只是用這一形象的寫出農民與其他人員的區別,當然不是泛指。

從古至今,窮人們的日子都是不好過的,只是相對于現在,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更惡劣,勞作也更辛苦,現在我們的農民,可大不一樣了。社會現代化社會,科學的發展,農業也用上機械化,農民們的農活力度相對減輕不小,并且,國家對農民的各項優惠政策,使農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著。

老祖宗的俗語只代表一時性,卻不代表永久性。它只針對于那時的生活,體現出當時的生活狀態,卻不代表著永遠是這樣。我們要學會用變化的眼光看事情,不能聽風就是雨,要用科學的眼光對待身邊的一切,做到不傳謠,不信謠。

參考資料:

《憫農》

《山坡羊·潼關懷古》

《增廣賢文》

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社會中,思想制度固化,普通的百姓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途徑,只有世世代代為農,世世代代做同樣一件事,而在封建制度那個「階級固化」的年代中,普通的勞動人民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可能,只能世世代代生活一片黃土地上,「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而我們能「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有「穿長衫的孔乙己,表明有文化的人都穿的是「長衫」,而下地干活的勞動人民只能穿著便于行動的「短衫」。那麼這和 「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這句俗語異曲同工。魯迅先生只是用這一形象的寫出農民與其他人員的區別,當然不是泛指。

從古至今,窮人們的日子都是不好過的,只是相對于現在,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更惡劣,勞作也更辛苦,現在我們的農民,可大不一樣了。社會現代化社會,科學的發展,農業也用上機械化,農民們的農活力度相對減輕不小,并且,國家對農民的各項優惠政策,使農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著。

老祖宗的俗語只代表一時性,卻不代表永久性。它只針對于那時的生活,體現出當時的生活狀態,卻不代表著永遠是這樣。我們要學會用變化的眼光看事情,不能聽風就是雨,要用科學的眼光對待身邊的一切,做到不傳謠,不信謠。

參考資料:

《憫農》

《山坡羊·潼關懷古》

《增廣賢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