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為什么是馬來西亞?擁有除中國外最完善中文教育體系

(一)中文教育現況

在馬來西亞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里, 華人一直是經濟和社會的中堅分子!

華人, 馬來人, 印度人 以及其他族群以互相包容和尊重的方式生活著, 同時堅守本身的文化, 尤其是華文教育!

除了大中華地區, 你應該不會在其他國度看到上千家政府華文小學、60多所華文中學, 還有一所華基政黨建立但由政府資助的大學!

這都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百年堅持, 才建立了完善的中文教育體系, 鑄就不滅的薪火傳承!

(二)華社熱心辦校

在早期的馬來亞半島, 華文教育一直是民辦。 19世紀, 從中國來到馬來亞找生活的工人在此落地生根, 為了教育子女, 他們在會館、宗祠、神廟等地建立私塾。

最早的一家是1819年在檳城成立的五福書院, 用廣東話為教學語。

華社積極辦校, 歷年累積多家有名老校, 例如1896年在吉隆坡茨廠街街的陳氏書院、1903年建的沙巴古達區樂育小學、1904年的檳城中華義學,

以及1917年建立的鐘靈學校等。

屢次打擊不退縮

對教育的滿心熱忱, 卻多次遭打擊。 早期華校課程跟隨中國, 從經典古籍到滿清的維新派主張的新式課程, 緊貼中國發展走向。 可是英殖民政府注意到了這個傾向,

因此在1920年實施學校注冊法令, 數百家私塾被取消, 幾位華教領導人還被遞解出境。

然而這阻擋不了華校發展。 盡管政府幾乎沒有提供教育津貼, 到了1930年代, 馬來亞華校增加到上千家。

日治三年零八個月是大馬華教最黑暗的時刻。

因為華人明確的抗日立場, 絕大多數花校被迫關閉, 甚至不少老師和學生被日軍逼害。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 華人社會再度重建當地華教, 短短日子之后重新再現千家華校。

爭取納入國家教育體系

50年代, 華文小學在危機里反攻, 取得莫大進展。

1951年英殖民政府公布, 《巴恩教育報告書》, 建議以官方語文, 即英文和馬來文為媒介的國民學校, 取代華文學校。 華人社會激烈反對。

當時馬來亞在醞釀獨立, 聯盟政府在大選獲勝之后, 時任教育部長敦拉薩檢討該教育法令, 承認三種語文源流學校并存, 各以巫文、中文和淡米爾文母語為主要教學媒介。

自此華文小學接受政府資助, 納入國家教育體系, 成為三大源流小學之一, 即是以華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華文小學(華小)。

根據一項數據, 平均有96%大馬華裔上的是華小, 形成華社一直能良好掌握中文的優勢。

1955年是華教一個重要里程碑 -- 南洋大學設立, 標志著華校逐漸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 華裔子弟從小學到大學在中文環境中學習和成長。

(三)拉曼學院誕生

馬來西亞的華教之路不止步于獨立中學,1969年設立的拉曼學院,至今已經邁入53周年,從學院升格為大學,上萬名家境小康的華裔子女在拉曼獲得高等教育資格。

1967年,時任教育部長宣布,擁有劍橋文憑或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的學生才能出國深造。這對當時沒有報考該文憑的獨中生無疑是切斷了升學夢。當時高教職總主席陸庭諭提出創辦一所華文大學,而董教總把它定名為“獨立大學”。

以學生出路為考量

當時,政府對“獨大“抱持消極態度,馬華公會認為當時華人學子入學無門,而且應該要以應付工商界對專業人士的需求為考量而設立學院。陳修信(馬華首任總會長陳禎祿之獨生子)決定草擬創辦一所學院。

馬華的最初想法是,這所學校應有學院的地位,能頒發文憑給畢業生,日后或能成為英國大學或馬來亞大學的附屬學院。

結果馬華征得馬來西亞國父兼第一任首相東姑阿拉曼的同意。學院就以他的名字作為校名,名為 – 拉曼學院,于1968年正式成立。

馬來西亞國父兼第一任首相東姑阿拉曼

減輕華裔學費負擔

在以及華人社會的爭取下,政府答應以“1元對1元“的原則,負責拉曼學院一半的經費。由于有政府津貼,因此學費較其他私立大專低廉。在教學方面,拉曼學院提供各種大專科系,使用英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有些課程也會以中文或馬來文教學。

拉曼學院誕生后,緩和了當時華裔學生在追求高等教育時所面對的學額缺乏的問題,并為千千萬萬無法踏進政府大學門檻,也沒有經濟能力出國深造的華裔子弟,提供一個繼續升學的好地方。

之后,在整個籌集資金建設大學是,首個答應贊助的人物就是大馬的首富郭鶴年先生。當時,敦林良實親自飛到香港約見郭鶴年先生,而這趟飛程也為拉曼學院帶來了2000萬令吉的資金。

后來,云頂集團創辦人林梧桐也加入贊助者名單,一樣答應捐款2000萬令吉。當然除了這些企業家的“加持”,當時華社界里的很多大小人物都紛紛參與了這個興學辦教育,像是小販協會當時以1000令吉售賣一盤炒果條來為籌資出一份力,正是因為這些人的貢獻與付出,拉曼學院才能誕生。

無可否認,馬華是拉曼學院的幕后推手,但實際上拉曼學院并不屬于馬華,而是屬于拉曼學院教育基金會,因此這所大學并沒有受到任何政治立場的影響。

陳修信的實用主義

根據記載,敦陳修信是一名實用主義者,他領導馬華公會時,相信實踐和現實,而不只是追求理想。他選擇設立以英文為主、能惠及華裔子弟前途的拉曼學院,并努力設法取得校地和資金來源,以及專業師資人才,踏實地建設了這所學院。

升格大學享有千萬撥款

2013年拉曼學院升格為拉曼大學學院,2022年4月再升級為拉曼理工大學,享有每年數千萬令吉的政府撥款。拉曼的總院設在吉隆坡,共有五間分院,分別位于檳城、霹靂、柔佛、彭亨和沙巴。

盡管反對黨認為拉曼學院有政治背景,但是,經過初期的觀望和被質疑,后來事實證明,越來越多華裔學子進入拉曼學院就讀和畢業,在社會上獲得平等就業和發展機會。如今拉曼學院的教學素質不僅獲得華社,也包括土著和大馬其他族群的認同。

敦陳修信

(四)拉曼優質生滿天下

拉曼學院以學術和作育英才為要旨。很多“拉曼生“后來成為了社會棟梁,包括國家的部長級領袖,例如前馬華公會會長丹斯里黃家定、前交通部長兼馬華前署理總會長丹斯里陳廣才,及前副教育部長卡馬拉納登。

不少在野黨員也畢業自拉曼學院,包括前農業與農基工業部長沙拉胡丁、前原產業部長郭素沁、檳州首長曹觀友、檳州行政議員章瑛以及森美蘭州行政議員張聒翔。

不只是華裔,拉曼畢業的巫裔英才也不少,例如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前伙伴拉惹阿末拉惹再拉魯丁、大馬國際伊斯蘭大學及吉隆坡大學學者沙魯哈密教授、哥倫比亞亞洲醫院婦產科權威專家蘇海米醫生、馬大醫學院的蘇雷斯古瑪博士、莫納斯大學研究與發展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員馬欣德然教授、前馬大教授古魯納丹博士。各行各業的領導人,都有拉曼生的蹤跡。

(五)薪火傳承

隨著新興學校或者國際學校在大馬的崛起,大馬的教育體系也產生了許多變化。

許多年輕一代因為接觸的資訊越來越多,以至于對中文的熱愛并不深,甚至有些華人在受西方教育的環境下長大后,不僅只是不能說流利的中文,而是完全不會說中文。

拉曼學院誕生的意義,更多的是讓后代的人看見在這一片國土上,華社當年真的是用盡能力來維護大馬華人學習華文的機會,更令人感動的是這些華社先輩不是全部都受過教育,可他們卻堅信他們有責任讓下一代的人接受教育并且學習中文,秉持著“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理念,排除萬難地建校來推廣中文教育。

因此,中文教育在經歷這么多風雨后仍然被保留到至今,我們應該做的不應該是抗拒學習中文,而是鼓勵現在的小孩們多說中文,因為華文教育不再只是教育,它可是在那個年代凝聚了我們先輩們的力量,在這片土地起到了華人身份認同的功能,由此奠定了華社在馬來西亞的重要地位。

華教百年之路不易,由許多華教人士付出和犧牲,一步一腳印去建設和完善,并由一代代的全體華裔支持而成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至今華人的教育水準普遍中上,華教占了莫大的貢獻。中文教育已不僅是受華人擁戴,也是很多異族同胞仰望的文化。身為華人更應該不辜負華教,一起把這個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馬來西亞的華教之路不止步于獨立中學,1969年設立的拉曼學院,至今已經邁入53周年,從學院升格為大學,上萬名家境小康的華裔子女在拉曼獲得高等教育資格。

1967年,時任教育部長宣布,擁有劍橋文憑或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的學生才能出國深造。這對當時沒有報考該文憑的獨中生無疑是切斷了升學夢。當時高教職總主席陸庭諭提出創辦一所華文大學,而董教總把它定名為“獨立大學”。

以學生出路為考量

當時,政府對“獨大“抱持消極態度,馬華公會認為當時華人學子入學無門,而且應該要以應付工商界對專業人士的需求為考量而設立學院。陳修信(馬華首任總會長陳禎祿之獨生子)決定草擬創辦一所學院。

馬華的最初想法是,這所學校應有學院的地位,能頒發文憑給畢業生,日后或能成為英國大學或馬來亞大學的附屬學院。

結果馬華征得馬來西亞國父兼第一任首相東姑阿拉曼的同意。學院就以他的名字作為校名,名為 – 拉曼學院,于1968年正式成立。

馬來西亞國父兼第一任首相東姑阿拉曼

減輕華裔學費負擔

在以及華人社會的爭取下,政府答應以“1元對1元“的原則,負責拉曼學院一半的經費。由于有政府津貼,因此學費較其他私立大專低廉。在教學方面,拉曼學院提供各種大專科系,使用英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有些課程也會以中文或馬來文教學。

拉曼學院誕生后,緩和了當時華裔學生在追求高等教育時所面對的學額缺乏的問題,并為千千萬萬無法踏進政府大學門檻,也沒有經濟能力出國深造的華裔子弟,提供一個繼續升學的好地方。

之后,在整個籌集資金建設大學是,首個答應贊助的人物就是大馬的首富郭鶴年先生。當時,敦林良實親自飛到香港約見郭鶴年先生,而這趟飛程也為拉曼學院帶來了2000萬令吉的資金。

后來,云頂集團創辦人林梧桐也加入贊助者名單,一樣答應捐款2000萬令吉。當然除了這些企業家的“加持”,當時華社界里的很多大小人物都紛紛參與了這個興學辦教育,像是小販協會當時以1000令吉售賣一盤炒果條來為籌資出一份力,正是因為這些人的貢獻與付出,拉曼學院才能誕生。

無可否認,馬華是拉曼學院的幕后推手,但實際上拉曼學院并不屬于馬華,而是屬于拉曼學院教育基金會,因此這所大學并沒有受到任何政治立場的影響。

陳修信的實用主義

根據記載,敦陳修信是一名實用主義者,他領導馬華公會時,相信實踐和現實,而不只是追求理想。他選擇設立以英文為主、能惠及華裔子弟前途的拉曼學院,并努力設法取得校地和資金來源,以及專業師資人才,踏實地建設了這所學院。

升格大學享有千萬撥款

2013年拉曼學院升格為拉曼大學學院,2022年4月再升級為拉曼理工大學,享有每年數千萬令吉的政府撥款。拉曼的總院設在吉隆坡,共有五間分院,分別位于檳城、霹靂、柔佛、彭亨和沙巴。

盡管反對黨認為拉曼學院有政治背景,但是,經過初期的觀望和被質疑,后來事實證明,越來越多華裔學子進入拉曼學院就讀和畢業,在社會上獲得平等就業和發展機會。如今拉曼學院的教學素質不僅獲得華社,也包括土著和大馬其他族群的認同。

敦陳修信

(四)拉曼優質生滿天下

拉曼學院以學術和作育英才為要旨。很多“拉曼生“后來成為了社會棟梁,包括國家的部長級領袖,例如前馬華公會會長丹斯里黃家定、前交通部長兼馬華前署理總會長丹斯里陳廣才,及前副教育部長卡馬拉納登。

不少在野黨員也畢業自拉曼學院,包括前農業與農基工業部長沙拉胡丁、前原產業部長郭素沁、檳州首長曹觀友、檳州行政議員章瑛以及森美蘭州行政議員張聒翔。

不只是華裔,拉曼畢業的巫裔英才也不少,例如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前伙伴拉惹阿末拉惹再拉魯丁、大馬國際伊斯蘭大學及吉隆坡大學學者沙魯哈密教授、哥倫比亞亞洲醫院婦產科權威專家蘇海米醫生、馬大醫學院的蘇雷斯古瑪博士、莫納斯大學研究與發展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員馬欣德然教授、前馬大教授古魯納丹博士。各行各業的領導人,都有拉曼生的蹤跡。

(五)薪火傳承

隨著新興學校或者國際學校在大馬的崛起,大馬的教育體系也產生了許多變化。

許多年輕一代因為接觸的資訊越來越多,以至于對中文的熱愛并不深,甚至有些華人在受西方教育的環境下長大后,不僅只是不能說流利的中文,而是完全不會說中文。

拉曼學院誕生的意義,更多的是讓后代的人看見在這一片國土上,華社當年真的是用盡能力來維護大馬華人學習華文的機會,更令人感動的是這些華社先輩不是全部都受過教育,可他們卻堅信他們有責任讓下一代的人接受教育并且學習中文,秉持著“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理念,排除萬難地建校來推廣中文教育。

因此,中文教育在經歷這么多風雨后仍然被保留到至今,我們應該做的不應該是抗拒學習中文,而是鼓勵現在的小孩們多說中文,因為華文教育不再只是教育,它可是在那個年代凝聚了我們先輩們的力量,在這片土地起到了華人身份認同的功能,由此奠定了華社在馬來西亞的重要地位。

華教百年之路不易,由許多華教人士付出和犧牲,一步一腳印去建設和完善,并由一代代的全體華裔支持而成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至今華人的教育水準普遍中上,華教占了莫大的貢獻。中文教育已不僅是受華人擁戴,也是很多異族同胞仰望的文化。身為華人更應該不辜負華教,一起把這個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