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1300年才出一首的絕美唐詩,孤篇橫絕,寫透了明月、宇宙與人生

月印萬川。

明月, 是所有人心中最溫柔的一種情懷。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云萬里天。 (《嘉泰普燈錄卷十八》)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詩經·國風·陳風·月出》)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出塞二首 其一》王昌齡)

愿我如星君如月, 夜夜流光相皎潔。 (《車遙遙篇》范成大)

「如水的月色里, 彌漫著鄉情、親情、愛情、友情, 浸潤著愛意、怨意、痛意、恨意。 」

如果說有那樣一首詩, 將明月之美寫到了極處, 將宇宙的迥絕寥廓與人生的短暫和永恒、「變」與「不變」, 混融得天衣無縫, 那一定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名《春江花月夜》, 看似有5個意象, 其實中心意象只有一個, 便是「月」。

「春」、「江」、「花」、「夜」, 都是「月」的陪襯。

整首詩由「月生」開始寫起, 緊接著, 是「月懸」、「月斜」、「月落」。

明月稱謂的改變, 偷偷照應著時間無聲無息的流逝。

而就在這輪明月之下, 一個詩人, 孤身獨立于清明澄澈的宇宙之中, 見自我, 見天地, 見宇宙, 見眾生。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前八句, 明月初升, 此時詩人的眼中, 是一輪「明月」。

春潮浩蕩, 如千軍萬馬, 奔涌而來, 與浩渺無邊的大海連成一片。 暮色漸深, 一輪明月冉冉升起, 仿佛與潮水一道涌了出來。

明月的光輝遍灑江河大地, 千里萬里。 月華流瀉, 花樹愈加潔白晶瑩, 如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雪。

整個江岸都被這片月色籠罩,

如夢如幻。

詩人聚焦在一個「明」字, 月亮的皎潔光華, 被書寫得淋漓盡致。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接下來八句, 詩人望著明月, 而自然聯想到恢弘闊大的宇宙, 想到自己的孤獨渺小,此時的月亮,是一輪「孤月」。

時明時晦,時圓時缺,往復循環,生生不已,這就是「月亮」。

面對這種具有永恒性的東西,人總不免去探究它的源頭,產生深沉的思索。

于是有了詩人的叩問:

究竟是誰在江邊最初看見這輪明月的呢?

江河上方的這輪月亮,又是在何年何月何日,最初照耀著世人的呢?

一年一年過去了,一代一代過去了,月亮似乎永遠都是這個樣子,而人卻已不再是最初望見明月的那一個人。

月亮固然是永恒的,個人的生命是短暫杳渺的,可是整個人類一直一直綿延下去的話,不也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永恒嗎?

寫到這兒,不由想起曾聽過的一句話:沒有人永遠年輕,但總有人正年輕。

這種靠一代又一代的血脈延續著的、傳承著的,便是獨屬于人類的「永恒」。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接下來20句,詩人由宇宙人生的「變」與「不變」,轉到了俗世人間的離恨別愁。此時的月亮,在詩人眼中,當是「相思之月」。

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時缺時圓的月亮,也便常常象征著人間的離散與相聚。

在這里,詩人用藝術化的筆墨,將這種兩地隔絕的思念,分別從游子與思婦的角度來寫。

離鄉在外漂泊的是游子,在家溫柔而堅定守候的是思婦。

往往是在夜深人靜的晚上,閨樓上是因思念無眠的婦人,她望著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的月光,滿懷思緒交織著。

一時是惱這月色,偏來撩撥寂寞的心;一時又是盼著這明月,能寄去自己的幾許相思。

所有凄惻深沉、無法言說的悲與淚,都含蘊在這月色中了。

你細細地聽,細細地看,也細細地被打動。

思婦對著明月惆悵滿懷時,那游子又何嘗不是魂牽夢縈?

花落幽潭,春光將老,到了歸家的時候了呀,心心念念著。

可,山高水遠,長路茫茫,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色歸家,得償所愿?

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世間無數癡兒女的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月落了,思念還依舊,孤獨還依舊,思索還依舊。

乃至1300余年的時光過去了,無眠的夜里,你坐在窗前翻開這首詩,還能感受到絲絲縷縷的月光,灑落在自己的心上。

你感到一種純粹無瑕的美在心胸搖蕩,感到一種遠自亙古的孤獨令人悵悵,感到一種溫柔的情意在汩汩流淌。

感到長風渺渺中,你立身天地宇宙之間,望著頭頂的那輪明月,叩問著一切的本源。

那一剎那,天何其高,地何其大,人類是何等的偉大又渺小。

想到自己的孤獨渺小,此時的月亮,是一輪「孤月」。

時明時晦,時圓時缺,往復循環,生生不已,這就是「月亮」。

面對這種具有永恒性的東西,人總不免去探究它的源頭,產生深沉的思索。

于是有了詩人的叩問:

究竟是誰在江邊最初看見這輪明月的呢?

江河上方的這輪月亮,又是在何年何月何日,最初照耀著世人的呢?

一年一年過去了,一代一代過去了,月亮似乎永遠都是這個樣子,而人卻已不再是最初望見明月的那一個人。

月亮固然是永恒的,個人的生命是短暫杳渺的,可是整個人類一直一直綿延下去的話,不也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永恒嗎?

寫到這兒,不由想起曾聽過的一句話:沒有人永遠年輕,但總有人正年輕。

這種靠一代又一代的血脈延續著的、傳承著的,便是獨屬于人類的「永恒」。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接下來20句,詩人由宇宙人生的「變」與「不變」,轉到了俗世人間的離恨別愁。此時的月亮,在詩人眼中,當是「相思之月」。

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時缺時圓的月亮,也便常常象征著人間的離散與相聚。

在這里,詩人用藝術化的筆墨,將這種兩地隔絕的思念,分別從游子與思婦的角度來寫。

離鄉在外漂泊的是游子,在家溫柔而堅定守候的是思婦。

往往是在夜深人靜的晚上,閨樓上是因思念無眠的婦人,她望著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的月光,滿懷思緒交織著。

一時是惱這月色,偏來撩撥寂寞的心;一時又是盼著這明月,能寄去自己的幾許相思。

所有凄惻深沉、無法言說的悲與淚,都含蘊在這月色中了。

你細細地聽,細細地看,也細細地被打動。

思婦對著明月惆悵滿懷時,那游子又何嘗不是魂牽夢縈?

花落幽潭,春光將老,到了歸家的時候了呀,心心念念著。

可,山高水遠,長路茫茫,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色歸家,得償所愿?

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世間無數癡兒女的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月落了,思念還依舊,孤獨還依舊,思索還依舊。

乃至1300余年的時光過去了,無眠的夜里,你坐在窗前翻開這首詩,還能感受到絲絲縷縷的月光,灑落在自己的心上。

你感到一種純粹無瑕的美在心胸搖蕩,感到一種遠自亙古的孤獨令人悵悵,感到一種溫柔的情意在汩汩流淌。

感到長風渺渺中,你立身天地宇宙之間,望著頭頂的那輪明月,叩問著一切的本源。

那一剎那,天何其高,地何其大,人類是何等的偉大又渺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