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真不是只好鳥!以動物血肉為食,手段殘忍,動物們卻很喜歡它

在非洲廣闊的大草原上, 生活著這樣一種鳥, 它們大多出現在水牛、大象以及河馬較多的河流區域, 并以它們的血肉為食, 或許你認為這些動物會極其厭惡它, 但事實正相反, 它們與草原上的動物為伴, 時常悠閑的在它們身上落腳、休息。 這類鳥名作牛椋鳥, 它能夠如此受歡迎還要歸功于它的「兩面性」。

說到這位經常在非洲動物身上落腳的「釘子戶」牛椋鳥, 就不得不從非洲熱帶草原的氣候開始講起。 這里常年炎熱潮濕所以動物們身上極易滋生寄生蟲, 它們飽受寄生蟲以及蟲蠅的困擾, 尤其是在表層皮膚的褶皺區域經常有蜱蟲以及虱子, 這使得犀牛和河馬等體型笨重的動物苦不堪言但又無計可施。

這時牛椋鳥就像救世主一樣降臨在它們身邊, 承擔起了一個重要的職責——除蟲。 它們用鋒利的爪子緊緊地把自己固定在河馬身上, 用自己扁而平的喙把河馬皮膚表面的寄生蟲、虱子、蒼蠅啄食干凈。 如果附著在毛發茂盛的動物身上它們啄完蟲后還會貼心的贈送梳理毛發服務。 這也是長頸鹿、羚羊這種有毛發的動物頗愛牛椋鳥喜歡的緣由。

肩負除蟲業務的牛椋鳥非常敬業, 據說一只牛椋鳥一天就可以吃掉100只吸血虱子和上萬只幼蟲。 看到這里, 你或許會以為它是一種善良勤勞的鳥類, 其實不然, 在自然界復雜的生存競爭中, 各類動物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或者小計謀。

在牛椋鳥盡心盡力為動物們除去害蟲時, 這樣一幅看似和諧共處的畫面背后其實暗藏血腥, 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它的兩面性。 牛椋鳥在「工作」的過程中, 會抓住機會毫不留情的啄食動物們身上的傷口, 以此來吸食傷口上的血肉。 如果寄主們身上的傷口不大, 它就會利用自己鋒利的喙來進一步啄食,

傷口進一步擴大從而能使它獲得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 而這些傷口并不會在短時間內愈合, 同時還會招惹來更多的寄生蟲和吸血虱子, 所以牛椋鳥就如同獲得了一張「長期飯票」, 實現長期的食物無憂。

傷口的擴大會使得動物們倍感疼痛, 但是牛椋鳥還有一個小把戲來討各位寄主的歡心。 為了保持長期、和諧而穩定的合作關系,它為寄主們提供了一個免費的警報服務。牛椋鳥一旦在除蟲過程中發現有獵食動物逼近,就會發出尖銳的叫喊聲從而警示寄主們,接下來要注意防范或者盡快逃跑,這對于食草動物來說無異于長了「第二雙眼睛」,提供給它們一個逃離危險境地的時間。

所以在動物界的生物鏈競爭中,每種動物都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牛椋鳥利用幫助寄主除蟲從而獲取源源不斷的食物,這一手段無疑是聰明的:不僅能夠填飽自己的肚子,還會受到寄主們的熱烈歡迎。除此之外,大自然還有許許多多與它一樣有計謀有膽識的小動物,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探索。

為了保持長期、和諧而穩定的合作關系,它為寄主們提供了一個免費的警報服務。牛椋鳥一旦在除蟲過程中發現有獵食動物逼近,就會發出尖銳的叫喊聲從而警示寄主們,接下來要注意防范或者盡快逃跑,這對于食草動物來說無異于長了「第二雙眼睛」,提供給它們一個逃離危險境地的時間。

所以在動物界的生物鏈競爭中,每種動物都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牛椋鳥利用幫助寄主除蟲從而獲取源源不斷的食物,這一手段無疑是聰明的:不僅能夠填飽自己的肚子,還會受到寄主們的熱烈歡迎。除此之外,大自然還有許許多多與它一樣有計謀有膽識的小動物,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探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