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再看《春風化雨》,拷問著無數人:愛就是愛,沒有「附加條件」,切莫以愛之名去彼此傷害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然后從中學習, 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 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梭羅 《瓦爾登湖》

《春風化雨》這部影片建議還沒看過, 聽過的父母一定要帶孩子一起看一看。 特別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

這部電影的主題, 是一部講述了一個關于守舊與創新、現實與浪漫、新人與老人兩股勢力二元較量的影片, 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哲學和方式。

它所觸及到的學生教育這個永恒的社會性話題, 也是一個社會性的難題,

而不斷地去觸碰著每一個人生命中的情感和創傷。

在我看來, 《春風化雨》之所以能成為經典, 因為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歿亡」, 而是更進一步的討論:「孩子歿了, 然后呢?」

孩子歿了, 是殘酷的事實, 但更殘酷的事實是:

我們看到太多以「愛」和「教育」的名義綁架的孩子, 卻依舊不懂得什麼是「愛」, 依舊不懂得什麼是「教育」。

「歡迎來到地/獄」

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美國頂尖中學——擁有75%常青藤大學升學率的威爾頓預備學院(虛構的中學)。 這是一所以高升學率和嚴格管理著稱的學校, 相當于我們的名牌重點高中。

許多家長舍盡家財、費盡心思、托盡關系就是為了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 指望著他們從此考上名牌大學, 將來成龍成鳳。

這也與當下萬千中國式家長現在正在做的, 可謂一模一樣。

我覺得最諷刺的一幕莫過于這群孩子在典禮上喊出了:「傳統、榮譽、紀律、優秀, 歡迎來到威爾頓!」;

可當他們關上寢室的門。 當校長、老師、家長統統不在時。

他們大聲喊出的卻是:「嘲弄、恐怖、頹廢、排泄,

歡迎來到地/獄!」

不知道現在又有多少孩子和父母存在著這樣的矛盾:

當父母給予厚望的時候, 孩子只能帶著面具陪你演戲。

在你不知道的地方, 一遍遍的嘲諷著你所希望的一切, 及時你希望的可能都是對的。

抓住時間, 讓你的生命與眾不同

但就是這樣一所學校, 卻迎來了一位奇怪的老師。 他自稱「船長」, 希望自己能帶領他們遠航。

第一節課, 基汀老師將學生們帶到已故校友的照片墻前邊, 他告訴學生們了說:

「抓緊時間孩子們, 讓你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珍惜當下, 熱愛生活。

因為無論生命是璀璨還是凋零, 每個人都將會化為塵土。

未知歿, 焉知生。

在這一刻, 這些年輕的學生們第一次意識到了歿亡, 在冷漠中他們開始去嘗試追尋「生」的意義。

也是在這一刻, 這些學生開始嘗試再次撕下他們的面具, 去真誠的面對這個世界。

當孩子開始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的時候, 接下來, 便是這位基汀老師以此為目標, 用獨立特行的教學方法, 喚醒著一個個僵歿的生命, 讓一個個年輕的自我重新綻放!

我們常說父母為子女而活, 可又有多少子女不是在為父母而活?

我第一次看到這里的時候, 是多麼的激動!

我知道, 名為「自由之花」即將綻放。 可我不知道, 他們也不知道。

這樣做的后果竟然是如此巨大!

站上講桌, 從另一個角度探尋世界

「我們讀詩寫詩, 并不是因為它好玩。 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 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 醫學、法律、商業、工程, 這些是崇高的追求, 支撐生命所必須。 但是, 詩歌、美、浪漫、愛.......這些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

接下來, 便是這位基汀老師以此為目標, 用獨立特行的教學方法, 去教會這些年輕的生命到底該如何去發現生命的本質, 該如何去重新綻放:

他們撕去了象征著束縛的課本;他們嘗試著站在課桌上呼吸少有的自由;他們爬過桎梏的圍墻, 在一處昏暗的洞穴中找回了屬于青春的風華正茂;他們自由行走,走出屬于自己的腳步;他們勇敢抒發內心所想,堅持自身所愛······

在基汀老師的影響下,自信外向的尼爾,選擇重新堅定了自己的夢想——戲劇;諾克斯終于鼓起勇氣向心愛的女孩告白;膽小內向的托德第一次勇敢的念出了自己的詩歌;大膽而充滿激情的查理自己以詩社的名義在校報上刊登了學校應當招收女生的倡議······

這是每個學生心靈的釋放,更是我們自己的心靈釋放,當你看到全科A的尼爾終于站上了戲劇舞臺,讓整個臺下為他掌聲雷動時,你同樣聽見了自己那顆曾經年輕的心——我本可以······

只有在夢中我們是自由的

《春風化雨》的前半段有多麼充滿浪漫主義,后半段就有多麼的現實。我們終究沒等來尼爾與父親的和解。

尼爾的父親就像大部分的父親,試圖按照自己的期盼,去規劃孩子的未來一樣。

打著「你有很好的機會,我連做夢都沒想過的好機會」的口號,強制尼爾放棄表演,考取醫科大學。

尼爾呼喊著問,「你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時?

「父親只是以更加嚴厲的口氣質問他「你能有什麼感受?」絕望的尼爾終究默默坐下,說出了:「Nothing.」

在那一刻,這顆年輕的心便歿了。

我覺得最可悲的莫過于尼爾之歿并沒有喚醒父親。

第二天,這位父親便要求校方追查尼爾歿亡一事,必須找出讓兒子選擇的元兇,給自己、給家長一個交代。

學校則將所有責任推到基汀老師個人身上。

并以威脅退學的方式聯合學生家長,迫使歿亡詩社的其他成員在污蔑基汀老師的報告上簽字。

可是對于尼爾來說,他最敬愛的老師會是傷害他的兇手嗎?

哦,船長,我的船長。

影片最后,校長接替了基汀老師的課,而這時,基汀老師來收拾他的行李,準備背負著罪名離開......

講臺上,是催促著基汀快走的校長;

講臺下,是再次恢復僵歿狀態的學生。

掙扎許久的那個最膽小、最內向、甚至不敢在眾在面前說話的托德默默的站到了自己的桌子上,對著基汀老師的背影喊出了那句:「哦,船長,我的船長。」

緊接著,是越來越多的「歿亡詩社」成員,在校長一聲聲「坐下」的命令聲中,站了起來,以基汀老師教給他們的「以不同角度看世界」的方式,呼喊出:啊,船長,我的船長!

這副畫面,震撼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熱血沸騰,長長呼出一口悶在心中已久的氣:終于站起來了!

雖然基汀老師這場蚍蜉撼樹的較量,最終以悲劇收場。

他沒能撼動學校的教育方式,甚至得不到家長的理解。

可是,他卻在孩子們心中留下了浪漫的火種。

以愛為名的傷害最是殘忍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覓著生命的意義。

然而人到中年,最后悔遺憾的莫過于「我本可以······」。

面對現實,我們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堅持了不該堅持的,也許你從內心深處希望孩子不要重蹈你的覆轍。

所以你總是不自覺的想要把自己的遺憾彌補在孩子身上。

或許已為人父,因此再看時不自覺的代入尼爾父親的視角。我發現這部電影還是有所缺失。

太過從從孩子理想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在成年人的視角上塑造的太過粗糙。

很多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但我現在能充分的理解為什麼尼爾的父親會做出那些選擇。

他深愛自己的孩子這并沒有錯。

可卻以愛之名,粗暴地安排了孩子的人生,讓他的孩子跟著自己的安排走,他的安排在現實的價值觀中,無可厚非。

可這并非尼爾想要的,他的愛,傷害了尼爾,并最終導致了孩子的歿亡。

以愛為名的傷害最是殘忍。

因為它讓雙方都是痛苦和壓抑。

而世上最多的就是以愛為名傷害了自己最親近的人,無論是親子關系或是夫妻關系。

成功的標準不是只有一種,人生的活法也不是只有唯一。

是不是只要功成名就就能證明某種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是不是只有歿亡才能證明某種教育方式是失敗的?

這值得我們每一個家長去思考。

這次重溫,是帶著我家孩子一起看的。

看完后,他哭著問我:「爸爸,尼爾為什麼不和他爸爸講清楚呢?難道說出來,比離開更難嗎?」

我想了很多的理由,可看著只有10歲的他,我的回答:

「是的,如果一切都說出來。或許就沒事了!」

是呀,無論是教育還是愛,其實都是人對人的問題。

而人不同于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擁有語言和情感。

敞開心扉進行雙向溝通吧!

溝通不是一言堂,不是單方面的說教。

真正的溝通必然伴隨著相互了解。

愛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你所是。

只要都說出來,或許就好了!

在一處昏暗的洞穴中找回了屬于青春的風華正茂;他們自由行走,走出屬于自己的腳步;他們勇敢抒發內心所想,堅持自身所愛······

在基汀老師的影響下,自信外向的尼爾,選擇重新堅定了自己的夢想——戲劇;諾克斯終于鼓起勇氣向心愛的女孩告白;膽小內向的托德第一次勇敢的念出了自己的詩歌;大膽而充滿激情的查理自己以詩社的名義在校報上刊登了學校應當招收女生的倡議······

這是每個學生心靈的釋放,更是我們自己的心靈釋放,當你看到全科A的尼爾終于站上了戲劇舞臺,讓整個臺下為他掌聲雷動時,你同樣聽見了自己那顆曾經年輕的心——我本可以······

只有在夢中我們是自由的

《春風化雨》的前半段有多麼充滿浪漫主義,后半段就有多麼的現實。我們終究沒等來尼爾與父親的和解。

尼爾的父親就像大部分的父親,試圖按照自己的期盼,去規劃孩子的未來一樣。

打著「你有很好的機會,我連做夢都沒想過的好機會」的口號,強制尼爾放棄表演,考取醫科大學。

尼爾呼喊著問,「你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時?

「父親只是以更加嚴厲的口氣質問他「你能有什麼感受?」絕望的尼爾終究默默坐下,說出了:「Nothing.」

在那一刻,這顆年輕的心便歿了。

我覺得最可悲的莫過于尼爾之歿并沒有喚醒父親。

第二天,這位父親便要求校方追查尼爾歿亡一事,必須找出讓兒子選擇的元兇,給自己、給家長一個交代。

學校則將所有責任推到基汀老師個人身上。

并以威脅退學的方式聯合學生家長,迫使歿亡詩社的其他成員在污蔑基汀老師的報告上簽字。

可是對于尼爾來說,他最敬愛的老師會是傷害他的兇手嗎?

哦,船長,我的船長。

影片最后,校長接替了基汀老師的課,而這時,基汀老師來收拾他的行李,準備背負著罪名離開......

講臺上,是催促著基汀快走的校長;

講臺下,是再次恢復僵歿狀態的學生。

掙扎許久的那個最膽小、最內向、甚至不敢在眾在面前說話的托德默默的站到了自己的桌子上,對著基汀老師的背影喊出了那句:「哦,船長,我的船長。」

緊接著,是越來越多的「歿亡詩社」成員,在校長一聲聲「坐下」的命令聲中,站了起來,以基汀老師教給他們的「以不同角度看世界」的方式,呼喊出:啊,船長,我的船長!

這副畫面,震撼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熱血沸騰,長長呼出一口悶在心中已久的氣:終于站起來了!

雖然基汀老師這場蚍蜉撼樹的較量,最終以悲劇收場。

他沒能撼動學校的教育方式,甚至得不到家長的理解。

可是,他卻在孩子們心中留下了浪漫的火種。

以愛為名的傷害最是殘忍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覓著生命的意義。

然而人到中年,最后悔遺憾的莫過于「我本可以······」。

面對現實,我們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堅持了不該堅持的,也許你從內心深處希望孩子不要重蹈你的覆轍。

所以你總是不自覺的想要把自己的遺憾彌補在孩子身上。

或許已為人父,因此再看時不自覺的代入尼爾父親的視角。我發現這部電影還是有所缺失。

太過從從孩子理想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在成年人的視角上塑造的太過粗糙。

很多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但我現在能充分的理解為什麼尼爾的父親會做出那些選擇。

他深愛自己的孩子這并沒有錯。

可卻以愛之名,粗暴地安排了孩子的人生,讓他的孩子跟著自己的安排走,他的安排在現實的價值觀中,無可厚非。

可這并非尼爾想要的,他的愛,傷害了尼爾,并最終導致了孩子的歿亡。

以愛為名的傷害最是殘忍。

因為它讓雙方都是痛苦和壓抑。

而世上最多的就是以愛為名傷害了自己最親近的人,無論是親子關系或是夫妻關系。

成功的標準不是只有一種,人生的活法也不是只有唯一。

是不是只要功成名就就能證明某種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是不是只有歿亡才能證明某種教育方式是失敗的?

這值得我們每一個家長去思考。

這次重溫,是帶著我家孩子一起看的。

看完后,他哭著問我:「爸爸,尼爾為什麼不和他爸爸講清楚呢?難道說出來,比離開更難嗎?」

我想了很多的理由,可看著只有10歲的他,我的回答:

「是的,如果一切都說出來。或許就沒事了!」

是呀,無論是教育還是愛,其實都是人對人的問題。

而人不同于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擁有語言和情感。

敞開心扉進行雙向溝通吧!

溝通不是一言堂,不是單方面的說教。

真正的溝通必然伴隨著相互了解。

愛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你所是。

只要都說出來,或許就好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