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唐初「兩大名將之一」李績,和李靖并列,為何卻有人說他是長敗將軍

在唐初諸多將軍當中, 李績是唯一一個被后世公認, 能夠和戰神李靖平起平坐的猛人。 在演義小說當中, 李績更是成了瓦崗軍的軍師, 成了那位足智多謀的徐茂公。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猛人, 卻曾有好事者稱其為長敗將軍。

其實, 這種說法雖然有失偏頗, 但其實也不算完全錯誤。 因為在李績年輕的時候, 確實是打過好幾次大敗仗。 不過, 這些敗仗, 卻恰好是李績能夠逐漸成長起來的養分。

如果說, 同時代的李靖和李世民, 是那種生來就會打仗, 而且從不會打敗仗的戰爭天才。 那麼李績則是恰好和他們相反, 李績的戰爭天分, 未必有他們那麼高。 但卻可以從一次次的失敗當中, 吸取足夠的經驗和教訓, 最終同樣成為真正的頂級名將!

李績的失敗史, 說起來有點長。 要想說清楚他打過的那幾場敗仗, 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李績, 本名徐世績, 字懋功。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演義小說當中,

被稱為徐茂公的原因。 后來, 因為他歸降李唐立下大功, 所以被賜姓為李, 改名叫了李世績。 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后, 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世’字, 所以又改名叫了李績。

和演義小說里說得不太一樣, 徐世績他們家, 祖上其實是相當顯赫的。

徐世績的曾祖徐鵲, 曾任北周濮陽郡守;祖父徐康, 曾任北齊譙郡太守。 后來北齊滅亡之后, 因為改朝換代, 徐家略有衰落。 到了徐世績的父親, 徐蓋這一代, 已經不再做官。 不過, 徐家祖上積攢下來的家業, 還是很可觀的。 就算不做官, 憑借家業成為當地的富豪, 還是很容易的。

不過, 到了隋朝末年的時候, 徐家的小日子開始難過了。 因為徐家當時生活在河南浚縣一帶, 這地方在當時屬于隋朝重點壓榨地區。 隋朝的幾個超級工程, 修大運河、征討高句麗、造洛陽城, 幾乎都要從這地方抽調人力物力。 所以, 經過楊廣一番壓榨之后, 這地方的人也開始紛紛起義。 世道亂了, 到底都是農民軍和土匪, 再加上隋朝的官員又經常過來打秋風,

覬覦徐家的產業。 徐家就算祖上遺留下來的家業再大, 也扛不住啊!

所以, 當時徐世績的父親徐蓋, 干脆把心一橫, 直接投奔了農民軍。

這一年, 徐世績只有18歲而已。

不得不說, 徐家之前在當地, 人緣還是不錯的。 雖然很有錢, 但從來不壓榨百姓,

反倒是經常周濟窮人。 所以, 徐家起義之后, 周圍很多活不下去的百姓, 也開始跟著徐家一起造反, 于是徐家父子就輕易拉起了一支隊伍, 而后加入了當地的一股農民軍。

這股農民軍, 就是由翟讓創立的瓦崗軍。

徐家父子加入瓦崗軍的時候, 瓦崗軍還只是剛剛起兵, 并不是特別強, 人數也就只有數千人而已。 所以, 徐家父子率領這支隊伍加入, 對于瓦崗軍來說, 意義十分重大。

大概也就是在徐家父子加入的同時, 還有個山東人, 也帶了一伙隊伍加入了瓦崗軍。 這個人, 就是演義小說當中大名鼎鼎的單雄信。 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 翟讓、單雄信還有徐家父子, 基本上就是瓦崗軍的最高領導人了。

不過,加入瓦崗軍之后,徐家父子很快發現,這股農民軍和他們之前想得不太一樣。雖然在演義小說里面,農民軍一般都是正面角色,都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揭竿而起,反對朝廷的暴政。但在正史上,其實絕大多數的農民軍,初期都只是一伙打家劫舍的土匪而已。此時的瓦崗軍,就處于這樣的狀態。

徐家祖上好歹也是時代做官,眼界自然不低。知道繼續這樣下去的話,瓦崗軍遲早會被隋朝官軍剿滅,根本沒有半點前途。所以,經過仔細思考之后,徐世績當時向翟讓獻了一條妙計:不再打劫周圍的百姓,而是走遠一點,去打劫運河上的商人。

徐世績的這個辦法,對于瓦崗軍而言,意義極大。原本瓦崗軍只是一伙單純的土匪,但是當翟讓采納了他的建議之后,瓦崗軍不但在周圍地區,取得了足夠的公信力,而且靠著打劫運河商賈,財力也突飛猛進,可以招收更多的人。沒過多久,瓦崗軍就擴張到了近萬人的規模。

在這個過程當中,瓦崗軍也沒少被隋朝官軍圍剿。而徐世績率領瓦崗軍作戰的時候,也沒少打敗仗。不過,有了錢總歸是有了根基。所以,此后的一年里,瓦崗軍的擴張,還是在穩步進行。

但是,達到這個水平之后,瓦崗軍卻開始陷入了發展停滯的狀態。因為不管是徐家父子,還是翟讓或是單雄信,都不是那種搞事情的天才。到了這個規模之后,接下來該怎麼發展,誰都說不清楚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瓦崗軍,也改變了徐世績的命運。

這個人,名叫李密。

雖然在演義小說里面,李密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在正史上,李密其實是個相當厲害的角色。李密原本是隋朝貴族,后來因為參加叛亂反對隋煬帝,兵敗逃亡,東躲西藏了兩年。逃了兩年之后,李密終于決定,加入瓦崗軍,通過農民軍實現自己的報復。

加入瓦崗軍之后,李密幫助翟讓,迅速整合周邊的農民軍勢力,擴大影響力,同時又擊敗了隋朝名將張須陀。而后以滎陽為中心,占領了很大一塊地盤,成了一股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軍政權。再之后,李密又率領瓦崗軍,一路攻占了隋朝最大糧倉之一的洛口倉。憑著洛口倉的糧食,李密迅速招募災民,擴充農民軍兵力,一躍成了擁兵近三十萬的強大農民軍。

對于徐世績來說,淵博的家學,算是他在打仗方面的第一個老師。但徐家祖上并不是將軍,所以能夠叫徐世績的十分有限。而李密,則是徐世績的第一個實際意義上的老師。在李密加入瓦崗軍之后,徐世績按照李密的指引,南征北戰,打了不少勝仗。在此期間,徐世績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從一個野路子出身的農民將軍,逐漸變成了一個能夠領導千軍萬馬的能將。

然而,好景不長的是,隨著李密逐漸勢大。瓦崗軍內部的領導者的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原本瓦崗軍是由翟讓創立,也是有翟讓做老大。但李密加入之后,瓦崗軍的實際領導權,卻逐漸落到了李密手里。對此,翟讓最初倒也很識趣,直接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李密。然而此后,李密卻逐漸發現,只要翟讓存在,他的領導地位,就始終會受到威脅。

所以,李密最后決定,邀請翟讓吃飯,然后趁機干掉翟讓。

在那場ㄐ丨ㄡˇ宴上,李密趁機干掉了翟讓。但同時,亂戰之中,徐世績也被砍了一刀。作為瓦崗的元老,徐家父子一直被視作翟讓那邊的人。多虧了李密惜才,讓人及時住手,徐世績這才保住了一命。

此后,李密獲得了瓦崗軍的全部領導權。徐世績也沒有想要替翟讓報仇的意思,直接歸降了李密。在徐世績眼里,李密或許本就是老師一樣的人物,是值得他尊敬和服從的。而這場內亂結束之后,李密開始領導瓦崗軍,進攻洛陽。經過一場大戰之后,瓦崗軍順利擊潰了洛陽守軍,卻因為當時天氣寒冷,不得不暫時退去,只能等到第二年春天再來進攻。

然而,就在第二年春天剛剛到來,李密準備繼續進攻洛陽的時候。江都那邊卻忽然發生了兵變,楊廣被麾下的禁軍勒ㄙˇ,麾下十多萬精銳,盡歸宇文化及所有。為了防止腹背受敵的局面出現,李密果斷和洛陽議和,轉頭去打宇文化及。

在打宇文化及期間,徐世績鎮守黎陽,在關鍵時刻,和李密內外夾擊,大敗宇文化及,立下了大功。最終,瓦崗軍經過一番苦戰之后,也確實擊潰了宇文化及。但就在這時,已經在旁邊恢復實力的王世充,忽然率軍前來偷襲。瓦崗軍此時正是人困馬乏的時候,自然抵擋不住王世充,最終被打得慘敗。

瓦崗軍戰敗之后,徐世績率領本部兵馬,撤退回瓦崗軍的地盤。然而作為首領的李密,卻帶人前往關中,企圖通過借助李淵的力量,東山再起,擊敗王世充。可惜李密到了長安之后,李淵識破了他的計謀,根本不給他一兵一卒。后來李密發現李淵的打算之后,想要再逃回瓦崗軍的地盤,結果卻被李淵的麾下給截ㄕㄚ了。

李密被ㄕㄚ之后,徐世績的處境,就很微妙了。

一方面,此時的徐世績,剛剛二十多歲,便手握重兵,而且擁有了一片相當大的地盤。如果徐世績愿意的話,完全可以自立為王,稱雄一方。但另一方面,徐世績也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徐世績知道,如果自己真的獨立稱霸的話,用不了多久,自己絕對守不住瓦崗軍的地盤,絕對會徹底敗亡。而且,當時李密也還活著。如果徐世績自立為王的話,瓦崗軍內部能有多少人聽他的調遣,也是個未知數。

所以最終,徐世績直接投降了李唐政權,而且是帶了原屬于瓦崗軍的大片地盤,投降了李淵。

對于李唐政權來說,徐世績的投降,自然是一個天大的喜事。所以,徐世績投降之后,李家直接給徐世績賜姓為李。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徐世績改名為李世績。

李世績加入到了唐朝這邊的同時,因為地盤已經到手,所以李淵就對李密下了ㄕㄚ手。此時的李世績,因為已經歸降了唐朝,所以也無可奈何,只能聽從唐朝方面的安排。

李世績加入唐朝方面之后,李淵讓他繼續鎮守瓦崗軍的地盤,企圖從兩面包抄,圍攻洛陽的王世充。但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卻印證了李世績之前的猜測。瓦崗軍經過之前的大敗之后,本就人心渙散。再加上李密被ㄕㄚ,早已成了一團散沙。雖然他投降了李唐政權,但瓦崗軍下面的很多小股農民軍,還是各有打算。所以接下來,當瓦崗軍周圍的幾個強敵,比如王世充、竇建德之流,開始圍攻瓦崗軍的時候,李世績根本抵擋不住。

此時的李世績,雖然稱得上是能將,卻還遠沒到后面橫掃天下的時候。所以,當竇建德率兵前來進攻的時候,一場大戰之后,李世績被打得丟盔棄甲。甚至就連他的父親徐蓋,都被竇建德抓了俘虜。

在此之前,徐世績或許打過很多敗仗,但唯有這一仗,算是真正的大敗,真正開始決定他的命運。

父親被抓,李世績雖然逃了出來,但為了父親的安全,還是不得不暫時投降了竇建德。剛剛投降了李唐政權,現在又投降了竇建德。這對年輕的李世績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打擊。此后,竇建德以李世績的父親為人質,要挾李世績必須幫他鎮守黎陽。

為了救出父親,李世績想過很多辦法。比如先在竇建德麾下征戰,取得其信任之后,再找機會ㄕㄚ了竇建德。然而最后,這個計劃卻因此敗露,李世績不得不率領幾十個親兵,開始逃亡,最后再次逃到了李唐政權那邊。

李世績叛逃之后,李唐政權和竇建德雙方,都給出了回應。竇建德認為,李世績是心懷故主,是個好人,所以并未ㄕㄚ了他父親徐蓋,只是將其繼續囚禁起來。而李唐方面,則是認為李世績忠心于李唐,所以對李世績更加的信任重用。

再次回到李唐政權這邊之后,李世績被派到了李世民手下。

從年齡上來看,李世民其實比李世績還要小五歲。但在打仗方面,李世民卻成了李世績的第二個老師。在李世民麾下作戰的時候,李世績再次學到了很多東西。開始從一個能將,向一個獨擋一面的猛將進階。

李世績加入李世民麾下后不久,李唐政權便開始再次對洛陽的王世充開戰。此后,在李世民的領導下,李世績率兵接連取得大勝,唐軍很快就將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城內。再之后,竇建德趁機率兵前來,企圖一石二鳥。但李世民卻親自率領麾下精銳,據守虎牢關,而后趁著竇建德大軍松懈,親自率軍沖擊竇建德大營,一戰生擒了竇建德。

洛陽之戰結束后,李世民一戰定雙王,唐朝名義上也就徹底統一了整個北方。當李世民帶著俘虜的王世充和竇建德,返回長安獻降的時候,李世績就跟在他身后,享受了極高的榮耀。而隨著竇建德被擊潰,李世績的父親徐蓋,也得以安然返回了長安。

但是,在這之后不久,徐世績就又遭遇了人生當中的另一次慘敗。

返回長安獻降之后,李世民因為功勞太大,被李淵忌憚,所以被留在了長安,暫時擔任文職。而李世績則是被派遣回山東、河南一帶,接收竇建德的地盤。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竇建德剛剛在長安被ㄕㄚ之后不久,他的部將劉黑闥,就再次起兵造反,而且很快就勢不可擋。

劉黑闥起兵之后,李世績因為兵力不足,想要撤退,但途中卻被劉黑闥率兵追上,打得全軍覆沒。事實證明,此時的李世績,雖然是一個能夠獨擋一面的猛將。但在劉黑闥這種能夠和李世民正面硬剛的名將面前,還是不夠看的。

此戰之后,李世績被打得全軍覆沒,但好歹自己逃了出來。而后不久,劉黑闥橫掃整個山東、河南地區,李淵也因此不得不再次派出李世民這張王牌。雙方經過幾個月的戰斗后,李世民總算打敗了劉黑闥,李世績也再次在李世民麾下,立下了不少功勞。然而劉黑闥戰敗之后,卻并沒有被抓住,而是逃往了突厥。等到李世民撤退之后,這哥們又回來搞事情了,而且很快又收復了原本的地盤。后來,李淵派太子李建成過來領兵,積極籠絡當地的士族,這才算徹底解決了劉黑闥。

在這場戰爭的末期,李世績曾獨自率軍,擊敗了依附劉黑闥的徐元朗,拿下了兗州。此時的李世績,雖然還無法和李世民這個級別的名將相比,但和其他一流猛將相比,已經很強了。

而在這之后,李世績又遇到了自己的第三個老師。

這個老師,就是李靖。

打完徐元朗之后,恰逢江淮地區的農民軍領袖輔公祏,發動叛亂。輔公祏叛亂之后,李淵命令李世績和李靖,從兩個方向進攻,夾擊輔公祏。在多路唐軍的夾擊之下,輔公祏很快敗亡。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李世績和李靖在同一個戰場上戰斗,也從李靖身上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戰法。

解決了江南的輔公祏之外,因為北方的突厥蠢蠢欲動。李靖和李世績二人,又幾乎被同時調往山西,負責當地的防務。被調往山西之后,在和李靖共事期間,李世績再次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在和突厥人的戰斗當中,李世績也不斷驗證自己之前的所學,漸漸開始融會貫通。

此時的李世績,終于開始從一個猛將,逐漸成為了頂級的名將,成為了足以和李靖、李世民并列的頂級名將!

武德九年,玄武門事變爆發的時候,李世績因為身在邊境,所以并未參加玄武門事變。但這倒也并不影響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因為此時的李世績,已經成了整個唐朝范圍內,第三能打的頂級統帥型人物,僅次于李世民和李靖而已。

在李世民登基的同時,因為避諱李世民的‘世’字,從這時開始,李世績也改名叫了李績。

一路走來,李績的名將之路,顯然是十分坎坷的。但同時,成為頂級名將之后,李績便再無敗績。此后的幾十年里,李績率兵先后擊敗了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等諸多強敵,而且再也沒打過任何一場敗仗。

從李績的故事當中,我們不難得到一個啟發:名將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雖然歷史上確實有像李世民、李靖這種天生就會打仗的猛人,但更多的時候,很多人還是在一次次失敗當中,逐漸成長起來,最后成長為真正的絕世名將。

所以,失敗其實并不可恥,甚至可以說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但最關鍵的,是如何在失敗當中,找到失敗的原因,并且加以改正。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成為真正的‘絕世名將’。

不過,加入瓦崗軍之后,徐家父子很快發現,這股農民軍和他們之前想得不太一樣。雖然在演義小說里面,農民軍一般都是正面角色,都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揭竿而起,反對朝廷的暴政。但在正史上,其實絕大多數的農民軍,初期都只是一伙打家劫舍的土匪而已。此時的瓦崗軍,就處于這樣的狀態。

徐家祖上好歹也是時代做官,眼界自然不低。知道繼續這樣下去的話,瓦崗軍遲早會被隋朝官軍剿滅,根本沒有半點前途。所以,經過仔細思考之后,徐世績當時向翟讓獻了一條妙計:不再打劫周圍的百姓,而是走遠一點,去打劫運河上的商人。

徐世績的這個辦法,對于瓦崗軍而言,意義極大。原本瓦崗軍只是一伙單純的土匪,但是當翟讓采納了他的建議之后,瓦崗軍不但在周圍地區,取得了足夠的公信力,而且靠著打劫運河商賈,財力也突飛猛進,可以招收更多的人。沒過多久,瓦崗軍就擴張到了近萬人的規模。

在這個過程當中,瓦崗軍也沒少被隋朝官軍圍剿。而徐世績率領瓦崗軍作戰的時候,也沒少打敗仗。不過,有了錢總歸是有了根基。所以,此后的一年里,瓦崗軍的擴張,還是在穩步進行。

但是,達到這個水平之后,瓦崗軍卻開始陷入了發展停滯的狀態。因為不管是徐家父子,還是翟讓或是單雄信,都不是那種搞事情的天才。到了這個規模之后,接下來該怎麼發展,誰都說不清楚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瓦崗軍,也改變了徐世績的命運。

這個人,名叫李密。

雖然在演義小說里面,李密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在正史上,李密其實是個相當厲害的角色。李密原本是隋朝貴族,后來因為參加叛亂反對隋煬帝,兵敗逃亡,東躲西藏了兩年。逃了兩年之后,李密終于決定,加入瓦崗軍,通過農民軍實現自己的報復。

加入瓦崗軍之后,李密幫助翟讓,迅速整合周邊的農民軍勢力,擴大影響力,同時又擊敗了隋朝名將張須陀。而后以滎陽為中心,占領了很大一塊地盤,成了一股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軍政權。再之后,李密又率領瓦崗軍,一路攻占了隋朝最大糧倉之一的洛口倉。憑著洛口倉的糧食,李密迅速招募災民,擴充農民軍兵力,一躍成了擁兵近三十萬的強大農民軍。

對于徐世績來說,淵博的家學,算是他在打仗方面的第一個老師。但徐家祖上并不是將軍,所以能夠叫徐世績的十分有限。而李密,則是徐世績的第一個實際意義上的老師。在李密加入瓦崗軍之后,徐世績按照李密的指引,南征北戰,打了不少勝仗。在此期間,徐世績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從一個野路子出身的農民將軍,逐漸變成了一個能夠領導千軍萬馬的能將。

然而,好景不長的是,隨著李密逐漸勢大。瓦崗軍內部的領導者的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原本瓦崗軍是由翟讓創立,也是有翟讓做老大。但李密加入之后,瓦崗軍的實際領導權,卻逐漸落到了李密手里。對此,翟讓最初倒也很識趣,直接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李密。然而此后,李密卻逐漸發現,只要翟讓存在,他的領導地位,就始終會受到威脅。

所以,李密最后決定,邀請翟讓吃飯,然后趁機干掉翟讓。

在那場ㄐ丨ㄡˇ宴上,李密趁機干掉了翟讓。但同時,亂戰之中,徐世績也被砍了一刀。作為瓦崗的元老,徐家父子一直被視作翟讓那邊的人。多虧了李密惜才,讓人及時住手,徐世績這才保住了一命。

此后,李密獲得了瓦崗軍的全部領導權。徐世績也沒有想要替翟讓報仇的意思,直接歸降了李密。在徐世績眼里,李密或許本就是老師一樣的人物,是值得他尊敬和服從的。而這場內亂結束之后,李密開始領導瓦崗軍,進攻洛陽。經過一場大戰之后,瓦崗軍順利擊潰了洛陽守軍,卻因為當時天氣寒冷,不得不暫時退去,只能等到第二年春天再來進攻。

然而,就在第二年春天剛剛到來,李密準備繼續進攻洛陽的時候。江都那邊卻忽然發生了兵變,楊廣被麾下的禁軍勒ㄙˇ,麾下十多萬精銳,盡歸宇文化及所有。為了防止腹背受敵的局面出現,李密果斷和洛陽議和,轉頭去打宇文化及。

在打宇文化及期間,徐世績鎮守黎陽,在關鍵時刻,和李密內外夾擊,大敗宇文化及,立下了大功。最終,瓦崗軍經過一番苦戰之后,也確實擊潰了宇文化及。但就在這時,已經在旁邊恢復實力的王世充,忽然率軍前來偷襲。瓦崗軍此時正是人困馬乏的時候,自然抵擋不住王世充,最終被打得慘敗。

瓦崗軍戰敗之后,徐世績率領本部兵馬,撤退回瓦崗軍的地盤。然而作為首領的李密,卻帶人前往關中,企圖通過借助李淵的力量,東山再起,擊敗王世充。可惜李密到了長安之后,李淵識破了他的計謀,根本不給他一兵一卒。后來李密發現李淵的打算之后,想要再逃回瓦崗軍的地盤,結果卻被李淵的麾下給截ㄕㄚ了。

李密被ㄕㄚ之后,徐世績的處境,就很微妙了。

一方面,此時的徐世績,剛剛二十多歲,便手握重兵,而且擁有了一片相當大的地盤。如果徐世績愿意的話,完全可以自立為王,稱雄一方。但另一方面,徐世績也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徐世績知道,如果自己真的獨立稱霸的話,用不了多久,自己絕對守不住瓦崗軍的地盤,絕對會徹底敗亡。而且,當時李密也還活著。如果徐世績自立為王的話,瓦崗軍內部能有多少人聽他的調遣,也是個未知數。

所以最終,徐世績直接投降了李唐政權,而且是帶了原屬于瓦崗軍的大片地盤,投降了李淵。

對于李唐政權來說,徐世績的投降,自然是一個天大的喜事。所以,徐世績投降之后,李家直接給徐世績賜姓為李。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徐世績改名為李世績。

李世績加入到了唐朝這邊的同時,因為地盤已經到手,所以李淵就對李密下了ㄕㄚ手。此時的李世績,因為已經歸降了唐朝,所以也無可奈何,只能聽從唐朝方面的安排。

李世績加入唐朝方面之后,李淵讓他繼續鎮守瓦崗軍的地盤,企圖從兩面包抄,圍攻洛陽的王世充。但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卻印證了李世績之前的猜測。瓦崗軍經過之前的大敗之后,本就人心渙散。再加上李密被ㄕㄚ,早已成了一團散沙。雖然他投降了李唐政權,但瓦崗軍下面的很多小股農民軍,還是各有打算。所以接下來,當瓦崗軍周圍的幾個強敵,比如王世充、竇建德之流,開始圍攻瓦崗軍的時候,李世績根本抵擋不住。

此時的李世績,雖然稱得上是能將,卻還遠沒到后面橫掃天下的時候。所以,當竇建德率兵前來進攻的時候,一場大戰之后,李世績被打得丟盔棄甲。甚至就連他的父親徐蓋,都被竇建德抓了俘虜。

在此之前,徐世績或許打過很多敗仗,但唯有這一仗,算是真正的大敗,真正開始決定他的命運。

父親被抓,李世績雖然逃了出來,但為了父親的安全,還是不得不暫時投降了竇建德。剛剛投降了李唐政權,現在又投降了竇建德。這對年輕的李世績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打擊。此后,竇建德以李世績的父親為人質,要挾李世績必須幫他鎮守黎陽。

為了救出父親,李世績想過很多辦法。比如先在竇建德麾下征戰,取得其信任之后,再找機會ㄕㄚ了竇建德。然而最后,這個計劃卻因此敗露,李世績不得不率領幾十個親兵,開始逃亡,最后再次逃到了李唐政權那邊。

李世績叛逃之后,李唐政權和竇建德雙方,都給出了回應。竇建德認為,李世績是心懷故主,是個好人,所以并未ㄕㄚ了他父親徐蓋,只是將其繼續囚禁起來。而李唐方面,則是認為李世績忠心于李唐,所以對李世績更加的信任重用。

再次回到李唐政權這邊之后,李世績被派到了李世民手下。

從年齡上來看,李世民其實比李世績還要小五歲。但在打仗方面,李世民卻成了李世績的第二個老師。在李世民麾下作戰的時候,李世績再次學到了很多東西。開始從一個能將,向一個獨擋一面的猛將進階。

李世績加入李世民麾下后不久,李唐政權便開始再次對洛陽的王世充開戰。此后,在李世民的領導下,李世績率兵接連取得大勝,唐軍很快就將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城內。再之后,竇建德趁機率兵前來,企圖一石二鳥。但李世民卻親自率領麾下精銳,據守虎牢關,而后趁著竇建德大軍松懈,親自率軍沖擊竇建德大營,一戰生擒了竇建德。

洛陽之戰結束后,李世民一戰定雙王,唐朝名義上也就徹底統一了整個北方。當李世民帶著俘虜的王世充和竇建德,返回長安獻降的時候,李世績就跟在他身后,享受了極高的榮耀。而隨著竇建德被擊潰,李世績的父親徐蓋,也得以安然返回了長安。

但是,在這之后不久,徐世績就又遭遇了人生當中的另一次慘敗。

返回長安獻降之后,李世民因為功勞太大,被李淵忌憚,所以被留在了長安,暫時擔任文職。而李世績則是被派遣回山東、河南一帶,接收竇建德的地盤。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竇建德剛剛在長安被ㄕㄚ之后不久,他的部將劉黑闥,就再次起兵造反,而且很快就勢不可擋。

劉黑闥起兵之后,李世績因為兵力不足,想要撤退,但途中卻被劉黑闥率兵追上,打得全軍覆沒。事實證明,此時的李世績,雖然是一個能夠獨擋一面的猛將。但在劉黑闥這種能夠和李世民正面硬剛的名將面前,還是不夠看的。

此戰之后,李世績被打得全軍覆沒,但好歹自己逃了出來。而后不久,劉黑闥橫掃整個山東、河南地區,李淵也因此不得不再次派出李世民這張王牌。雙方經過幾個月的戰斗后,李世民總算打敗了劉黑闥,李世績也再次在李世民麾下,立下了不少功勞。然而劉黑闥戰敗之后,卻并沒有被抓住,而是逃往了突厥。等到李世民撤退之后,這哥們又回來搞事情了,而且很快又收復了原本的地盤。后來,李淵派太子李建成過來領兵,積極籠絡當地的士族,這才算徹底解決了劉黑闥。

在這場戰爭的末期,李世績曾獨自率軍,擊敗了依附劉黑闥的徐元朗,拿下了兗州。此時的李世績,雖然還無法和李世民這個級別的名將相比,但和其他一流猛將相比,已經很強了。

而在這之后,李世績又遇到了自己的第三個老師。

這個老師,就是李靖。

打完徐元朗之后,恰逢江淮地區的農民軍領袖輔公祏,發動叛亂。輔公祏叛亂之后,李淵命令李世績和李靖,從兩個方向進攻,夾擊輔公祏。在多路唐軍的夾擊之下,輔公祏很快敗亡。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李世績和李靖在同一個戰場上戰斗,也從李靖身上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戰法。

解決了江南的輔公祏之外,因為北方的突厥蠢蠢欲動。李靖和李世績二人,又幾乎被同時調往山西,負責當地的防務。被調往山西之后,在和李靖共事期間,李世績再次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在和突厥人的戰斗當中,李世績也不斷驗證自己之前的所學,漸漸開始融會貫通。

此時的李世績,終于開始從一個猛將,逐漸成為了頂級的名將,成為了足以和李靖、李世民并列的頂級名將!

武德九年,玄武門事變爆發的時候,李世績因為身在邊境,所以并未參加玄武門事變。但這倒也并不影響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因為此時的李世績,已經成了整個唐朝范圍內,第三能打的頂級統帥型人物,僅次于李世民和李靖而已。

在李世民登基的同時,因為避諱李世民的‘世’字,從這時開始,李世績也改名叫了李績。

一路走來,李績的名將之路,顯然是十分坎坷的。但同時,成為頂級名將之后,李績便再無敗績。此后的幾十年里,李績率兵先后擊敗了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等諸多強敵,而且再也沒打過任何一場敗仗。

從李績的故事當中,我們不難得到一個啟發:名將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雖然歷史上確實有像李世民、李靖這種天生就會打仗的猛人,但更多的時候,很多人還是在一次次失敗當中,逐漸成長起來,最后成長為真正的絕世名將。

所以,失敗其實并不可恥,甚至可以說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但最關鍵的,是如何在失敗當中,找到失敗的原因,并且加以改正。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成為真正的‘絕世名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