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05年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志銘,僅55字,卻揭開李世民兄弟的真實情感

公元627年6月4日,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 害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跟弟弟李元吉, 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貞觀盛世。

貞觀之治經濟發達、文風開放、武運昌隆、萬邦來朝, 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完美的盛世。

有些所謂的盛世, 要麼就是因為經濟發達, 但是對外作戰不利。 比如宋朝的宋仁宗時期, 經濟確實很發達, 但是與遼夏戰爭, 屢戰屢敗。

要麼就是武功鼎盛而國內經濟一塌糊涂, 比如漢武盛世永樂盛世。

唯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能夠做到文治武功兼備。

所以千百年來, 人們對唐太宗李世民備受推崇, 進而也忽略了他在玄武門事變中非法上位的歷史污點。

并且人們在評價一件事跟一個人的時候, 往往會有這麼一種偏激的觀點, 那就是他這個人是好人, 做什麼都是好的, 他這個人是壞人, 那他做什麼都是壞的。

所以人們在評價玄武門事件的時候,

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站在李世民這一邊, 對太子李建成一邊倒的批判。

有道是成王敗寇,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李世民成功上位后, 也不遺余力地在史書上, 對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大肆抹黑, 把他描繪成一個「奸殘懶滑壞」, 五毒俱全的人渣。

在后人的眼里, 這兩兄弟應該就是水火不容, 不共戴天, 毫無骨肉親情。

2005年, 西安出土了太子李建成的墓志銘, 人們從墓志銘中發現, 李世民對于這位被他親手害了的大哥, 感情應該不是那麼簡單。

太子李建成的墓志銘只有短短的50多個字:

大唐故息隱王墓志, 王諱建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于京師, 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乙酉朔十三日辛酉, 葬于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也許你會說, 這條墓志銘的信息很少啊, 不就是說, 李建成什麼時候沒的, 什麼時候下葬, 安葬在什麼地方?怎麼能夠看出他們的兄弟之情呢?

正是因為這條墓志銘的信息太少, 所以才顯得很不正常。

在古代, 墓志銘主要是記錄一個人走后的蓋棺定論。 什麼時候出生什麼時候沒, 這輩子做過什麼大事?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人品如何?社會風評如何等等。

可是對于這些事情, 李世民卻是一字不提。 如果李建成真的如史書上所描寫那樣, 五毒俱全, 無惡不作, 曾經處心積慮, 處處迫害自己的親弟弟李世民。

那麼, 作為勝利者兼苦主的李世民, 難道不應該在大哥的墓志銘上把這些東西寫出來嗎?

李世民之所以沒有寫出來, 是因為在當時的那些是非恩怨, 并不是對與錯那麼簡單。

甚至可以這麼說, 玄武門之變, 他們兄弟兩人誰都沒有做錯, 錯的只不過是他們所身處的那個位置, 身不由己啊。

因為玄武門之變,并不是因為他們之間的兄弟之情有多麼的淡薄,只不過是各自身后的利益集團在推動罷了。

這個墓志銘就跟武則天的那個無字碑一樣,是非功過,一言難盡啊。

也正因如此,李世民才敢在不見天日的墓志銘上,稍微地顯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們兄弟間的感情到底如何?是什麼迫使他們最后反目成仇呢?

李建成不是庸才

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以及平陽昭公主,都是唐高祖李淵的原配夫人竇皇后所生。這個竇皇后是隋唐時期的一個奇女子,多次幫助丈夫李淵避開了隋煬帝的猜忌。

從史書的蛛絲馬跡可以發現,竇皇后還活著的時候,李家四兄妹之間的感情非常好。

但很可惜,在李淵造反稱帝之前,竇皇后就已經先一步駕鶴西去,兄弟幾人之間失去了維系感情的紐帶,為日后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關于唐高祖李淵起兵造反的事,經過后來李世民精心修改過的史書是這樣說的:這個老李淵,是個胸無大志的糊涂蟲,天天就想著喝酒玩樂。天下大亂的時候,二兒子李世民三番四次勸說他去造反,李淵偏偏不聽。最后,李世民為了逼迫老爹造反,把隋煬帝行宮里頭的兩個宮女塞到了李淵的床上。

按照按照古代的規矩,宮女也算是皇帝的女人的范疇之內。李淵這麼做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不反也得反了。最后,李淵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從了。

在這個故事里,大唐造反事件從頭到尾都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李淵只不過是充當了一個道具而已,與太子李建成更是一點關系都沒有。李建成只不過是坐享其成,怎麼能當太子呢?太子本來就應該是我李世民的。

但是李世民千算萬算,最后還是算漏了一樣東西,這就是《大唐創業起居注》。

這本書是當年唐高祖身邊的秘書溫大雅,所寫的日記。里面記載了李淵從太原起兵到占領長安城那357天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

而且這個溫大雅,在李淵建國稱帝之后不久就退休了,沒有攪和到后來李建成跟李世民之間那些破事里頭。所以這本書比李世民寫的那些史書,可信度高多了。

按照這本書里頭的說法,唐高祖李淵早就已經有了謀反的心思,并且在造反之前,已經派自己的大兒子,也就是后來的太子李建成到河東地區去招攬英雄豪杰。

李淵扯旗造反之后,就從自己的老根據地太原向河東地區進發。當時隋煬帝為了防備李淵造反,在河東跟太原之間的霍地,安插了一位叫做宋老生的將軍駐守,監視李淵的一舉一動。

當時負責扳倒這頭攔路虎的,就是李建成所率領的先鋒部隊,此時的李世民只是李建成手下的副將。

后來,李家部隊渡過黃河進入關中盆地之后,又是這個李建成,率領軍隊打下了大唐的都城長安城。

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李建成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兒,反觀李世民卻沒有太多出色的表現。可見,這個李建成并不是傳說中一無是處,只是占據年齡優勢的酒囊飯袋。

李建成困局

可是這一切在李淵打下長安之后,全都變了。

公元618年,在李淵稱帝不久之后,李建成就被立為太子,把時間定格在此時此刻。李建成這個太子可謂是實至名歸,含金量十足。

從功勞上論大唐開國,李建成戰功赫赫;從名分上說。李建成是貨真價實的嫡長子,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他就是名正言順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根本沒有李世民什麼事。

但是,也正是因為李建成過早地被立為太子,導致他在大唐王朝還沒有一統天下之前,就已經脫離了第一線。

要知道,當時的大唐只不過是天下各路軍閥中的一個而已,他要想一統天下,還要打敗河北竇建德、中原王世充、山西劉武周、瓦崗寨李密以及長江以南的那些割據政/權。

也就是說,大唐如果一統天下,那麼他的體量將會在現在的基礎上翻好幾倍。而在這個股權擴張的過程中,將會提供無數的機遇,老股東李建成手上的股權是有可能被稀釋的。

現在這一切的機遇都跟李建成沒有任何關系了,他只能坐在功勞簿上吃老本,擴張的紅利全都落到了他那個能干的弟弟李世民的手上,李世民手上的股權占比,蹭蹭蹭地往上漲。

說到這里也許你會說,要是當初李淵不那麼早立太子,那麼李建成的命運會不會不一樣呢?

實際上,立太子是當時勢在必行的事情。如果當時不立太子,那麼剛剛上市的大唐王朝很快就要破產清算了。對外擴張能夠讓人獲得升遷的機會,但如果想要升遷,卻還有一條比對外作戰立功更為便捷的途徑。那就是奪嫡之爭。

只要你能夠在領導的兒子們中間站隊成功,那麼將會不費吹灰之力,一步登天。這不比辛辛苦苦去浴血拼搶來得輕松嘛?

所以任何一個集團,在他稍微有點規模的時候,必須要立刻解決繼承人的問題。要不然的話,內部的員工將會失去對外擴張的動力,進而轉向內部火并。

失控的李世民

李建成退居二線之后,李世民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在淺水原之戰中,收拾了李唐在西邊最大的敵人西秦霸王薛舉勢力。版圖翻了一番,完成了大唐上市之后第一輪IPO融資。

憑借這份功勞,李世民的風頭追平太子李建成。

這個時候,作為皇帝的李淵也發現了事情不對頭了。老二現在風頭太盛,直追太子,萬一讓集團內部的員工認為李世民也有機會問鼎太子之位。那以后大家還不得天天琢磨著怎麼內斗,誰還會用心干活呀?

于是,李淵就提拔了原本并沒有什麼存在感的齊王李元吉,讓他去看守老家太原。跟李世民一東一西,互相制衡。

可無奈,這個齊王李元吉的水平實在是不行啊,被當時的山西軍閥劉武周打得滿世界跑,連老家太原都丟了。最后又是李世民親自出馬,把劉武周給弄了下去。

李淵的第一次制衡,宣告失敗!

安定了老家跟后方之后,大唐集團的下一步就是進軍中原,問鼎天下。當時問鼎中原的兩大攔路虎,王世充跟竇建德,他們的實力都不比大唐差。

如果按照紙面實力來計算,一對二根本就沒有什麼勝算。結果萬萬沒想到,這個李世民太能打了,他居然在虎牢關之戰憑借幾千特種兵,硬是把擁兵十萬的竇建德給活捉了。

王世充絕望之下開門投降。此戰之后,李唐集團徹底掃除了稱霸中原的兩頭攔路虎,天下大局已定。對大唐來說,這是好事,但對老李家來說,這卻很讓人頭疼。

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自從王世充竇建德落幕,天下已無大戰,就算現在李建成放棄太子之位,跑到前線去,也不可能再找到比這更大的立功機會。

而此時已李世民的功勞,只有太子之位才能夠犒賞他。可問題是,這樣做名不正言不順,太子并沒有犯什麼錯誤,而且人家也有功勞,李淵也不能夠無緣無故地把人家給弄下去。

而且,憑借李世民的功勞,不要說做太子,就算做皇帝也是夠格的。

所以,不僅太子擔心他,其實就算是李淵也要防范他。基于這個考慮,李淵說什麼要把太子保下來,二對一,才能夠跟李世民掰掰手腕。要是太子垮臺,他這個皇帝也干不了幾天。

時代造就李世民

說到這里,我們就浮起一個疑問,為什麼打天下非要靠李世民呢?難道大唐離了他就轉不了嗎?當然不是。

不說其他人,就說大唐軍神李靖,他的打仗水平就不在李世民之下,大唐集團最后一塊版圖擴張,吞并長江以南就是他完成的,后來3000騎兵滅東突厥也是他干的。

只是隋唐時期是一個貴族社會。所謂貴族,就是有人、有錢、有槍、有地位的小皇帝。李淵這個大皇帝,其實是各路小皇帝一起擁戴出來的。

比如說李靖,他的祖上就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八柱國之一。如果讓這種人去取代李世民的地位,那麼他對大唐江山的威脅可比李世民高得多。

畢竟,退一萬步說,就算李世民最后謀反了,但天下最終還是他們家的,肉還是爛在鍋里。如果李靖這個小皇帝取代李世民 ,那他就能打怪升級成為大皇帝,到時就是改朝換代了。

這就是那個時代無法根治的頑疾。代表中央政/權的大皇帝,想要有效地鎮壓各路小皇帝的野心,那就必須要大力提拔自家人,因為外人信不過呀。

如果自家人上臺,這些人個個都是龍子龍孫,誰沒有資格當皇上呢?所以用自家人容易引發人/倫慘劇。李淵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哪怕明知道李世民的危害性,也只能捏著鼻子用。

背后的推手

為了穩住李世民,李淵破天荒地給他設置了一個官職,叫做天策上將軍。重要的不是這個官職,而是這個官職所附帶的一項權利,那就是天策上將軍可以開府建衙。

這也就意味著,李世民可以光明正大的招募幕僚,組建自己的智囊班子,相當于另外開創了一個小朝廷。要知道,這種特權只有太子才能有,為的就是讓太子以后接班的時候,手上有一個現成的人才班子可以用。

現在李淵讓李世民這麼干,可就為日后兄弟之間的同室操戈埋下了伏筆。

如果沒有這件事情的話,那麼李世民對于李建成其實并沒有太大威脅。哪怕他功高蓋世,可功勞這種東西畢竟是過去的,政/治講究的是現在跟未來。

古往今來,那些有大功勞的臣子被除的案例還少嗎?

所以,功勞不能作為李世民日后的護身符,李建成依然對他保持生沙予奪的權力。

那麼雙方之間就并沒有實際上的利害沖突,兄弟之情就依然可以保留。這麼說,這一切的悲劇,都是李淵的錯了?其實也不是。

李世民后來當了天策上將軍之后,他所招納的那個人才班子,其實并不是因為他發達之后,大家才來投靠他,而是人家一開始就跟他打天下。

只不過以前他們是私底下偷偷摸摸地依附李世民,現在名正言順地給他們一個名分而已。

李世民的小集團,早在戰爭擴張的過程中就已經形成。李淵的任命,只不過是給他們一個官方認證。隨著大唐統一天下大功告成,那麼這個小集團,它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當然是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了。比如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這些人,他們的功勞是在跟著秦王征戰天下的時候立下的,天然就被打下了秦王黨的標簽。

太子上位之后,他們的這些功勞肯定會大打折扣,未來的收益并沒有保障。那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讓李世民上臺了。

我們再把視線轉回太子李建成的那一邊。他手底下的那個人才班子,同樣也會有這個想法。他們這些人當了太子東宮的幕僚之后,天然就會被打上太子黨的標簽。

要是太子垮臺,李世民上位,他們這些人最壞的結果就是被滿門抄斬,最好的結果也是永不錄用,政/治性4亡。雙方都已經壓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沒有后退之路。

所以長孫無忌、房玄齡天天拱火李世民干掉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的智囊太子洗馬魏征也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

有這麼一大幫人,天天在耳邊拱火,就算他們兄弟兩人情比金堅,也禁不住三人成虎啊。

比如天策上將軍府的那些人,沒有經過李世民同意,就策劃了楊文干的事件,想要誣陷太子謀反。太子這邊的人也不客氣,動不動就給李世民下毒搞活動。

再鐵的感情,也經不住這樣反復折騰啊,最后走向玄武門,基本上是注定的事情。

現實的需要,注定李建成必須要當太子;現實的需要,也注定了李世民必須要親自帶兵去打仗,不能任用外人。而這兩者的結合,又注定了兄弟兩人必定會不4不休。

他們都是被時代的潮流推著身不由己,哪里有那麼多是非對錯啦。

因為玄武門之變,并不是因為他們之間的兄弟之情有多麼的淡薄,只不過是各自身后的利益集團在推動罷了。

這個墓志銘就跟武則天的那個無字碑一樣,是非功過,一言難盡啊。

也正因如此,李世民才敢在不見天日的墓志銘上,稍微地顯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們兄弟間的感情到底如何?是什麼迫使他們最后反目成仇呢?

李建成不是庸才

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以及平陽昭公主,都是唐高祖李淵的原配夫人竇皇后所生。這個竇皇后是隋唐時期的一個奇女子,多次幫助丈夫李淵避開了隋煬帝的猜忌。

從史書的蛛絲馬跡可以發現,竇皇后還活著的時候,李家四兄妹之間的感情非常好。

但很可惜,在李淵造反稱帝之前,竇皇后就已經先一步駕鶴西去,兄弟幾人之間失去了維系感情的紐帶,為日后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關于唐高祖李淵起兵造反的事,經過后來李世民精心修改過的史書是這樣說的:這個老李淵,是個胸無大志的糊涂蟲,天天就想著喝酒玩樂。天下大亂的時候,二兒子李世民三番四次勸說他去造反,李淵偏偏不聽。最后,李世民為了逼迫老爹造反,把隋煬帝行宮里頭的兩個宮女塞到了李淵的床上。

按照按照古代的規矩,宮女也算是皇帝的女人的范疇之內。李淵這麼做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不反也得反了。最后,李淵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從了。

在這個故事里,大唐造反事件從頭到尾都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李淵只不過是充當了一個道具而已,與太子李建成更是一點關系都沒有。李建成只不過是坐享其成,怎麼能當太子呢?太子本來就應該是我李世民的。

但是李世民千算萬算,最后還是算漏了一樣東西,這就是《大唐創業起居注》。

這本書是當年唐高祖身邊的秘書溫大雅,所寫的日記。里面記載了李淵從太原起兵到占領長安城那357天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

而且這個溫大雅,在李淵建國稱帝之后不久就退休了,沒有攪和到后來李建成跟李世民之間那些破事里頭。所以這本書比李世民寫的那些史書,可信度高多了。

按照這本書里頭的說法,唐高祖李淵早就已經有了謀反的心思,并且在造反之前,已經派自己的大兒子,也就是后來的太子李建成到河東地區去招攬英雄豪杰。

李淵扯旗造反之后,就從自己的老根據地太原向河東地區進發。當時隋煬帝為了防備李淵造反,在河東跟太原之間的霍地,安插了一位叫做宋老生的將軍駐守,監視李淵的一舉一動。

當時負責扳倒這頭攔路虎的,就是李建成所率領的先鋒部隊,此時的李世民只是李建成手下的副將。

后來,李家部隊渡過黃河進入關中盆地之后,又是這個李建成,率領軍隊打下了大唐的都城長安城。

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李建成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兒,反觀李世民卻沒有太多出色的表現。可見,這個李建成并不是傳說中一無是處,只是占據年齡優勢的酒囊飯袋。

李建成困局

可是這一切在李淵打下長安之后,全都變了。

公元618年,在李淵稱帝不久之后,李建成就被立為太子,把時間定格在此時此刻。李建成這個太子可謂是實至名歸,含金量十足。

從功勞上論大唐開國,李建成戰功赫赫;從名分上說。李建成是貨真價實的嫡長子,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他就是名正言順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根本沒有李世民什麼事。

但是,也正是因為李建成過早地被立為太子,導致他在大唐王朝還沒有一統天下之前,就已經脫離了第一線。

要知道,當時的大唐只不過是天下各路軍閥中的一個而已,他要想一統天下,還要打敗河北竇建德、中原王世充、山西劉武周、瓦崗寨李密以及長江以南的那些割據政/權。

也就是說,大唐如果一統天下,那麼他的體量將會在現在的基礎上翻好幾倍。而在這個股權擴張的過程中,將會提供無數的機遇,老股東李建成手上的股權是有可能被稀釋的。

現在這一切的機遇都跟李建成沒有任何關系了,他只能坐在功勞簿上吃老本,擴張的紅利全都落到了他那個能干的弟弟李世民的手上,李世民手上的股權占比,蹭蹭蹭地往上漲。

說到這里也許你會說,要是當初李淵不那麼早立太子,那麼李建成的命運會不會不一樣呢?

實際上,立太子是當時勢在必行的事情。如果當時不立太子,那麼剛剛上市的大唐王朝很快就要破產清算了。對外擴張能夠讓人獲得升遷的機會,但如果想要升遷,卻還有一條比對外作戰立功更為便捷的途徑。那就是奪嫡之爭。

只要你能夠在領導的兒子們中間站隊成功,那麼將會不費吹灰之力,一步登天。這不比辛辛苦苦去浴血拼搶來得輕松嘛?

所以任何一個集團,在他稍微有點規模的時候,必須要立刻解決繼承人的問題。要不然的話,內部的員工將會失去對外擴張的動力,進而轉向內部火并。

失控的李世民

李建成退居二線之后,李世民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在淺水原之戰中,收拾了李唐在西邊最大的敵人西秦霸王薛舉勢力。版圖翻了一番,完成了大唐上市之后第一輪IPO融資。

憑借這份功勞,李世民的風頭追平太子李建成。

這個時候,作為皇帝的李淵也發現了事情不對頭了。老二現在風頭太盛,直追太子,萬一讓集團內部的員工認為李世民也有機會問鼎太子之位。那以后大家還不得天天琢磨著怎麼內斗,誰還會用心干活呀?

于是,李淵就提拔了原本并沒有什麼存在感的齊王李元吉,讓他去看守老家太原。跟李世民一東一西,互相制衡。

可無奈,這個齊王李元吉的水平實在是不行啊,被當時的山西軍閥劉武周打得滿世界跑,連老家太原都丟了。最后又是李世民親自出馬,把劉武周給弄了下去。

李淵的第一次制衡,宣告失敗!

安定了老家跟后方之后,大唐集團的下一步就是進軍中原,問鼎天下。當時問鼎中原的兩大攔路虎,王世充跟竇建德,他們的實力都不比大唐差。

如果按照紙面實力來計算,一對二根本就沒有什麼勝算。結果萬萬沒想到,這個李世民太能打了,他居然在虎牢關之戰憑借幾千特種兵,硬是把擁兵十萬的竇建德給活捉了。

王世充絕望之下開門投降。此戰之后,李唐集團徹底掃除了稱霸中原的兩頭攔路虎,天下大局已定。對大唐來說,這是好事,但對老李家來說,這卻很讓人頭疼。

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自從王世充竇建德落幕,天下已無大戰,就算現在李建成放棄太子之位,跑到前線去,也不可能再找到比這更大的立功機會。

而此時已李世民的功勞,只有太子之位才能夠犒賞他。可問題是,這樣做名不正言不順,太子并沒有犯什麼錯誤,而且人家也有功勞,李淵也不能夠無緣無故地把人家給弄下去。

而且,憑借李世民的功勞,不要說做太子,就算做皇帝也是夠格的。

所以,不僅太子擔心他,其實就算是李淵也要防范他。基于這個考慮,李淵說什麼要把太子保下來,二對一,才能夠跟李世民掰掰手腕。要是太子垮臺,他這個皇帝也干不了幾天。

時代造就李世民

說到這里,我們就浮起一個疑問,為什麼打天下非要靠李世民呢?難道大唐離了他就轉不了嗎?當然不是。

不說其他人,就說大唐軍神李靖,他的打仗水平就不在李世民之下,大唐集團最后一塊版圖擴張,吞并長江以南就是他完成的,后來3000騎兵滅東突厥也是他干的。

只是隋唐時期是一個貴族社會。所謂貴族,就是有人、有錢、有槍、有地位的小皇帝。李淵這個大皇帝,其實是各路小皇帝一起擁戴出來的。

比如說李靖,他的祖上就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八柱國之一。如果讓這種人去取代李世民的地位,那麼他對大唐江山的威脅可比李世民高得多。

畢竟,退一萬步說,就算李世民最后謀反了,但天下最終還是他們家的,肉還是爛在鍋里。如果李靖這個小皇帝取代李世民 ,那他就能打怪升級成為大皇帝,到時就是改朝換代了。

這就是那個時代無法根治的頑疾。代表中央政/權的大皇帝,想要有效地鎮壓各路小皇帝的野心,那就必須要大力提拔自家人,因為外人信不過呀。

如果自家人上臺,這些人個個都是龍子龍孫,誰沒有資格當皇上呢?所以用自家人容易引發人/倫慘劇。李淵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哪怕明知道李世民的危害性,也只能捏著鼻子用。

背后的推手

為了穩住李世民,李淵破天荒地給他設置了一個官職,叫做天策上將軍。重要的不是這個官職,而是這個官職所附帶的一項權利,那就是天策上將軍可以開府建衙。

這也就意味著,李世民可以光明正大的招募幕僚,組建自己的智囊班子,相當于另外開創了一個小朝廷。要知道,這種特權只有太子才能有,為的就是讓太子以后接班的時候,手上有一個現成的人才班子可以用。

現在李淵讓李世民這麼干,可就為日后兄弟之間的同室操戈埋下了伏筆。

如果沒有這件事情的話,那麼李世民對于李建成其實并沒有太大威脅。哪怕他功高蓋世,可功勞這種東西畢竟是過去的,政/治講究的是現在跟未來。

古往今來,那些有大功勞的臣子被除的案例還少嗎?

所以,功勞不能作為李世民日后的護身符,李建成依然對他保持生沙予奪的權力。

那麼雙方之間就并沒有實際上的利害沖突,兄弟之情就依然可以保留。這麼說,這一切的悲劇,都是李淵的錯了?其實也不是。

李世民后來當了天策上將軍之后,他所招納的那個人才班子,其實并不是因為他發達之后,大家才來投靠他,而是人家一開始就跟他打天下。

只不過以前他們是私底下偷偷摸摸地依附李世民,現在名正言順地給他們一個名分而已。

李世民的小集團,早在戰爭擴張的過程中就已經形成。李淵的任命,只不過是給他們一個官方認證。隨著大唐統一天下大功告成,那麼這個小集團,它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當然是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了。比如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這些人,他們的功勞是在跟著秦王征戰天下的時候立下的,天然就被打下了秦王黨的標簽。

太子上位之后,他們的這些功勞肯定會大打折扣,未來的收益并沒有保障。那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讓李世民上臺了。

我們再把視線轉回太子李建成的那一邊。他手底下的那個人才班子,同樣也會有這個想法。他們這些人當了太子東宮的幕僚之后,天然就會被打上太子黨的標簽。

要是太子垮臺,李世民上位,他們這些人最壞的結果就是被滿門抄斬,最好的結果也是永不錄用,政/治性4亡。雙方都已經壓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沒有后退之路。

所以長孫無忌、房玄齡天天拱火李世民干掉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的智囊太子洗馬魏征也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

有這麼一大幫人,天天在耳邊拱火,就算他們兄弟兩人情比金堅,也禁不住三人成虎啊。

比如天策上將軍府的那些人,沒有經過李世民同意,就策劃了楊文干的事件,想要誣陷太子謀反。太子這邊的人也不客氣,動不動就給李世民下毒搞活動。

再鐵的感情,也經不住這樣反復折騰啊,最后走向玄武門,基本上是注定的事情。

現實的需要,注定李建成必須要當太子;現實的需要,也注定了李世民必須要親自帶兵去打仗,不能任用外人。而這兩者的結合,又注定了兄弟兩人必定會不4不休。

他們都是被時代的潮流推著身不由己,哪里有那麼多是非對錯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