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曾國藩:改變命運最高明的方法,就兩個字

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 以并不超絕的資質, 挽狂瀾于既倒, 扶大廈于將傾, 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 」

他「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

締造出一支強悍無比的湘軍, 歷史給他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后人給予他很高的評價: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他就是曾國藩, 究竟是什麼特質成就他「千古第一完人」的呢?

自律, 從小事做起

俗話說:「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 」

只有腳踏實地把小事做好, 養成良好的習慣, 做到自我約束, 己經贏在起跑線上。

曾國藩天生也不是自帶光環的人。

他出生在湖南一個消息閉塞, 文化落后的偏僻小山村, 自祖父向上推溯至少五六百年連個秀才也末出現過。

曾國藩年少并不是智商過人, 但他執著, 認準的事必須做到最好。

祖父要求家人早起, 他起不來, 那時沒鬧鐘, 老睡過頭。

為了黎明即起, 他想了一個辦法。 睡覺時旁邊放一個銅盆,

銅盆之上, 用一根細繩拴一個秤砣。

燃起一根香, 把這根香十字交叉插在拴著秤砣的繩子上, 香燃到那里, 把繩子燒斷。

秤砣吊進銅盆里, 這一驚嚇, 多少瞌睡蟲都被嚇跑了, 他開始認真讀書。

久而久之, 養成早起的好習慣, 堅持了一輩子, 以身作則, 再去感染子女。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一日之計在于晨。 」

他憑著刻苦勤奮, 在通向仕途的路上, 順風順水的連過兩關, 但命運卻在下一個關卡和他開了個玩笑, 兩次會試都名落孫山。

這時, 原本不富裕的家庭, 已經家徒四壁, 難以負擔他讀書考試的費用。

曾國藩懷著沉重的心情, 從京城啟程返鄉。

途中盤纏散盡, 無奈之下去父親故交朋友易作梅處借錢。

當時天在下雨,

曾國藩冒雨進了易家客廳。

易作梅遠出末歸, 曾國藩正襟危坐在椅子上, 兩個小時不曾動過腳。

時任江蘇睢寧知縣的易作梅回家一看, 地上只有兩個腳的水印痕跡, 直呼此人日后不簡單, 立即借了白銀100兩。

看是小事, 一般人很難堅持, 但曾國藩做到極致。

公元1838年, 清朝道光18年, 曾國藩27歲中進士, 同年入翰林院做庶吉士, 之后他十年七遷, 由從七品的芝麻官連躍十級, 成為二品大員。

這對于寒門出身的曾國藩, 可謂是「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

他有何能耐, 獲得如此殊榮呢?

當別人青年得志, 有所懈怠時, 曾國藩卻在認真讀書。

他一生無一日不讀書, 晚年讀瞎一只眼, 仍不間斷。

他的詩文獨撥頭籌, 引起軍機處大學士穆彰阿的關注,

屢屢提攜他。

當別人花天酒地, 瀟灑走一回時, 他拜師靜坐反思修煉自己, 每天寫日記, 反省自己為人之法和處世良方, 得到道光皇帝的賞識。

他用毛筆正楷寫了一生的日記, 臨死前一天還寫。

他用一生去雕琢自己, 豐富自己, 要求自己, 才有幸運之神的降臨。

可見, 人有多自律, 就有多幸運。

圣人荀子說: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

從小事做起, 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條件。

自律, 扛得起責任

清咸豐二年, 公元1852年6月, 曾國藩被任命為江西省鄉試的主考官, 并且被奏準回家探親。

他走到安徽小池驛時, 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 由九江登船, 急忙回家奔喪。

這次回鄉僅成為他人生一個重大轉折, 開始了軍旅生涯。

他乃讀書人, 不通軍事, 又憑什麼成為一個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呢?

曾國藩在家守喪, 收到咸豐帝給他的一份詔書, 讓他掃平叛亂。

曾國藩主張「咬牙做去。 」

可以說世上的許多事情都是逼出來的, 只有強迫自己, 才能將自身潛在的才華和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

于是,他以侍郎身份登高而呼「為我孟子孔子之痛哭于九泉」建立湘軍。

過程中飽受屈辱和挫折,只能打掉牙和血吞。

當他親眼看到苦心經營的水師在與太平軍首戰中慘敗時,他急得跳江自絕,幸而被身邊的守衛救起。

他體驗了人處低谷,墻倒眾人推的無助,但是他靠自身的堅韌硬生生扛了下來。

正如他所說:

吾惟盡一分心做一日事,至于成敗則不能復計較矣。

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一次次戰敗中不斷反思總結,最終找到了對付太平軍的獨到策略——「結硬寨,打呆仗」也就是穩扎穩打。

每次扎營后不管多累,軍隊都必須圍繞營地挖出兩道壕溝,沿著壕溝再筑起兩座高墻,并且安排輪班站崗,這就是「結硬寨」。

曾國藩一生打仗不貪圖小利,也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扎穩打,這就是「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最極致的應用,就是1859年的「安慶會戰」。

安慶不同于其他城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易守難攻。

曾國藩與胡林翼聯手,采取「圍城打援」的策略,先圍城,重點打援。

曾國藩命令自己的弟弟曾國荃去圍安慶,在安慶城外挖了兩道五丈寬、兩丈深的壕溝。

又派湘軍悍將多隆阿去打援,阻擊陳玉成的援軍,仗雖然打的很辛苦,但使陳玉成節節敗退。

再說曾國荃的軍隊在無數次失敗后,終于挖成了一條通往安慶城下的地道,用火藥轟塌數十丈城墻,軍隊像決堤之水般攻入城內。

收復安慶,使太平軍首都天京的西線屏障被突破,太平軍對清軍轉入防御階段,平定太平軍已成定局。

相反,遇到的事不愛做或不會做,對自己不下狠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自然歸于平庸之輩,一事無成。

自律,經得起考驗

權力、金錢、紙醉金迷的誘惑,經得住考驗的風毛麟角。

于是,站在山頂的人少之又少,山底仰望的多之又多,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曾國藩能越過欲望的溝壑嗎?

湘軍攻破天京,太平軍覆滅,曾國藩的聲望極高,被朝廷封為一等侯,手握三十萬重兵。

部下勸說他稱帝,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有人說,如果換了曹操或者司馬懿,早想著改朝換代了。

曾國藩怎麼做的呢?

他在戰爭結束后立馬解散了自己的軍隊,向朝廷表示自己絕對沒有任何想法。

這符合他的性格和思想,忠君愛國是他的初心,將貪欲之心扼殺在萌芽狀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自控力。

王陽明說: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一顆檢討自己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的欲望,才能成就自己。

1860年,曾國藩授任兩江總督這個「肥缺」,他在任12年,從不索取不義之財,絕不損公肥私。

當時他的工資一百八十兩,養廉銀一萬八千兩,陋規十八萬兩,每年收入相當于現在的四千萬人民幣,這麼多錢,可他還是借債度日。

這不是做秀,而是個貨真價實的清官。

巴結的人知道曾國藩不收錢,就送禮,金銀珠寶,家用的飾品,他只收一張草席,說自己讀書累了,可以躺一會兒。

更奇葩的是,他的門生容閎要從美國進口機械,曾國藩撥財政款六萬兩銀子。當時的慣例,我把錢撥給你,你得給我回扣,曾國藩只收了20兩銀子。

要知道,當時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撥60萬輛銀子買木頭,只花了20萬兩,40萬兩都打點各個官吏了。

大清官場,權力運作體系中,他一個人和所有潛規則對抗不了,象征性的收點,不至于得罪人。

生活更是簡樸,他家里只雇兩個丫鬟,家務活全由夫人、兒媳、五個女兒來干,績麻紡紗,縫衣做鞋,他穿的,全是自家人做的。

有一次,他到揚州的一個鹽商家去做客。

面對滿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頭吃自己身邊的一點東西。

飯后,屬下問他,大人你是不是對這一桌子飯感覺不可口,曾國藩卻說:

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

一頓飯吃了千把兩銀子,不忍吃不忍看。

舍不得吃穿,如此勤儉,那麼多錢去哪了?

首先總督府雇人,所有工作人員的工資由他自己掏腰包,其次進京打點各路官員。

封疆大吏還得負責興修水利、賑濟災民、辦教育等籌款,他得起帶頭模范作用。

比如他積極籌款,支援學童前往美國留學,后來這些留學生回國后,為國家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這麼一位愛國憂民的清官,在同治十一年二月,病逝于南京,時年62歲。

臨終前他留下遺囑說:

我要是死了,把我的靈柩沿運河運回老家去安葬,沿途謝絕一切接待,概不收禮。

頂級的自律最可怕

大清帝國給予他最高謚號「文正」,同治皇帝在詔書中對他的評價是:「秉性忠誠,持躬清正」。

縱觀他的一生,不論是為人之道,為事之道,為官之道,參悟的非常透徹,嚴以律己,很少出現錯誤。

正如后人所說「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

在與太平軍征戰十一年的戎馬生涯中,他是常敗將軍,卻可以運籌帷幄,熬死了太平軍。

他戰場上懷才不遇,為官卻很成功,不但能力極強,還清廉到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他說:

持身儉,則自尊自立,不求他人。治家儉,則家業興隆,永世不墜。為官儉,則以儉養廉,局高不敗。

古之成大事業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曾國藩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踐了自己志向,用成果告訴我們高度自律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康德說:「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自律令我們活得更高級,也正是自律,使我們獲得更自由的人生。」

曾國藩的自律,非常人所能企及,正是這一特質,成就他千古第一完人的殊榮。

我們若能得他兩三分勤奮、兩三分自持,想必也能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吧!

于是,他以侍郎身份登高而呼「為我孟子孔子之痛哭于九泉」建立湘軍。

過程中飽受屈辱和挫折,只能打掉牙和血吞。

當他親眼看到苦心經營的水師在與太平軍首戰中慘敗時,他急得跳江自絕,幸而被身邊的守衛救起。

他體驗了人處低谷,墻倒眾人推的無助,但是他靠自身的堅韌硬生生扛了下來。

正如他所說:

吾惟盡一分心做一日事,至于成敗則不能復計較矣。

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一次次戰敗中不斷反思總結,最終找到了對付太平軍的獨到策略——「結硬寨,打呆仗」也就是穩扎穩打。

每次扎營后不管多累,軍隊都必須圍繞營地挖出兩道壕溝,沿著壕溝再筑起兩座高墻,并且安排輪班站崗,這就是「結硬寨」。

曾國藩一生打仗不貪圖小利,也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扎穩打,這就是「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最極致的應用,就是1859年的「安慶會戰」。

安慶不同于其他城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易守難攻。

曾國藩與胡林翼聯手,采取「圍城打援」的策略,先圍城,重點打援。

曾國藩命令自己的弟弟曾國荃去圍安慶,在安慶城外挖了兩道五丈寬、兩丈深的壕溝。

又派湘軍悍將多隆阿去打援,阻擊陳玉成的援軍,仗雖然打的很辛苦,但使陳玉成節節敗退。

再說曾國荃的軍隊在無數次失敗后,終于挖成了一條通往安慶城下的地道,用火藥轟塌數十丈城墻,軍隊像決堤之水般攻入城內。

收復安慶,使太平軍首都天京的西線屏障被突破,太平軍對清軍轉入防御階段,平定太平軍已成定局。

相反,遇到的事不愛做或不會做,對自己不下狠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自然歸于平庸之輩,一事無成。

自律,經得起考驗

權力、金錢、紙醉金迷的誘惑,經得住考驗的風毛麟角。

于是,站在山頂的人少之又少,山底仰望的多之又多,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曾國藩能越過欲望的溝壑嗎?

湘軍攻破天京,太平軍覆滅,曾國藩的聲望極高,被朝廷封為一等侯,手握三十萬重兵。

部下勸說他稱帝,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有人說,如果換了曹操或者司馬懿,早想著改朝換代了。

曾國藩怎麼做的呢?

他在戰爭結束后立馬解散了自己的軍隊,向朝廷表示自己絕對沒有任何想法。

這符合他的性格和思想,忠君愛國是他的初心,將貪欲之心扼殺在萌芽狀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自控力。

王陽明說: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一顆檢討自己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的欲望,才能成就自己。

1860年,曾國藩授任兩江總督這個「肥缺」,他在任12年,從不索取不義之財,絕不損公肥私。

當時他的工資一百八十兩,養廉銀一萬八千兩,陋規十八萬兩,每年收入相當于現在的四千萬人民幣,這麼多錢,可他還是借債度日。

這不是做秀,而是個貨真價實的清官。

巴結的人知道曾國藩不收錢,就送禮,金銀珠寶,家用的飾品,他只收一張草席,說自己讀書累了,可以躺一會兒。

更奇葩的是,他的門生容閎要從美國進口機械,曾國藩撥財政款六萬兩銀子。當時的慣例,我把錢撥給你,你得給我回扣,曾國藩只收了20兩銀子。

要知道,當時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撥60萬輛銀子買木頭,只花了20萬兩,40萬兩都打點各個官吏了。

大清官場,權力運作體系中,他一個人和所有潛規則對抗不了,象征性的收點,不至于得罪人。

生活更是簡樸,他家里只雇兩個丫鬟,家務活全由夫人、兒媳、五個女兒來干,績麻紡紗,縫衣做鞋,他穿的,全是自家人做的。

有一次,他到揚州的一個鹽商家去做客。

面對滿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頭吃自己身邊的一點東西。

飯后,屬下問他,大人你是不是對這一桌子飯感覺不可口,曾國藩卻說:

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

一頓飯吃了千把兩銀子,不忍吃不忍看。

舍不得吃穿,如此勤儉,那麼多錢去哪了?

首先總督府雇人,所有工作人員的工資由他自己掏腰包,其次進京打點各路官員。

封疆大吏還得負責興修水利、賑濟災民、辦教育等籌款,他得起帶頭模范作用。

比如他積極籌款,支援學童前往美國留學,后來這些留學生回國后,為國家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這麼一位愛國憂民的清官,在同治十一年二月,病逝于南京,時年62歲。

臨終前他留下遺囑說:

我要是死了,把我的靈柩沿運河運回老家去安葬,沿途謝絕一切接待,概不收禮。

頂級的自律最可怕

大清帝國給予他最高謚號「文正」,同治皇帝在詔書中對他的評價是:「秉性忠誠,持躬清正」。

縱觀他的一生,不論是為人之道,為事之道,為官之道,參悟的非常透徹,嚴以律己,很少出現錯誤。

正如后人所說「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

在與太平軍征戰十一年的戎馬生涯中,他是常敗將軍,卻可以運籌帷幄,熬死了太平軍。

他戰場上懷才不遇,為官卻很成功,不但能力極強,還清廉到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他說:

持身儉,則自尊自立,不求他人。治家儉,則家業興隆,永世不墜。為官儉,則以儉養廉,局高不敗。

古之成大事業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曾國藩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踐了自己志向,用成果告訴我們高度自律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康德說:「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自律令我們活得更高級,也正是自律,使我們獲得更自由的人生。」

曾國藩的自律,非常人所能企及,正是這一特質,成就他千古第一完人的殊榮。

我們若能得他兩三分勤奮、兩三分自持,想必也能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