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劉禪投降后寫下3字,司馬昭放棄殺他,百官不解,司馬昭:倒著讀

蜀漢的最后一位君主劉禪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自古以來就一句俗語, 叫做扶不起的劉阿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劉禪是一個辜負了父輩期望,

耽誤了國家發展的昏庸君主。 但這些是歷史的真實嗎?如果翻翻三國志, 你會發現劉禪頗有政治才華, 甚至還對蜀漢后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甚至當他被魏國俘虜后, 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對他百般試探, 劉禪卻化腐朽為神奇的用三個字, 打消了司馬昭的疑慮, 保證了自己生命安全。 那麼劉禪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他那三個字到底是什麼?

少年劉禪

有一句老話說的好, 看一個人就要從他的少年開始, 少年時代對一個人的影響, 會決定他一生的走向。 劉禪他本人的性格還有他的政治人生, 就非常符合這一句話。

劉禪出生于公元二零七年, 在他出生之后的第二年, 他父親的宿命之敵魏武帝曹操率領十萬大軍遠征南方。 劉備再次被曹操打敗, 他無可奈何之下只能拋妻棄子, 帶自己手下東方逃竄。 當時才一歲的劉禪, 差點被劉備給放棄了, 還好劉備有幾位忠心的手下, 他們拼死保護劉禪, 才把他從亂軍中帶回來。

從這里可以看出來, 劉禪一出生就生活在歷史的漩渦里, 時刻處于一種朝不保夕的人生狀態。 同時也因為劉備常年忙碌于軍國大事, 他對劉禪的教育其實不是十分重視, 根據三國志記載, 劉備晚年和諸葛亮有一場對話, 諸葛亮夸贊當時已經十六歲的劉禪, 讀春秋左傳非常的有心得。

這句話本意是諸葛亮想表揚劉禪, 但是后世的讀者難免乍舌, 劉禪居然是直到十六歲才去讀對于當時王公貴族七八歲就會讀的啟蒙書籍的春秋左傳, 這難免讓人驚嘆。

看得出來劉備并不是十分重視劉禪, 他在一種缺乏關愛的環境中長大, 他這樣的成長經歷, 用教育學的角度來講, 要不就是小孩會變成紈绔子弟, 自大狂妄, 要不就是是會一輩子性格謹小慎微, 生怕會有人生變故, 會奪走他現有的一切, 這種人同時也會非常的懂事, 從小就懂察言觀色。

后來劉禪的執政風格, 似乎證明了第二種猜測, 才是合理的。

在他十六歲那一年, 劉備遠征東吳孫權, 結果反而導致了一場大潰敗,

劉備本人在急怒攻心之下, 也是一命嗚呼, 他臨終之前因為擔心才十六歲的劉禪, 無法肩負蜀漢的命運。 于是劉備把國家大權托付給了諸葛亮, 他讓諸葛亮不僅做當朝的丞相, 還讓諸葛亮可以自己挑選下屬, 全力決定軍國大事。

這在封建時代,讓一個臣子擁有這樣的地位,幾乎可以說震古爍今,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如果是在其他朝代,哪怕老皇帝讓自己手下大臣擁有這樣的權利,但是新上任的皇帝,只要不是十歲以下的小皇帝,他們日思夜想的事情應該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把這個權臣給干掉,從他身邊奪回這個權力。

后世的清朝康熙皇帝,才十四歲就通過政變把輔佐大臣鰲拜給除掉了,何況當時的劉禪已經接近十七歲。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劉禪本人照單全收了劉備的政治遺囑,并且他還給諸葛亮更高的地位,同時他還放出話來,這句話的三國志中有記載,他叫做:「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那就是說國家禮儀方面的事情,由我劉禪來做,但國家的軍國大事,就將給諸葛亮來做。這樣的表態幾乎是把國家全部都托付給了諸葛亮,劉禪他居然沒有任何的保留。諸葛亮本人對于劉備劉禪父子的信任非常的感動,他后半生幾乎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努力伺機北伐中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段時間歷史上對于劉禪的記載,幾乎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一個含糊的形象,于是有人猜測劉禪是一個廢物,只是一心吃喝玩樂,沒有任何的政治才能。但是這麼想的人,如果真的讀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大錯特錯。

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去世了,他為劉禪留下兩位有才能的大臣。劉禪也提拔了兩位諸葛亮推薦的這兩位名臣,但他耍了一個花招,那就是分權。曾經的諸葛亮本人既是丞相,又負責全國的軍事,可以說政治軍事一把抓。但是劉禪卻讓這兩位大臣,一個人負責政治,一個人負責軍事,把諸葛亮本來掌握了權力,從此一分為二。

此外他從家還提拔了好幾個從北方魏國投降的武將,比如后來一直做到大將軍的姜維,這些人都是從敵國投降而來的,在蜀漢朝廷沒有任何根基,劉禪重用他們,也不用擔心這些人會影響自己的地位,他還可以利用這些武將,來分化朝廷文官的勢力。

從這些決策中可以看出來,劉禪本人頗有政治頭腦,他根本就不是后人想象中的蠢材。

劉禪的智慧

不過有人會說,既然劉禪如此有才能,但為什麼蜀漢還是滅亡了。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兩方面。一個方面就是所謂的物質力量,國家力量強度的對比。蜀漢雖然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也擁有了一支頗為強大的軍隊,但是他和占據北方中原復興之地的魏國比起來,國力還是太弱小了。

蜀漢滅亡的時候,根據統計他們只有人口九十四萬人,而當時的魏國根據統計,則擁有人口超過了一千萬,這幾乎是十倍的國力差距,更何況蜀漢控制的地區是一片一片的山區,他們想要北伐的話就要就要想辦法在山區運輸糧食,這是一場無比浩大的工程,在那個時代幾乎無法實現。

其次還有第二個方面,那就是劉禪本人的性格,他少年時代的遭遇,可能給他留下陰影,因此劉禪性格相當謹慎,他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在沒有把握的事情上面。

他本人的統治是不差的,在三國時代,因為頻繁的戰爭和整個華夏政治意識形態的轉型期,屬于北方的魏國還有南方的東吳,他們頻繁的發生政變,他們兩個國家在創立者去世之后,繼位的新皇帝,幾乎沒有一個統治時間超過十年的。

與他們情況相反,劉禪劉禪則做了超過四十年的皇帝,他執政的時間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名列前茅,在他本人統治時期,蜀漢沒有發生大的內亂,保持著相當的政治穩定。但這只適合在和平年代統治,亂世過于謹小慎微則會錯過不少機會。

因為劉禪本人沒有太大的進取心、等魏國騰出手來,蜀漢的滅亡是無法避免的,公元二六四年,因為當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對魏國主力進軍路線判斷失誤,結果讓魏國大軍輕易就打到了蜀漢都城門口。

劉禪思前想后認為堅持抵抗也無非是一個國破家亡的結局,可能連自己的生命都無法得到保全,但是如果他投降的話,魏國可能想把它作為一個標桿,反而會給他一個相應的待遇。于是他選擇了投降,結束了四十年的蜀漢在今天巴蜀地區的統治。

而后續的歷史發展,和他想象中也差不多,魏國接納了劉禪,還封他做安樂公,對他頗為優待。

不過當時魏國的實際統治者,是性格殘忍的司馬昭,此人為了奪取權力,連殺害皇帝的事情都做出來,他一開始也不是特別信任劉禪。

于是他經常地試探劉禪,對于故國有沒有留戀,劉禪只能裝傻的說此間安樂,不想巴蜀。不僅如此,劉禪還在自己家外貼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就是三個字:中山寨。

根據歷史傳說,司馬昭看到這三個字,他哈哈大笑,身邊人不解,司馬昭解釋說,劉禪肯定沒有進取的心思,你看中山寨這三個字倒過來,就是在山中,他只是想做一輩子富貴逍遙的閑人,再也沒有跟我爭奪天下的雄心了。因此后面司馬昭也沒有去試探劉禪。

劉禪在蜀漢滅亡之后,他還活了十余年,最后在將近七十歲的時候壽終正寢,他一生可以說是富貴逍遙,雖然沒有實現他父輩的理想,但是也保全了他本人還有子孫的性命。

結語

劉禪的一生不能說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但至少也是一位聰明人,我們今天讀歷史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我們老是容易去輕視歷史上的留下姓名的人物,認為他們沒有做出更對的選擇。

這其實反而是現代人的愚蠢,因為現代人是站在后世的眼光來看,他們無法了解當時的歷史環境,和當時人的局限性。

我們讀古人的故事,就是要去理解古人的生活,去吸取他們的人生智慧,這樣才能說是開卷有益。

這在封建時代,讓一個臣子擁有這樣的地位,幾乎可以說震古爍今,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如果是在其他朝代,哪怕老皇帝讓自己手下大臣擁有這樣的權利,但是新上任的皇帝,只要不是十歲以下的小皇帝,他們日思夜想的事情應該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把這個權臣給干掉,從他身邊奪回這個權力。

后世的清朝康熙皇帝,才十四歲就通過政變把輔佐大臣鰲拜給除掉了,何況當時的劉禪已經接近十七歲。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劉禪本人照單全收了劉備的政治遺囑,并且他還給諸葛亮更高的地位,同時他還放出話來,這句話的三國志中有記載,他叫做:「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那就是說國家禮儀方面的事情,由我劉禪來做,但國家的軍國大事,就將給諸葛亮來做。這樣的表態幾乎是把國家全部都托付給了諸葛亮,劉禪他居然沒有任何的保留。諸葛亮本人對于劉備劉禪父子的信任非常的感動,他后半生幾乎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努力伺機北伐中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段時間歷史上對于劉禪的記載,幾乎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一個含糊的形象,于是有人猜測劉禪是一個廢物,只是一心吃喝玩樂,沒有任何的政治才能。但是這麼想的人,如果真的讀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大錯特錯。

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去世了,他為劉禪留下兩位有才能的大臣。劉禪也提拔了兩位諸葛亮推薦的這兩位名臣,但他耍了一個花招,那就是分權。曾經的諸葛亮本人既是丞相,又負責全國的軍事,可以說政治軍事一把抓。但是劉禪卻讓這兩位大臣,一個人負責政治,一個人負責軍事,把諸葛亮本來掌握了權力,從此一分為二。

此外他從家還提拔了好幾個從北方魏國投降的武將,比如后來一直做到大將軍的姜維,這些人都是從敵國投降而來的,在蜀漢朝廷沒有任何根基,劉禪重用他們,也不用擔心這些人會影響自己的地位,他還可以利用這些武將,來分化朝廷文官的勢力。

從這些決策中可以看出來,劉禪本人頗有政治頭腦,他根本就不是后人想象中的蠢材。

劉禪的智慧

不過有人會說,既然劉禪如此有才能,但為什麼蜀漢還是滅亡了。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兩方面。一個方面就是所謂的物質力量,國家力量強度的對比。蜀漢雖然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也擁有了一支頗為強大的軍隊,但是他和占據北方中原復興之地的魏國比起來,國力還是太弱小了。

蜀漢滅亡的時候,根據統計他們只有人口九十四萬人,而當時的魏國根據統計,則擁有人口超過了一千萬,這幾乎是十倍的國力差距,更何況蜀漢控制的地區是一片一片的山區,他們想要北伐的話就要就要想辦法在山區運輸糧食,這是一場無比浩大的工程,在那個時代幾乎無法實現。

其次還有第二個方面,那就是劉禪本人的性格,他少年時代的遭遇,可能給他留下陰影,因此劉禪性格相當謹慎,他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在沒有把握的事情上面。

他本人的統治是不差的,在三國時代,因為頻繁的戰爭和整個華夏政治意識形態的轉型期,屬于北方的魏國還有南方的東吳,他們頻繁的發生政變,他們兩個國家在創立者去世之后,繼位的新皇帝,幾乎沒有一個統治時間超過十年的。

與他們情況相反,劉禪劉禪則做了超過四十年的皇帝,他執政的時間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名列前茅,在他本人統治時期,蜀漢沒有發生大的內亂,保持著相當的政治穩定。但這只適合在和平年代統治,亂世過于謹小慎微則會錯過不少機會。

因為劉禪本人沒有太大的進取心、等魏國騰出手來,蜀漢的滅亡是無法避免的,公元二六四年,因為當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對魏國主力進軍路線判斷失誤,結果讓魏國大軍輕易就打到了蜀漢都城門口。

劉禪思前想后認為堅持抵抗也無非是一個國破家亡的結局,可能連自己的生命都無法得到保全,但是如果他投降的話,魏國可能想把它作為一個標桿,反而會給他一個相應的待遇。于是他選擇了投降,結束了四十年的蜀漢在今天巴蜀地區的統治。

而后續的歷史發展,和他想象中也差不多,魏國接納了劉禪,還封他做安樂公,對他頗為優待。

不過當時魏國的實際統治者,是性格殘忍的司馬昭,此人為了奪取權力,連殺害皇帝的事情都做出來,他一開始也不是特別信任劉禪。

于是他經常地試探劉禪,對于故國有沒有留戀,劉禪只能裝傻的說此間安樂,不想巴蜀。不僅如此,劉禪還在自己家外貼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就是三個字:中山寨。

根據歷史傳說,司馬昭看到這三個字,他哈哈大笑,身邊人不解,司馬昭解釋說,劉禪肯定沒有進取的心思,你看中山寨這三個字倒過來,就是在山中,他只是想做一輩子富貴逍遙的閑人,再也沒有跟我爭奪天下的雄心了。因此后面司馬昭也沒有去試探劉禪。

劉禪在蜀漢滅亡之后,他還活了十余年,最后在將近七十歲的時候壽終正寢,他一生可以說是富貴逍遙,雖然沒有實現他父輩的理想,但是也保全了他本人還有子孫的性命。

結語

劉禪的一生不能說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但至少也是一位聰明人,我們今天讀歷史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我們老是容易去輕視歷史上的留下姓名的人物,認為他們沒有做出更對的選擇。

這其實反而是現代人的愚蠢,因為現代人是站在后世的眼光來看,他們無法了解當時的歷史環境,和當時人的局限性。

我們讀古人的故事,就是要去理解古人的生活,去吸取他們的人生智慧,這樣才能說是開卷有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