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大禹治完水,為何第一個要除掉功臣防風氏?考古發現深層原因

夏朝的建立帶有不少偶然因素。

在夏朝建立之前, 天下諸侯萬邦林立, 而唐堯、虞舜部落先後憑藉實力成為天下共主, 彼時的夏後氏還只是崇山一帶眾多方國中的一個, 實力並不突出。

然而, 西元前21世紀左右的一場世紀大洪水, 讓善于治水的夏後氏首領走上了歷史舞臺。 經過鯀、禹父子兩代人的努力, 加之氣候轉入溫暖期的客觀條件好轉, 華夏部族終于完成了治理洪水的壯舉。

正是在修築水利工程的過程中, 大禹取得了統一的人、財、物調配權, 建立了居于全社會之上的領導中樞, 成為控制農業生產命脈的關鍵「人物」, 于是國家的雛形—夏朝的建立也就順利成章了。

就在完成治水之後, 大禹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合諸侯于塗山」, 據《左傳》記載, 這次會盟「執玉帛者萬國」, 「萬」是個虛詞, 意味著前來參加會盟的諸侯數量非常多。

塗山在今天的安徽省蚌埠市, 這裡考古發現了龍山時期的大型祭祀臺基、燎祭坑、臨時住宅等遺跡, 證實了文獻所言不虛。 大禹之所以選擇塗山舉行會盟, 是借盟友塗山國(禹娶塗山女)之力, 向天下宣佈自己成為了繼舜帝之後的新一代共主。

而大禹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殺防風氏, 這也是大禹完成治水之後所除的第一個人。

防風氏是誰呢?防風氏又名「汪芒氏」, 是一位治水能人, 曾是上古時期輔佐大禹完成治水的功臣。 先夏之時常常將部落與部落首領混淆指代, 所以, 防風氏的背後其實是防風國, 一個有著豐富治水經驗的方國。

那麼大禹為什麼要除掉防風氏?

《國語》曾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考證:「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 防風氏後至, 禹除而戮之」, 同樣記述這件事的還有《韓非子》和《史記》「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 防風之君後至而禹斬之」。

在所有傳世文獻中, 關于防風氏被除掉的理由都十分統一:開會遲到。

在尚未建立君主集權制的先夏時期, 僅僅因為未能及時趕到會盟就除掉對方國君, 這個理由不僅牽強, 而且很容易激化矛盾, 引發與防風國的戰爭。

《史記·五帝本紀》曾對堯舜禹時期的天下格局作如是論述:「流共工于幽陵, 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共工、驩兜、三苗曾被列為「四兇」,在被華夏集團擊敗後,尚且只是流放處置,而防風氏僅僅是遲到就要遭受極刑,這種不公正的處置方式不免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大禹究竟為什麼非要除掉這位治水的功臣防風氏?

這就不得不從防風氏背後的防風國開始說起。

大禹時期的防風國在封嵎之山,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湖州、杭州一帶,根據杭州府志和安吉、余杭縣誌「防風氏國在焉」的記載估算,防風國的疆域大體囊括了安吉、余杭、于潛、長興等多縣。

後來,考古工作者在杭州一帶發現了舉世矚目的良渚文化遺址,根據熱釋光和碳14的絕對測年資料顯示,良渚文化徹底消亡的時間下限剛好承接夏朝建立的時間上限,而良渚文化的中心位于杭州市的余杭區,地望上居然也與古防風國十分吻合。

不僅如此,良渚考古發現的古代水利系統,出土的大宗玉琮、玉璧、玉瑗、玉璜卻沒有青銅器,普遍的鳥崇拜等等發現,也與傳世文獻「防風常到湖島,以玉器換取青銅器」、以鳥為圖騰、善治水相佐證。此後的數千年裡,吳越地區始終流傳有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的習俗。

顯然,文獻記載中的防風國,就是考古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存,或者可以說防風國是良渚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主要部落。防風氏被大禹除掉後,輝煌一時的良渚文明徹底走向了終結。著名歷史學家夏星南先生認為「防風國的覆滅是良渚文化突然消失的最直接的原因」。

大禹殺防風氏,「會盟遲到」不過是藉口而已,其背後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即大禹為首的夷夏聯合體與防風氏為首的良渚古國之間的矛盾。

到底什麼矛盾呢?

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江蘇興化、東臺的蔣莊遺址中意外發現了一處大型良渚文化聚落,在不足500平方公尺的墓區內,居然聚集了300座墓葬,在已發掘的墓葬中,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戰鬥痕跡。

M35號墓墓主右肢肱骨發現致命砍痕,M39號墓主致命傷則在右腿股骨,M277號墓墓主左膝和右股骨各有一條7毫米深的砍痕。而M158號墓中隨葬了六個頭骨,頭骨側門齒都被拔掉且牙槽完全閉合,說明隨葬的頭骨來自北方大汶口文化。

這些傷痕累累的屍骨表明,彼時的良渚古國和北方的部落爆發了激烈衝突。

不僅如此,在更偏北的靠近山東省界的新沂市,考古工作者又在這裡發現了另一處良渚中期稍晚文化遺存—花廳遺址,同樣存在大量人殉現象。通過對出土的良渚式陶器的礦料來源檢測,發現這些隨葬的良渚陶器的陶土均來自良渚文化區,而非就地取材(說明不是制陶工藝北傳的結果)。

可見,良渚古國不僅在江淮一帶與北方諸國爆發戰爭,而且一度北上攻入了東夷區域,甚至就連華夏集團的統治腹地鄭州西山古城都被橫掃。

發生在大禹時代數百年前的這場改天換地大戰,讓華夏集團記憶猶新。只不過,氣候突變引發的大洪災讓夷夏良渚不得不先擱置紛爭,共同應對天災。

而在水患了結之後,急于建立威權統治的大禹,自然會首先將刀砍向這個具有超強實力,一度給華夏集團帶來巨大威脅的防風國。

彼時的防風國在遭遇氣溫驟降,農業帶北移等諸多不利局面下,實力大損,輝煌一時的良渚文明正處于晚期病入膏肓的虛弱狀態,在這一背景下,大禹藉口會盟除掉防風氏,頗有點「趁你病要你命」的味道。

不過,防風氏雖不在了,大禹依然對吳越一帶極不放心,《史記·夏本紀》記載:「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大禹最終倒在了巡狩防風氏故地的路上。

禹死後,夏啟又借機除掉了另一位治水能臣伯益,于是,家天下的夏朝建立了。

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共工、驩兜、三苗曾被列為「四兇」,在被華夏集團擊敗後,尚且只是流放處置,而防風氏僅僅是遲到就要遭受極刑,這種不公正的處置方式不免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大禹究竟為什麼非要除掉這位治水的功臣防風氏?

這就不得不從防風氏背後的防風國開始說起。

大禹時期的防風國在封嵎之山,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湖州、杭州一帶,根據杭州府志和安吉、余杭縣誌「防風氏國在焉」的記載估算,防風國的疆域大體囊括了安吉、余杭、于潛、長興等多縣。

後來,考古工作者在杭州一帶發現了舉世矚目的良渚文化遺址,根據熱釋光和碳14的絕對測年資料顯示,良渚文化徹底消亡的時間下限剛好承接夏朝建立的時間上限,而良渚文化的中心位于杭州市的余杭區,地望上居然也與古防風國十分吻合。

不僅如此,良渚考古發現的古代水利系統,出土的大宗玉琮、玉璧、玉瑗、玉璜卻沒有青銅器,普遍的鳥崇拜等等發現,也與傳世文獻「防風常到湖島,以玉器換取青銅器」、以鳥為圖騰、善治水相佐證。此後的數千年裡,吳越地區始終流傳有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的習俗。

顯然,文獻記載中的防風國,就是考古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存,或者可以說防風國是良渚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主要部落。防風氏被大禹除掉後,輝煌一時的良渚文明徹底走向了終結。著名歷史學家夏星南先生認為「防風國的覆滅是良渚文化突然消失的最直接的原因」。

大禹殺防風氏,「會盟遲到」不過是藉口而已,其背後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即大禹為首的夷夏聯合體與防風氏為首的良渚古國之間的矛盾。

到底什麼矛盾呢?

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江蘇興化、東臺的蔣莊遺址中意外發現了一處大型良渚文化聚落,在不足500平方公尺的墓區內,居然聚集了300座墓葬,在已發掘的墓葬中,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戰鬥痕跡。

M35號墓墓主右肢肱骨發現致命砍痕,M39號墓主致命傷則在右腿股骨,M277號墓墓主左膝和右股骨各有一條7毫米深的砍痕。而M158號墓中隨葬了六個頭骨,頭骨側門齒都被拔掉且牙槽完全閉合,說明隨葬的頭骨來自北方大汶口文化。

這些傷痕累累的屍骨表明,彼時的良渚古國和北方的部落爆發了激烈衝突。

不僅如此,在更偏北的靠近山東省界的新沂市,考古工作者又在這裡發現了另一處良渚中期稍晚文化遺存—花廳遺址,同樣存在大量人殉現象。通過對出土的良渚式陶器的礦料來源檢測,發現這些隨葬的良渚陶器的陶土均來自良渚文化區,而非就地取材(說明不是制陶工藝北傳的結果)。

可見,良渚古國不僅在江淮一帶與北方諸國爆發戰爭,而且一度北上攻入了東夷區域,甚至就連華夏集團的統治腹地鄭州西山古城都被橫掃。

發生在大禹時代數百年前的這場改天換地大戰,讓華夏集團記憶猶新。只不過,氣候突變引發的大洪災讓夷夏良渚不得不先擱置紛爭,共同應對天災。

而在水患了結之後,急于建立威權統治的大禹,自然會首先將刀砍向這個具有超強實力,一度給華夏集團帶來巨大威脅的防風國。

彼時的防風國在遭遇氣溫驟降,農業帶北移等諸多不利局面下,實力大損,輝煌一時的良渚文明正處于晚期病入膏肓的虛弱狀態,在這一背景下,大禹藉口會盟除掉防風氏,頗有點「趁你病要你命」的味道。

不過,防風氏雖不在了,大禹依然對吳越一帶極不放心,《史記·夏本紀》記載:「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大禹最終倒在了巡狩防風氏故地的路上。

禹死後,夏啟又借機除掉了另一位治水能臣伯益,于是,家天下的夏朝建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