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當孩子犯錯時,是最需要你愛的時候

1

一天, 遇到鄰居小孩的爸爸, 他看起來怒氣沖沖的。

原來, 他正在上小學的兒子最近總是犯錯。

老師跟他說, 放學時要求當天沒寫完作業的孩子要寫完才能回家,

但鄰居的兒子幾次都把老師的話當耳旁風, 放學后沒寫完作業就急匆匆地從學校沖了出來, 可是父母問起他在學校的表現時, 他都說一切都好。

在爸爸看來, 孩子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不服從老師的管理和撒謊, 他認為性質很嚴重, 他氣呼呼地表示必須要嚴厲地懲罰孩子。

第二天, 那個小男孩來我家跟我兒子一起玩。

我輕輕地摸著他的腦袋語氣柔聲地問他:「你昨天被爸爸懲罰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原因, 阿姨保證, 會聽你把話說完, 不會批評你的。 」

小男孩眼圈紅了, 頭低下去了, 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一滴一滴地落在了衣服上。

他抽泣著說, 爸爸脾氣暴躁, 經常沖他發火, 屢次為一些小事沒完沒了地嘮叨他。

因為天氣降溫的原因他不想讓接他放學的爸爸久等, 所以作業沒做完就回家了。 他不敢講實話是怕爸爸又會暴跳如雷。

最后, 他滿臉的無助:「阿姨, 我不想當壞孩子。 可是, 我爸爸從來不聽我的解釋。 」

做父母的, 經常認為小孩子是沒有自尊心的, 從而隨意地呵斥他們。 甚至有時為了孩子犯的一點點小錯, 而嘮叨不止。 有沒有想過不宜的批評, 會對孩子的精神造成破壞?

2

童年被父母打罵過, 長大后會留下心理陰影嗎?

答案可以肯定——會。

想起我小時候曾經挨過的一次打罵。

那年, 我突發奇想在我家院子里挖坑種花, 憧憬著把我家變成像花園一樣美麗。 正當我彎著腰挖土的時候, 我爸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

不由分說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在他的概念里, 我挖土把院子弄得臟兮兮的塵土飛揚就是我不對。

爸爸打得實在太疼了, 我忍不住頂了嘴。

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了, 爸爸認為我挑戰了他的權威, 頓時火冒三丈, 他惡狠狠地指著我罵我是「廢物」, 并懲罰我一天不準吃飯。

爸爸打完我就出門了, 小小的我蹲在墻角一口氣哭了大半天, 直至哭到上氣不接下氣, 渾身發抖。

當時的我并不認為自己有錯, 爸爸打罵完我也從來沒再提起過那件事情。 但是從那以后我開始畏懼爸爸, 逐漸地疏遠他, 盼望著趕快長大, 早點離開那個家。

諸如此類的事情, 從小到大經歷了太多。

好多年過去了, 童年的很多記憶都變得無比模糊, 但唯有那些不問青紅皂白被打罵的記憶,

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 始終揮之不去。

我可能這輩子都無法釋懷, 也無法原諒。

直到現在, 我也為人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還是不太愿意聯系爸爸, 也不愿意回家, 即便迫不得已偶爾聯系的時候也只是報喜不報憂, 不愿意把內心真實的想法跟他交流。

這些成為了我童年的陰影, 我做不到不恨, 只能努力地不去想不去回憶, 希望我以后做個溫柔善良尊重孩子的媽媽, 不要讓我的孩子再承受這種痛苦了。

有人說受過家庭暴力的孩子, 內心里都住著一個魔鬼。

有的孩子隨著環境的改變, 自己變強大了, 最后把魔鬼打敗了。

也有的孩子終日與這個魔鬼做斗爭, 活在了痛苦中。

3

作為成年人, 我們都難免會犯錯。

癡迷于玩游戲、出交通事故、忘帶家門鑰匙、打碎花瓶、控制不住情緒……諸如此類, 我們無意中會犯很多錯誤, 我們會希望周圍的人能原諒我們, 理解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不斷犯錯誤中成長起來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很正常的, 犯錯同時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孩子如果做了你不可接受的事情,如果沒有了解清楚背后的動機就盲目地評判和懲罰,這樣會導致孩子產生消極無助的情緒,可能會說謊、自尊心受損、并對大人產生不信任,嚴重者還有可能影響他的人格,轉而欺負他人來獲得發泄,變的有暴力傾向。

孩子犯了錯誤,需要父母的積極引導,而不是盲目的插手和直接批評。

首先,父母要平復情緒,冷靜對待,給孩子開口講話的機會,先聽聽孩子怎麼說。比如,孩子在學校跟人打架了,有不少父母沒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就上來先批評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你先打了別人,別人才打你的……」,如果孩子上來就得到這樣的評價,自然就不愿意將內心真實的想法講述出來了。

其次,以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表達出來。

這樣做是讓孩子的情緒有個被接納的出口,把情緒釋放出來。

再次,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孩子預見事件的后果,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處理方法,幫助孩子面對犯錯的后果,承擔錯誤。

比如,「你認為把玻璃杯打碎了會產生什麼樣的后果?」、「你認為以后怎麼樣做能避免打碎玻璃杯?」這樣一步步讓孩子明白錯在了哪里,同時讓孩子擁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對孩子整個處理過程給予肯定。用賞識和信任的目光看待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去搜尋孩子的缺點。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說過說:

4

每個闖了禍的孩子,內心都是忐忑不安的。

他們會躲起來,或者找一些理由為自己開脫。

為什麼一定要逼他們去接受你所謂的事實。

而很多時候,只是行為上的偏差,并不是品格上的污點啊。

先別急著給孩子打標簽下定義。

而父母能夠做的,就是看到孩子們渴望被愛、被關注的需要,并且明確告訴孩子:

我愛你

你是可愛的

你值得被疼愛

這種愛是無條件的。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你的一個安慰或者抱抱。

每一次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是給他一頓罵還是給他一堂充滿愛的教育?

當一個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如果他的感受能夠得到響應,他自然就不會轉而羞辱他人。

當孩子感覺到被接納以后,他也會接納自己的父母,認可他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這樣才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

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犯錯的時候,也許最需要愛的時候。

犯錯同時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孩子如果做了你不可接受的事情,如果沒有了解清楚背后的動機就盲目地評判和懲罰,這樣會導致孩子產生消極無助的情緒,可能會說謊、自尊心受損、并對大人產生不信任,嚴重者還有可能影響他的人格,轉而欺負他人來獲得發泄,變的有暴力傾向。

孩子犯了錯誤,需要父母的積極引導,而不是盲目的插手和直接批評。

首先,父母要平復情緒,冷靜對待,給孩子開口講話的機會,先聽聽孩子怎麼說。比如,孩子在學校跟人打架了,有不少父母沒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就上來先批評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你先打了別人,別人才打你的……」,如果孩子上來就得到這樣的評價,自然就不愿意將內心真實的想法講述出來了。

其次,以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表達出來。

這樣做是讓孩子的情緒有個被接納的出口,把情緒釋放出來。

再次,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孩子預見事件的后果,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處理方法,幫助孩子面對犯錯的后果,承擔錯誤。

比如,「你認為把玻璃杯打碎了會產生什麼樣的后果?」、「你認為以后怎麼樣做能避免打碎玻璃杯?」這樣一步步讓孩子明白錯在了哪里,同時讓孩子擁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對孩子整個處理過程給予肯定。用賞識和信任的目光看待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去搜尋孩子的缺點。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說過說:

4

每個闖了禍的孩子,內心都是忐忑不安的。

他們會躲起來,或者找一些理由為自己開脫。

為什麼一定要逼他們去接受你所謂的事實。

而很多時候,只是行為上的偏差,并不是品格上的污點啊。

先別急著給孩子打標簽下定義。

而父母能夠做的,就是看到孩子們渴望被愛、被關注的需要,并且明確告訴孩子:

我愛你

你是可愛的

你值得被疼愛

這種愛是無條件的。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你的一個安慰或者抱抱。

每一次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是給他一頓罵還是給他一堂充滿愛的教育?

當一個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如果他的感受能夠得到響應,他自然就不會轉而羞辱他人。

當孩子感覺到被接納以后,他也會接納自己的父母,認可他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這樣才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

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犯錯的時候,也許最需要愛的時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