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劉仁軌:武則天最忌憚的人,一場大戰,讓日本上千年不敢覬覦中國

公元663年, 在朝鮮錦江入海口處(當時叫白江口), 唐朝將領劉仁軌, 率領大唐海軍, 和日本海軍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 后世史稱白江口之戰。

在這場大戰當中, 盡管日軍數量數倍于唐軍, 但最后還是被唐軍打得大敗。 大半日軍精銳, 都被唐軍殲滅, 葬身海底。 這一戰之后, 日本方面聞風喪膽, 終于見識到了唐朝的厲害, 徹底臣服于唐朝, 并且開始派遣使臣來到唐朝, 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經驗。 此后上千年的時間, 日本都沒敢妄動半分。

白江口之戰, 可以說是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第一次交鋒, 對后來上千年的東亞歷史, 都影響甚大。 但同時, 對于這場大戰, 很多中國人卻少有了解, 甚至壓根沒聽說過!

如此意義深遠的一場大戰, 為何今天很多人都知之甚少?這場戰爭的詳細情況, 到底是怎樣的?主導這場戰爭的唐朝將軍劉仁軌, 到底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要想說清楚這些問題, 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劉仁軌, 字正則, 生于公元601年。 劉仁軌是典型的皇族后裔, 他的祖上, 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漢光武帝劉秀!不過, 到了劉仁軌出生的時候, 已經是隋朝時期了, 東漢已經滅亡了幾百年。 所以劉家的這個皇族身份,

其實也就等同于沒有一樣。

劉仁軌小的時候, 正好趕上隋朝開始走下坡路, 各地農民軍開始紛紛起義。 劉家當時生活在河南開封一帶, 這一帶當時正是農民軍鬧得最厲害的地方。 隋末著名的瓦崗軍, 就在河南地區。 所以劉家當時也是過得很苦, 經常沒有飯吃。 不過, 就算條件如此艱苦, 劉家仍是沒有參加農民軍, 依然堅持著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 劉仁軌也因此讀了很多的書, 漸漸成了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后來, 隨著劉仁軌逐漸長大, 在劉仁軌18歲這一年, 唐朝建立了。 唐朝建立后, 中原漸漸安定下來, 劉仁軌也得以憑著自己的學問, 步入仕途。 李淵在位期間, 劉仁軌曾被唐初重臣任瑰注意, 認為他很有才學, 此后被任命為息州參軍, 后來又改任陳倉縣尉。

調任陳倉后, 此時已是貞觀年間。 劉仁軌做官以正直無私、不畏權貴而聞名。 有一次, 當地的折沖都尉犯法, 擾亂當地治安, 劉仁軌直接用刑, 將其活活打死。 這件事后來還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 按照當時的制度, 折沖都尉是軍隊體系內的官員,

地方官基本上管不到軍方頭上。 所以當時李世民頓時勃然大怒, 還因此召見了劉仁軌。 但等李世民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 非但沒有怪罪劉仁軌, 反倒是對劉仁軌進行了重賞。

在整個貞觀年間, 劉仁軌一直都是一個典型的底層文官, 一直就在縣令這個級別轉悠。在那個群星璀璨的貞觀之治當中,劉仁軌其實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雖然做官名聲不錯,偶爾還能給李世民上書進諫。但總的來說,像他這樣的官員,在當時的唐朝,實在是一抓一大把。

貞觀年間的劉仁軌,大概自己也沒想過,未來有朝一日自己會統領大軍,打了一場影響東亞千年歷史的大戰。

貞觀二十三年,隨著李世民病逝,唐高宗李治順利登基,唐朝由此進入了李治的時代。在李治登基的時候,劉仁軌已經逐步升遷為給事中。給事中雖然算是京官,但品秩還是不高,最多也就勉強算是個中層官員而已。

這一年,劉仁軌已經49歲了。

按照當時的官員管理辦法,到了這個年齡,仍然只是勉強進入中層。劉仁軌的仕途,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到頭了。不出意外的話,再干十幾年之后,劉仁軌可能會光榮退休,回家安心養老。當然,想要載入史冊的話,那就肯定沒希望了。

但是,到了顯慶四年,也就是劉仁軌59歲這一年,劉仁軌迎來自己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劉仁軌在朝中得罪了一個大權臣。這個大權臣,就是當時唐朝的宰相,李義府!

劉仁軌得罪李義府這件事,其實說來話長。簡單來說:李義府原本也是一個唐朝小官,后來李治因為要立武則天為皇后,以此和長孫無忌等老臣爭權,李義府站隊到了李治這邊。此后,李治為了李義府等人,有資格和長孫無忌這種老臣斗爭,所以就開始火速提拔他們。短短幾年之內,李義府就一躍成了唐朝的宰相。

然而當上宰相之后,李義府卻暴露了自己小人得志的本色。正常小人得志之后,應該做的事情,李義府基本上都做了。這期間就曾有這樣一件事,李義府看上了一個美女,但這個美女當時因為犯了罪,被大理寺關入了監獄。后來,李義府強行下令,讓大理寺丞畢正義,將其釋放。但再之后,不知道怎麼回事,這件事就泄露了出去,被御史言官知道了。

此后,御史言官自然要上奏彈劾李義府,畢正義也被打入大牢。而當時負責審訊畢正義的,正是劉仁軌!李義府為了遮掩這件事,自然想要讓劉仁軌放水。但以劉仁軌正直無私的性格,他自然不可能答應李義府的要求。后來,李義府沒了辦法,只能玩了一手政治暗殺,逼畢正義自縊于牢房。

最終,李義府靠著當時李治和武則天的寵信,再加上畢正義已死,死無對證,自然是僥幸過關。然而經過這件事之后,劉仁軌卻徹底得罪了李義府。

一個中層小官,得罪了當朝宰相。那接下來等著劉仁軌的,自然不會是什麼好日子了。沒過多久,劉仁軌便接到了一封調令,被調到了山東青州去當刺史。

正是這次調動,徹底改變了劉仁軌的命運。

劉仁軌被調到山東之后不久,唐朝便要再次對朝鮮半島用兵。如果對朝鮮半島用兵,山東這邊自然就成了前哨,可以利用海運為前方的唐軍提供補給。于是就這樣,在山東做刺史的劉仁軌,被卷入到了這場戰爭當中。

戰事開始后,遠在長安的李義府,此時只想弄死劉仁軌。開戰之后,李義府調劉仁軌去負責海運。此后,李義府等到海上風浪大起的時候,強行讓劉仁軌帶船隊出海,后來果然有很多船只葬身大海。李義府便以此事為由,要直接殺了劉仁軌。多虧李治還算聰明,意識到李義府是想要公報私仇,所以只是將劉仁軌一擼到底,讓他以平民身份繼續參加這場戰爭,并未真地殺他。

然而此后,李義府卻依然不肯罷休。李義府直接給當地的將軍劉仁愿下了密令,讓劉仁愿弄死劉仁軌。這個劉仁愿雖然和劉仁軌名字很像,但其實只是巧合,兩人沒有半點關系。收到李義府的密令之后,劉仁愿念及劉仁軌正直無私,所以并沒有真的下手。

就這樣,劉仁軌終于再次逃過了一劫。

此后不久,隨著唐軍在前線節節勝利,平定了百濟國,在當地設立了熊津都督府。然而在這之后,李治原本派去的那位都督,卻在坐船的時候不幸遇難,于是熊津都督府都督的職位,就出現了空缺。而當時百濟內部的殘余勢力,又卷土重來,已經包圍了百濟境內的唐軍。這個時候,李治便再次想到了劉仁軌,下旨讓劉仁軌臨時接班,接替那位倒霉的前任都督統領軍隊。

就這樣,劉仁軌陰差陽錯之下,從文官系統進入到了武將系統,得以執掌兵權,為數年之后的那場海上大戰,埋下了伏筆。

這一年,劉仁軌已經60歲了。

說到這里,我們得暫時岔開一下話題,簡單說一下唐朝對高句麗的這場戰爭。要不然后面我們可能很難理解,日本為什麼會參戰,劉仁軌又是怎麼指揮軍隊戰勝了日軍。

高句麗是一個歷史很悠久的政權,打從漢朝那會兒,高句麗就已經建國了。這里要多說一句,雖然今天某國堅持認為,高句麗是他們的先祖。但實際上,高句麗其實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政權。

自漢朝建國之后,后來高句麗逐漸發展,成了遼東地區的霸主。后來又恰逢中國這邊,正趕上南北朝時期,大家一直在忙著內斗,也沒空去搭理高句麗這種邊疆政權,所以高句麗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到了隋朝的時候,高句麗已經是一個相當強大的政權,嚴重威脅到了隋朝東北方向的安全。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隋煬帝才會不惜血本,從國內募集了幾十萬精銳,前去征討高句麗。然而可惜的是,楊廣在戰略上沒錯,在戰術上卻輸得一敗涂地。最后非但沒有掃平高句麗,反倒是讓隋軍損失慘重,繼而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再之后,到了唐朝。唐朝剛建立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解決內部矛盾,后來又需要優先解決北方的突厥,以及西北的吐谷渾。所以在唐朝建立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唐朝都沒有對高句麗動手。直到貞觀十七年的時候,當時高句麗內部發生了政變,掌權者由鴿派變成了鷹派,開始迅速向外擴張,李世民這才下令,親自率軍去征討高句麗。

當時的高句麗,占據了今天朝鮮的全部,再加上吉林省和遼寧省的一部分,以及韓國的一部分,實力正處于巔峰時期。而在朝鮮半島南部,還存在了新羅和百濟兩個國家。而高句麗內部政變之后,便開始聯合百濟,一起進攻新羅。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對高句麗的第一次進攻,開始了。

李世民率軍進入遼東之后,很快就勢如破竹,一路橫掃高句麗。但后來,隨著唐軍越發深入,逐步推進到安市城下,李世民卻發現,高句麗似乎并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打。相比之前唐朝滅掉的突厥和吐谷渾,高句麗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敵人。突厥和吐谷渾,都是游牧民族。只要滅掉了他們的主力軍隊,就能徹底滅掉他們。但高句麗則不同,高句麗是一個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特性,意味著高句麗具有強大的恢復力,唐朝很難一戰將其滅國。

后來,隨著天氣逐漸變冷,李世民便不得不暫時撤兵。撤兵之后,李世民也檢討了自己的這次軍事行動,認為是自己在戰略上出了問題。所以在這之后,唐朝高層開始修改對高句麗的戰略。

想要滅掉高句麗這種農耕文明政權,需要連年襲擾,剪除其羽翼,讓其不斷衰弱。等到高句麗衰弱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最終一戰滅國。

制定了這個戰略之后,唐朝開始執行這個戰略,幾乎每年都要和高句麗打一仗。不求滅國,只求殲滅更多的高句麗主力,對其進行襲擾。但幾年之后,隨著李世民去世,唐朝開始面臨皇帝換人的問題,所以這個戰略也就被暫時停了下來。直到十年之后,隨著李治立了武則天為皇后,放逐了長孫無忌,徹底掌握了大權,這才重啟對高句麗的襲擾戰。

劉仁軌開始統帥軍隊的時候,已經是唐朝重啟戰爭的第七年了。經過七年的襲擾戰之后,高句麗已經十分衰弱,唐軍也滅掉了不少高句麗的附屬勢力。所以在公元660年,李治下令,以唐軍名將蘇定方為統帥,率領唐軍進入朝鮮半島作戰。因為當年唐朝曾幫助新羅,打過高句麗。所以到了這時,新羅是唐朝的小弟,而百濟則是高句麗的小弟。

蘇定方率軍入朝之后,唐朝和小弟新羅國聯手,南北夾擊,一戰滅掉了百濟。滅掉了百濟之后,就等于是斬斷了高句麗的一條臂膀,而且以后可以從高句麗身后,對其發起進攻。

這場戰爭,也就是劉仁軌被調到海上,負責海上運輸的原因。在此期間,劉仁軌被李義府打壓,最后險死還生。而唐軍在前線則是節節勝利,最后攻滅了百濟國。

蘇定方滅了百濟之后,直接率唐軍主力北上,進攻平壤。而百濟這邊,唐軍的力量則相對空虛了一些。此后沒過多久,百濟的一些舊貴族,就開始一場復國運動,從日本那邊接回了太子扶余豐,并且擁立扶余豐為新王。扶余豐即位后,因為百濟政權確實統治了當地多年,再加上唐軍主力此時不在百濟,所以很快就組織起不少軍隊,重新占領了很多地方。

此后,百濟復國勢力,打算一鼓作氣,徹底恢復百濟全境,于是便去進攻唐軍在百濟的據點。因為當時蘇定方已經率主力前往平壤,新羅境內的唐軍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快就被百濟復國軍圍困。

就是在這個時候,劉仁軌被緊急起復,負責帶著一部分唐軍從海上進行支援。同時,到了百濟之后,再緊急從新羅那邊征兵,帶著這支雜牌軍,前去援救被圍的唐軍。

在這場戰爭當中,劉仁軌雖然是第一次領兵,但卻展現出了極高的軍事才能,最后與被圍的劉仁愿部一起,里應外合,聯手擊退了百濟復國軍。

這一戰,在歷史上一般不太受重視,更少有人知道。但從后來的戰事來看,劉仁軌這一戰的貢獻,其實是巨大的。因為一旦百濟攻破了府城,就等于是斷了唐軍的后路。此時蘇定方正率軍圍攻平壤,一旦后路被斷的話,接下來唐軍恐怕就很危險了,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可能。

擊退了百濟復國軍之后,天氣開始逐漸變冷,前方的蘇定方,也無法再繼續圍攻平壤,只能暫時撤退。因為劉仁軌的努力,唐軍此時仍是在百濟境內占據了很大一塊地盤,所以蘇定方也得以安然后撤。

不過,撤回到百濟之后,接下來唐軍的動向,就成了一個問題。

到底是繼續留在百濟境內過冬,等待來年再戰?還是先撤回國內,等到來年再回來?

這個問題,在當時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知道,當時蘇定方手底下的唐軍,至少有數萬人。這數萬唐軍如果留在百濟的話,糧草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以當時百濟這邊的情況,想征糧都沒地方去爭。而從唐朝國內運補給的話,冬天海運難度又太大。所以最后,蘇定方只能率領唐軍主力,暫時退回國內。

但在這個時候,劉仁軌卻主動上書,自請帶一部分軍隊,留在百濟。以當時唐軍在百濟的情況,只要唐軍全部后撤,百濟肯定會很快貢獻所有地盤,繼而復國。唐軍之前的戰斗,就等于是白費力氣了。對此,唐軍高層其實也很清楚,但問題是,誰都不愿意留下。因為只要留下來,就等于是孤軍深入,懸浮海外。未來不管有什麼戰爭,都只能先靠自己。守住的難度太大,戰死的可能性卻很高。

這樣一個風險很大,收益很小的任務,自然沒人愿意去承擔。然而就在此時,劉仁軌去主動站了出來,主動請纓。李治受到上書后,自然十分高興,當即下令,讓劉仁軌留在了百濟境內過冬。

正是這次請戰,奠定了后來劉仁軌的傳奇。

唐軍主力撤退后,劉仁軌留了下來,同時還有劉仁軌麾下的一部分軍隊。此后,靠著這部分軍隊,劉仁軌竟然奇跡一樣地在當地打開了局面!在新羅軍隊的幫助下,劉仁軌不但守住了唐軍固有的地盤,甚至還再次擊敗百濟復國軍,打下了好大一塊地盤!

如此一來,百濟復國勢力那邊,就更加難受了。

百濟復國勢力這邊,情況其實一直不容樂觀。當初蘇定方橫掃百濟,幾乎徹底摧毀了百濟的統治核心,連百濟國王都被蘇定方抓了回去。此后,殘存的百濟貴族,雖然從日本接回了百濟太子,重新擁立為百濟王,但復國派內部亦是矛盾重重。這些擁立太子的百濟貴族,本身也心懷叵測。而那位百濟太子,本身就是被擁立上來的,手里實權有限。所以,打從這位百濟太子登基那天開始,他就一直在和擁立他的這些老臣們斗爭。

百濟復國派的內斗,也給了劉仁軌很大的機會。劉仁軌當時已經打算直接進攻,徹底滅掉百濟復國派。在劉仁軌和新羅的夾擊之下,這位百濟新王又殺了手下最有才能的大臣,處境自然艱難。至于他的大哥高句麗,此時被唐軍牽制,有心支援但卻有心無力。

就在這個時候,百濟復國派,終于想起了旁邊的日本。

日本當時雖然和百濟隔海相望,但雙方距離其實并不算遠。從日本到百濟,比從山東到百濟更近。此時的日本,已經成了這位百濟新王的最后救命稻草。于是,這位百濟新王果斷向日本方向求救。

白江口一戰的背景,大抵就是如此。

說到這里,我們暫時再插一句,說說日本那邊當時的情況。

對于日本古代的歷史,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尤其是對于日本人到底從哪里來,史學界一直都有很大爭論。目前大家最能接受的一種說法是,日本人的先祖是從大陸這邊過去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中國。后來這些人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日本人。

從戰國時代開始,齊國、燕國、楚國和越國等靠海的國家,就已經有人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日本。尤其是從朝鮮半島方向,渡海更加容易。不過,日本的文明發展,相對大陸地區來說,則緩慢了很多。直到我們這邊的戰國末期時,他們還處在原始部族時代。

后來,隨著大陸這邊的文明,不斷傳播到日本,日本也開始進入到了奴隸制社會的時代。在東漢的時候,日本就曾來到過中國,向漢朝朝貢,還得到過劉秀賜予的金印。

再之后,隨著中原文化進一步傳播到日本,冶鐵技術開始逐漸成熟,日本也開始逐漸脫離基礎的奴隸制社會體系。而且在此期間,日本內部一個叫大和國的國家,開始逐漸擴張,繼而開始逐漸統一日本。

大和國的首領,就是后來所謂的‘天皇’。

隨著日本逐漸統一,日本歷史也開始逐漸進入到了封建時代。到了隋朝時期,日本的文明進入了所謂的‘飛鳥時代’,經過了‘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已經開始進入成熟的封建時代。日本進行‘大化改新’的時代,正好是李世民在位的最后幾年。大化改新的內容,也是基本照搬唐朝這邊的很多制度。

經過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的文明體系,更上了一個臺階,國力也越來越強,而且已經統一了整個日本。而隨著大化改新的進行,改革觸動了很多舊貴族的利益,這些舊貴族也紛紛開始反對改革。就在這個時候,唐軍開始進攻百濟。

在唐軍進攻百濟之前,百濟其實已經向日本求救。不過當時日本政府,正在忙于解決內斗,無暇派出軍隊支援。此后,百濟被滅,日本朝廷的威信也因此受損,很多舊貴族紛紛指責當權者,大化改新的成果也開始岌岌可危。

所以,當百濟復國派第二次求援之后,日本朝廷便決定選擇傾力一戰,以此轉移國內矛盾。

不過,就在當時那位天皇,剛剛準備召集全國軍隊,前去救援百濟的時候,老天爺似乎都看不慣他,不愿讓他給中國搗亂。就在這位天皇剛剛開始募兵之后,就直接病死了。此后,太子登基,首先要穩定國內,所以又拖了兩年時間。

在這兩年當中,這位新登基的‘天智天皇’,一方面鎮壓國內的反對勢力,一方面積極備戰,同時向百濟方面,運兵員運物資。對于這場戰爭,天智天皇可以說重視到了極點,同時也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豪賭。

毫無疑問,這場戰爭,日本已經是傾盡了全國之力。如果打贏了唐朝,戰勝了這個當時在全世界都堪稱霸主級的強者,日本將會得到難以想象的好處。而如果打輸了,日本也就被徹底揍趴下了。

不得不說,日本這個國家,確實喜歡賭國運。一千多年前是如此,近代亦是如此。

經過兩年多的持續派兵后,日本方面,大概向百濟方面派了三萬多精銳。當時日本全國的精銳,幾乎都被派到了百濟。此后,日軍固守在百濟復國勢力的核心區域,幫助百濟復國派,抵御唐軍的進攻。

又過了一年多以后,隨著劉仁軌步步逼近,百濟殘余的地盤,越來越少。公元663年,八月,劉仁軌率領唐朝和新羅聯軍,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區域。8月13日,白江口之戰爆發。

大戰開始之后,可說的反倒不多。

之所以會這樣,因為當時在唐朝眼里,日本根本就算不上是一個大敵。對于當時的唐朝來說,日本和一個強大的部落差不多,根本沒必要重視。所以在中國的史書上,對于這一戰的記載,極少極少,中國史官壓根沒覺得這是個大事。

反正最后,雙方打了近兩天的時間,唐軍大勝。《舊唐書》對此只有二十五個字的記載: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

雖然記載極少,但從這25個字當中,我們足可以感受到,這一戰是何等的慘烈。

當然,這種慘烈,是對日軍來說的。

這一戰當中,唐軍的傷亡,其實比想象的要小很多。因為當時唐軍這邊的戰船,實在是比日本那邊強太多了。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更詳細的白江口之戰的資料,可能體會的會更深一些。

不管怎麼說,這一戰之后,日軍被劉仁軌打得聞風喪膽,就此撤回國內,再也不敢插手朝鮮半島的戰爭。而那位天智天皇,也因此明白,唐朝到底是一個多麼恐怖的存在,絕不是日本能夠戰勝的。

歷史證明,有些事情,還是得用拳頭解決的。有些人,還是得揍趴下之后,才能真的害怕。

此后的上千年里,日本都沒敢再覬覦中原。直到明朝萬歷年間,隨著日本那位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才敢再次入朝,和明軍又較量了一下。結果那一次,滿懷大志的豐臣秀吉,還是被明軍一支偏師,再次打了回去。

而對于當時的唐朝來說,白江口一戰,更重要的意義,是徹底滅了百濟的殘余勢力。自此之后,能夠直接從背后去打高句麗,這才是唐朝在乎的。至于逃走的日本海軍,唐朝壓根懶得搭理。而日本那邊,在這一戰之后,則是開始積極向唐朝派遣遣唐使,積極學習唐朝的文化,成了唐朝的小迷弟。

而劉仁軌這邊,隨著白江口一戰的勝利,整個百濟已經幾乎被唐軍全部控制。接下來,劉仁軌依然留在百濟,負責對當地進行治理。在劉仁軌的治理下,百濟很快從戰亂當中恢復了過來,重新恢復了生機。

另外,就在劉仁軌打白江口之戰的幾個月之前,京城這邊也發生了一些動蕩。一直肆意妄為的李義府,終于讓李治再也無法忍受。隨著御史言官彈劾李義府,李治當即下令,將李義府流放。自此,劉仁軌在朝中的仇人,也被清理掉了。

這一年,劉仁軌63歲。

63歲的劉仁軌,仇人從朝堂上消失,自己又打贏了一場名垂千古的戰爭,實在是雙喜臨門。

在百濟待了兩年之后,公元665年,李治前往泰山封禪。劉仁軌也因此帶著新羅、百濟、儋羅、日本四國的酋長,前去泰山參加封禪大典。封禪之后,劉仁軌被李治召見,得到了李治的認可。

接下來的幾年里,劉仁軌官運亨通,一路青云直上。

封禪大典結束后,劉仁軌升任為大司憲兼知政事。公元666年,劉仁軌遷右相,兼檢校太子左中護。公元668年,隨著高句麗權臣蓋蘇文去世,唐朝對高句麗展開了總攻。劉仁軌亦返回百濟,從百濟方向統領唐軍進攻,最后徹底滅掉了高句麗。

此戰之后,劉仁軌結束了在百濟的任務,返回京城,請求退休。李治先是同意了劉仁軌的退休申請,加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但數月之后,又再次被起復為隴州刺史。

這一年,劉仁軌已經70歲了。

70歲之后的劉仁軌,在朝堂上可以說是春風得意。公元672年,劉仁軌再次入朝,擔任太子左庶子。公元673年,劉仁軌奉命改修國史。公元674年,朝鮮半島上僅存的小弟新羅,又不老實了,有了想要擴張的企圖。于是,74歲的劉仁軌,再次掛帥,帶兵去收拾了一下新羅。公元777年,西北的吐蕃又有異動,劉仁軌又奉命去西邊防備吐蕃。

公元681年,已經80歲的劉仁軌,升任太子太傅。公元682年,李治移駕東都洛陽,劉仁軌奉命留在長安,輔佐太子處理政務。公元683年,李治駕崩,武則天執政后,加封劉仁軌為特進。公元684年,隨著皇帝李顯被廢,李顯的太子亦被廢黜,劉仁軌開始獨自負責長安留守事務。

在劉仁軌生命最后的幾年里,他顯然已是位極人臣的地位。就連武則天,對劉仁軌也是極為推崇和尊重,曾寫信給劉仁軌,將其和蕭何類比。而且,當時在整個唐朝內部,劉仁軌恐怕也已經是武則天唯一一個有些懼怕的人物了。如果劉仁軌不支持武則天掌權,那武則天后面能不能當上皇帝,恐怕猶未可知。

不過,對于李家的那些內亂,劉仁軌并未插手,甚至沒有任何表態。或許,此時的他,對所謂的權力紛爭,已經絲毫不感興趣了。

公元685年,劉仁軌病逝。此時正是李旦在位,但由武則天把持大權。劉仁軌死后,武則天為其輟朝三日,極盡哀榮。

一代唐朝名將,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

回顧劉仁軌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歷史上真實的劉仁軌,其實是在年近六旬的時候,才逐漸發跡,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了。在劉仁軌的大部分人生當中,他都只能算是默默無聞。然而一旦機會到來,他卻能一飛沖天,建立屬于自己的傳奇。

所以,做人,活得長真的很重要。活得長而且會等待,會積蓄自己的力量,則是更加重要。

另外,從白江口一戰當中,我們也得到一個啟示:有些人有些國家,似乎一直就喜歡賭國運。上千年來,從未變過。對于這樣的國家,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讓其臣服。一千多年前是這樣,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恐怕還是這樣。

一直就在縣令這個級別轉悠。在那個群星璀璨的貞觀之治當中,劉仁軌其實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雖然做官名聲不錯,偶爾還能給李世民上書進諫。但總的來說,像他這樣的官員,在當時的唐朝,實在是一抓一大把。

貞觀年間的劉仁軌,大概自己也沒想過,未來有朝一日自己會統領大軍,打了一場影響東亞千年歷史的大戰。

貞觀二十三年,隨著李世民病逝,唐高宗李治順利登基,唐朝由此進入了李治的時代。在李治登基的時候,劉仁軌已經逐步升遷為給事中。給事中雖然算是京官,但品秩還是不高,最多也就勉強算是個中層官員而已。

這一年,劉仁軌已經49歲了。

按照當時的官員管理辦法,到了這個年齡,仍然只是勉強進入中層。劉仁軌的仕途,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到頭了。不出意外的話,再干十幾年之后,劉仁軌可能會光榮退休,回家安心養老。當然,想要載入史冊的話,那就肯定沒希望了。

但是,到了顯慶四年,也就是劉仁軌59歲這一年,劉仁軌迎來自己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劉仁軌在朝中得罪了一個大權臣。這個大權臣,就是當時唐朝的宰相,李義府!

劉仁軌得罪李義府這件事,其實說來話長。簡單來說:李義府原本也是一個唐朝小官,后來李治因為要立武則天為皇后,以此和長孫無忌等老臣爭權,李義府站隊到了李治這邊。此后,李治為了李義府等人,有資格和長孫無忌這種老臣斗爭,所以就開始火速提拔他們。短短幾年之內,李義府就一躍成了唐朝的宰相。

然而當上宰相之后,李義府卻暴露了自己小人得志的本色。正常小人得志之后,應該做的事情,李義府基本上都做了。這期間就曾有這樣一件事,李義府看上了一個美女,但這個美女當時因為犯了罪,被大理寺關入了監獄。后來,李義府強行下令,讓大理寺丞畢正義,將其釋放。但再之后,不知道怎麼回事,這件事就泄露了出去,被御史言官知道了。

此后,御史言官自然要上奏彈劾李義府,畢正義也被打入大牢。而當時負責審訊畢正義的,正是劉仁軌!李義府為了遮掩這件事,自然想要讓劉仁軌放水。但以劉仁軌正直無私的性格,他自然不可能答應李義府的要求。后來,李義府沒了辦法,只能玩了一手政治暗殺,逼畢正義自縊于牢房。

最終,李義府靠著當時李治和武則天的寵信,再加上畢正義已死,死無對證,自然是僥幸過關。然而經過這件事之后,劉仁軌卻徹底得罪了李義府。

一個中層小官,得罪了當朝宰相。那接下來等著劉仁軌的,自然不會是什麼好日子了。沒過多久,劉仁軌便接到了一封調令,被調到了山東青州去當刺史。

正是這次調動,徹底改變了劉仁軌的命運。

劉仁軌被調到山東之后不久,唐朝便要再次對朝鮮半島用兵。如果對朝鮮半島用兵,山東這邊自然就成了前哨,可以利用海運為前方的唐軍提供補給。于是就這樣,在山東做刺史的劉仁軌,被卷入到了這場戰爭當中。

戰事開始后,遠在長安的李義府,此時只想弄死劉仁軌。開戰之后,李義府調劉仁軌去負責海運。此后,李義府等到海上風浪大起的時候,強行讓劉仁軌帶船隊出海,后來果然有很多船只葬身大海。李義府便以此事為由,要直接殺了劉仁軌。多虧李治還算聰明,意識到李義府是想要公報私仇,所以只是將劉仁軌一擼到底,讓他以平民身份繼續參加這場戰爭,并未真地殺他。

然而此后,李義府卻依然不肯罷休。李義府直接給當地的將軍劉仁愿下了密令,讓劉仁愿弄死劉仁軌。這個劉仁愿雖然和劉仁軌名字很像,但其實只是巧合,兩人沒有半點關系。收到李義府的密令之后,劉仁愿念及劉仁軌正直無私,所以并沒有真的下手。

就這樣,劉仁軌終于再次逃過了一劫。

此后不久,隨著唐軍在前線節節勝利,平定了百濟國,在當地設立了熊津都督府。然而在這之后,李治原本派去的那位都督,卻在坐船的時候不幸遇難,于是熊津都督府都督的職位,就出現了空缺。而當時百濟內部的殘余勢力,又卷土重來,已經包圍了百濟境內的唐軍。這個時候,李治便再次想到了劉仁軌,下旨讓劉仁軌臨時接班,接替那位倒霉的前任都督統領軍隊。

就這樣,劉仁軌陰差陽錯之下,從文官系統進入到了武將系統,得以執掌兵權,為數年之后的那場海上大戰,埋下了伏筆。

這一年,劉仁軌已經60歲了。

說到這里,我們得暫時岔開一下話題,簡單說一下唐朝對高句麗的這場戰爭。要不然后面我們可能很難理解,日本為什麼會參戰,劉仁軌又是怎麼指揮軍隊戰勝了日軍。

高句麗是一個歷史很悠久的政權,打從漢朝那會兒,高句麗就已經建國了。這里要多說一句,雖然今天某國堅持認為,高句麗是他們的先祖。但實際上,高句麗其實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政權。

自漢朝建國之后,后來高句麗逐漸發展,成了遼東地區的霸主。后來又恰逢中國這邊,正趕上南北朝時期,大家一直在忙著內斗,也沒空去搭理高句麗這種邊疆政權,所以高句麗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到了隋朝的時候,高句麗已經是一個相當強大的政權,嚴重威脅到了隋朝東北方向的安全。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隋煬帝才會不惜血本,從國內募集了幾十萬精銳,前去征討高句麗。然而可惜的是,楊廣在戰略上沒錯,在戰術上卻輸得一敗涂地。最后非但沒有掃平高句麗,反倒是讓隋軍損失慘重,繼而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再之后,到了唐朝。唐朝剛建立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解決內部矛盾,后來又需要優先解決北方的突厥,以及西北的吐谷渾。所以在唐朝建立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唐朝都沒有對高句麗動手。直到貞觀十七年的時候,當時高句麗內部發生了政變,掌權者由鴿派變成了鷹派,開始迅速向外擴張,李世民這才下令,親自率軍去征討高句麗。

當時的高句麗,占據了今天朝鮮的全部,再加上吉林省和遼寧省的一部分,以及韓國的一部分,實力正處于巔峰時期。而在朝鮮半島南部,還存在了新羅和百濟兩個國家。而高句麗內部政變之后,便開始聯合百濟,一起進攻新羅。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對高句麗的第一次進攻,開始了。

李世民率軍進入遼東之后,很快就勢如破竹,一路橫掃高句麗。但后來,隨著唐軍越發深入,逐步推進到安市城下,李世民卻發現,高句麗似乎并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打。相比之前唐朝滅掉的突厥和吐谷渾,高句麗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敵人。突厥和吐谷渾,都是游牧民族。只要滅掉了他們的主力軍隊,就能徹底滅掉他們。但高句麗則不同,高句麗是一個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特性,意味著高句麗具有強大的恢復力,唐朝很難一戰將其滅國。

后來,隨著天氣逐漸變冷,李世民便不得不暫時撤兵。撤兵之后,李世民也檢討了自己的這次軍事行動,認為是自己在戰略上出了問題。所以在這之后,唐朝高層開始修改對高句麗的戰略。

想要滅掉高句麗這種農耕文明政權,需要連年襲擾,剪除其羽翼,讓其不斷衰弱。等到高句麗衰弱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最終一戰滅國。

制定了這個戰略之后,唐朝開始執行這個戰略,幾乎每年都要和高句麗打一仗。不求滅國,只求殲滅更多的高句麗主力,對其進行襲擾。但幾年之后,隨著李世民去世,唐朝開始面臨皇帝換人的問題,所以這個戰略也就被暫時停了下來。直到十年之后,隨著李治立了武則天為皇后,放逐了長孫無忌,徹底掌握了大權,這才重啟對高句麗的襲擾戰。

劉仁軌開始統帥軍隊的時候,已經是唐朝重啟戰爭的第七年了。經過七年的襲擾戰之后,高句麗已經十分衰弱,唐軍也滅掉了不少高句麗的附屬勢力。所以在公元660年,李治下令,以唐軍名將蘇定方為統帥,率領唐軍進入朝鮮半島作戰。因為當年唐朝曾幫助新羅,打過高句麗。所以到了這時,新羅是唐朝的小弟,而百濟則是高句麗的小弟。

蘇定方率軍入朝之后,唐朝和小弟新羅國聯手,南北夾擊,一戰滅掉了百濟。滅掉了百濟之后,就等于是斬斷了高句麗的一條臂膀,而且以后可以從高句麗身后,對其發起進攻。

這場戰爭,也就是劉仁軌被調到海上,負責海上運輸的原因。在此期間,劉仁軌被李義府打壓,最后險死還生。而唐軍在前線則是節節勝利,最后攻滅了百濟國。

蘇定方滅了百濟之后,直接率唐軍主力北上,進攻平壤。而百濟這邊,唐軍的力量則相對空虛了一些。此后沒過多久,百濟的一些舊貴族,就開始一場復國運動,從日本那邊接回了太子扶余豐,并且擁立扶余豐為新王。扶余豐即位后,因為百濟政權確實統治了當地多年,再加上唐軍主力此時不在百濟,所以很快就組織起不少軍隊,重新占領了很多地方。

此后,百濟復國勢力,打算一鼓作氣,徹底恢復百濟全境,于是便去進攻唐軍在百濟的據點。因為當時蘇定方已經率主力前往平壤,新羅境內的唐軍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快就被百濟復國軍圍困。

就是在這個時候,劉仁軌被緊急起復,負責帶著一部分唐軍從海上進行支援。同時,到了百濟之后,再緊急從新羅那邊征兵,帶著這支雜牌軍,前去援救被圍的唐軍。

在這場戰爭當中,劉仁軌雖然是第一次領兵,但卻展現出了極高的軍事才能,最后與被圍的劉仁愿部一起,里應外合,聯手擊退了百濟復國軍。

這一戰,在歷史上一般不太受重視,更少有人知道。但從后來的戰事來看,劉仁軌這一戰的貢獻,其實是巨大的。因為一旦百濟攻破了府城,就等于是斷了唐軍的后路。此時蘇定方正率軍圍攻平壤,一旦后路被斷的話,接下來唐軍恐怕就很危險了,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可能。

擊退了百濟復國軍之后,天氣開始逐漸變冷,前方的蘇定方,也無法再繼續圍攻平壤,只能暫時撤退。因為劉仁軌的努力,唐軍此時仍是在百濟境內占據了很大一塊地盤,所以蘇定方也得以安然后撤。

不過,撤回到百濟之后,接下來唐軍的動向,就成了一個問題。

到底是繼續留在百濟境內過冬,等待來年再戰?還是先撤回國內,等到來年再回來?

這個問題,在當時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知道,當時蘇定方手底下的唐軍,至少有數萬人。這數萬唐軍如果留在百濟的話,糧草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以當時百濟這邊的情況,想征糧都沒地方去爭。而從唐朝國內運補給的話,冬天海運難度又太大。所以最后,蘇定方只能率領唐軍主力,暫時退回國內。

但在這個時候,劉仁軌卻主動上書,自請帶一部分軍隊,留在百濟。以當時唐軍在百濟的情況,只要唐軍全部后撤,百濟肯定會很快貢獻所有地盤,繼而復國。唐軍之前的戰斗,就等于是白費力氣了。對此,唐軍高層其實也很清楚,但問題是,誰都不愿意留下。因為只要留下來,就等于是孤軍深入,懸浮海外。未來不管有什麼戰爭,都只能先靠自己。守住的難度太大,戰死的可能性卻很高。

這樣一個風險很大,收益很小的任務,自然沒人愿意去承擔。然而就在此時,劉仁軌去主動站了出來,主動請纓。李治受到上書后,自然十分高興,當即下令,讓劉仁軌留在了百濟境內過冬。

正是這次請戰,奠定了后來劉仁軌的傳奇。

唐軍主力撤退后,劉仁軌留了下來,同時還有劉仁軌麾下的一部分軍隊。此后,靠著這部分軍隊,劉仁軌竟然奇跡一樣地在當地打開了局面!在新羅軍隊的幫助下,劉仁軌不但守住了唐軍固有的地盤,甚至還再次擊敗百濟復國軍,打下了好大一塊地盤!

如此一來,百濟復國勢力那邊,就更加難受了。

百濟復國勢力這邊,情況其實一直不容樂觀。當初蘇定方橫掃百濟,幾乎徹底摧毀了百濟的統治核心,連百濟國王都被蘇定方抓了回去。此后,殘存的百濟貴族,雖然從日本接回了百濟太子,重新擁立為百濟王,但復國派內部亦是矛盾重重。這些擁立太子的百濟貴族,本身也心懷叵測。而那位百濟太子,本身就是被擁立上來的,手里實權有限。所以,打從這位百濟太子登基那天開始,他就一直在和擁立他的這些老臣們斗爭。

百濟復國派的內斗,也給了劉仁軌很大的機會。劉仁軌當時已經打算直接進攻,徹底滅掉百濟復國派。在劉仁軌和新羅的夾擊之下,這位百濟新王又殺了手下最有才能的大臣,處境自然艱難。至于他的大哥高句麗,此時被唐軍牽制,有心支援但卻有心無力。

就在這個時候,百濟復國派,終于想起了旁邊的日本。

日本當時雖然和百濟隔海相望,但雙方距離其實并不算遠。從日本到百濟,比從山東到百濟更近。此時的日本,已經成了這位百濟新王的最后救命稻草。于是,這位百濟新王果斷向日本方向求救。

白江口一戰的背景,大抵就是如此。

說到這里,我們暫時再插一句,說說日本那邊當時的情況。

對于日本古代的歷史,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尤其是對于日本人到底從哪里來,史學界一直都有很大爭論。目前大家最能接受的一種說法是,日本人的先祖是從大陸這邊過去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中國。后來這些人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日本人。

從戰國時代開始,齊國、燕國、楚國和越國等靠海的國家,就已經有人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日本。尤其是從朝鮮半島方向,渡海更加容易。不過,日本的文明發展,相對大陸地區來說,則緩慢了很多。直到我們這邊的戰國末期時,他們還處在原始部族時代。

后來,隨著大陸這邊的文明,不斷傳播到日本,日本也開始進入到了奴隸制社會的時代。在東漢的時候,日本就曾來到過中國,向漢朝朝貢,還得到過劉秀賜予的金印。

再之后,隨著中原文化進一步傳播到日本,冶鐵技術開始逐漸成熟,日本也開始逐漸脫離基礎的奴隸制社會體系。而且在此期間,日本內部一個叫大和國的國家,開始逐漸擴張,繼而開始逐漸統一日本。

大和國的首領,就是后來所謂的‘天皇’。

隨著日本逐漸統一,日本歷史也開始逐漸進入到了封建時代。到了隋朝時期,日本的文明進入了所謂的‘飛鳥時代’,經過了‘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已經開始進入成熟的封建時代。日本進行‘大化改新’的時代,正好是李世民在位的最后幾年。大化改新的內容,也是基本照搬唐朝這邊的很多制度。

經過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的文明體系,更上了一個臺階,國力也越來越強,而且已經統一了整個日本。而隨著大化改新的進行,改革觸動了很多舊貴族的利益,這些舊貴族也紛紛開始反對改革。就在這個時候,唐軍開始進攻百濟。

在唐軍進攻百濟之前,百濟其實已經向日本求救。不過當時日本政府,正在忙于解決內斗,無暇派出軍隊支援。此后,百濟被滅,日本朝廷的威信也因此受損,很多舊貴族紛紛指責當權者,大化改新的成果也開始岌岌可危。

所以,當百濟復國派第二次求援之后,日本朝廷便決定選擇傾力一戰,以此轉移國內矛盾。

不過,就在當時那位天皇,剛剛準備召集全國軍隊,前去救援百濟的時候,老天爺似乎都看不慣他,不愿讓他給中國搗亂。就在這位天皇剛剛開始募兵之后,就直接病死了。此后,太子登基,首先要穩定國內,所以又拖了兩年時間。

在這兩年當中,這位新登基的‘天智天皇’,一方面鎮壓國內的反對勢力,一方面積極備戰,同時向百濟方面,運兵員運物資。對于這場戰爭,天智天皇可以說重視到了極點,同時也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豪賭。

毫無疑問,這場戰爭,日本已經是傾盡了全國之力。如果打贏了唐朝,戰勝了這個當時在全世界都堪稱霸主級的強者,日本將會得到難以想象的好處。而如果打輸了,日本也就被徹底揍趴下了。

不得不說,日本這個國家,確實喜歡賭國運。一千多年前是如此,近代亦是如此。

經過兩年多的持續派兵后,日本方面,大概向百濟方面派了三萬多精銳。當時日本全國的精銳,幾乎都被派到了百濟。此后,日軍固守在百濟復國勢力的核心區域,幫助百濟復國派,抵御唐軍的進攻。

又過了一年多以后,隨著劉仁軌步步逼近,百濟殘余的地盤,越來越少。公元663年,八月,劉仁軌率領唐朝和新羅聯軍,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區域。8月13日,白江口之戰爆發。

大戰開始之后,可說的反倒不多。

之所以會這樣,因為當時在唐朝眼里,日本根本就算不上是一個大敵。對于當時的唐朝來說,日本和一個強大的部落差不多,根本沒必要重視。所以在中國的史書上,對于這一戰的記載,極少極少,中國史官壓根沒覺得這是個大事。

反正最后,雙方打了近兩天的時間,唐軍大勝。《舊唐書》對此只有二十五個字的記載: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

雖然記載極少,但從這25個字當中,我們足可以感受到,這一戰是何等的慘烈。

當然,這種慘烈,是對日軍來說的。

這一戰當中,唐軍的傷亡,其實比想象的要小很多。因為當時唐軍這邊的戰船,實在是比日本那邊強太多了。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更詳細的白江口之戰的資料,可能體會的會更深一些。

不管怎麼說,這一戰之后,日軍被劉仁軌打得聞風喪膽,就此撤回國內,再也不敢插手朝鮮半島的戰爭。而那位天智天皇,也因此明白,唐朝到底是一個多麼恐怖的存在,絕不是日本能夠戰勝的。

歷史證明,有些事情,還是得用拳頭解決的。有些人,還是得揍趴下之后,才能真的害怕。

此后的上千年里,日本都沒敢再覬覦中原。直到明朝萬歷年間,隨著日本那位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才敢再次入朝,和明軍又較量了一下。結果那一次,滿懷大志的豐臣秀吉,還是被明軍一支偏師,再次打了回去。

而對于當時的唐朝來說,白江口一戰,更重要的意義,是徹底滅了百濟的殘余勢力。自此之后,能夠直接從背后去打高句麗,這才是唐朝在乎的。至于逃走的日本海軍,唐朝壓根懶得搭理。而日本那邊,在這一戰之后,則是開始積極向唐朝派遣遣唐使,積極學習唐朝的文化,成了唐朝的小迷弟。

而劉仁軌這邊,隨著白江口一戰的勝利,整個百濟已經幾乎被唐軍全部控制。接下來,劉仁軌依然留在百濟,負責對當地進行治理。在劉仁軌的治理下,百濟很快從戰亂當中恢復了過來,重新恢復了生機。

另外,就在劉仁軌打白江口之戰的幾個月之前,京城這邊也發生了一些動蕩。一直肆意妄為的李義府,終于讓李治再也無法忍受。隨著御史言官彈劾李義府,李治當即下令,將李義府流放。自此,劉仁軌在朝中的仇人,也被清理掉了。

這一年,劉仁軌63歲。

63歲的劉仁軌,仇人從朝堂上消失,自己又打贏了一場名垂千古的戰爭,實在是雙喜臨門。

在百濟待了兩年之后,公元665年,李治前往泰山封禪。劉仁軌也因此帶著新羅、百濟、儋羅、日本四國的酋長,前去泰山參加封禪大典。封禪之后,劉仁軌被李治召見,得到了李治的認可。

接下來的幾年里,劉仁軌官運亨通,一路青云直上。

封禪大典結束后,劉仁軌升任為大司憲兼知政事。公元666年,劉仁軌遷右相,兼檢校太子左中護。公元668年,隨著高句麗權臣蓋蘇文去世,唐朝對高句麗展開了總攻。劉仁軌亦返回百濟,從百濟方向統領唐軍進攻,最后徹底滅掉了高句麗。

此戰之后,劉仁軌結束了在百濟的任務,返回京城,請求退休。李治先是同意了劉仁軌的退休申請,加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但數月之后,又再次被起復為隴州刺史。

這一年,劉仁軌已經70歲了。

70歲之后的劉仁軌,在朝堂上可以說是春風得意。公元672年,劉仁軌再次入朝,擔任太子左庶子。公元673年,劉仁軌奉命改修國史。公元674年,朝鮮半島上僅存的小弟新羅,又不老實了,有了想要擴張的企圖。于是,74歲的劉仁軌,再次掛帥,帶兵去收拾了一下新羅。公元777年,西北的吐蕃又有異動,劉仁軌又奉命去西邊防備吐蕃。

公元681年,已經80歲的劉仁軌,升任太子太傅。公元682年,李治移駕東都洛陽,劉仁軌奉命留在長安,輔佐太子處理政務。公元683年,李治駕崩,武則天執政后,加封劉仁軌為特進。公元684年,隨著皇帝李顯被廢,李顯的太子亦被廢黜,劉仁軌開始獨自負責長安留守事務。

在劉仁軌生命最后的幾年里,他顯然已是位極人臣的地位。就連武則天,對劉仁軌也是極為推崇和尊重,曾寫信給劉仁軌,將其和蕭何類比。而且,當時在整個唐朝內部,劉仁軌恐怕也已經是武則天唯一一個有些懼怕的人物了。如果劉仁軌不支持武則天掌權,那武則天后面能不能當上皇帝,恐怕猶未可知。

不過,對于李家的那些內亂,劉仁軌并未插手,甚至沒有任何表態。或許,此時的他,對所謂的權力紛爭,已經絲毫不感興趣了。

公元685年,劉仁軌病逝。此時正是李旦在位,但由武則天把持大權。劉仁軌死后,武則天為其輟朝三日,極盡哀榮。

一代唐朝名將,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

回顧劉仁軌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歷史上真實的劉仁軌,其實是在年近六旬的時候,才逐漸發跡,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了。在劉仁軌的大部分人生當中,他都只能算是默默無聞。然而一旦機會到來,他卻能一飛沖天,建立屬于自己的傳奇。

所以,做人,活得長真的很重要。活得長而且會等待,會積蓄自己的力量,則是更加重要。

另外,從白江口一戰當中,我們也得到一個啟示:有些人有些國家,似乎一直就喜歡賭國運。上千年來,從未變過。對于這樣的國家,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讓其臣服。一千多年前是這樣,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恐怕還是這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