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孩子,那些誣陷你的人,你可以狠狠地揍他一頓!

“仔仔, 打爽了嗎?”我問。

仔仔一臉興奮地說:“恩, 我現在心情好多了。 ”

“以後遇到這種事, 就可以像今天這樣, 狠狠地打一頓發洩出來!”我鼓勵道。

他開心地點點頭:“知道了。 ”

這是發生在兩周前的事情, 那天是週五, 我因為連續有三天的心理學課程要上, 獨自前往去上課沒在家, 仔仔和仔爸兩人一起過週末。 當天晚上十一點, 一位元朋友突然發消息給我:“你知道嗎?仔仔今天在學校被批評了!”

對於挨批受訓已經司空見慣的我, 並沒太放在心上, 只回了句:“哦, 我家經常被批評, 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

朋友卻說:“這次不太一樣,

老師真生氣了!我家閨女都被罵哭了!”

我不由得一驚, 朋友的女兒可是出了名的乖巧懂事, 怎麼會跟我家一起挨訓呢?而且後果還這麼嚴重!

從朋友那裡, 我瞭解了詳細經過, 原來, 週四快放學的時候, 與仔仔關係很好的M要上廁所, 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直呼值班老師的名字:“XX, XX, 我要上廁所。 ”

老師當即有點生氣, 就說:“你說什麼, 再說一遍!”

M又大叫了幾遍老師的名字, 一邊叫還一邊笑。 另一個孩子見狀, 也跟著叫了起來。 他們還一起叫了在班級中流傳了一段時間的老師的外號。

原本就很生氣的老師這才知道孩子們居然給自己取了這麼惡劣的外號, 氣壞了, 就把兩個孩子留了下來。 兩個孩子坦白交代了老師外號的由來,

並提交了一份稱呼過老師外號的名單。

週五課間, 這份名單上的孩子都被老師叫去會議室, 其中包括仔仔、朋友的女兒, 老師狠狠地把他們批評了一通, 朋友的女兒當即就嚇哭了。

聽了朋友的述說, 我並沒有太在意, 在我看來, 如果孩子犯了錯, 理所當然應該承受自己犯的錯所帶來的後果。 但是我還是需要聽聽他的看法和感受。

我把朋友的消息發給仔爸, 因為已經較晚了, 仔仔已經睡著了。 我讓仔爸第二天等仔仔醒來後問問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仔爸看完整個事件的緣由, 卻對我說:“我不太相信仔仔會叫老師的外號。 ”

我問他為什麼肯定, 仔爸說了兩個理由。 第一個原因是那個被叫外號的老師仔仔很喜歡, 每次在家裡說起,

都是“XX老師”, 沒有聽他直呼其名過, 也沒有聽他叫過外號。 仔爸說, 如果這個外號孩子經常說, 他不可能只在班級中說, 在家裡他不可能完全不提起。

第二個原因則是出於對仔仔的信任, 仔爸說他每次去接仔仔放學, 都會看見仔仔禮貌地向所有老師打招呼, 他不覺得仔仔會做那麼沒有禮貌的事情。

聽了仔爸的話, 我的內心是羞愧自責的, 我想過很多種可能, 卻唯獨沒想過仔仔很可能是被誣陷的!在對孩子信任的這件事上, 我遠不如仔爸做得好。

週六早上, 我出門上課的路上, 仔爸通過微信向我講述了他從仔仔嘴裡聽到的事實經過。 仔仔的答案和他推斷的一樣, 仔仔強調了自己是被冤枉的!他對仔爸說:“我很喜歡XX老師,

我怎麼可能叫他外號。 ”仔仔的解釋加深了我的愧疚和自責。

週六晚我回到家, 等仔仔洗完澡, 在床上玩樂高時, 我故作不經意地問他:“仔仔, 你昨天在學校有發生什麼事情嗎?”

他眼也不抬地說:“你不是已經知道了嗎?”

“對啊, 我知道了呀, 可是我想聽你親口說哦!”

“我是被冤枉的!明明是M自己叫老師的名字, 我根本就沒有這麼叫過, 他卻說我說了!”仔仔生氣地說。

“所以, 你很生氣對嗎?”我說。

“是的, 我要跟他絕交!再也不跟他做朋友了!”仔仔氣呼呼地說。

“我理解你的感受, 在你自己都不清楚的情況下, 就隨隨便便被別人指責, 這真的很讓人生氣, 媽媽支持你的決定, 可以不跟他做朋友!”

“我要報復他, 找機會狠狠地揍他一頓!”仔仔越說越生氣。

“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情, 我也很生氣, 也想揍對方。 可是如果在學校揍他, 那是打架, 違反紀律要受處罰哦。 ”我故作不經意地向他說明了後果。

“那我放學的時候偷偷地跟在他後面, 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揍他!”一計不成, 仔仔迅速想到了新的辦法。

“這樣可是不光明的做法。 你如果這麼做的話, 跟誣陷你的同學有什麼差別呢?而且放學的時候都有家長保護, 你也沒機會靠近啊!”我皺著眉頭說。

“我想到了, ”仔仔眼前一亮, 說“我約他去健身房決鬥, 我們在拳籠裡決鬥!”

我故作驚訝地說:“啊, 去健身房決鬥倒真的是個好主意哦!可是, 如果他不去怎麼辦?尤其是在明明知道打不過你的情況下, 如果是我, 才不跟你決鬥呢!”

“不行, 我一定要把他引誘過去。”仔仔下定決心。

“仔仔,不一定要對方來到你面前,你才能發洩內心的憤怒。他不來,你也可以狠狠地揍他一頓!把教練手上的靶子當成他,對著黃點迎頭痛擊,把心裡的怨恨、難過、不爽統統發洩出來。這樣你既能發洩內心的不爽,也不會引發實質性的傷害哦!”

仔仔一臉不解地問:“這樣怎麼打?”

我說:“就像你小時候生氣的時候,媽媽陪你打靠枕那樣啊,把心中的不爽全部發洩出來,只是現在把靠枕換成了教練。”我對他眨了眨眼睛。

仔仔眼睛一亮,說:“恩,媽媽,這個方法我接受。”

他的情緒從最先的生氣已經回落了很多。

看他情緒開始平穩,我再一次與他探討起自己的感受,“那你現在感覺怎麼樣?還有氣炸了的感覺嗎?”我問。

“感覺好多了,我已經沒那麼生氣了。”仔仔興奮地對我說。

我點點頭說:“那就好,明天你去上拳擊課的時候,你就這麼做。”

當孩子感到受委屈、被冤枉、被誣陷的時候,比瞭解真相更重要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這次事件中,我也想過很多種處理方式。我想過以詢問的方法,讓仔仔再詳細地向我講述一遍經過,這麼做,其實只是滿足了我自己的需求,我利用仔仔給我的資訊和我自己收集到的資訊進行對比,在對比中心驚膽戰地找出結論:我的孩子究竟有沒有犯錯?他有沒有給我惹事?

如果答案是沒有,我會覺得心安,會有僥倖逃過一劫的感覺。如果是有,我可能就會生氣地想: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省心,怎麼老是給我惹事,什麼時候他才能不那麼麻煩?!

不管結果是哪一種,最後被處理的都是我的情緒,滿足的是我希望家裡有個省心的“乖孩子”的需求,是我自己的欲望。

我也想過放任不管,讓他自己去面對,自己去解決,反正學校的人際關係是他的,與老師、同學的關係也是他的,隨他去!

這樣做,更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因為他們需要學習,需要被引導。

孩子的眼界、想法都有局限,放任他自己想辦法,他很可能會想出一些錯誤的解決辦法。

就拿這件事來說,仔仔自己想到的方法是絕交,伺機報復!一旦他真的實施,報復成功,他就可能再一次面對老師的責罰,那位同學也一定會再報復回來,這樣沒完沒了的糾纏下去,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壞的影響持續更長時間。

我還想過把自己曾經受到過的類似的遭遇跟他分享,用講故事的方法向他分享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可以怎麼處理。這樣做相對前兩種做法孩子容易接受一些。但是當我向他講述處理過程的時候,滿足的也是我的自戀和好為人師的心理。

當這些方法一個個被我否定之後,我決定沉下心來,我問自己,如果我處在仔仔的位置,我最希望的是什麼?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從小到大每一次被冤枉的經歷,不管是小時候被同學冤枉指責,或是長大工作後被同事推卸責任,在一次次被誣陷、指責、冤枉的過程中,最讓我難受的是被冤枉、指責卻無處申辯、沒有人相信的痛苦、難受和無奈。在那樣的情況下,最需要的,是自己的憤怒、難過、傷心等情緒被看到,被接納。

其中,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生氣、憤怒。我們會感受到強烈的被攻擊,就像孩子小時候被別的孩子打,被搶走玩具一樣,雖然被打是實實在在的攻擊,被冤枉是隱藏起來的攻擊,但性質都是一樣的。

被攻擊後,攻擊回來是本能。如果用報復、揍對方一頓來還擊,就會引起新的傷害。所以,這時拳擊、打靠枕等方式都是很好的發洩方法,既不會引發實質性的傷害,又能讓內在的攻擊性得到釋放。當情緒發洩出來後,才會逐步走向平靜。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這樣的發洩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暴力,下次與人發生衝突的時候,萬一孩子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麼辦?其實我們的情緒很奇怪,當它被看到被處理之後,它就會自行離開。

而且這樣處理後,孩子會建立起一條穩定的記憶,他會知道有效的發洩方法是什麼,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場景,他也會繼續用不傷人卻又能有效發洩情緒的方法進行處理。

相反,如果內心的痛苦沒有被看到,孩子心中的怒火才會無法平息,他會用自己的方法報復,找機會把受到的攻擊還擊回去。

如果家長不僅不理解,還若無其事地說“沒關係,不要在意。”或者說“這麼點事情有什麼了不起啦,因為這一點點小事就和同學絕交,你心眼怎麼這麼小?你怎麼一點寬容心都沒有?”這對孩子是更大的傷害。

孩子會經歷到:我是不被關心的,我是不被理解的,我是不重要的!根本沒有人在意我的感受!

原本對同學的憤怒這時就會轉向家長,小一點的孩子會大哭大鬧,大一點的孩子則會對家長髮脾氣:“你只會罵我,你根本不在意我!”“你半點不關心我!”

此時,有的家長會息事寧人。“好了好了,我錯了,你是被冤枉的!別吵了。”有的家長則會教訓孩子:“你反了天了,說不得了?”“我這麼說都是為你好!”有的則會打罵孩子。

孩子的委屈、憤怒不能向外發洩,孩子就會把這些委屈硬生生地吞回去,這些情緒會開始攻擊孩子自己:我是無能的,我是沒用的,我是不重要的,我是不被關心的,沒有人在意我的感受,符合別人的期待比面對自己的感受重要!

有的孩子會默默地把憤怒壓在心裡,去欺負那些比他小的孩子,有的則會變得懦弱,無能,被別人欺負卻無力還手。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被霸淩的孩子,被別人打、罵,踢都默默忍受,不敢還手,其實就是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被剝奪了!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比真相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看到事件背後孩子的情緒,然後有效地進行處理,接納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問題,給他足夠的信任和支持。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到,被處理後,孩子才能更好的面對與處理問題。

在通過拳擊把自己內心壓抑的情緒發洩出來後,回家的路上,仔仔突然對我說:“媽媽,M也沒有那麼討厭,他曾經把最喜歡的玩具給我,好東西也會跟我分享。他對朋友也很熱情。”

我欣喜地說:“你能看到別人的優點,這一點很棒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有優點,也有缺點。不因為別人的一個缺點就否認了他的優點,這一點很棒哦!”

“可是,明明我很相信他,他為什麼要這麼對我呢?”提到這個,仔仔還是覺得很委屈。

“有些朋友,你覺得自己很信任他,但他們就是有可能做出一些傷害你的事情。有時候他們是故意誣陷你,但也有可能他們是無意的。可能他們在那種情況下他害怕,也不知所措,在手忙腳亂之下,只想快點向老師交差,逃離那個環境。比如M指認你,很可能也是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在情急之下,腦海裡第一浮現的是你的名字,於是你跟他一起受責罰。這也是顯示你們是好朋友的另一種方式,叫:有難同當!”

“啊?”仔仔驚訝地說,“做好朋友還要這樣被冤枉?太可怕了!”

“這就是好朋友的擔當哦!媽媽相信你是有擔當的人,但是我們也要接受別人有不同的選擇,就是因為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生活才精彩哦!當然,媽媽相信你有能力保護自己。不管發生了什麼,爸爸媽媽都會相信你,支援你,即使你真的犯了錯,我們會陪你一起面對,一同承擔責任!”我告訴他。

我們以為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會更加省心。其實並不是這樣,隨著孩子的長大,又會面對新的矛盾和衝突。

但不管發生什麼,父母都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能夠在紛繁複雜的表像背後,抓住最關鍵的部分,進行處理。當孩子的情緒被看到之後,再解決問題會相對簡單。

如果面對問題時,我們總是先認定“你又給我惹事”、“你怎麼這麼不省心”,把孩子放在“你是一個壞孩子”的立場,那麼我們會像對待敵人一樣對孩子各種指責、抱怨,我們就很難公正的看到孩子的行為,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糟糕,當問題越積越多,負面情緒越積越大,矛盾和衝突就會一觸即發。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先看到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再處理問題,孩子的情緒被處理後,問題的解決才會更簡單。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注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發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我一定要把他引誘過去。”仔仔下定決心。

“仔仔,不一定要對方來到你面前,你才能發洩內心的憤怒。他不來,你也可以狠狠地揍他一頓!把教練手上的靶子當成他,對著黃點迎頭痛擊,把心裡的怨恨、難過、不爽統統發洩出來。這樣你既能發洩內心的不爽,也不會引發實質性的傷害哦!”

仔仔一臉不解地問:“這樣怎麼打?”

我說:“就像你小時候生氣的時候,媽媽陪你打靠枕那樣啊,把心中的不爽全部發洩出來,只是現在把靠枕換成了教練。”我對他眨了眨眼睛。

仔仔眼睛一亮,說:“恩,媽媽,這個方法我接受。”

他的情緒從最先的生氣已經回落了很多。

看他情緒開始平穩,我再一次與他探討起自己的感受,“那你現在感覺怎麼樣?還有氣炸了的感覺嗎?”我問。

“感覺好多了,我已經沒那麼生氣了。”仔仔興奮地對我說。

我點點頭說:“那就好,明天你去上拳擊課的時候,你就這麼做。”

當孩子感到受委屈、被冤枉、被誣陷的時候,比瞭解真相更重要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這次事件中,我也想過很多種處理方式。我想過以詢問的方法,讓仔仔再詳細地向我講述一遍經過,這麼做,其實只是滿足了我自己的需求,我利用仔仔給我的資訊和我自己收集到的資訊進行對比,在對比中心驚膽戰地找出結論:我的孩子究竟有沒有犯錯?他有沒有給我惹事?

如果答案是沒有,我會覺得心安,會有僥倖逃過一劫的感覺。如果是有,我可能就會生氣地想: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省心,怎麼老是給我惹事,什麼時候他才能不那麼麻煩?!

不管結果是哪一種,最後被處理的都是我的情緒,滿足的是我希望家裡有個省心的“乖孩子”的需求,是我自己的欲望。

我也想過放任不管,讓他自己去面對,自己去解決,反正學校的人際關係是他的,與老師、同學的關係也是他的,隨他去!

這樣做,更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因為他們需要學習,需要被引導。

孩子的眼界、想法都有局限,放任他自己想辦法,他很可能會想出一些錯誤的解決辦法。

就拿這件事來說,仔仔自己想到的方法是絕交,伺機報復!一旦他真的實施,報復成功,他就可能再一次面對老師的責罰,那位同學也一定會再報復回來,這樣沒完沒了的糾纏下去,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壞的影響持續更長時間。

我還想過把自己曾經受到過的類似的遭遇跟他分享,用講故事的方法向他分享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可以怎麼處理。這樣做相對前兩種做法孩子容易接受一些。但是當我向他講述處理過程的時候,滿足的也是我的自戀和好為人師的心理。

當這些方法一個個被我否定之後,我決定沉下心來,我問自己,如果我處在仔仔的位置,我最希望的是什麼?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從小到大每一次被冤枉的經歷,不管是小時候被同學冤枉指責,或是長大工作後被同事推卸責任,在一次次被誣陷、指責、冤枉的過程中,最讓我難受的是被冤枉、指責卻無處申辯、沒有人相信的痛苦、難受和無奈。在那樣的情況下,最需要的,是自己的憤怒、難過、傷心等情緒被看到,被接納。

其中,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生氣、憤怒。我們會感受到強烈的被攻擊,就像孩子小時候被別的孩子打,被搶走玩具一樣,雖然被打是實實在在的攻擊,被冤枉是隱藏起來的攻擊,但性質都是一樣的。

被攻擊後,攻擊回來是本能。如果用報復、揍對方一頓來還擊,就會引起新的傷害。所以,這時拳擊、打靠枕等方式都是很好的發洩方法,既不會引發實質性的傷害,又能讓內在的攻擊性得到釋放。當情緒發洩出來後,才會逐步走向平靜。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這樣的發洩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暴力,下次與人發生衝突的時候,萬一孩子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麼辦?其實我們的情緒很奇怪,當它被看到被處理之後,它就會自行離開。

而且這樣處理後,孩子會建立起一條穩定的記憶,他會知道有效的發洩方法是什麼,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場景,他也會繼續用不傷人卻又能有效發洩情緒的方法進行處理。

相反,如果內心的痛苦沒有被看到,孩子心中的怒火才會無法平息,他會用自己的方法報復,找機會把受到的攻擊還擊回去。

如果家長不僅不理解,還若無其事地說“沒關係,不要在意。”或者說“這麼點事情有什麼了不起啦,因為這一點點小事就和同學絕交,你心眼怎麼這麼小?你怎麼一點寬容心都沒有?”這對孩子是更大的傷害。

孩子會經歷到:我是不被關心的,我是不被理解的,我是不重要的!根本沒有人在意我的感受!

原本對同學的憤怒這時就會轉向家長,小一點的孩子會大哭大鬧,大一點的孩子則會對家長髮脾氣:“你只會罵我,你根本不在意我!”“你半點不關心我!”

此時,有的家長會息事寧人。“好了好了,我錯了,你是被冤枉的!別吵了。”有的家長則會教訓孩子:“你反了天了,說不得了?”“我這麼說都是為你好!”有的則會打罵孩子。

孩子的委屈、憤怒不能向外發洩,孩子就會把這些委屈硬生生地吞回去,這些情緒會開始攻擊孩子自己:我是無能的,我是沒用的,我是不重要的,我是不被關心的,沒有人在意我的感受,符合別人的期待比面對自己的感受重要!

有的孩子會默默地把憤怒壓在心裡,去欺負那些比他小的孩子,有的則會變得懦弱,無能,被別人欺負卻無力還手。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被霸淩的孩子,被別人打、罵,踢都默默忍受,不敢還手,其實就是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被剝奪了!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比真相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看到事件背後孩子的情緒,然後有效地進行處理,接納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問題,給他足夠的信任和支持。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到,被處理後,孩子才能更好的面對與處理問題。

在通過拳擊把自己內心壓抑的情緒發洩出來後,回家的路上,仔仔突然對我說:“媽媽,M也沒有那麼討厭,他曾經把最喜歡的玩具給我,好東西也會跟我分享。他對朋友也很熱情。”

我欣喜地說:“你能看到別人的優點,這一點很棒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有優點,也有缺點。不因為別人的一個缺點就否認了他的優點,這一點很棒哦!”

“可是,明明我很相信他,他為什麼要這麼對我呢?”提到這個,仔仔還是覺得很委屈。

“有些朋友,你覺得自己很信任他,但他們就是有可能做出一些傷害你的事情。有時候他們是故意誣陷你,但也有可能他們是無意的。可能他們在那種情況下他害怕,也不知所措,在手忙腳亂之下,只想快點向老師交差,逃離那個環境。比如M指認你,很可能也是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在情急之下,腦海裡第一浮現的是你的名字,於是你跟他一起受責罰。這也是顯示你們是好朋友的另一種方式,叫:有難同當!”

“啊?”仔仔驚訝地說,“做好朋友還要這樣被冤枉?太可怕了!”

“這就是好朋友的擔當哦!媽媽相信你是有擔當的人,但是我們也要接受別人有不同的選擇,就是因為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生活才精彩哦!當然,媽媽相信你有能力保護自己。不管發生了什麼,爸爸媽媽都會相信你,支援你,即使你真的犯了錯,我們會陪你一起面對,一同承擔責任!”我告訴他。

我們以為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會更加省心。其實並不是這樣,隨著孩子的長大,又會面對新的矛盾和衝突。

但不管發生什麼,父母都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能夠在紛繁複雜的表像背後,抓住最關鍵的部分,進行處理。當孩子的情緒被看到之後,再解決問題會相對簡單。

如果面對問題時,我們總是先認定“你又給我惹事”、“你怎麼這麼不省心”,把孩子放在“你是一個壞孩子”的立場,那麼我們會像對待敵人一樣對孩子各種指責、抱怨,我們就很難公正的看到孩子的行為,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糟糕,當問題越積越多,負面情緒越積越大,矛盾和衝突就會一觸即發。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先看到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再處理問題,孩子的情緒被處理後,問題的解決才會更簡單。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注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發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