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四位老人告訴你:人到晚年,最親的人并不是老伴兒

前言

常言道:「少年夫妻老來伴兒, 最美愛情黃昏戀。 」

人到晚年, 還可以牽著老伴兒的手, 陪著老伴兒看日出日落, 孤獨了有人在你耳邊嘮叨, 生病了有人記掛著你, 并為你端藥送水, 這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

但是, 理想再美好, 現實總是殘酷的。 當你老了, 你會發現, 晚年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 不能如愿以償。 也許是老伴兒的身體狀況比你更差, 還需要你去照顧和操心?也許是夫妻兩個人大半輩子的情感都是不冷不熱的, 何談黃昏戀?也許……

但是, 無論是什麼原因, 有過親身經歷的人說出來的話才最具有可信度,

在他們的晚年生活中選擇最親近的人更是值得借鑒的。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幾位老人的真心話, 對我們將來的晚年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01.

晚年最親的人并非是老伴兒或者子女, 而是自己, 只有自己才是能陪伴自己到老的那個人, 也只有自己是全心全意對待自己的人。

張大爺68歲, 本以為自己退休之后可以和老伴兒真心相處, 可是, 一場疾病讓他的老伴兒成為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 從此以后, 張大爺時刻要照顧老伴兒, 走路要攙扶著她, 吃飯要端在她的面前, 說話還得小心翼翼, 因為老伴兒變得很敏感。 稍有不慎, 老伴兒就會發脾氣, 甚至會摔盆子摔筷子, 所以即使兩個人曾經的情感特別好, 可是每天這樣相處的日子也會慢慢摧毀掉曾經美好的回憶。 所以, 張大爺只能每天細心照顧老伴兒, 甚至還要接受老伴兒莫名其妙地爆發脾氣。

本以為當自己想出去旅游的時候, 或者當自己想清閑幾天, 就可以讓老伴兒暫時待在兒女家里。 可是, 子女們由于自己的工作忙碌和家庭壓力,

不能夠很好地照顧老伴兒, 所謂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即使把老伴送到子女家里, 子女們也只能幫忙照顧幾天, 一旦時間久了。 孩子們就覺得是自己幫著張大爺照顧自己的母親, 這種想法讓張大爺的心里很是不舒服。 可張大爺也能理解孩子們, 因為他們確實太忙了。 倒不如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通正好自己的心態, 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就這樣過了幾年, 張大爺意識到只有自己是最靠得住的, 自己才是自己最親的人, 自己才能明白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自己懂得自己的辛苦, 自己才是陪伴自己最久的那個人。 所以, 張大爺經常看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 因為要楊絳先生老伴兒和女兒都很早地離開了他,

然后靠自己的意志陪伴自己到老的那個人。

02.

常言道:「積谷防饑, 養兒防老。 」所以晚年生活中最親的人是自己的子女。

董阿姨, 60歲。 和自己的老伴兒已經結婚四十多年, 曾經為了看在子女的面上, 還能忍受老伴兒的好吃懶做。 再后來, 面對老伴兒整天無所事事,

而且只知道和她開口要錢。 兩個人的婚姻似乎就是為了子女捆綁在一起, 即使名存實亡, 但最起碼孩子們還有一個父母都存在的家, 孫子孫女們有爺爺奶奶。 所以, 董阿姨從來都沒有指望靠自己的老伴兒養老, 甚至覺得老伴兒如果不和她要錢就已經是最幸福的晚年生活了。

可即使雙方已經沒有了情感, 甚至完全為對方付出自己的大半生, 董阿姨還是硬著頭皮接受這種婚姻。 既然兩個人都沒有真正的相愛, 相互扶持過, 何談值得依靠?

雖然很多人說養兒防老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也有人說, 兒女是這輩子來索債的人, 除了父母無私的付出, 根本不需要指望她們。

可是董阿姨不這樣認為, 她覺得兒女是自己的精神食糧, 更認為兒女是自己最好的依靠,也認為兒女是自己一根無形的拐杖。起碼在自己傷心難過的時候,聽到孩子們的一聲「媽」,果然能夠忘記所有的煩心事。聽到兒女們打電話詢問她的身體狀況,心里很欣慰。

所以,而兒女不僅是董阿姨的寄托,也是老伴兒欺負她時候的堅強后盾。即使和老伴兒兩個人的感情不存在,但是為了兒女,她也只能勉強過日子,等到老伴兒老年的時候,也有兒女的幫襯和支持,這已經是董阿姨最期盼的,所以兒女不僅是董阿姨的心頭肉,也是董阿姨的精神食糧,更是董阿姨尋求幫助時最真心給予支持的人。

因此,董阿姨認為人老了,最親近的人就是兒女。

03.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在關鍵時刻,真心幫助自己的鄰居其實特別親。

73歲的陳阿姨,三年前老伴因病去世,自己一個人待在家里悶悶不樂,而且少言寡語,生活非常的孤獨寂寞。兒女們看著也很擔心,所以決定帶她去城里面生活,本以為每天有子女的生活,有孫子奶生奶氣喊一聲奶奶是很幸福的事情。可是真正去了子女家,才發現他們每天根本沒有時間和她坐下來好好談幾個小時的話,孩子們也很鬧騰,反而讓陳阿姨特別的不自在。

最終,陳阿姨決定再次回到農村。

也許在城里,在同一個單元里,一堵墻隔著兩戶人家,彼此之間很少見面,偶爾見一次面也是點頭微笑,甚至干脆不言不語,透露著太多的冷漠和無情。

可是在農村,陳阿姨總是能感受到鄰居的幫助和關照。當自己生病感冒了,鄰居會主動送來一碗飯,還會時不時地過來探望生怕她因病而出現什麼意外。當冬天下雪了,鄰居會早早地起床為陳阿姨鏟雪掃雪,生怕陳阿姨滑倒。就是無聊的時候,陳阿姨就和鄰居一起說說話,關系變得非常的親密。

某種程度上,陳阿姨的日常生活和身體狀況,鄰居要比子女都了解。不是子女不夠孝順,而是距離太遠,不能時刻關注到彼此的生活和行為。可是鄰居不一樣,只要你能給予一定的幫助,鄰居也能夠相應地回報。

所以,當鄰居的女兒要去上大學的時候,因為貧窮而不能交起學費的時候,從陳阿姨拿出5000塊錢直接給了鄰居,即使在后來鄰居要給陳阿姨還,陳阿姨堅決不要。在子女的眼里,陳阿姨這是老糊涂了,竟然不給自己的親人,反而把5000塊錢給了鄰居。

但陳阿姨知道,在某些時刻,鄰居也是自己最親的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真心地幫助鄰居,鄰居也會變成親戚和朋友。以后,當自己需要照應的時候,鄰居就是及時雨,鄰居就是自己的解語花,鄰居也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人。

04.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爭議性很強的問題:兄弟姐妹親還是伴侶親?有很多人說,兄弟姐妹也是自己最親的人。

58歲的劉大爺,由于和原配妻子情感一直不和,等到孩子們都成家了以后,決定和原配的妻子失婚。在和原配妻子生活的這麼多年來,兩個人矛盾不斷,有時候原配妻子都不給他做飯吃,也不給他洗衣服,更不會和他心平氣和地溝通。所以當他的生活失去信念和動力的時候,他的兄弟姐妹總是關心著他,支持著他,默默地守護著他。

等到失婚之后,劉大爺又重新找了一個伴兒,原以為自己也是很了解這個老伴的,畢竟彼此住得不遠,經常見面。可是結婚之后,劉大爺才發現重組的家庭讓人更加操心,不僅在經濟上有很大的分歧,還創造出更多的家庭矛盾。當初結婚的時候,劉大爺的子女一萬個不同意,可劉大爺認為子女們都在城里發展,離自己又遠,而且兩個人之間的生活觀念和消費觀念完全不同,不如自己重新找一個老伴兒,幸福的攜手度過晚年生活。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忍的。二婚老伴兒不僅時刻惦記著劉大爺的存款,而且家里只要有什麼好吃的等會留給自己的子女,哪怕在團圓節的時候都毫不顧情面。最終,劉大爺不僅失去了一筆存款,還是失去了子女們的體貼。整個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對自己失去信心,每天無精打采。這個時候,兄弟姐妹經常來到劉大爺的家,給他解說,給他做飯,給他洗衣,幫助他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候。

這就是兄弟姐妹,也許在平常為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很少光顧。但是在關鍵時刻,兄弟姐妹是非常團結的,也會據理力爭地幫助著彼此度過難關。大家在一起互相思考,談天說地,解決問題,所謂的血液里流著共同的血,打斷骨頭連著筋。

雖然一個人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兄弟姐妹,但是在依靠自己的基礎上,讓兄弟姊妹成為自己的依靠,成為自己的精神寄托,成為自己最親的人。雖然夫妻是一家人,兄弟姐妹是親人,但是在任何時候,無論夫妻關系如何,都不能把兄弟姐妹的感情弄丟了。等到老年,回頭看我一眼和自己從小長大的兄弟姐妹,內心的欣慰和喜悅是無人替代的。

總結:

老伴兒固然親,但是老伴兒不一定是能夠陪你終生到老的人,老伴兒也不一定一直能夠伺候侍奉你的人。有老伴兒陪伴,當然是最幸福的事兒了,彼此攙扶,彼此溫暖,共同生活,走向中了。

可是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是離不開生活圈兒,交際圈,更離不開其他情感的寄托。所以,和子女保持良好的關系,促進家庭的和諧,才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彼此關懷,相互理解,共同回憶兒時的記憶和美好,才能讓自己的記憶中沒有空缺;和自己做最好的朋友,調整心態,積極向上的生活,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優雅的晚年生活;和自己的老伴兒互相珍惜,相互陪伴,心里的情感紐帶才能真正地有了著落。

所以每個人的生活不同,家庭環境不同,處理情感的方式也不同,會覺得自己身邊的最親近的人也不同。但是,當我們努力和自己親近,和伴侶親近,和兄弟姐妹親近,和子女親近,你會發現你人生中需要依靠的人,需要善待的人,最親的人很多。

但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在生活中最親的人不僅僅是某個人,而是很多人,讓自己的心有著落,讓自己的生活愉快!

更認為兒女是自己最好的依靠,也認為兒女是自己一根無形的拐杖。起碼在自己傷心難過的時候,聽到孩子們的一聲「媽」,果然能夠忘記所有的煩心事。聽到兒女們打電話詢問她的身體狀況,心里很欣慰。

所以,而兒女不僅是董阿姨的寄托,也是老伴兒欺負她時候的堅強后盾。即使和老伴兒兩個人的感情不存在,但是為了兒女,她也只能勉強過日子,等到老伴兒老年的時候,也有兒女的幫襯和支持,這已經是董阿姨最期盼的,所以兒女不僅是董阿姨的心頭肉,也是董阿姨的精神食糧,更是董阿姨尋求幫助時最真心給予支持的人。

因此,董阿姨認為人老了,最親近的人就是兒女。

03.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在關鍵時刻,真心幫助自己的鄰居其實特別親。

73歲的陳阿姨,三年前老伴因病去世,自己一個人待在家里悶悶不樂,而且少言寡語,生活非常的孤獨寂寞。兒女們看著也很擔心,所以決定帶她去城里面生活,本以為每天有子女的生活,有孫子奶生奶氣喊一聲奶奶是很幸福的事情。可是真正去了子女家,才發現他們每天根本沒有時間和她坐下來好好談幾個小時的話,孩子們也很鬧騰,反而讓陳阿姨特別的不自在。

最終,陳阿姨決定再次回到農村。

也許在城里,在同一個單元里,一堵墻隔著兩戶人家,彼此之間很少見面,偶爾見一次面也是點頭微笑,甚至干脆不言不語,透露著太多的冷漠和無情。

可是在農村,陳阿姨總是能感受到鄰居的幫助和關照。當自己生病感冒了,鄰居會主動送來一碗飯,還會時不時地過來探望生怕她因病而出現什麼意外。當冬天下雪了,鄰居會早早地起床為陳阿姨鏟雪掃雪,生怕陳阿姨滑倒。就是無聊的時候,陳阿姨就和鄰居一起說說話,關系變得非常的親密。

某種程度上,陳阿姨的日常生活和身體狀況,鄰居要比子女都了解。不是子女不夠孝順,而是距離太遠,不能時刻關注到彼此的生活和行為。可是鄰居不一樣,只要你能給予一定的幫助,鄰居也能夠相應地回報。

所以,當鄰居的女兒要去上大學的時候,因為貧窮而不能交起學費的時候,從陳阿姨拿出5000塊錢直接給了鄰居,即使在后來鄰居要給陳阿姨還,陳阿姨堅決不要。在子女的眼里,陳阿姨這是老糊涂了,竟然不給自己的親人,反而把5000塊錢給了鄰居。

但陳阿姨知道,在某些時刻,鄰居也是自己最親的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真心地幫助鄰居,鄰居也會變成親戚和朋友。以后,當自己需要照應的時候,鄰居就是及時雨,鄰居就是自己的解語花,鄰居也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人。

04.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爭議性很強的問題:兄弟姐妹親還是伴侶親?有很多人說,兄弟姐妹也是自己最親的人。

58歲的劉大爺,由于和原配妻子情感一直不和,等到孩子們都成家了以后,決定和原配的妻子失婚。在和原配妻子生活的這麼多年來,兩個人矛盾不斷,有時候原配妻子都不給他做飯吃,也不給他洗衣服,更不會和他心平氣和地溝通。所以當他的生活失去信念和動力的時候,他的兄弟姐妹總是關心著他,支持著他,默默地守護著他。

等到失婚之后,劉大爺又重新找了一個伴兒,原以為自己也是很了解這個老伴的,畢竟彼此住得不遠,經常見面。可是結婚之后,劉大爺才發現重組的家庭讓人更加操心,不僅在經濟上有很大的分歧,還創造出更多的家庭矛盾。當初結婚的時候,劉大爺的子女一萬個不同意,可劉大爺認為子女們都在城里發展,離自己又遠,而且兩個人之間的生活觀念和消費觀念完全不同,不如自己重新找一個老伴兒,幸福的攜手度過晚年生活。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忍的。二婚老伴兒不僅時刻惦記著劉大爺的存款,而且家里只要有什麼好吃的等會留給自己的子女,哪怕在團圓節的時候都毫不顧情面。最終,劉大爺不僅失去了一筆存款,還是失去了子女們的體貼。整個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對自己失去信心,每天無精打采。這個時候,兄弟姐妹經常來到劉大爺的家,給他解說,給他做飯,給他洗衣,幫助他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候。

這就是兄弟姐妹,也許在平常為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很少光顧。但是在關鍵時刻,兄弟姐妹是非常團結的,也會據理力爭地幫助著彼此度過難關。大家在一起互相思考,談天說地,解決問題,所謂的血液里流著共同的血,打斷骨頭連著筋。

雖然一個人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兄弟姐妹,但是在依靠自己的基礎上,讓兄弟姊妹成為自己的依靠,成為自己的精神寄托,成為自己最親的人。雖然夫妻是一家人,兄弟姐妹是親人,但是在任何時候,無論夫妻關系如何,都不能把兄弟姐妹的感情弄丟了。等到老年,回頭看我一眼和自己從小長大的兄弟姐妹,內心的欣慰和喜悅是無人替代的。

總結:

老伴兒固然親,但是老伴兒不一定是能夠陪你終生到老的人,老伴兒也不一定一直能夠伺候侍奉你的人。有老伴兒陪伴,當然是最幸福的事兒了,彼此攙扶,彼此溫暖,共同生活,走向中了。

可是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是離不開生活圈兒,交際圈,更離不開其他情感的寄托。所以,和子女保持良好的關系,促進家庭的和諧,才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彼此關懷,相互理解,共同回憶兒時的記憶和美好,才能讓自己的記憶中沒有空缺;和自己做最好的朋友,調整心態,積極向上的生活,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優雅的晚年生活;和自己的老伴兒互相珍惜,相互陪伴,心里的情感紐帶才能真正地有了著落。

所以每個人的生活不同,家庭環境不同,處理情感的方式也不同,會覺得自己身邊的最親近的人也不同。但是,當我們努力和自己親近,和伴侶親近,和兄弟姐妹親近,和子女親近,你會發現你人生中需要依靠的人,需要善待的人,最親的人很多。

但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在生活中最親的人不僅僅是某個人,而是很多人,讓自己的心有著落,讓自己的生活愉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