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現存「體型最大的狐猴」大狐猴,會唱歌,「 跟大貓熊撞衫 」,還是寵妻狂魔!

鳴禽擁有良好的節奏感, 但在非人類的哺乳動物中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征。 由都靈大學的高級研究員Marco Gamba和MPI的Andrea Ravignani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著手尋找靈長類動物的音樂能力。 Ravignani說:「人們對了解人類的音樂性如何演變有著長期的興趣, 但音樂性并不限于人類。 在其他物種中尋找音樂特征使我們能夠建立一個音樂特征的‘進化樹’, 并了解節奏能力是如何在人類中起源和進化的。 」

為了弄清非人類哺乳動物是否有節奏感, 研究小組決定研究少數「會唱歌」的靈長類動物之一, 即極度瀕危的大狐猴(學名Indri indri)。 研究人員想知道大狐猴的「歌曲」是否有分類的節奏, 這是一種在人類音樂文化中發現的「節奏的普遍性」。

當聲音之間的間隔具有完全相同的持續時間(1:1的節奏)或加倍的持續時間(1:2的節奏)時, 節奏是分類的。 這種類型的節奏使一首歌曲很容易被識別, 即使它是以不同的速度唱出來的。 大狐猴的歌曲會顯示這種 「獨特的人類」節奏嗎?

在十二年的時間里, 來自都靈的研究人員訪問了馬達加斯加的雨林, 與當地的一個靈長類研究小組進行合作。 調查人員記錄了20個生活在自然棲息地的大狐猴群體(39只動物)的「歌曲」。 大狐猴家族的成員往往一起唱歌, 以和諧的「二重唱和合唱」的形式。 研究小組發現, 大狐猴的「歌曲」有經典的節奏類別(包括1:1和1:2), 以及在一些音樂傳統中發現的典型的「ritardando」或放慢速度。 雄性和雌性大狐猴的「歌曲」有不同的節奏, 但顯示出相同的節奏。

據研究第一作者Chiara de Gregorio和她的同事說, 這是非人類哺乳動物中「節奏通用」的第一個證據。 但是為什麼另一種靈長類動物會產生分類的「類似音樂」的節奏呢?這種能力可能是在「唱歌」的物種中獨立進化出來的, 因為人類和大狐猴之間的最后一個共同祖先生活在7750萬年前。

節奏可能使產生和處理歌曲更容易, 甚至學習它們。

「分類節奏只是到目前為止已經確定的六個普遍現象之一, 」Ravignani解釋說。 「我們想尋找其他的證據, 包括潛在的‘重復’節拍和節拍的分級組織--印地安人和其他物種」。 作者鼓勵其他研究人員收集關于大狐猴和其他瀕危物種的數據, 「以免為時已晚,無法目睹他們令人嘆為觀止的歌唱表演」。

「以免為時已晚,無法目睹他們令人嘆為觀止的歌唱表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