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香港一家四口移居新加坡:住1000多平方尺的二手組屋,有生之年都不打算回香港生活

坊間時有人認為, 除去一些外界因素外, 2020年的香港事件, 和李嘉誠等房地產商, 和香港高到令人咋舌的房價, 脫不開關系。 香港和新加坡這兩顆華人世界中的“雙子星”, 各自的房屋政策也是眾人關注焦點。

當香港人移民新加坡, 從一個極端移居到另個極端后, 他們的感觸特別強烈:

“(在新加坡)呼吸都會舒服很多”;

“住(香港劏房)是對人的一種侮辱”;

“我們在有生之年, 都不打算回香港生活”

......

新加坡與香港都面臨著土地短缺的問題, 為什么在新加坡人人可以住大屋, 而香港很多人卻沒有棲身之所呢?為什么在住房上, 香港發展得不如新加坡?

畢竟, 香港的公屋政策由來已久, 連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也曾去香港參觀、學習。

前不久香港進行土地大辯論時, 《香港01》曾拍了一個視頻《點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為有規劃三寶!》解讀兩地住房政策, 受訪者是移居新加坡多年的Jamie一家:

Jamie一家四口生活在盛港1000多平方尺的二手組屋, 她認為現在的房子明顯比香港大很多, 連呼吸都舒服很多。

她說, 這套組屋只花費了54萬新幣(約310萬港幣)。

因為Jamie和她父母住得近, 走幾分鐘就到, 因此, 他們還拿到了3萬新幣的政府津貼。

Jamie一家人都覺得新加坡真正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理念。

回看香港人均只有20平方尺的劏房:

劏房是“分間樓宇單位”,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種,常見于唐樓等建筑物

Jamie父親甚至覺得住這在這種地方,是一種對人的侮辱!

他認為香港急需解決住房問題。

有“新加坡規劃之父”之稱的劉太格,解讀了兩地的房屋政策。

劉太格說,兩地政策上的最大不同,是新加坡的公共住宅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限制,只有一個目標:讓每個新加坡人都擁有房子。

來看一組數據,對比香港和新加坡的公共房屋和私人房屋的比例。

香港:

公 屋​:80萬個

資助屋:40萬個

私 屋​:160萬個

公屋與私屋比例​ 4​:6

新加坡:

新加坡的公共住宅——組屋,面積從30平方米到110平方米不等,如果是要買一手組屋,那么選好地段,就可以到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參觀樣板房。

而且,這些組屋新加坡人和PR(永久居民)都有權利和能力購買,但PR只可以買二手的。

視頻中還說,新加坡不會像其他地方,把好地段留下來發展比較貴的私人住宅。

新加坡的公共住宅,不僅是住房,而是提供了一個社區,一個生活方式,每個市鎮都有“鄰里中心”,集合就業、居住和日常消遣等功能。

其實,在劉太格的城市規劃設計大綱中,放在第一位的永遠是生活功能配套。他創造的“鄰里中心”,參考了外國研究,認為鄰里中心離附近組屋最遠500米,是最合理的距離。

因為溫帶地區的人愿意走路的距離是600米,但新加坡是熱帶,人在露天情況下只愿意走400米,可400米半徑的面積太小了,必須有500米半徑才能有足夠數量的居民支撐這樣一個中心。鄰里中心的店面入駐也完全不受單純的商業驅動。

劉太格強調,新加坡關于城市規劃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經過研究才可以,他在城市發展局任職時,手下曾有12位博士幫他做研究,這也是他認為“贏”過香港的部分。

香港學者認為,新加坡的城市規劃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為人們尊重科學、尊重真相,還很重視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如何使用空間。

以人為本又經過縝密研究和長遠規劃,是新加坡成功的關鍵。新加坡有50年國家愿景,主要是規劃人口規模和城市布局,然后每10年會更新一次,并展望未來10到15年的發展。

而具體的土地需要、使用用途、發展方案等細節,則要每五年修訂一次。今年初,新加坡剛發布了最新的規劃藍圖。

劉太格在建屋發展局時,還為新加坡制定了一份未來100年的規劃,今天的新加坡已實現了大半。對于香港只有10到20年的規劃,他說這是做“小火雞”......

相比香港,新加坡的規劃更加宏觀,也更長遠。

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藝術家的眼!

當然,要有土地,才能規劃。其實和新加坡比起來,香港并不缺土地。

反觀新加坡,主要是靠填海和政府強制征收土地,令政府用地從建國時的40%,增長到現在的80%。新加坡關于各種征收土地的條規、法律,就有十幾種!

新加坡雖小,但卻一度有28個高爾夫球場!現在陸續被政府征用,還剩下16個,發展住宅和商業用途。2019年剛被征用的,就是著名的岌巴俱樂部(Keppel Club)高爾夫球場,因為政府要發展南部沿海地段。

在新加坡,還會經常看到大片的草地,這是政府預留給未來的發展用地。

新加坡把這些留給未來的用地稱之為“白色地段”,不會預先設定這塊地皮的用途是什么,而是讓市場來決定,到底是建住宅、辦公樓、酒店還是公園。

而香港的閑置土地,則有不少是這樣的:

新加坡嚴防地產商囤積土地。

同時,新加坡政府采取去中心化的做法,分散土地用途。商業中心和住宅相輔相成,而且會繼續按照這個思路發展,未來在中央商業區建更多住宅,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或許,新加坡政府對城市規劃的前瞻性,是其房屋政策超越香港的主因。

其實,一個好的城市規劃離不開專業的決策。到底應該聽劉太格這樣的專家意見,還是遵從大地產商李嘉誠的“商業力量”呢?

回看香港人均只有20平方尺的劏房:

劏房是“分間樓宇單位”,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種,常見于唐樓等建筑物

Jamie父親甚至覺得住這在這種地方,是一種對人的侮辱!

他認為香港急需解決住房問題。

有“新加坡規劃之父”之稱的劉太格,解讀了兩地的房屋政策。

劉太格說,兩地政策上的最大不同,是新加坡的公共住宅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限制,只有一個目標:讓每個新加坡人都擁有房子。

來看一組數據,對比香港和新加坡的公共房屋和私人房屋的比例。

香港:

公 屋​:80萬個

資助屋:40萬個

私 屋​:160萬個

公屋與私屋比例​ 4​:6

新加坡:

新加坡的公共住宅——組屋,面積從30平方米到110平方米不等,如果是要買一手組屋,那么選好地段,就可以到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參觀樣板房。

而且,這些組屋新加坡人和PR(永久居民)都有權利和能力購買,但PR只可以買二手的。

視頻中還說,新加坡不會像其他地方,把好地段留下來發展比較貴的私人住宅。

新加坡的公共住宅,不僅是住房,而是提供了一個社區,一個生活方式,每個市鎮都有“鄰里中心”,集合就業、居住和日常消遣等功能。

其實,在劉太格的城市規劃設計大綱中,放在第一位的永遠是生活功能配套。他創造的“鄰里中心”,參考了外國研究,認為鄰里中心離附近組屋最遠500米,是最合理的距離。

因為溫帶地區的人愿意走路的距離是600米,但新加坡是熱帶,人在露天情況下只愿意走400米,可400米半徑的面積太小了,必須有500米半徑才能有足夠數量的居民支撐這樣一個中心。鄰里中心的店面入駐也完全不受單純的商業驅動。

劉太格強調,新加坡關于城市規劃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經過研究才可以,他在城市發展局任職時,手下曾有12位博士幫他做研究,這也是他認為“贏”過香港的部分。

香港學者認為,新加坡的城市規劃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為人們尊重科學、尊重真相,還很重視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如何使用空間。

以人為本又經過縝密研究和長遠規劃,是新加坡成功的關鍵。新加坡有50年國家愿景,主要是規劃人口規模和城市布局,然后每10年會更新一次,并展望未來10到15年的發展。

而具體的土地需要、使用用途、發展方案等細節,則要每五年修訂一次。今年初,新加坡剛發布了最新的規劃藍圖。

劉太格在建屋發展局時,還為新加坡制定了一份未來100年的規劃,今天的新加坡已實現了大半。對于香港只有10到20年的規劃,他說這是做“小火雞”......

相比香港,新加坡的規劃更加宏觀,也更長遠。

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藝術家的眼!

當然,要有土地,才能規劃。其實和新加坡比起來,香港并不缺土地。

反觀新加坡,主要是靠填海和政府強制征收土地,令政府用地從建國時的40%,增長到現在的80%。新加坡關于各種征收土地的條規、法律,就有十幾種!

新加坡雖小,但卻一度有28個高爾夫球場!現在陸續被政府征用,還剩下16個,發展住宅和商業用途。2019年剛被征用的,就是著名的岌巴俱樂部(Keppel Club)高爾夫球場,因為政府要發展南部沿海地段。

在新加坡,還會經常看到大片的草地,這是政府預留給未來的發展用地。

新加坡把這些留給未來的用地稱之為“白色地段”,不會預先設定這塊地皮的用途是什么,而是讓市場來決定,到底是建住宅、辦公樓、酒店還是公園。

而香港的閑置土地,則有不少是這樣的:

新加坡嚴防地產商囤積土地。

同時,新加坡政府采取去中心化的做法,分散土地用途。商業中心和住宅相輔相成,而且會繼續按照這個思路發展,未來在中央商業區建更多住宅,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或許,新加坡政府對城市規劃的前瞻性,是其房屋政策超越香港的主因。

其實,一個好的城市規劃離不開專業的決策。到底應該聽劉太格這樣的專家意見,還是遵從大地產商李嘉誠的“商業力量”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