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做給宅男的色氣Cosplay動畫,卻因為「媚宅」被噴爆了

老實說, 人一旦宅到某種程度, 近些年有名氣的少年向/青年向作品都差不多看膩的時候, 會進入一種片荒的狀態, 你可以理解為類似中年人的「賢者時間」,

又或者現在流行的「電子陽痿」說法, 進入了某種CD冷卻。

新作品很難再令人動心了。 這時候心態會有微妙變化, 尋求一些簡簡單單、直來直去的作品。 很容易就接觸子供向的片子, 比如彩虹小馬之類, 開啟新世界大門, 或者把老動畫舊小說翻來覆去地看, 跟牛反芻似的妄圖嚼出些新滋味。

所以有時候我很羨慕那些……還能為動畫爭來吵去的人, 特別是年輕人, 入宅沒多久的年輕人, 精神勁太足了。

之所以有如此感歎, 起因是今年1月新番《更衣人偶墜入愛河》開播後有人噴「媚宅」, 動畫裡充滿了「男性凝視」, 一大幫子人在網路上隔空對沖。

整個過程就跟小朋友爭辯自己玩的手遊是數一、還是數二差不多。

至于這部爭議的動畫, BB姬之前簡單提過一嘴。 雖然稍顯囉嗦, 但是為了防止有些朋友不了解, 還是再介紹一遍吧。

《更衣人偶墜入愛河》是日本女性漫畫家「福田晉一」創作的Cosplay題材青年向漫畫作品。

注意, 是青年向作品, 所以多少有些擦邊球的元素。 最近被改編成動畫, 播出後因為製作精良, 在網上一夜爆紅了。

故事大概是講:

男主 五條新菜 立志成為製作人偶娃娃頭部的工匠「頭師」, 但因為興趣與同齡人脫節, 再加上他本人不善交際, 在班級裡沉默寡言, 一直都沒有什麼朋友。

(喜歡製作人偶的男主)

某一天, 他在手工部借用縫紉機的時候, 卻被班級裡的辣妹同學 喜多川海夢 撞見。 女主因為有著宅興趣, 最近有嘗試著製作Cosplay服, 手藝卻不太好,正煩惱著。兩人以此為契機搭上了話。

標題裡的「更衣人偶」指的就是女主作為「人形衣架」,穿上男主做的各種Cos衣服。劇情還是蠻正常的校園戀愛故事,兩個人互相戀愛,畫面四處漫溢著戀愛的甜蜜青澀。

原作漫畫可以在「嗶哩嗶哩漫畫」APP上觀看。

結果呢,就這麼一部動畫,在網上被批判了。

(原作一共出了8卷,這是漫畫封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年二次元不斷擴圈,成為不少年輕人娛樂生活一部分後,觀念衝突也越來越多了,特別是網路討論放大了憤怒的情緒,很多人帶著立場去考慮問題。

隨著網路上討論增多,也開始出現《更衣人偶墜入愛河》太過「媚宅」的聲音,漸漸地轉進到「男性凝視」的話題來。正巧隔壁另一部偏女性向的戀愛動畫《堀與宮村》也在網上被人噴「厭女文化」、「濃濃的爹味」。

當然,BB姬今天不想太深入類似性別對立的討論,這話題就是個黑洞,爭辯到最後也沒有意思,反正誰也說服不了誰。

還是討論作品本身吧。就劇情來講,《更衣人偶墜入愛河》本質還是個戀愛日常類故事。

題材比較特殊。Cosplay嘛,本來就是二次元圈子裡女性相對活躍的舞臺,作為切入話題,同樣能直擊宅男興趣,算是抓到了一個性別上的平衡點。

wiki上有出版社統計資料,男性讀者占比70%,以青年男性向作品來說,女性讀者比例算是相當高的了。

動畫開頭的福利情節確實有很多。

講道理嘛,你換位思考下,青年男性向作品,前面三章不整點活,抓住讀者的眼球,別人追不下去怎麼辦嘛?

好在後面男主女主基本都有認真地在搞Cosplay,認認真真地在談戀愛。劇情時不時會穿插些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縫紉美妝攝影小知識。

至于網上說《更衣人偶》媚宅……你別說,我覺得噴得挺對的。這部確實媚宅,只不過看到後面劇情你會發現,媚的是宅女。

現實裡哪來的男主這種又強又帥,做事認真,感情專一的寶藏好男人,全都是宅女YY出來的。

隨便點進嗶哩嗶哩漫畫的評論區、還有漫畫的貼吧論壇貼子翻一圈,大家清一色都在誇男主好好好,愛上男主了。

只能說不愧是女性漫畫家,能輸出一些男性作者不同的視角。

除了更新慢以外,《更衣人偶墜入愛河》目前還沒有任何翻車的跡象,就是個給疲憊社畜輕鬆療愈的甜點級漫畫。

很多人上網久了,可能已經忘記,隔壁日本是典型的資本主義「花花世界」。媚宅又如何?動漫作品本就是給阿宅觀賞,給宅男/宅女提供服務的。

二次元產業作為高度商品化的成熟市場,裡面陳列的作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令人眼花繚亂,你總能在其中找到所有定制化的娛樂。

就拿漫畫來說。作品面向不同年齡層,有給小學生的輕鬆向漫畫,中學生的熱血向漫畫,女孩子看的少女漫畫,有給主婦在家解悶的漫畫,白領打發通勤時間的漫畫……

或許是因為從小到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被問最多的就是「有用嗎?」,然後也逐漸同化成這樣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一切了。

但考慮到本土社會的文化環境和作者本身的認知差異,用自己的一套道德要求去約束別的國家的創作者,顯然不現實。

而且比起糾結流于表面的「男性凝視」,BB姬倒對《更衣人偶墜入愛河》作品裡傳達出的「當代阿宅精神面貌」更感興趣。

幾年前,日本那邊有個詞叫「オタクに優しいギャル」,專門用來指代那些動漫中「對阿宅友好的辣妹」(現實裡辣妹會欺淩阿宅)。

這些角色之所以對阿宅好,可能是因為碰巧對遊戲動漫感興趣,有可能平時在遊戲店之類打工有所接觸,又或者單純的老好人,對身邊的人一視同仁……

總之作為一種人物屬性,你會發現這類設定在日漫作品中已經相當普及。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我的妹妹不可能那麼可愛》裡的高阪桐乃,經常上B站的應該都見過。

平日裡是流行雜誌的模特,私下裡卻擁有宅的興趣,喜歡妹系的黃油和梅露露的魔法少女動畫……合不合理的問題先放在一邊,設定首先就突出一個反差感。

我不知道算不算是動畫人的自欺欺人。因為現實很骨感,並不存在如此「亞撒西」的辣妹,所以就連日本那邊的阿宅自己都吐槽這類角色是UMA(Unidentified Mysterious Animal,未知生命體),勸人不要輕易懷抱有阿宅戀愛的想法。

巧合的是《俺妹》和《更衣人偶》都是索尼旗下Aniplex有關的作品,兩部動畫差了十幾年的時間,設定出人意料的相似。

前者是男性作者視角下的宅女「辣妹」形象,後者是女性創作者的筆觸描繪的宅女「辣妹」,同樣是有宅興趣的女主角,具體到細節又有很大的不同。

你會發現:

10年前的高阪桐乃,考慮到國中女生很討厭禦宅族,怕同學間不合群,不得不隱瞞自己特別的宅興趣,不讓別人知道。

而10年後的喜多川海夢,卻能落落大方地表現自己的愛好,在挎包上掛喜歡的動畫角色玩偶,面對別人的嘲諷也不會羞于啟齒。

雖然這種態度也很少見,但這些年就我身邊來說,敢于承認自己愛好的年輕人確實多了不少。

難道不是麼?不妨回想下網上層出不窮的海底撈為二次元角色慶生的新聞。

10年前的高阪桐乃,在哥哥的建議下,通過PC在社交網路上尋找到有著共同話題的阿宅同好。第一次線下聚會還很忐忑,硬拉著哥哥上陣陪同。

很接地氣,阿宅可能是接受互聯網文化洗禮最早的一批人,當時智慧手機都還不算普及,PC上聊天用的更多一些。

而10年後的喜多川海夢,自己就是個社交達人,手機玩的賊溜。你可以看到,年輕人接觸互聯網的工具變成了智慧手機(帶劉海的),幾乎不離身。

此時網上早就已經有不少活躍的高人氣Coser,二次元不再是什麼小眾的興趣愛好,女主也因此產生Cosplay的想法。

而在現實裡不是也有像伊織萌、enako之類的網紅職業Coser麼?她們靠著發達的短視訊、社交APP吸引粉絲,讓Cos發展成興趣之上的職業。

10年前說到阿宅聚會,那肯定就是秋葉原之類的電器商業街了。《俺妹》裡也不能免俗,第一次線下聚會就選擇在禦宅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

10年後的現在,《更衣人偶》裡男女主為了購買Cosplay用的素材,地點是在池袋、新宿之類充滿年輕潮流氣息的地點。

印象裡這裡是賣時尚的衣服和雜貨的,竟然會有各種Cosplay專櫃,往來的年輕阿宅不少,而且據說都是作者親自取材過的。

同一個題材,都是講宅文化的動畫,背後反應的卻是10年間二次元圈子內部的風氣變化,BB姬越是翻看以前的動畫進行對比,這種感觸越是深刻。

難怪老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漫畫本質是娛樂消遣的商品,可能到不了藝術的高度,但創作者的思路是大致共通的。

虛構的作品往往能從意外的角度中,折射出真實的生活面貌,我覺得這才是作品有意思的地方,而不是糾結在可有可無的爭議上。

手藝卻不太好,正煩惱著。兩人以此為契機搭上了話。

標題裡的「更衣人偶」指的就是女主作為「人形衣架」,穿上男主做的各種Cos衣服。劇情還是蠻正常的校園戀愛故事,兩個人互相戀愛,畫面四處漫溢著戀愛的甜蜜青澀。

原作漫畫可以在「嗶哩嗶哩漫畫」APP上觀看。

結果呢,就這麼一部動畫,在網上被批判了。

(原作一共出了8卷,這是漫畫封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年二次元不斷擴圈,成為不少年輕人娛樂生活一部分後,觀念衝突也越來越多了,特別是網路討論放大了憤怒的情緒,很多人帶著立場去考慮問題。

隨著網路上討論增多,也開始出現《更衣人偶墜入愛河》太過「媚宅」的聲音,漸漸地轉進到「男性凝視」的話題來。正巧隔壁另一部偏女性向的戀愛動畫《堀與宮村》也在網上被人噴「厭女文化」、「濃濃的爹味」。

當然,BB姬今天不想太深入類似性別對立的討論,這話題就是個黑洞,爭辯到最後也沒有意思,反正誰也說服不了誰。

還是討論作品本身吧。就劇情來講,《更衣人偶墜入愛河》本質還是個戀愛日常類故事。

題材比較特殊。Cosplay嘛,本來就是二次元圈子裡女性相對活躍的舞臺,作為切入話題,同樣能直擊宅男興趣,算是抓到了一個性別上的平衡點。

wiki上有出版社統計資料,男性讀者占比70%,以青年男性向作品來說,女性讀者比例算是相當高的了。

動畫開頭的福利情節確實有很多。

講道理嘛,你換位思考下,青年男性向作品,前面三章不整點活,抓住讀者的眼球,別人追不下去怎麼辦嘛?

好在後面男主女主基本都有認真地在搞Cosplay,認認真真地在談戀愛。劇情時不時會穿插些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縫紉美妝攝影小知識。

至于網上說《更衣人偶》媚宅……你別說,我覺得噴得挺對的。這部確實媚宅,只不過看到後面劇情你會發現,媚的是宅女。

現實裡哪來的男主這種又強又帥,做事認真,感情專一的寶藏好男人,全都是宅女YY出來的。

隨便點進嗶哩嗶哩漫畫的評論區、還有漫畫的貼吧論壇貼子翻一圈,大家清一色都在誇男主好好好,愛上男主了。

只能說不愧是女性漫畫家,能輸出一些男性作者不同的視角。

除了更新慢以外,《更衣人偶墜入愛河》目前還沒有任何翻車的跡象,就是個給疲憊社畜輕鬆療愈的甜點級漫畫。

很多人上網久了,可能已經忘記,隔壁日本是典型的資本主義「花花世界」。媚宅又如何?動漫作品本就是給阿宅觀賞,給宅男/宅女提供服務的。

二次元產業作為高度商品化的成熟市場,裡面陳列的作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令人眼花繚亂,你總能在其中找到所有定制化的娛樂。

就拿漫畫來說。作品面向不同年齡層,有給小學生的輕鬆向漫畫,中學生的熱血向漫畫,女孩子看的少女漫畫,有給主婦在家解悶的漫畫,白領打發通勤時間的漫畫……

或許是因為從小到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被問最多的就是「有用嗎?」,然後也逐漸同化成這樣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一切了。

但考慮到本土社會的文化環境和作者本身的認知差異,用自己的一套道德要求去約束別的國家的創作者,顯然不現實。

而且比起糾結流于表面的「男性凝視」,BB姬倒對《更衣人偶墜入愛河》作品裡傳達出的「當代阿宅精神面貌」更感興趣。

幾年前,日本那邊有個詞叫「オタクに優しいギャル」,專門用來指代那些動漫中「對阿宅友好的辣妹」(現實裡辣妹會欺淩阿宅)。

這些角色之所以對阿宅好,可能是因為碰巧對遊戲動漫感興趣,有可能平時在遊戲店之類打工有所接觸,又或者單純的老好人,對身邊的人一視同仁……

總之作為一種人物屬性,你會發現這類設定在日漫作品中已經相當普及。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我的妹妹不可能那麼可愛》裡的高阪桐乃,經常上B站的應該都見過。

平日裡是流行雜誌的模特,私下裡卻擁有宅的興趣,喜歡妹系的黃油和梅露露的魔法少女動畫……合不合理的問題先放在一邊,設定首先就突出一個反差感。

我不知道算不算是動畫人的自欺欺人。因為現實很骨感,並不存在如此「亞撒西」的辣妹,所以就連日本那邊的阿宅自己都吐槽這類角色是UMA(Unidentified Mysterious Animal,未知生命體),勸人不要輕易懷抱有阿宅戀愛的想法。

巧合的是《俺妹》和《更衣人偶》都是索尼旗下Aniplex有關的作品,兩部動畫差了十幾年的時間,設定出人意料的相似。

前者是男性作者視角下的宅女「辣妹」形象,後者是女性創作者的筆觸描繪的宅女「辣妹」,同樣是有宅興趣的女主角,具體到細節又有很大的不同。

你會發現:

10年前的高阪桐乃,考慮到國中女生很討厭禦宅族,怕同學間不合群,不得不隱瞞自己特別的宅興趣,不讓別人知道。

而10年後的喜多川海夢,卻能落落大方地表現自己的愛好,在挎包上掛喜歡的動畫角色玩偶,面對別人的嘲諷也不會羞于啟齒。

雖然這種態度也很少見,但這些年就我身邊來說,敢于承認自己愛好的年輕人確實多了不少。

難道不是麼?不妨回想下網上層出不窮的海底撈為二次元角色慶生的新聞。

10年前的高阪桐乃,在哥哥的建議下,通過PC在社交網路上尋找到有著共同話題的阿宅同好。第一次線下聚會還很忐忑,硬拉著哥哥上陣陪同。

很接地氣,阿宅可能是接受互聯網文化洗禮最早的一批人,當時智慧手機都還不算普及,PC上聊天用的更多一些。

而10年後的喜多川海夢,自己就是個社交達人,手機玩的賊溜。你可以看到,年輕人接觸互聯網的工具變成了智慧手機(帶劉海的),幾乎不離身。

此時網上早就已經有不少活躍的高人氣Coser,二次元不再是什麼小眾的興趣愛好,女主也因此產生Cosplay的想法。

而在現實裡不是也有像伊織萌、enako之類的網紅職業Coser麼?她們靠著發達的短視訊、社交APP吸引粉絲,讓Cos發展成興趣之上的職業。

10年前說到阿宅聚會,那肯定就是秋葉原之類的電器商業街了。《俺妹》裡也不能免俗,第一次線下聚會就選擇在禦宅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

10年後的現在,《更衣人偶》裡男女主為了購買Cosplay用的素材,地點是在池袋、新宿之類充滿年輕潮流氣息的地點。

印象裡這裡是賣時尚的衣服和雜貨的,竟然會有各種Cosplay專櫃,往來的年輕阿宅不少,而且據說都是作者親自取材過的。

同一個題材,都是講宅文化的動畫,背後反應的卻是10年間二次元圈子內部的風氣變化,BB姬越是翻看以前的動畫進行對比,這種感觸越是深刻。

難怪老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漫畫本質是娛樂消遣的商品,可能到不了藝術的高度,但創作者的思路是大致共通的。

虛構的作品往往能從意外的角度中,折射出真實的生活面貌,我覺得這才是作品有意思的地方,而不是糾結在可有可無的爭議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