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晚上和誰睡就和誰親?研究表明:不在于人而是不能錯過黃金期

每位寶寶都是寶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 寶媽比任何人都要疼惜寶寶。 但由于生活中上的種種原因, 如很多寶媽不是因為工作就是生二胎坐月子, 晚上沒有辦法陪寶寶睡, 導致母子關系越來越疏遠, 甚至寶寶和奶奶比媽媽都親, 甚是心塞……

我的一位朋友休產假那會兒, 每天給自己制定的任務就是好好陪伴孩子, 幾乎全天24個小時都和孩子在一起, 差不多睡了4個月左右的時間。 后來迫于經濟壓力, 想要重回職場把婆婆叫來帶孩子, 沒想到剛4月齡的寶寶適應力還很強, 漸漸和奶奶熟悉后每天晚上都睡得很好。

加上工作忙的原因, 朋友總是晚上孩子睡了才到家, 這種方式成為常態后, 當朋友再和孩子睡時, 孩子卻一直哭鬧想要奶奶, 不由得心里酸溜溜, 甚至對婆婆有了羨慕嫉妒之心。

難道寶寶晚上和誰睡就和誰親嗎?不一定!

相信媽媽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寶寶和誰睡就和誰親」, 還有部分過來人表示確實是這樣, 可真的有科學道理嗎?

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出版的《社會心理學》中提到了, 越是小寶寶睡覺越是最放松的時間, 此時他的安全感來源于離他最近的那個人。 精神分析學家施皮茨, 曾對嬰兒做過實驗發現, 如果媽媽沒能照顧嬰兒一年的時間, 那麼嬰兒最初對媽媽的依賴會被轉移。 在《美國兒科學會》中的建議, 孩子最好在6月齡之前都和父母一起睡, 或在一個床, 或在一個房間,

有助于培養親子之情, 到滿3歲之后培養孩子自主獨立性可以選擇分房間睡覺。

現實生活中, 也有的寶寶雖然經常和媽媽一起睡, 但突然半夜開始天天找奶奶。 后來才發現, 原來是奶奶白天陪寶寶的時間較長, 對于小寶寶來說奶奶更親近。 還有的寶寶晚上和奶奶一起睡, 卻和媽媽親的例子。

所以, 盡管培養孩子的人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穩定養育人的關系, 抓緊建立母子依戀關系的黃金期, 寶媽們是不用擔心的。

母子依戀關系的黃金期指的是什麼?

很多媽媽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讓寶寶和自己親, 或者是已經錯過了建立母子依戀關系的黃金期, 導致寶寶內心離媽媽越來越遠。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寶寶在嬰兒時期, 特指是出生后的6~12個月之內, 是孩子爸爸媽媽建立依戀關系最關鍵的階段, 如陪孩子玩、照顧他的生活、滿足心理需求等。 也就是說, 這個階段陪寶寶的不是父母, 而是保姆或者是爺爺奶奶等, 都有可能影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此外,還有一個黃金期是在孩子3歲之前,如果在孩子的記憶當中沒有父母的存在,不僅容易缺失親子關系,還有可能缺乏安全感。

所以,對于白天需要上班的媽媽們,想要孩子和自己親也不是沒有辦法。每天下班后盡量多抽出時間,陪孩子說說話、躲貓貓、看繪本,讓孩子知道雖然媽媽忙也是愛自己的,同樣可以建立起濃厚的親子關系哦。

此外,還有一個黃金期是在孩子3歲之前,如果在孩子的記憶當中沒有父母的存在,不僅容易缺失親子關系,還有可能缺乏安全感。

所以,對于白天需要上班的媽媽們,想要孩子和自己親也不是沒有辦法。每天下班后盡量多抽出時間,陪孩子說說話、躲貓貓、看繪本,讓孩子知道雖然媽媽忙也是愛自己的,同樣可以建立起濃厚的親子關系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