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妙玉請釵黛二人喝茶,給她們用的茶具里大有文章

「茶里日月長, 壺中乾坤大」, 喝茶只是個人的愛好, 但慧心靈性之人在喝茶的同時, 也可品味出人生。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文本中第一正人寶玉和三大正釵一一黛玉、寶釵、妙玉因茶而齊聚。 第二十一回脂批指出:「前三人(寶玉、黛玉和湘云), 今忽四人(加上寶釵), 俱是書中正眼, 不可少矣。 」, 四大「書中正眼」齊聚, 再加上前八十回極少登場的另一正釵妙玉, 該回文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天才就在這短短的篇幅之內, 用他的生花妙筆, 不僅讓茶里有人生際遇, 還讓茶里有更深的意涵, 而這與妙玉給寶黛釵的茶具密切相關。

紅樓文本「表里皆有喻也」、「多作心傳神會之文」(脂批), 如果執著地費盡心機去考證這幾種茶具具體是什麼歷史文物, 就掉入「狡猾之甚」(脂批)的作者所設置的文學陷井。 其實, 這幾種茶具與寶釵的「以花為藥, 可是吃煙火人想得出者?」(脂批)的「冷香丸」一樣, 「諸公且不必問其事之有無」(脂批), 而是應該探究其寓意。

第八回脂批已對「冷香丸」作了詳盡的闡釋, 本篇拙文將嘗試對這幾種茶具的寓意作一些探討。

1、寶釵的茶具

妙玉斟茶給寶釵, 用的茶具是一個傍邊有一耳, 杯上鐫著「(分瓜)瓟斝」三個隸字, 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頑」, 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于秘府」一行小字。

「(分瓜)瓟斝」中的「(分瓜)瓟」都含有瓜, 在「表里皆有喻也」(脂批)的文本中, 瓜隱喻人生的際遇, 分和包即人生分分合合, 暗示安分從時的寶釵可以隨時俯仰, 「萬縷千絲終不改, 任他隨聚隨分」(第七十回寶釵《臨江仙》), 「歷著炎涼, 知著甘苦, 雖離別亦自能安」(脂批關于「冷香丸」之寓意), 「光陰荏苒須當惜,

歲月陰晴任變遷」。 用隸字寫「(分瓜)瓟斝」, 作者大有深意一一隸書是一種莊重大氣的字體, 與寶釵的雍容大度、包涵廣大相對應。

其后用小真字寫的「晉王愷珍頑」, 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于秘府」一行小字, 小真字則暗示其中隱藏著作者「小」家的「真」家史, 而不是皇家之歷史;「晉王愷珍頑」, 則隱喻作者家族曾經繁華富貴的時光。

以夢幻形式呈現的文本, 「以幻作真, 以真為幻」(第二十五回脂批), 因此, 文本中有一部分夢中人并非作者生命中曾經存在過的真實之人, 而只是具有寓意的夢之幻影, 比如釵黛「名雖二個, 人卻一身」(管四十二回回前總批), 如果不是作者用「幻筆」(脂批)所創造的具有寓意的夢之幻影, 怎麼可能不同名卻同身?文本和脂批還有很多證據可支撐這一點。

「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于秘府」,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第八回金玉初聚前寶玉在去梨香院途中, 為避嚴父賈政, 選擇繞遠路, 卻與門下清客不期而遇, 清客說賈政在小書房夢坡齋歇中覚, 脂批指出:「妙!夢遇坡之處也」, 兩處蘇東坡都與文本集處世智慧之大成者[注1]的夢之幻影寶釵, 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處世智慧大都是在歷經風雨滄桑之后才會擁有, 因此, 「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于秘府」暗藏著作者無法對外明說的、風雨滄桑的家族「秘」辛史。

宋元豐五年四月, 蘇東坡正處在爆發于元豐二年、始于黨爭的「烏臺詩案的余波中, 雖然僥幸撿回一命, 但人生卻因此而改寫, 從此前「致君堯舜」、建功立業轉向佛道;詩詞作品也從此前總體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 描寫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

乾有四德:元、亨、利、貞。 元是四德之首, 《易·乾》:「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乃統天。 」孔穎達疏:「乾是卦名, 元是乾德之首。 」朱熹本義:「乾元,天德之大始。」后以「乾元」形容天子之大德。因此,乾可對元,而隆則可對豐。

作者詩、詞、歌、斌、曲和繪畫等無一不精,堪稱中國歷史上繼蘇東坡之后又一罕見的文藝全才。作者就是以大文豪蘇東坡之遭遇暗示自己和家族所蒙受的政治苦難,即乾隆五年四月家族又被抄了[注2],末世最后的繁華戛然而止,而作者的人生也因此被徹底改寫了。

文本中,作者的「甄家事」里,甄寶玉被抄了兩次家一一一次是第一回葫蘆廟發火禍及甄士隱家,即脂批所謂「南直召禍」;另一次是第七十四回探春提到甄家被抄。乾隆五年四月曹家被抄,對應的就是第七十四回探春口中的甄家被抄。

作者通過夢中人,借古說今,充分展示了作者淵博的學識和非凡的創造力,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作者有不得已的苦衷,只要稍懂一點清朝歷史,就會知道作者的乾隆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最為酷烈的時期。

第二十二回脂批指出:「將薛、林作甄玉、賈玉看書,則不失執筆人本旨矣。」因此,隱喻世俗生活大智慧的薛寶釵更接近于甄寶玉,用寶釵茶具上的隱語暗示作者的「甄家事」是再恰當不過了。

2、黛玉的茶具

妙玉給黛玉斟茶,用的是一只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杏犀(喬皿)」。

杏犀,諧音心犀,即「心有靈犀一點通」。絳珠仙子黛玉聰明絕頂、才貌雙全,可謂「心有靈犀」,這是她難得的「杏(幸)運」,但這也造成了她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的性格,動蕩不安的末世和孤苦伶仃的身世更是將她這種性格缺點無限放大,一生都沉浸在淚水中不能自拔,如第七十六回,凹晶館聯詩之后,從櫳翠庵回到瀟湘館,在黛湘對話中,黛玉提到她一整年也只能睡十夜足覺,湘云說這正是黛玉久病不愈的緣故,黛玉最終淚枯夭亡。

因此,她需要「一點通」。在櫳翠庵的耳房內,「寶釵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團上」,作者如此安排,大有深意,其實就是意在暗示黛玉還需要點撥,因此,與「識寶釵」相比,文本稱她為「癡顰」[注3]。

黛玉問妙玉茶水是不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茶水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采集的梅花雪,「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這一細節,其中的深意與黛玉坐在妙玉的蒲團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一點通」的還有讀者,這也是鐫刻「杏犀(喬皿)所用的「垂珠篆字」和「杏犀(喬皿)」「形似缽而小」的寓意之所在。

第十六回脂批指出:「《石頭記》多作心傳神會之文,不必道明,一道明便落入庸俗之套。」其實不是「不必道明」,而是不能道明,一道明,殺身之禍馬上就會找上門來。

第一回脂指出:「蓋全部之主,惟二玉一人也」,而篆[注4],即竹和彖,竹與「瀟湘館」千百竿翠竹和她的別號「瀟湘妃子」對應;彖,根據《康熙字典》注釋,彖總一卦之義也。

「全部之主」黛玉與賈寶玉所謂的愛情,是文本的重中之重,其中就深藏著作者不能明說的「其中味」。

黛玉一生的眼淚,表面上「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但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黛玉之淚大有深意。黛玉前世今生里,暗藏著比托于謚號「密」的胤礽的「九十春光」[注5]。胤礽兩立兩廢之間,太子當了三十七年,最終卻是雍正登基,胤礽可算是亡國之君。寓言比托于胤礽的「九十春光」的黛玉下凡之時,胤礽已死,其所謂「五內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的眼淚,其實就是對正統漸行漸遠的傷痛之淚,而其別號「瀟湘妃子」也是亡國之典。

「夢政密」的她與「夢全密」賈寶玉浸泡在淚水中的一場終將無果而終的愛情,其實就是對正統之「密」無望的愛戀。這場在末世開始的、隱喻正統之殘夢的所謂愛情,因為「九十春光」最美好的時光和相對美好的時光都已經過去了,所以只是「木石前盟」[注6]。這在用「賈雨村言」敷演的夢幻文本中,堪稱是最大的「甄士隱」,因此,也可以說黛玉與賈寶玉總一部之義。

當絳珠仙子下凡之時,已是胤礽已死、非正統氣焰正盛之末世,因此,正統只剩殘影,正統之「珠」正加速墜入深淵,即「垂珠」。「垂珠」也與黛玉一生眼淚相對。

「杏犀(喬皿)」,「形似缽而小」。缽,即金和本。金可隱指清,金本即正統之清,暗示黛玉就是比托于正統之胤礽;而「缽小」還暗示黛玉下凡之時,已是她的前世今生所隱喻的「九十春光」的最后階段,正統只剩殘影。

從拙文對第四十一回妙玉招待寶釵和黛玉所用的不同茶具的分析中就以看出,脂批「作者自是筆筆不空」所言不虛,也就更加明了,文本確實是「字字看來皆是血」,而作者「十年辛苦不尋常」也不是夸大其辭。

寶玉作為文本之第一正人,其重要性自在釵黛之上,妙玉所安排給他的茶具當然也大有深意,而櫳翠庵主人、十二正釵之一的妙玉同樣不可忽視,下一篇將對此繼續探討。

注1、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41-44寶釵部分

注2、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時,探春提到甄家今日被抄,沒過幾天,過中秋節賈母提到賈敬已死兩年多。賈敬隱指雍正,似乎曹家最后一次被抄家應該發生于乾隆二、三年。但文本中所使用的是「又不知歷幾何時」的「夢時間」,不是正常物理時間,因此,當以鐫刻于斝上的暗示時間為準。

注3、若寶釵的斝大而黛玉的(喬皿)小,則其中的寓意也是如此。

注4、第八回,金玉初聚,互相賞鑒對方的象征物一一「通靈寶玉」和金瓔珞,上面所鐫刻的文字,用的都是篆字,其中的深意如出一轍。竹,隱喻正統式微、非正統甚囂塵上之末世;彖,暗示二寶同樣也是通部書大旨之最重要隱喻載體。

注5、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21《林黛玉的前世今生一一「九十春光」寓言》

注6、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30一37黛玉部分

」朱熹本義:「乾元,天德之大始。」后以「乾元」形容天子之大德。因此,乾可對元,而隆則可對豐。

作者詩、詞、歌、斌、曲和繪畫等無一不精,堪稱中國歷史上繼蘇東坡之后又一罕見的文藝全才。作者就是以大文豪蘇東坡之遭遇暗示自己和家族所蒙受的政治苦難,即乾隆五年四月家族又被抄了[注2],末世最后的繁華戛然而止,而作者的人生也因此被徹底改寫了。

文本中,作者的「甄家事」里,甄寶玉被抄了兩次家一一一次是第一回葫蘆廟發火禍及甄士隱家,即脂批所謂「南直召禍」;另一次是第七十四回探春提到甄家被抄。乾隆五年四月曹家被抄,對應的就是第七十四回探春口中的甄家被抄。

作者通過夢中人,借古說今,充分展示了作者淵博的學識和非凡的創造力,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作者有不得已的苦衷,只要稍懂一點清朝歷史,就會知道作者的乾隆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最為酷烈的時期。

第二十二回脂批指出:「將薛、林作甄玉、賈玉看書,則不失執筆人本旨矣。」因此,隱喻世俗生活大智慧的薛寶釵更接近于甄寶玉,用寶釵茶具上的隱語暗示作者的「甄家事」是再恰當不過了。

2、黛玉的茶具

妙玉給黛玉斟茶,用的是一只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杏犀(喬皿)」。

杏犀,諧音心犀,即「心有靈犀一點通」。絳珠仙子黛玉聰明絕頂、才貌雙全,可謂「心有靈犀」,這是她難得的「杏(幸)運」,但這也造成了她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的性格,動蕩不安的末世和孤苦伶仃的身世更是將她這種性格缺點無限放大,一生都沉浸在淚水中不能自拔,如第七十六回,凹晶館聯詩之后,從櫳翠庵回到瀟湘館,在黛湘對話中,黛玉提到她一整年也只能睡十夜足覺,湘云說這正是黛玉久病不愈的緣故,黛玉最終淚枯夭亡。

因此,她需要「一點通」。在櫳翠庵的耳房內,「寶釵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團上」,作者如此安排,大有深意,其實就是意在暗示黛玉還需要點撥,因此,與「識寶釵」相比,文本稱她為「癡顰」[注3]。

黛玉問妙玉茶水是不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茶水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采集的梅花雪,「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這一細節,其中的深意與黛玉坐在妙玉的蒲團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一點通」的還有讀者,這也是鐫刻「杏犀(喬皿)所用的「垂珠篆字」和「杏犀(喬皿)」「形似缽而小」的寓意之所在。

第十六回脂批指出:「《石頭記》多作心傳神會之文,不必道明,一道明便落入庸俗之套。」其實不是「不必道明」,而是不能道明,一道明,殺身之禍馬上就會找上門來。

第一回脂指出:「蓋全部之主,惟二玉一人也」,而篆[注4],即竹和彖,竹與「瀟湘館」千百竿翠竹和她的別號「瀟湘妃子」對應;彖,根據《康熙字典》注釋,彖總一卦之義也。

「全部之主」黛玉與賈寶玉所謂的愛情,是文本的重中之重,其中就深藏著作者不能明說的「其中味」。

黛玉一生的眼淚,表面上「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但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黛玉之淚大有深意。黛玉前世今生里,暗藏著比托于謚號「密」的胤礽的「九十春光」[注5]。胤礽兩立兩廢之間,太子當了三十七年,最終卻是雍正登基,胤礽可算是亡國之君。寓言比托于胤礽的「九十春光」的黛玉下凡之時,胤礽已死,其所謂「五內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的眼淚,其實就是對正統漸行漸遠的傷痛之淚,而其別號「瀟湘妃子」也是亡國之典。

「夢政密」的她與「夢全密」賈寶玉浸泡在淚水中的一場終將無果而終的愛情,其實就是對正統之「密」無望的愛戀。這場在末世開始的、隱喻正統之殘夢的所謂愛情,因為「九十春光」最美好的時光和相對美好的時光都已經過去了,所以只是「木石前盟」[注6]。這在用「賈雨村言」敷演的夢幻文本中,堪稱是最大的「甄士隱」,因此,也可以說黛玉與賈寶玉總一部之義。

當絳珠仙子下凡之時,已是胤礽已死、非正統氣焰正盛之末世,因此,正統只剩殘影,正統之「珠」正加速墜入深淵,即「垂珠」。「垂珠」也與黛玉一生眼淚相對。

「杏犀(喬皿)」,「形似缽而小」。缽,即金和本。金可隱指清,金本即正統之清,暗示黛玉就是比托于正統之胤礽;而「缽小」還暗示黛玉下凡之時,已是她的前世今生所隱喻的「九十春光」的最后階段,正統只剩殘影。

從拙文對第四十一回妙玉招待寶釵和黛玉所用的不同茶具的分析中就以看出,脂批「作者自是筆筆不空」所言不虛,也就更加明了,文本確實是「字字看來皆是血」,而作者「十年辛苦不尋常」也不是夸大其辭。

寶玉作為文本之第一正人,其重要性自在釵黛之上,妙玉所安排給他的茶具當然也大有深意,而櫳翠庵主人、十二正釵之一的妙玉同樣不可忽視,下一篇將對此繼續探討。

注1、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41-44寶釵部分

注2、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時,探春提到甄家今日被抄,沒過幾天,過中秋節賈母提到賈敬已死兩年多。賈敬隱指雍正,似乎曹家最后一次被抄家應該發生于乾隆二、三年。但文本中所使用的是「又不知歷幾何時」的「夢時間」,不是正常物理時間,因此,當以鐫刻于斝上的暗示時間為準。

注3、若寶釵的斝大而黛玉的(喬皿)小,則其中的寓意也是如此。

注4、第八回,金玉初聚,互相賞鑒對方的象征物一一「通靈寶玉」和金瓔珞,上面所鐫刻的文字,用的都是篆字,其中的深意如出一轍。竹,隱喻正統式微、非正統甚囂塵上之末世;彖,暗示二寶同樣也是通部書大旨之最重要隱喻載體。

注5、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21《林黛玉的前世今生一一「九十春光」寓言》

注6、詳見《「行」走紅樓》系列拙文 30一37黛玉部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