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教孩子失敗,比逼孩子成功更重要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許多家長都見過孩子這些表現:

玩拼圖半天拼不好, 就生氣地一摔:「不玩了!」

在家里和爸爸媽媽玩游戲, 贏了就很開心, 輸了就耍賴、甚至哭鬧;

參加某項比賽前, 如果感覺自己沒有把握, 就非常焦慮, 想退賽······

我們的孩子, 對于輸、失敗這件事反應都非常大, 感覺失敗意味著丟臉、自己笨、差勁。

這種對于失敗的恐懼使他們退縮、逃避、自我否定, 甚至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今年5月初, 西安一名9歲女孩因作文來不及寫完跳樓身亡, 生前留下兩封「遺書」, 用稚嫩的筆跡寫著:

「媽媽, 這是我的選擇。 」

「為什麼我干什麼都不行 。

今年10月, 大連理工大學一研三學生在實驗室自縊身亡, 引起網上熱議, 在最后留下的微博「遺書」中, 有這麼一段他經常會在腦中與自己進行的對話:

「不對啦, 肯定是你自己的問題。

我······我哪出問題了?

你少玩點游戲, 少刷點視訊還會這樣嗎?

可······可我確實盡力了啊?

那就是你笨、懶、沒用。 這二十幾年家里人給你這麼多關懷, 結果養出了一個廢物出來。

那······咋辦?

你這樣下去肯定延畢了, 真丟人, 幾百萬研究生, 不缺你這麼一個廢物, 去死吧。

那好吧。 」

壓垮他們心理的不是「作文寫不完」、「無法按時畢業」, 而是由此產生「我不行」「我是最差勁的」這種自我否定的聲音。

究其根源, 是對于失敗的錯誤認知造成的。

02

每次在這些令人痛心的新聞底下, 總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怎麼這麼脆弱, 動不動就走極端, 都不敢教育了。

可是卻很少有人反思, 我們的教育是否走入了誤區, 是否缺孩子一堂「失敗課」?

不得不承認, 我們整個社會、學校、家庭, 都充滿了「成功學」, 教孩子如何沖到第一名,

如何考上重點高中、大學, 如何擠掉眾多競爭者, 獲得好工作······

可是那些優秀的、成功的畢竟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孩子的人生中, 會經歷很多次的「失敗」。

然而我們卻很少告訴孩子如何正確看待失敗, 如何面對那些感覺自己不行的時刻, 如何在夢想破滅, 自我否定的時候療愈內心, 重拾信心和希望。

當孩子做作業時總是出錯, 等待他的是父母「笨死了!」「你是豬嗎?」的吼叫;

當孩子考砸了, 比賽失利, 感受到的是父母冰冷的眼神, 是「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沒出息的!」「你對得起我們這麼辛苦供你上學嗎?」的否定、斥責、情感壓力······

父母對待孩子犯錯、失敗的態度, 深刻影響著孩子對于失敗的認知。

如果父母無法容忍孩子犯錯、失敗, 鄙視失敗,

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變為孩子的觀念, 讓孩子覺得:失敗=自己不行=不值得被愛, 進而影響自我價值感、存在感。

因此, 想讓孩子正確看待失敗, 父母首先應該正確認識孩子犯錯和失敗, 允許孩子失敗, 并給他們傳遞這樣的觀念:「即便你犯錯了、失敗了, 爸爸媽媽依然愛你, 你依然是很棒的。 」

在實際問題上, 秉持「對事不對人」的原則, 不給孩子貼「笨」、「沒用」等負面標簽;

「即便這件事你沒完成、沒做好, 也不代表你這個人不行、不好」, 不把一件事的失敗, 擴大到對孩子整個人的否定;

最后, 教孩子從失敗中認識到問題所在、思考解決辦法、收獲經驗。

這樣, 孩子才敢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 形成成長型思維, 積極地看待失敗, 更有勇氣和信心去努力改變,

從而獲得進步和自我完善。

03

顧城有一首詩叫作《避免》: 

「你不愿意種花

你說

我不愿意看見它

一點點凋落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

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描寫的也是很多害怕失敗的人的心理, 因為害怕失敗, 所以拒絕嘗試、拒絕挑戰。

從幼兒園到大學, 從工作到生活,許多人就是這樣畏懼失敗,于是失去了很多試錯、挑戰自我、創新和成功的機會。

可是一個人成長,不是處處和人比較,擠得頭破血流也要爭第一,超過別人,而是不斷地嘗試、試錯,從而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更從容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普林斯頓大學的挫折教育項目「Perspective Project」官網上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我們一直生活在拒絕和失敗不應該存在于我們生活里的信念中,我們就沒有成長和嘗試新事物的空間,因為我們總是害怕暴露我們的不完美。」

賦予孩子敢于試錯、挑戰的勇氣,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犯錯、失敗是很常見的事情,不代表什麼,我們只需要客觀看待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繼續努力。

演員陶虹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發現女兒不愛玩積木,無論她「誘惑」多少次,女兒都不感興趣。

但奇怪的是,只要自己不在,女兒都會過去玩,一旦看到她來了,便馬上跑開。

后來陶虹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自己玩得太好了,孩子一對比,感覺很失敗,所以才不敢玩。

于是她讓徐崢(陶虹的丈夫)經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敗」。

用行動告訴孩子:「爸爸搭積木也會倒,大人也會犯錯,所以你做不好是很正常的,沒有關系。」

聰明的父母,就是這樣,不會在孩子犯錯、失敗的時候表現得「如臨大敵」,而是輕松、淡然地處理,鼓勵孩子嘗試;

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而是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04

在「國際教育全球第一」的國家——芬蘭,經歷失敗是孩子必修的一門課。

絕大多數孩子,在4、5歲開始就會學習滑雪,父母在滑雪過程中教孩子如何摔倒,如何爬起來,這是從小體驗「失敗感」。

等孩子上了小學高年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給他們制造更多失敗的機會,挑戰高難度課題,讓他們從失敗中思考、訓練強大的內心、學會解決問題。

芬蘭的大學則會邀請知名企業家來分享「失敗史」,鼓勵學生勇敢挑戰、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們甚至還把每年的10月13日定為「國際失敗日」(Day of failure),鼓勵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打卡曬自己的各種失敗經歷,以釋放內心壓力,擺脫對失敗的恐懼。

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給孩子正確的「失敗教育」,讓孩子對成功和失敗有正確的認知,從而指導他們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愿每一個孩子,既有勇往直前的進取心,又有直面失敗、敢于失敗的勇氣。

從工作到生活,許多人就是這樣畏懼失敗,于是失去了很多試錯、挑戰自我、創新和成功的機會。

可是一個人成長,不是處處和人比較,擠得頭破血流也要爭第一,超過別人,而是不斷地嘗試、試錯,從而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更從容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普林斯頓大學的挫折教育項目「Perspective Project」官網上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我們一直生活在拒絕和失敗不應該存在于我們生活里的信念中,我們就沒有成長和嘗試新事物的空間,因為我們總是害怕暴露我們的不完美。」

賦予孩子敢于試錯、挑戰的勇氣,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犯錯、失敗是很常見的事情,不代表什麼,我們只需要客觀看待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繼續努力。

演員陶虹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發現女兒不愛玩積木,無論她「誘惑」多少次,女兒都不感興趣。

但奇怪的是,只要自己不在,女兒都會過去玩,一旦看到她來了,便馬上跑開。

后來陶虹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自己玩得太好了,孩子一對比,感覺很失敗,所以才不敢玩。

于是她讓徐崢(陶虹的丈夫)經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敗」。

用行動告訴孩子:「爸爸搭積木也會倒,大人也會犯錯,所以你做不好是很正常的,沒有關系。」

聰明的父母,就是這樣,不會在孩子犯錯、失敗的時候表現得「如臨大敵」,而是輕松、淡然地處理,鼓勵孩子嘗試;

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而是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04

在「國際教育全球第一」的國家——芬蘭,經歷失敗是孩子必修的一門課。

絕大多數孩子,在4、5歲開始就會學習滑雪,父母在滑雪過程中教孩子如何摔倒,如何爬起來,這是從小體驗「失敗感」。

等孩子上了小學高年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給他們制造更多失敗的機會,挑戰高難度課題,讓他們從失敗中思考、訓練強大的內心、學會解決問題。

芬蘭的大學則會邀請知名企業家來分享「失敗史」,鼓勵學生勇敢挑戰、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們甚至還把每年的10月13日定為「國際失敗日」(Day of failure),鼓勵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打卡曬自己的各種失敗經歷,以釋放內心壓力,擺脫對失敗的恐懼。

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給孩子正確的「失敗教育」,讓孩子對成功和失敗有正確的認知,從而指導他們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愿每一個孩子,既有勇往直前的進取心,又有直面失敗、敢于失敗的勇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