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王翦滅楚為什麼非向贏政要兵60萬?其實原因很簡單

戰國末期, 天下大勢已經明顯往西傾斜。 起先稱霸的山東齊國, 已經在與燕國的爭鬥中元氣大傷;而在馬陵之戰後, 中原霸主魏國也從一流強國淪為了二流;即便是歷經胡服騎射的趙國, 也在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中實力大減。 秦國東掃六國的勢頭, 看似已經無可阻力。

然而, 擺在秦軍面前的敵人, 還有一個南方的楚國。

站在王翦的立場和角度上, 熟讀一下兵書, 總結一下“長平之戰“的經驗教訓, 再觀察一下楚國的國情你可能就明白了。

此戰的關鍵就在實現戰略目的——滅亡楚國, 而滅亡楚國的先決條件就在於殲滅或者徹底擊潰楚軍。

(欲滅其國者, 先滅其軍)那麼楚軍在哪裡?楚軍因為封君制分散在楚國各地, 所以滅亡楚軍的先決條件就是讓楚軍集中起來。 那麼如何才能讓楚軍集中起來呢, 辦法只有一個——重兵壓境, 而且還是越多的軍隊越好, 這樣自己在完成軍隊集結, 重兵壓境的同時, 楚軍也會完成集結前來應戰。 為殲滅和擊潰楚軍創造有利條件。

為什麼白起王賁等人的伐楚都能取得勝利、李信的滅楚卻慘敗、王翦的滅楚又最終取得勝利:白起王賁的戰法以殲滅和破壞為主, 僅僅是“攻破”楚國, 即便能多次取得勝利, 楚國依舊百足不僵;慣性思維之下, 李信同樣遵循著這種作戰方式, 但他的戰略意圖卻是“滅亡”楚國,

儘管作戰方略沒有問題(以進兵路線為例, 王翦滅楚和他是同樣的路線), 但秦軍除了殲敵, 還要駐守城邑、防備叛亂等, 需要兵力的地方更多, 二十萬人遠遠不足以吞滅楚國。

老實說, 在秦秋戰國時代, 軍事思想還沒有現代這麼成熟, 所有滅國之戰都是在殲滅性的大決戰中完成的。 如果楚國不為王翦的六十萬大軍所動, 堅持依託有利地形展開襲擊戰、遊擊戰, 象越戰中越軍死死拖住美軍那樣, 楚國就不會這麼輕易滅亡了。

明人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也借王翦的口談論了一番春秋、戰國用兵的差異, 進而解釋為什麼非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出征滅楚的緣由。 當時, 秦王說:“五霸威加諸侯的時代, 出兵制國不過千乘,

兵員不過十萬。 將軍您卻一定要用六十萬, 太多了。 ”王翦回答說:“五霸時代打仗都是君子式的, 在指定地方開戰, 按約定日期廝殺, 列陣和交戰的步伐都要講究規則, 敵人倒地就不能再打, 只分勝負而不侵佔地盤, 即使是刀劍相交, 也要互相禮讓, 所以呢, 帝王用兵, 從不用眾。 齊桓公作內政, 勝兵不超過三萬人。 現在呢, 列國兵爭, 以強淩弱, 以眾暴寡, 逢人就殺, 遇地就攻。 圍城動輒就圍好幾年。 農夫都拿起了武器, 孩童也報名參軍, 打起仗來都不會少於幾萬十萬人。 況且楚國地大物博, 號令一出, 百萬之兵數日就可完成集結。 我要六十萬, 還是保守的呢。 ”

另外, 由於楚國地域遼闊, 秦國滅掉楚國, 所耗費的週期, 自然也會相當之長, 這也需要龐大的軍事物資運輸才能保證戰爭的供應,

所以秦國也需要一支龐大的運輸力量來維護這場戰爭的發展, 這60萬大軍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包含著, 這只相當龐大的運輸部隊。

也就是說, 王翦將軍提出的滅楚戰略, 是一個精心經過考量和計算而總結出來的戰略, 既考慮了楚國的實際軍力, 也考慮了戰爭週期, 因此, 這60萬的數字不是信口開河, 而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戰略佈置。

王翦派兵六十萬, 項燕二十萬, 秦軍從整體戰鬥力, 裝備水準, 總兵力, 甚至糧草上面本身就已經佔據壓倒性勝利!但是王翦卻選擇不打, 拖著, 讓項燕有機會集結部隊, 直到楚國把所有兵力全部派上來之後, 才打, 一次性把楚國所有的兵力全都消滅掉,

進而佔領楚國!假如秦國派兵不足, 那麼楚國就不會把全部部隊押上。 這就是王翦老辣的地方。 王翦畢竟是一名出色的戰略家!不僅善於打仗更善於從打格局上面取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